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鲟鱼苗培育方法及其培育池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44534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鲟鱼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鲟鱼苗培育方法及其培育池。

背景技术:
目前,鲟鱼苗种水泥池培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养殖废水排污不完全;(2)池内水流缓慢;(3)养殖对象缺乏水流的锻炼,体质较差等。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常规水泥池的曝气方式为气石曝气,容易将饵料和池底的污物搅动起来而充满整个水体,排污效果较差;气石曝气产生的水流很微弱而且水流不能形成环流,池内水流缓慢;由于养殖对象缺乏水流锻炼,以及养殖废水排污不完全,体质较弱,容易发病死亡。另外,由于鲟鱼的特异性,深秋繁殖,冬季培育,苗种抗病力弱,在现有的人工培育鲟鱼苗的过程中,会出现大批量的死亡,其成活率仅为10-30%,这已成为制约人工培育鲟鱼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合理的培育方式来提高鲟鱼的存活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鲟鱼苗培育方法及其培育池。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鲟鱼苗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养殖池消毒:养殖池使用前,采用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或1mg/L的二氧化氯溶液进行浸泡消毒24h以上,并用清水冲刷干净注水备用,若为新建的养殖池,使用之前注水浸泡7d以上,水泥养殖池用25mg/L的醋酸溶液浸泡;(2)鲟鱼苗种质量要求:无伤病、无畸形,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全长10cm以上;(3)鲟鱼苗种暂养:鲟鱼苗种初期放养密度5-7千尾/m2,至开口前可调整至2-3千尾/m2,鱼苗养殖池的水位控制在30cm左右,供水量根据放养密度可控制在20L/分钟,池内溶解氧量应保持在6.0mg/L以上,水温不超过20℃;(4)鲟鱼苗开口及投喂:鱼苗暂养期约为7-10d,当有20-30%左右鱼苗后肠的黑色栓排出时,应为开始投喂最佳时期,投喂期养殖池的水位控制在40cm左右,首先采用水蚯蚓活饵投喂3-4天以后,开始投喂饲料,日投喂饲料总量为鲟鱼体重的0.8-1.5%,每2小时投喂一次,日投喂次数应保证在10次以上,以“少量多次”为原则,每次每池投喂时间不少于2分钟,要做好驯化投喂,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原则,每次投喂的饲料量以10-15min摄食完为宜,超过15min未被摄食的饲料要及时清除,以免败坏水质;(5)活饵、人工饲料交替投喂驯化:鱼苗开口培育后,采用活饵与人工饲料交替投喂驯化,随着培育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活饵的投喂而增加人工饲料的投喂次数,约经过10-15天的驯化培育,活饵由最初的每天10-12次逐步减少到2-3次,此时已基本投喂人工饲料,驯化工作可结束;(6)病害防治:要定期对养殖池内的水体进行消毒,在饲料中每15d投喂1次药饵;(7)巡塘及记录:坚持早、中、晚巡池检查,发现有死鱼要及时捞出,并及时清理池内的残饵、粪便及其它杂物,防止水质恶化,并做好巡塘日志。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的鲟鱼苗种在下池前,采用0.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2-3min。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的养殖池内培育用水需清新、无任何染污,PH7-8.5,溶氧量在6.0mg/L以上,总硬度2-3mEq/L,水温在18-22℃。作为优选,所述步骤(6)中药饵的所用药物及用量为大黄、板蓝根或大青叶各0.5-1g/kg饲料,连续投喂3d。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中的饲料应符合鲟鱼生理、生长对各种营养指标的要求,营养全面,粗蛋白含量≥40%,脂肪含量≤8%,水中稳定性好,30min内不溃散。一种鲟鱼苗培育池,包括直径8m的圆形水泥池以及设置在圆形水泥池上的进水口、出水口和溢水口,所述进水口设置在距离池上沿10cm,出水口设置在圆心处,池边缘到池圆心处的池底倾斜角坡度为10%,边沿处池壁高度为1m;在所述圆形水泥池内距离池边缘40cm处放置有水车式增氧机,离池壁上沿20cm处设置溢水口和鱼栅,所述进水口、出水口及溢水口处均设有鲟鱼防逃网。作为优选,所述出水口的四周设有网栏。作为优选,所述圆形水泥池的内侧面及池底用水泥抹成平滑状或贴上瓷砖。作为优选,所述水车式增氧机的功率为0.75Kw,增氧机的周围设有网栏。作为优选,所述进水口高出水面5-10cm,进水口的开口与池内壁呈切线状以使池水成微环流状态。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采用活饵、人工饲料交替投喂驯化,鲟鱼苗出池规格相对整齐,差异小,鲟鱼苗驯化率可达80-90%,成活率也高,是目前采用的最主要的驯化方法,水泥养殖池采用25mg/L的醋酸溶液浸泡以减少水泥碱性物质对鲟鱼的伤害。