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246592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土壤偏中性、近水源的材用杨树林;对杨树林地进行的整地作畦;长筒石蒜种球准备;在已整地杨树林地中开挖种植沟,将长筒石蒜的球茎按株距置于种植沟中,覆土,最后浇定根水;栽后田间日常管理包括春、夏时节及时搂草,适时施肥,及时排除积水;长筒石蒜种球和鲜切花适时采收。采用本发明的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杨树和长筒石蒜发挥各自的生物学特点,林地的光能,热能、空间等生态条件得以充分利用,扣除复合经营增加的生产资料与用工等成本投入,可增加纯利润20%以上。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当地的景观及生态效益,同时也提高杨树林地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延伸了杨树产业链。
【专利说明】一种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植物混合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石蒜属植物球根含有较高含量的贵重生物制药原料加兰他敏、石蒜碱等,是治疗老年痴呆疾病的良药,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同时石蒜属植物花色艳丽,花型奇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由于其经济开发价值高,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石蒜属植物全世界约有20种,我国有15种。长筒石蒜(lycoris 1ngituba)是其中最具鲜切花市场开发前景的品种之一。目前其还处于野生状态,仅仅依靠采挖野生种球自然资源不仅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破坏。由此可见,种球生产问题已成为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通过在杨树林下栽培中国石蒜的方法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0003]杨树林复合栽培模式十分丰富。复合栽培是提高杨树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主要模式有林-农、林-药、林-草等,其中,杨树林-农复合经营已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雷双喜和张晓虹发明了杨树丰产林+间作西瓜(套种花生)+间作大豆+间作辣椒+林下养殖的杨树丰产林“1+5”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目前大多数的杨树林下套种模式主要是在杨树幼林中进行,随着杨树的郁闭成林,必然会对其中一方产生较大不利影响。目前尚未见在杨树林下如何进行长筒石蒜栽培的报导。
【发明内容】

[0004]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解决长筒石蒜种球供应因依赖挖掘野生种球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达到杨树林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双增收。
[0005]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1)杨树林地选择: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土壤偏中性、近水源的材用杨树林,在山地,选择中、下坡位的杨树林;
2)整地作畦:剔除杨树林地上的杂物残体,对林地进行行间深耕,深度20~25cm。在距杨树的基部30cm处,各作一条宽40cm~50cm,深25cm的低睦,在此2条低日圭之间根据行间距离的不同再作I~2条低畦,平整松土 ;
3)长筒石蒜种球准备:在塑料筐或竹筐或柳条筐的底部铺一层5cm厚的秸杆或薄木屑,将种球一层一层放置于框内,层与层之间以用干的秸杆或薄木屑隔开,在最上层盖一层5 c m厚的秸杆或薄木屑,贴上标签,堆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储存备用;
4)长筒石蒜栽植:采用穴种栽植,穴种的株距为20cm~25cm,行距为25cm~30cm;按行距开挖栽植沟,沟深8cm~IOcm ;开好栽植沟后,将长筒石蒜的球茎根部朝下,按株距20cm~25cm放入沟中,覆土。覆土厚度约为种球直径的2倍,最后烧定根水;5)施肥:结合林地深耕施用有机复合肥,30kg/亩~40kg/亩;在种植后返青萌芽时,或抽葶开花前、或种子采收后鳞茎膨大前进行追肥,采用生物速效性肥,施入土中或直接喷洒在植株叶面上;
6)田间日常管理:春、夏时节及时搂草;当自然降水过多时,及时输通沟畦排出余水,在开花期不浇水;
7)种球采收:在离长筒石蒜鳞茎5cm处用铁铲挖掘,采后种球除去枯叶、枯茎及残根,不要清洗,并按GB/T18247.6-2000进行种球分级;
