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种植的耕作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486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稻麦种植的耕作刀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稻麦种植的耕作刀具。它包括安装在旋耕设备上的刀轴,刀轴上排布有能够形成深耕层的多组长旋耕刀,每组长旋耕刀的两侧排布有能够形成中耕层的中旋耕刀,中旋耕刀的两侧排布能够形成盖籽层的短旋耕刀。它具有以下优点:深耕、中耕、浅种相结合,逐步深耕,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全面深层疏松土壤的积极效果,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降耗减排,节省农工;能够争农时、抢季节,达到适时播种的积极效果,具有减压保墒的积极效果。
【专利说明】稻麦种植的耕作刀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三麦、水稻旱直播种植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稻麦种植的耕作刀具,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三麦种植已经采用浅、免耕技术,大大地降低了秋收秋种的农业劳动强度;水稻也采用旱直播种植方式,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旋耕翻地,耙田、插秧,也使夏收夏种的农业劳动强度大大地减轻,与此同时现有的三麦、水稻旱直播的种植与耕作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0003]1、农用成本增高;旱直播用大型拖拉机耕田每亩100元左右,用小型拖拉机复打,盖籽费用每亩100元左右,用农机耕田,机耙田,机插秧要每亩400元左右。
[0004]2、出苗率低,机插秧稀;由于大型拖拉机深旋耕的深度约为130mm,种子播到地里,虽经小型拖拉机复打,但种子仍然会因落子深,而只有40%左右的种子出苗;机插秧因插秧机的限制,秧苗稀少,也缺苗,大多需要人工补苗。
[0005]3、由于现有技术都要多次用农用机械作业,所用的柴油和产生的污染严重。
[0006]4、由于种植土地需要多次受到碾压和耕作深度只有130-150_,所产生的熟土层浅,影响种植物的产量。

【发明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三麦、水稻旱直播、农机插秧的耕作与种植中出现的各种缺陷,提供一种稻麦种植的耕作刀具。
[0008]—种稻麦种植的耕作刀具,包括安装在旋耕设备上的刀轴,刀轴上排布有能够形成深耕层的多组长旋耕刀,每组长旋耕刀的两侧排布有能够形成中耕层的中旋耕刀,中旋耕刀的两侧排布能够形成盖籽层的短旋耕刀。
[0009]所述相邻的两组长旋耕刀之间共用一组短旋耕刀。
[0010]所述每组长旋耕刀和中旋耕刀设置为两根并沿刀轴对称布置,所述每组短旋耕刀设置为四根,并且各根短旋耕刀之间相互呈90度。
[00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耕作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2]1、具有深耕、中耕、浅种相结合,逐步深耕,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全面深层疏松土壤的积极效果,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0013]2、具有耕作一次完成深耕、中耕、浅种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耕作刀具在机械作业时一次可以完成耕作、施肥、播种,降耗减排,节省农工,农本每亩20元以上;
[0014]3、能够争农时、抢季节,达到适时播种的积极效果,适时播种是稳产高产的关键之一,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耕作方法及耕作刀具可以在前茬作物收割后及时播种,这样可以比原来的耕作种植提前10-20天完成种植,从而保证秧苗生长中的有效分蘖和成熟时间,能提高亩产15%-30% ;[0015]4、能节能降排60%以上,由于期耕种植的农机作业功率设计是原旋耕翻田一次耕作中的需求设计功率的75%-85%,所以节省了耙田、整平、农机插秧的农机作业用油,因此能节省农业农用柴油用量的60%以上,同时也降低了因农用柴油用量的60%以上,同时也降低了因农用柴油使用造成的污染60%,同时也缓解了国内因农忙时农用柴油储备的压力;
[0016]5、具有减压保墒的积极效果,由于设置的耕作刀具,只用一台农用机械进行作业一次就能完成深耕、中耕、播种、施肥、盖籽、甚至施药,所以因农用机械碾压次数减少,对熟土层起到保护作用,又由于期耕作业的多层耕作,种植的土地抗压性增强,因而熟土层逐茬逐年增加深度,种植的土地自然疏松,产生保墒效果,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土层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层耕作刀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稻麦种植的多层耕作方法及耕作刀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稻麦种植的耕作刀具,包括安装在旋耕设备上的刀轴4,刀轴4上排布有能够形成深耕层的多组长旋耕刀5,每组长旋耕刀5的两侧分别排布有能够形成中耕层的两组中旋耕刀6,也就是在长旋耕刀5的两侧分别有一组中旋耕刀6,中旋耕刀6的两侧分别排布能够形成盖籽层的短旋耕刀7,每组长旋耕刀5和中旋耕刀6设置为两根并沿刀轴对称布置,所用的长旋耕刀和中旋耕刀的刀片布置方向相反,每组短旋耕刀7设置为四根,并且各根短旋耕刀7之间相互呈90度,对称设置的短旋耕刀的刀片布置方向相反;当然本实施例中所说的旋耕设备必不可少的具有现有技术中的所有部件,比如播种管、施肥管以及其它必要部件;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长旋耕刀5、中旋耕刀6以及短旋耕刀7均可进行更换,由此耕作时,在适当时期更换配备的长度的各把旋耕刀以适应耕作深度的要求;这样就能够实现期耕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持续发展,持续稳产高产的积极效果O
