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绿化灌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从下方包覆住绿化带土层、将该部分土层与下层土壤隔离开来的多段隔水层以及沿绿化带布置的多个集水井;在由隔水层包覆的每段绿化带土层的底部均设有排水暗管,排水暗管的一端封闭在该段绿化带土层内、另一端由隔水层伸出并连通至就近的集水井内;还包括设于绿化带两侧路面的集水渠,所述集水渠与就近的集水井连通;还包括多个由集水井向外部泵水对绿化带进行灌溉的水泵。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简单、有效隔绝了地下水中的盐分向地表聚集、改良了土壤盐碱性、充分收集利用了雨水、节约了灌溉水源。
【专利说明】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绿化灌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世界各地还有相当面积的盐碱地尚未得到改良和利用,随着全球灌溉面积 的增大,土壤次生盐渍化有日趋严重的趋势。中国是一个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土壤盐渍 化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传统的漫灌和只灌不排的灌溉方式,通常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 土壤底层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集聚在表层土壤中,当土 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盐碱灾害。
[0003] 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地下水的影响。由于地下水超采使地 下水位持续下降,沙质和基岩裂隙海岸地带发生海水入侵,在有咸水分布的地区出现咸水 边界向淡水区移动。由于海水入侵,导致了滨海地区地下水含盐量过高。而我国北方地区 较为干旱,地下水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蒸发后,便留下盐分。经过累积,土壤含盐量持 续升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地区采取了蓄淡压盐、大定额垂直灌溉等方法来压盐。 其结果是土壤盐分有所下降,但是耗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0004] 正是由于土壤盐分较高,使得植物不能正常生长,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更换一批 绿化带植物。普通的灌溉方式是用绿化车撒水车进行不定量的灌溉。这种灌溉方式造成水 的大量浪费。喷灌等其他的节水灌溉系统会比常规灌溉节约水资源,但达不到降低土壤盐 分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隔绝地 下水中的盐分向地表聚集、改良土壤盐碱性、充分收集利用雨水、节约灌溉水源的盐碱化地 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0006]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盐碱化地区 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从下方包覆住绿化带土层、将该部分土层与下层 土壤隔离开来的多段隔水层以及沿绿化带布置的多个集水井;在由隔水层包覆的每段绿化 带土层的底部均设有排水暗管,排水暗管的一端封闭在该段绿化带土层内、另一端由隔水 层伸出并连通至就近的集水井内;还包括设于绿化带两侧路面的集水渠,所述集水渠与就 近的集水井连通;还包括多个由集水井向外部泵水对绿化带进行灌溉的水泵。
[0007]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新颖的盐碱化地区 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隔水层的设置有效地将绿化带土层与周围盐碱土壤 进行隔离,隔绝了地下水上升的通道,阻止了盐分向地表聚集。与集水井连通的排水暗管的 设置实现了通过一次大定额灌水将绿化带土层中的盐分进行淋洗排出、改良土壤盐碱度的 目的,同时对多余渗水进行收集。与集水井连通的集水渠的设置实现了对雨水的收集。集 水井收集的雨水和多余渗水构成了灌溉水源,在水泵的加压作用下对绿化带进行灌溉并实 现循环利用,节约了灌溉水源。
[0008] 优选地:所述隔水层选取为热塑性聚氨酯膜材质。
[0009] 优选地:所述排水暗管选取为曲纹集水暗管材质,由位于绿化带土层的内端至位 于集水井的外端设有坡度,坡度值为〇. 2% -0. 3%。
[0010] 优选地:所述集水渠的底部由远离集水井的外端至与集水井连通的内端设有底 坡,坡度值为0.05% -0. 1%。
[0011] 优选地:所述隔水层的数量与集水井的数量相等,两者一对一匹配。
[0012] 优选地:所述集水井的数量小于隔水层的数量,每个集水井与大于等于1个隔水 层匹配。
[0013] 优选地:所述水泵的数量等于集水井的数量,两者一对一匹配,水泵设置于集水井 内。
[0014] 优选地:所述水泵为移动式结构形式,沿绿化带移动并选择性地加装到集水井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横向断面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1、排水暗管;2、隔水层;3、水栗;4、集水井;5、集水渠。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发明内容】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 明如下:
[0019]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从下方包覆住绿化带土层、将该部分土层与下 层土壤隔离开来的多段隔水层2以及沿绿化带布置的多个集水井4。
[0020] 在由隔水层2包覆的每段绿化带土层的底部均设有排水暗管1,排水暗管1的一端 封闭在该段绿化带土层内、另一端由隔水层2伸出并连通至就近的集水井4内。