8)切花采收:采收时期为每年的8月到9月,采后保鲜处理。
[0006]步骤I)中,选择的杨树林为除砍伐林以外的所有幼龄林、壮龄林及成熟林,行距为3m~8m0
[0007]步骤2)中,作畦类型为低畦,便于排水。因长筒石蒜的根淹水易烂根。
[0008]步骤2)中,整地的时期以秋冬季节为好。
[0009]步骤4)中,栽植时间为春、秋、夏三季。
[0010]步骤7)中,球茎采收时间为春季叶枯之后而花葶尚未抽出之前,或在秋季花花已凋谢之后而叶尚未萌发之前。此时采收的球茎的质量好,易保存。其他时节也可采收,采收后去除球茎叶片,去除叶片环节,增加了采收劳动时间,增大了种球保存难度。
[0011]步骤8)中,鲜切花采摘时机为每年的8月至9月的开花期,花葶高生长刚刚停止,花荀尚未开放之时。
·[0012]步骤8)中,田间采收的时间段为上午6-10点之间。
[0013]有益效果:与现有的杨树与其它植物的复合栽培模式相比,本发明的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具有如下显著特点:杨树是落叶树种,叶期是5月到11月;而长筒石蒜叶期是12月到次年5月,两个物种的叶期正好互补。5到11月杨树叶片旺盛生长时,林地上层郁闭度高,林下光照强度低,对大多数植物的生长都会有影响;而对于此时正处于落叶期的石蒜而言,并不造成影响。进入11月至次年的3月的干燥风大的秋冬季,由于杨树处于落叶期,林下土地裸露,往往会出现尘土飞扬。但此时的长筒石蒜正处于叶片生长期,旺盛生长的叶片覆盖了冬季杨树落叶后裸露的林地,保护了环境。所以运用本发明的杨树林下中国石蒜栽培模式,杨树和石蒜发挥各自的生物学特点,林地的光能,热能、空间等生态条件得以充分利用,可增加林地收益20%以上,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景观效应,同时也提高杨树林地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延伸了杨树产业链。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大花型的长筒石蒜图;
图2是香花型的长筒石蒜图;
图3是8月长筒石蒜花期林相情况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
【发明内容】
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6]实施例1
一种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杨树林选择:根据石蒜良好生长的环境要求,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土壤偏中性、近水源的杨树人工林。本实施例中杨树树龄为5年,杨树的株行距为3mX4m。
[0017]2)整地作畦:剔除杨树林地上的杂物残体,对林地进行行间深耕,深度25cm。结合林地深耕施用有机复合肥,30kg/亩~40 kg/亩;在距相邻两行杨树的基部30cm处,各作一条宽40cm,深25cm的低畦,在此I条低畦之间再作2条低畦,这样将相邻两行杨树间的林地均分为2条作业带。平整松土。
[0018]3)种球准备:栽植品种选择大花型的长筒石蒜(图1所示)。在塑料筐底部铺一层5cm厚的秸杆,将种球一层一层放置于塑料框内,层与层之间以用干的秸杆隔开,在最上层盖一层5cm厚的秸杆,贴上标签,堆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储存备用。
[0019]4)长筒石蒜栽植:最佳栽植时间为春、秋两季。栽植采用穴种,穴种的株行距为25cmX 30cm,沟深9cm。按行距开好栽植沟后,将长筒石蒜的球茎根部朝下,按株距25cm放入沟中,覆土。最后浇定根水;大球每穴种植I个,小球每穴种植2个。 [0020]5)田间日常管理:春、夏时节及时搂草,割下的青草直接覆盖在林地上。当自然降水过多时,及时输通沟畦排出余水,在开花期不能浇水,因为长筒石蒜怕水淹,水多易容易引起根系生长不良,甚至烂根。
[0021]6)种球采收:种球可以全年采收,为避免采收处于叶片生长期的种球,以春末和秋季两季为采收适宜时期。最佳采收时间为春末叶枯之后而花葶尚未抽出之前,或在秋季花已凋谢而叶尚未萌发之前,此时采收的球茎的质量好,易保存。其他时节也可采收,采收后需去除球茎叶片。此去除叶片环节,增加了采收劳动时间,也对种球产生生理伤害,从而增大了种球保存难度;种球采收采取人工挖取的方法:在离石蒜鳞茎5cm处用铁铲挖掘,避免紧靠根部直接挖下去,以免伤到球根的表皮或挖断球茎。采后种球除去枯叶、枯茎及残根,不要清洗。并按GB/T18247.6-2000进行种球分级;一般种植3年后,就可以选择性采收了。
[0022]7)鲜切花采收:长筒中国石蒜作为切花产品生产时,采收时期为每年的8月到9月。最佳采摘时机为花葶高生长刚刚停止,花苞尚未开放之时。田间采收的最佳时间段为上午6-10点之间。采后作保鲜处理。
[0023]8月长筒石蒜花期林相情况,如图3所示,说明本发明不仅可以提高杨树林的生态经济效益,还提升了当地的景观效应。