2、本发明的圆形水泥池具有一定坡度的池底,污物容易聚集到圆心处的出水口处,水车式增氧机,功率大,增氧效果好,可以在池内形成两个不同水流区,池周边的水流较大,鲟鱼在此区域可以逆流顶水,起到锻炼体质的效果,促进鲟鱼生长,减少病害,靠近圆心处,水流缓慢养殖对象可以在此区域栖息,减少体能过多的消耗,保证育肥的效果。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一种鲟鱼苗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养殖池消毒:养殖池使用前,采用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或1mg/L的二氧化氯溶液进行浸泡消毒24h以上,并用清水冲刷干净注水备用,若为新建的养殖池,使用之前注水浸泡7d以上,水泥养殖池用25mg/L的醋酸溶液浸泡;(2)鲟鱼苗种质量要求:无伤病、无畸形,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全长10cm以上;(3)鲟鱼苗种暂养:鲟鱼苗种初期放养密度5-7千尾/m2,至开口前可调整至2-3千尾/m2,鱼苗养殖池的水位控制在30cm左右,供水量根据放养密度可控制在20L/分钟,池内溶解氧量应保持在6.0mg/L以上,水温不超过20℃,养殖幼鱼的放养密度如表1所示:表1养殖幼鱼的放养密度参照表鲟鱼苗种在下池前,采用0.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2-3min,其具体的消毒时间长短要视鱼苗的体质状况而定,其养殖池内培育用水需清新、无任何染污,鲟鱼养殖水质标准如表2所示:表2鲟鱼养殖水质标准(4)鲟鱼苗开口及投喂:鱼苗暂养期约为7-10d,当有20-30%左右鱼苗后肠的黑色栓排出时,应为开始投喂最佳时期,投喂期养殖池的水位控制在40cm左右,首先采用水蚯蚓活饵投喂3-4天以后,开始投喂饲料,日投喂饲料总量为鲟鱼体重的0.8-1.5%,每2小时投喂一次,日投喂次数应保证在10次以上,以“少量多次”为原则,每次每池投喂时间不少于2分钟,要做好驯化投喂,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原则,每次投喂的饲料量以10-15min摄食完为宜,超过15min未被摄食的饲料要及时清除,以免败坏水质;鲟鱼所喂饲料应符合鲟鱼生理、生长对各种营养指标的要求,营养全面,粗蛋白含量≥40%,脂肪含量≤8%,水中稳定性好,30min内不溃散,具体的投喂饲料规格及日投饵率如表3所示:表3适宜水温下鲟鱼鱼种投喂饲料规格及日投饵率参考表鱼种规格(g)饲料规格(mm)日投饵率(体重%)3-101.0-1.59-1010-301.5-2.07-830-502.0-2.57-850-702.5-3.06-770-1203.0-4.05-6自投喂开始后每5天对鱼苗进行测量,包括鱼苗的体长、体重,平均规格及最大、最小个体规格等,取样数不少于80尾,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5)活饵、人工饲料交替投喂驯化:鱼苗开口培育后,采用活饵与人工饲料交替投喂驯化,随着培育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活饵的投喂而增加人工饲料的投喂次数,约经过10-15天的驯化培育,活饵由最初的每天10-12次逐步减少到2-3次,此时已基本投喂人工饲料,驯化工作可结束,采用此法,鱼苗出池规格相对整齐,差异小,鱼苗驯化率可达80-90%,成活率也高,是目前采用的最主要的驯化方法;鲟鱼驯化时,水质要求与幼鱼相同,其温度调整到20-22℃之间,水位保持在40cm左右,供水量保持在30L/分钟左右。驯化期间,鱼苗在生长上会出现差异,部分鱼苗由于不能正常转口摄食人工饲料,体质越来越弱,要及时挑选出来另池培育,不然将陆续死亡;而部分转食人工饲料,适应能力强的鱼苗则生长迅速,也应适时将其挑选出来培育。因此在驯化期间,要经常进行鱼苗的分类挑选,对体质弱,先投喂活饵,扶壮,待体质恢复后,再继续驯化,这个过程要反复进行,以尽量减少鱼苗的损失,一般这样鱼苗50%以上可转化至正常摄食人工饲料;生长快的鱼苗挑选出来后,一方面以降低体弱鱼苗摄食的干扰,另一方面,可加速这部分鱼苗的生长,育成大规格鱼种;(6)病害防治:要定期对养殖池内的水体进行消毒,在饲料中每15d投喂1次药饵,药饵的所用药物及用量为大黄、板蓝根或大青叶各0.5-1g/kg饲料,连续投喂3d;(7)巡塘及记录:坚持早、中、晚巡池检查,主要是对水量、水温、溶解氧、PH、供水量等做记录,防止缺氧或温度的剧变,发现有死鱼要及时捞出,并及时清理池内的残饵、粪便及其它杂物,以保证鱼池的清洁,水体环境的良好,防止水质恶化,并做好巡塘日志。一种鲟鱼苗培育池,包括直径8m的圆形水泥池以及设置在圆形水泥池上的进水口、出水口和溢水口,所述圆形水泥池的内侧面及池底用水泥抹成平滑状或贴上瓷砖,所述进水口设置在距离池上沿10cm,出水口设置在圆心处,池边缘到池圆心处的池底倾斜角坡度为10%,边沿处池壁高度为1m;在所述圆形水泥池内距离池边缘40cm处放置有水车式增氧机,离池壁上沿20cm处设置溢水口和鱼栅,所述进水口、出水口及溢水口处均设有鲟鱼防逃网。所述出水口的四周设有网栏,所述水车式增氧机的功率为0.75Kw,增氧机的周围设有网栏,所述进水口高出水面5-10cm,进水口的开口与池内壁呈切线状以使池水成微环流状态。经常检查鱼池进排水、增氧设备情况,保证水循环管道的畅通,增氧设备能正常运转;至少每天排水一次,目的是将排水孔内残饵及其它杂物排放出去,保证养殖水体的清新。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