[0021] 隔水层2的主要作用是将绿化带土层与周围盐碱土壤隔离、隔绝地下水上升通道 并阻止盐分向地表聚集。在材料选取上,本实施例中隔水层2选取为热塑性聚氨酯膜材质, 即TPU膜,TPU膜具有防水透气的功能,既能阻止盐分随地下水上升至地表,又能满足土壤 透气性的要求。
[0022] 排水暗管1的作用是将绿化带土层中的多余水分及时排出。在系统使用初期,通 过一次大定额灌水将绿化带土层中的盐分进行淋洗并通过排水暗管1排出至绿化带土层 之外进入集水井4内,起到改良绿化带土层盐碱度的作用。在材料选取上,本实施例中排 水暗管1选取为曲纹集水暗管材质,为三分之二透水三分之一排水的渗排水管。为了使 管内的水迅速排出,由位于绿化带土层的内端至位于集水井4的外端设有坡度,坡度值为 0· 2% -0· 3%,优选为 0· 2%。
[0023] 还包括设于绿化带两侧路面的集水渠5,集水渠5与就近的集水井4连通,用于收 集雨水并将雨水送入集水井4内进行储存。为了便于雨水向集水井4内流动,集水渠5的 底部由远离集水井4的外端至与集水井4连通的内端设有底坡,坡度值为0. 05% -0. 1%, 优选为0. 1%。
[0024] 实际系统配置中,集水井4与隔水层2的数量之间可以有不同的配比关系。如隔 水层2的数量与集水井4的数量相等,两者一对一匹配,此时集水井4是每个隔水层2即每 段绿化带土层的专用集水井4,只接收与之匹配的绿化带土层中的多余渗水;也可以设置 集水井4的数量小于隔水层2的数量,此时每个集水井4与大于等于1个隔水层2即绿化 带土层匹配。米用后一种方式时,系统建设的施工量小于前一种方式。
[0025] 还包括多个由集水井4向外部泵水对绿化带进行灌溉的水泵3。实际系统配置中, 实际系统配置中,水泵3与集水井4的数量之间可以有不同的配比关系。如水泵3的数量 等于集水井4的数量,两者一对一匹配,此时水泵3设置于集水井4内,是集水井4的专用 水泵3 ;水泵3还可以为移动式结构形式,即沿绿化带移动并选择性地加装到某个集水井4 内进行泵水。采用后一种方式时,操作的便捷性低于前一种方式,建设成本以及维修维护的 便捷性高于前一种方式。
[0026]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迫切要求,城市绿化带面积逐年增大。由于盐碱化地区 如滨海地区土壤根系层盐分较高,对于绿化植物的生长起到了极大的限制作用。本实用新 型的系统在隔绝地下水上升的基础上,灌溉时可将盐碱土壤的盐分进行淋洗,降低土壤含 盐量,克服了盐碱地区对于植物生长的种种限制,对于改善绿化植物生存环境、降低对绿化 植物的要求等方面会起到巨大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对绿化带植物的养护更换所消耗的资 源,对于绿化工程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〇〇27] 盐碱地区如滨海地区具有淡水资源缺乏、水质较差、用水成本高昂等特点,而道路 绿化带用水量较大,所以在道路绿化工程当中,不仅花费巨大、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不能达 到理想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系统一方面克服了盐碱对绿化带植物生长的影响,另一方面 通过收集超过田间持水量的下渗水和道路上的雨水,可提供部分灌溉用水,节约水资源。随 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节能工程倍受青睐,该系统不仅解决了盐碱地区绿化 带工程的诸多难题,还做到了为缺水地区节约水资源,应用前景比较广阔。
【权利要求】
1. 一种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下方包 覆住绿化带土层、将该部分土层与下层土壤隔离开来的多段隔水层(2)以及沿绿化带布置 的多个集水井(4);在由隔水层(2)包覆的每段绿化带土层的底部均设有排水暗管(1),排 水暗管(1)的一端封闭在该段绿化带土层内、另一端由隔水层(2)伸出并连通至就近的集 水井(4)内;还包括设于绿化带两侧路面的集水渠(5),所述集水渠(5)与就近的集水井 (4)连通;还包括多个由集水井(4)向外部泵水对绿化带进行灌溉的水泵(3)。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隔水层(2)选取为热塑性聚氨酯膜材质。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排水暗管(1)选取为曲纹集水暗管材质,由位于绿化带土层的内端至位于集水井 (4)的外端设有坡度,坡度值为0. 2% -0. 3%。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集水渠(5)的底部由远离集水井(4)的外端至与集水井(4)连通的内端设有底坡, 坡度值为〇· 05% -0· 1%。
5. 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层(2)的数量与集水井(4)的数量相等,两者一对一匹配。
6. 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4)的数量小于隔水层(2)的数量,每个集水井(4)与大于等于1 个隔水层(2)匹配。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水泵(3)的数量等于集水井(4)的数量,两者一对一匹配,水泵(3)设置于集水井 (4)内。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水泵(3)为移动式结构形式,沿绿化带移动并选择性地加装到集水井(4)内。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水泵(3)为移动式结构形式,沿绿化带移动并选择性地加装到集水井(4)内。
10.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盐碱化地区绿化带土壤改良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水泵(3)的数量等于集水井(4)的数量,两者一对一匹配,水泵(3)设置于集水井 (4)内。
【文档编号】A01G25/00GK203884337SQ201420231023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7日
【发明者】周青云, 王仰仁, 李松敏, 屈艳萍 申请人:天津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