钵毯状苗精准送秧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4659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钵毯状苗精准送秧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钵毯状苗精准送秧装置。由拨叉组件、四杆机构和棘轮机构组成的带驱动机构设置在送秧台的背面下部,支撑在送秧台上的拨叉轴上固定有左、右拨叉臂,左、右拨叉臂相向的一侧通过销轴装有滚子,拨叉轴固装有主动摆杆,主动摆杆通过连杆带动固装在主动带轮轴上的从动摆杆,连接连杆和从动摆杆的销轴上固装驱动棘爪,带动与从动摆杆同轴安装的驱动棘轮,由此带动通过轴套固装在主动带轮轴上的主动带轮,锁止棘爪与左、右拨叉臂同轴安装在拨叉轴上,锁止棘轮与主动带轮同轴固装在主动带轮轴上。驱动棘轮机构和锁死棘轮机构锁住了带轮的双向转动,使秧苗在被插取状态时不能发生向下移动,确保秧苗纵向位置的稳定,提高取苗的精准性。
【专利说明】钵毯状苗精准送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插秧机的送秧装置,尤其是涉及插秧机的一种钵毯状苗精准送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水稻种植机械种类繁多,但大部分都使用两种秧苗:钵苗和毯状苗。其中毯状苗较为常见,使用插秧机进行移植。工作时,插秧机的送秧机构将毯状苗送至秧门处,取秧机构的秧针从整块的毯状苗上撕下一块矩形的区域,通过调整秧针与秧门的相对位置来改变撕下矩形的面积,从而改变每次栽植秧苗的数量,一般为3~5株。钵苗则通常使用移栽机和摆栽机进行移植,通过机械结构的拔出或顶出动作将秧苗从穴盘中取出并栽植到土里,机械结构工作精度要求较高,结构也相对复杂,但可实现I~2株的精量稀植,栽植过程中不撕扯秧苗根部故不伤害秧苗。
[0003]钵毯状苗兼有钵苗和毯状苗的特点,其下部是相互独立的钵体,上部则连在一起像毯状苗。因此,钵毯状苗兼有钵苗和毯状苗的优点,既可像钵苗一样拥有精量稀植的优势,又能像毯状 苗一样使用插秧机进行移植。
[0004]但目前现有插秧机的纵向送秧装置大多是由棘轮机构或单向轴承驱动,没有带逆向锁死机构,钵毯状苗在秧苗输送带上被送进时,会出现由于机器振动以及其自身重力造成秧苗输送带主动下滑的现象,导致送秧量不准确。因此,无法满足钵毯状苗的送秧精度要求。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插秧机的一种钵毯状苗精准送秧装置,分别在主动带轮轴和拨叉轴上设置锁止棘轮、锁止棘爪,形成带锁死机构,确保了钵毯状苗的纵向送秧精准度。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包括4~8秧箱面板并列组成的送秧台、秧苗输送带和带驱动机构;还包括带锁死机构;其中:
带驱动机构:包括拨叉轴、左拨叉臂、右拨叉臂、拨叉滚子、主动摆杆、从动摆杆、连杆、驱动棘爪和驱动棘轮;拨叉轴通过支架支撑在整个送秧台上,拨叉轴的一端固定有左拨叉臂,与左拨叉臂相距一块钵毯状苗宽度的位置安装有右拨叉臂,左拨叉臂和右拨叉臂相向的一侧通过销轴装有拨叉滚子,靠近送秧台外侧一端的拨叉轴上固装有主动摆杆,主动摆杆通过连杆带动固装在主动带轮轴上的从动摆杆摆动,连接连杆和从动摆杆的销轴上固装驱动棘爪,驱动与从动摆杆同轴安装的驱动棘轮,由此带动固装在主动带轮轴上的主动带轮转动,带动秧苗输送带向下输送,通过主动带轮传动的秧苗输送带设置在秧箱面板的下部空缺处;
带锁死机构:包括锁止棘爪和锁止棘轮:锁止棘爪与左拨叉臂和右拨叉臂同轴安装在拨叉轴上,锁止棘轮与主动带轮同轴固装在主动带轮轴上。
[0007]所述的秧苗输送带是双面齿形带,带内齿与主动带轮轮齿啮合,条形外齿间距正好为钵毯状苗行间距的整数倍,则正好卡进钵毯状苗的行间凹槽里,在条形外齿之间设置有小锥状凸起以增加秧苗输送带与秧苗底部土壤之间的摩擦力,阻止钵苗下滑。
[0008]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秧苗输送带由摆杆组件、四杆机构、棘轮机构组成的驱动机构驱动,拨叉臂相向的一侧装有滚子,通过改变四杆机构各杆件及滚子的尺寸,可以更方便、灵活地调整纵向送秧量;分别在主动带轮轴和拨叉轴上设置锁止棘轮、锁止棘爪,形成带锁死机构,使秧苗输送带在被驱动棘轮机构驱动下移一个行距后,将主动带轮的转动方向锁住,使秧苗输送带不会出现由于机器振动以及钵苗重力作用造成秧苗输送带主动下滑而导致送秧量不准确的现象,从而,确保了钵毯状苗的纵向送秧精准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发明装置的总体背面三维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发明装置的总体正面三维示意图。
[0011]图3是本发明装置的纵向送秧部分三维示意图。
[0012]图4是本发明装置的传动机构和锁死机构部分三维示意图。
[0013]图5是本发明的纵向送秧传动机构三维示意图。
[0014]图6是本发明的纵向送秧锁死机构三维示意图。
[0015]图7是本发明的秧苗输送带三维示意图。