[0021]其中,相邻的两组长旋耕刀之间共用一组短旋耕刀7,也就是使相邻的中耕层之间形成共有的盖籽层。
[0022]其多层耕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3](I)由旋耕设备在耕作土地上旋耕形成多条深耕层1,每条深耕层的两侧由旋耕设备在耕作土地上旋耕形成深度小于深耕层的中耕层2,每条中耕层的两侧由旋耕设备在耕作土地上旋耕形成深度小于中耕层的盖籽层3(由于此层结构用来盖籽故称作盖籽层,也可以叫浅耕层),
[0024]( 2 )在种植三麦、水稻时,把所种植的土地每巷按一定比例合理深耕、中耕、浅耕,在盖籽层3进行播种;播种时,是在浅耕层进行播种,按照比例施肥,由此能够使根系从浅耕层往中耕层伸入,然后继续向深耕层伸入,使根系的伸入效果好,促使了作物的生长,不必将所有土地进行深耕,便可使作物达到良好的生长效果,大大的提高了机械效率,大大减少了机械设备消耗,节省了能耗,节约了成本,由此更有利于作物生长,使其产量大大的提闻了 O
[0025]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说的中耕层2的单元宽度为45-55mm,优选50mm,中耕层2的深度为60-90mm;盖籽层3的单元宽度为110_130mm,优选120mm,盖籽层3的深度为10_40mm;深耕层I的单兀宽度为55_65mm,优选60mm,深耕层的深度为130-220mm,优选的深耕层的深度可以逐年循序渐进,第一茬至第三茬深耕的深度为130-160_ (其中有农田不平整的参数),第四茬至第六茬深耕的深度为160-190mm,第六茬以后深耕的深度为190-220mm ;所说的中耕层2的单元宽度为50mm,中耕层2的深度为60_90mm ;所说的盖籽层3的单元宽度为120mm,盖籽层3的深度为10_40mm。
[0026]进一步的还可以在耕作土地上中间一条深耕层的位置开有宽度大于其它深耕层宽度的深沟,也就是说耕作土地中间位置一条原来需要形成深耕层的耕作部分改变为深沟。
[0027]本实施例中的耕作方法是以七列式耕幅共2000_为例,如图1所示,第一列是由盖籽层宽度120mm,中耕层宽度为50mm,深耕层宽度60mm,合计280mm组成;第二列、第三列、第四列、第六列、第七列的组成都与第一列相同,第五列的深耕层位置改为深沟,沟宽为100mm,耕幅合计为2000mm。
[0028]再进一步的为了达到更好的耕作效果,可以在每茬耕作作业时由旋耕设备在耕作土地上旋耕形成的深耕层、中耕层以及盖籽层错开耕作;也就是在第二次种植作业时,要尽量避免位置重复,即深耕层和中耕层、盖籽层的位置错开;以后各耕期作时都要尽量错开前茬种植的位置,才能有效的实现期耕种植方式的效果。
[0029]经过实践证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稻麦种植的多层耕作方法及耕作刀具,具有很好的效果,其试验数据如下:
[0030]某一年 申请人:在某地承包的1.4亩责任田里用本实用新型的耕作方法种植水稻,亩产达到650kg,比传统上用机耕田,机耙田、人工插秧的田块增产20%,机械功率比传统上机耕田、机耙田节省60%,农用柴油节省60%,农用柴油造成的污染减少60%,农用成本节省30%。
[0031]某一年 申请人:在某地承包的6亩责任田里用本实用新型的耕作方法种植水稻,亩产达到700kg,比传统上用机耕田,机耙田、人工插秧的田块增产22%,机械功率比传统上机耕田、机耙田节省70%,农用柴油节省70%,农用柴油造成的污染减少70%,农用成本节省40%。
[0032]某一年 申请人:在某地承包的8亩责任田里用本实用新型的耕作方法种植小麦,亩产达到380kg,比传统上用机耕田,机耙田、人工插秧的田块增产15%。
【权利要求】
1.一种稻麦种植的耕作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旋耕设备上的刀轴(4),所述刀轴(4)上排布有能够形成深耕层的多组长旋耕刀(5),每组长旋耕刀(5)的两侧排布有能够形成中耕层的中旋耕刀(6),中旋耕刀(6)的两侧排布能够形成盖籽层的短旋耕刀(7)。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麦种植的耕作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两组长旋耕刀之间共用一组短旋耕刀(7)。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麦种植的耕作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长旋耕刀(5)和中旋耕刀(6)设置为两根并沿刀轴对称布置,所述每组短旋耕刀(7)设置为四根,并且各根短旋耕刀(7)之间相互呈90度。
【文档编号】A01C5/06GK203708788SQ201420067012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7日
【发明者】凌元, 凌云海 申请人:凌元, 凌云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