[0024]大花型长筒石蒜种植的株行距为25cmX 30cm,理论密度达到8800穴/亩。去除不能利用的为杨树及沟畦所占的40%面积,实际密度5200穴/亩,另有15%的穴是I穴2小球,那么初始种植数量约6000球/亩。长筒石蒜种植4年后,种球开始自然分球,种球自我繁殖分球率达到20%,种球数量达到7200球/亩,新增1200球。为可持续利用,仅出售新增球中的一半600球,按市场上长筒石蒜3.0~5.0元/球中低价3.0元/球计算,可获收益1800元,年增收益450元/亩;扣除复合经营增加的生产资料与用工等成本投入250元/亩,平均每年可增纯收益200元/亩。如果杨树林单一经营,目前的平均年收益为1000元/亩;在杨树林下种植长筒石蒜可增加纯利润20%。加上鲜切花的收入,增加纯收入20%以上。并且可持续利用。
[0025]实施例2
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处在于:I)在杨树林选择步骤,杨树树龄为5年,杨树的株行距为4mX6m。整地作日圭时,除在距相邻两行杨树的基部30cm处,各作一条宽40cm,深25cm的低畦外,在此2条低畦之间再作2条低畦,这样将相邻两行杨树间的林地均分为3条作业带;
2)种球准备步骤中,栽植品种选择的是香花型的长筒石蒜(如图2所示)。
[0026]香花型长筒石蒜种植的株行距为25cmX 30cm,理论密度达到8800穴/亩。由于杨树的行间距增大,不能利用的为杨树及沟畦所占的面积减少为32%,因而长筒石蒜的实际密度为5984穴/亩,另有约15%的穴是I穴2小球,那么初始种植数量约6680球/亩。香花型长筒石蒜种植4年后,种球开始自然分球,种球自我繁殖分球率达到20%,种球总数量约有8000球/亩,新增1320球。为可持续利用,仅出售新增球中的1/2,即660球,按市场上长筒石蒜3.0~5.0元/球中低价3.0元/球计算,可获收益1980元,平均年增收益495元/亩;扣除复合经营增加的生产资料与用工等成本投入260元/亩,可年增纯收益235元/亩。如果杨树林单一经营,目前的平均年收益为1000元/亩;在杨树林下种植香花型长筒石蒜可增加纯收入23.5% 。并且可持续利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包括: 1)杨树林地选择: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土壤偏中性、近水源的材用杨树林,在山地,选择中、下坡位的杨树林; 2)整地作畦:剔除杨树林地上的杂物残体,对林地进行行间深耕,深度20~25cm;在距杨树的基部30cm处,各作一条宽40cm~50cm,深25cm的低睦,在此2条低睦之间根据行间距离的不同再作I~2条低畦,平整松土 ; 3)长筒石蒜种球准备:在塑料筐或竹筐或柳条筐的底部铺一层5cm厚的秸杆或薄木屑,将种球一层一层放置于筐内,层与层之间以用干的秸杆或薄木屑隔开,在最上层盖一层5cm厚的秸杆或薄木屑,贴上标签,堆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储存备用; 4)长筒石蒜栽植:采用穴种栽植,穴种的株距为20cm~25cm,行距为25cm~30cm;按行距开挖栽植沟,沟深8cm~IOcm ;开好栽植沟后,将长筒石蒜的球茎根部朝下,按株距20cm~25cm放入沟中,覆土 ;覆土厚度约为种球直径的2倍,最后烧定根水; 5)施肥:结合林地深耕施用有机复合肥,30kg/亩~40kg/亩;在种植后返青萌芽时,或抽葶开花前、或种子采收后鳞茎膨大前进行追肥,采用生物速效性肥,施入土中或直接喷洒在植株叶面上; 6)田间日常管理:春、夏时节及时搂草;当自然降水过多时,及时输通沟畦排出余水,在开花期不浇水; 7)种球采收:在离长筒石蒜鳞茎5cm处用铁铲挖掘,采后种球除去枯叶、枯茎及残根,不要清洗,并按GB/T18247.6-2000进行种球分级; 8)切花采收:采收时期为每年的8月到9月,采后保鲜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中,选择的杨树林为除砍伐林以外的所有幼龄林、壮龄林及成熟林,杨树的行距为3nT8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作畦类型为低畦,便于排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整地的时期为秋冬季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栽植时间为春、秋、夏三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种球采收时间为春季叶枯之后而花葶尚未抽出之前,或在秋季花花已凋谢之后而叶尚未萌发之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中,鲜切花采摘时机为每年的8月至9月的开花期,花葶高生长刚刚停止,花荀尚未开放之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杨树、长筒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长筒石蒜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中,田间采收的时间段为上午6-10点之间。
【文档编号】A01G1/00GK103733871SQ201410040793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8日
【发明者】周坚, 张兆金, 张春霞, 夏涛 申请人:南京林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