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蓝莓的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12639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蓝莓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蓝莓,学名越橘,为多年生落叶果树,呈灌木。蓝莓果实为浆果呈蓝色,近圆形,果肉细腻,种子极小,甜酸适度,具有香爽宜人的香气。蓝莓果实营养非常丰富,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清除人体过剩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它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还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体机能免疫等功能。蓝莓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近几年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集营养与保健于一身的第三代果树品种,风靡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是蓝莓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发源地。欧洲的波兰和亚洲的日本的蓝莓产量持续增加。蓝莓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所以风靡世界,是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五大健康水果之一,具有助消化的作用;目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不断关注,对水果,如蓝莓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所以,高产质优的蓝莓也一直是果农以及研究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蓝莓的培育方法,该方法栽培出的蓝莓高产且果实具有肉质鲜美、重量大、色泽好等特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1)蓝莓苗的选择和种植,选择优质粗壮无损伤的高丛蓝莓、半高丛蓝莓和矮丛蓝莓苗,种植时,两行矮丛蓝莓之间种植一行高丛蓝莓和半高丛蓝莓,其中,高丛蓝莓和半高丛蓝莓间隔种植,即每两棵高丛蓝莓之间种植至少一棵半高丛蓝莓;

(2)浇水管理,种植后及时浇定根水,定根水的PH值小于6,果树应该定期进行浇水,保持土壤的含水量控制在45%~55%,但是,在果实的发育阶段和果实成熟前保持土壤的含水量控制在25%~30%;

(3)施肥管理,每年施肥三次,种植后即刻施肥,第二次施肥在果树开花前后,第三次施肥在果实收获后及时进行;

(4)修剪管理,幼树期第一年剪除花芽,扩大树冠,增加树枝的数量,定植后第二年、第三年春天剪除掉小枝条,第四年继续扩大树冠,剪掉小枝条;成龄期剪除过密树枝、细弱树枝、病虫树枝,剪除一部分花芽,每个壮枝留2~3个花芽;

(5)病虫害的防治,根据不同的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使用毒性小的农药进行防治;

(6)果实采摘,第四年开始采摘蓝莓果实,第四年采摘控制在每棵树不超过1.5公斤,以后逐年递增。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3)中的施肥管理的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辅,所述的有机肥与复合肥的重量百分比为80~90%:10~20%,所述的有机肥包括动物的粪便和腐熟的植物,每667平方米的果园施有机肥2000公斤。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的积极有益效果为:

1、 提高了收入成本本发明的方法栽培出的蓝莓高产且果实具有肉质鲜美、重量大、色泽好等特点。

2、 本发明方法简便,易于广大种植户的理解。

3、 本发明成本低,易于推广。

4、 本发明所采用的方法简单,便于实现。

5、 本发明能够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蓝莓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蓝莓苗的选择和种植,选择优质粗壮无损伤的高丛蓝莓、半高丛蓝莓和矮丛蓝莓苗,种植时,两行矮丛蓝莓之间种植一行高丛蓝莓和半高丛蓝莓,其中,高丛蓝莓和半高丛蓝莓间隔种植,即每两棵高丛蓝莓之间种植至少一棵半高丛蓝莓;

(2)浇水管理,种植后及时浇定根水,定根水的PH值小于6,果树应该定期进行浇水,保持土壤的含水量控制在45%~55%,但是,在果实的发育阶段和果实成熟前保持土壤的含水量控制在25%~30%;

(3)施肥管理,每年施肥三次,种植后即刻施肥,第二次施肥在果树开花前后,第三次施肥在果实收获后及时进行;

(4)修剪管理,幼树期第一年剪除花芽,扩大树冠,增加树枝的数量,定植后第二年、第三年春天剪除掉小枝条,第四年继续扩大树冠,剪掉小枝条;成龄期剪除过密树枝、细弱树枝、病虫树枝,剪除一部分花芽,每个壮枝留2~3个花芽;

(5)病虫害的防治,根据不同的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使用毒性小的农药进行防治;

(6)果实采摘,第四年开始采摘蓝莓果实,第四年采摘控制在每棵树不超过1.5公斤,以后逐年递增。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步骤(3)中的施肥管理的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辅,所述的有机肥与复合肥的重量百分比为80~90%:10~20%,所述的有机肥包括动物的粪便和腐熟的植物,每667平方米的果园施有机肥2000公斤。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