[0016]图中:1、送秧台,2、秧苗输送带,3、主动带轮,4、苗定位齿,5、凸头,6、带内齿,7、主动摆杆,8、连杆,9、从动摆杆,10、销轴,11、驱动棘轮,12、驱动棘爪,13、复位弹簧,14、主动带轮轴,15、锁止棘爪,16、锁止棘轮,17、拨叉滚子,18、拨叉轴,19、从动带轮轴,20、从动带轮,21、拨叉臂。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说明。
[0018]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发明包括4~8秧箱面板(图1中为4秧箱面板)并列组成的送秧台1、秧苗输送带2和带驱动机构。本发明还包括带锁死机构;其中:
带驱动机构:包括拨叉轴18、左、右拨叉臂21、拨叉滚子17、主动摆杆7、从动摆杆9、连杆8、驱动棘爪12和驱动棘轮11 ;拨叉轴18通过支架支撑在整个送秧台I上,拨叉轴18的一端固定有左拨叉臂,与左拨叉臂相距一块钵毯状苗宽度的位置安装有右拨叉臂,左拨叉臂和右拨叉臂相向的一侧通过销轴装有拨叉滚子17,靠近送秧台I外侧一端的拨叉轴18的上固装有主动摆杆7,主动摆杆7通过连杆8带动固装在主动带轮轴14上的从动摆杆9摆动,连接连杆8和从动摆杆9的销轴10上固装驱动棘爪12,驱动与从动摆杆9同轴安装的驱动棘轮11,由此带动固装在主动带轮轴14上的主动带轮3转动,带动秧苗输送带2向下输送,通过主动带轮3传动的秧苗输送带2设置在秧箱面板的下部空缺处;
如图6所示,带锁死机构:包括锁止棘爪15和锁止棘轮16:锁止棘爪15与左拨叉臂和右拨叉臂同轴安装在拨叉轴18上,锁止棘轮16与主动带轮3同轴固装在主动带轮轴14上。[0019]如图7所示,所述的秧苗输送带2是双面齿形带,带内齿6与主动带轮3和固装在从动带轮轴19上的从动带轮20的轮齿啮合,秧苗输送带2的外表面设置有条形的苗定位齿4和小锥状凸头5,苗定位齿4齿间距正好为钵毯状苗行间距的整数倍,则正好卡进钵毯状苗的行间凹槽里,设置在苗定位齿4之间的凸头5用以增加秧苗输送带2与秧苗底部土壤之间的摩擦力,阻止秧苗下滑。
[0020]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插秧机工作时,纵向送秧为间歇运动,仅当送秧台I移动至左、右极限位置时,插秧机机架上的凸轮作用于拨叉滚子17,使拨叉滚子17上升并带动拨叉轴发生摆动,与拨叉轴固定的锁止棘爪脱离锁止棘轮,同时拨叉轴的转动带动主动摆杆7摆动,由此通过连杆8带动从动摆杆9摆动,则驱动棘爪推动驱动棘轮11转动,由此带动主动带轮3单向转过指定角度,使位于秧苗输送带2上的钵毯状苗下移一个行距,由此完成纵向送秧任务。此后,拨叉滚子17与插秧机机架上的凸轮脱离接触不再被驱动,各杆件复位,锁止棘爪锁住锁止棘轮,防止棘轮正向转动,驱动棘爪在复位弹簧13的作用下复位并压紧在驱动棘轮11的齿背,防止驱动棘轮逆向转动,使主动带轮轴、主动带轮及秧苗输送带均不能发生运动,从而确保秧苗在被插秧机上的取苗机构插取时秧苗纵向位置的稳定,提高了取苗的精准性。
[0021]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 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钵毯状苗精准送秧装置,包括4~8秧箱面板并列组成的送秧台(I )、秧苗输送带(2)和带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带锁死机构;其中: 1)带驱动机构,包括拨叉轴(18)、左拨叉臂、右拨叉臂、拨叉滚子(17)、主动摆杆(7)、从动摆杆(9)、连杆(8)、驱动棘爪(12)和驱动棘轮(11);拨叉轴(18)通过支架支撑在整个送秧台(I)上,拨叉轴(18 )的一端固定有左拨叉臂,与左拨叉臂相距一块钵毯状苗宽度的位置安装有右拨叉臂,左拨叉臂和右拨叉臂相向的一侧通过销轴装有拨叉滚子(17),靠近送秧台(I)外侧一端的拨叉轴(18)上固装有主动摆杆(7),主动摆杆(7)通过连杆(8)带动固装在主动带轮轴(14)上的从动摆杆(9)摆动,连接连杆(8)和从动摆杆(9)的销轴(10)上固装驱动棘爪(12),驱动与从动摆杆(9)同轴安装的驱动棘轮(11),由此带动固装在主动带轮轴(14)上的主动带轮(3)转动,带动秧苗输送带(2)向下输送,通过主动带轮(3)传动的秧苗输送带(2)设置在秧箱面板的下部空缺处; 2)带锁死机构,包括锁止棘爪(15)和锁止棘轮(16):锁止棘爪(15)与左拨叉臂和右拨叉臂同轴安装在拨叉轴(18)上,锁止棘轮(16)与主动带轮(3)同轴固装在主动带轮轴(1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钵毯状苗精准送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秧苗输送带(2)是双面齿形带,带内齿与主动带轮轮齿啮合,条形外齿间距正好为钵毯状苗行间距的整数倍,则正好卡进钵毯状苗的行间凹槽里,在条形外齿之间设置有小锥状凸起以增加秧苗输送带(2 )与秧苗底部土·壤之间的摩擦力,阻止钵苗下滑。
【文档编号】A01C11/02GK103843505SQ201410040882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8日
【发明者】张国凤, 俞高红, 杜立恒, 楚德胜 申请人:浙江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