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后代全雄的家蚕性比控制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94331阅读:724来源:国知局
杂交后代全雄的家蚕性比控制培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家蚕遗传育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家蚕连续两代杂交后代全雄的性比控制方法,降低家蚕育种成本,提高家蚕饲养的经济效益。

背景技术:
家蚕属于雌异型昆虫,雌蚕性染色体为ZW,雄蚕为ZZ,如果在其Z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死突变基因,则在雌性个体中,隐性致死突变基因发挥作用,使雌性个体死亡;而在雄性个体中,由于有两个Z染色体,如果仅有一个Z染色体上带有隐性致死突变,另一个Z染色体上是正常基因,则这样的雄性个体仍然存活。就一个蚕品种而言,雄蚕茧的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要比雌蚕茧高,且雄蚕食桑量少,叶丝转化率高;此外,雄蚕体质强健,更容易饲养,而且雄蚕丝纤度细、净度高、丝长,适于剿制高品位生丝。为此,世界各国科学家对专养雄蚕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1975年俄罗斯科学家V.A.Strunnikov等运用辐射诱变等技术手段,诱导培育成功了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其两条Z染色体上各诱导一个非等位又紧密连锁的致死基因l1和l2。致死基因l1可以被易位到W染色体中的正常基因所覆盖,而致死基因l2不能被易位到W染色体上片段所覆盖。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自交,后代雌雄各有一半死亡;使品系得以保持。当常规雌蚕与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雄蚕杂交,后代雌蚕全部死亡,雄蚕全部存活,从而达到控制性比、专养雄蚕的目标。1996年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从俄罗斯科学院引进了以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S-8、S-14,并开展了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技术实现专养雄蚕的研究。经10年攻关研究,创建了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细胞控制基因和导入方法(专利号:ZL01132108.3)、回交改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方法(专利号:ZL01126809.3)、一种杂交改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性状的方法(专利号:200810061660.5)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建立了一个低成本的雄蚕杂交种繁育方法;育成了秋华×平3、华菁×平60等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实用蚕品种,雄蚕率达99.8%,茧层率和出丝率比常规品种提高23%,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5%左右。随着家蚕基因组信息的解析,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致死基因已被克隆,分析致死基因l1是由于Z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致死突变(专利号:201110457127.2),该Z染色体末端缺失了包括PdpⅠ(PardomainproteinI)基因在内的0.184Mb的片段,并和一个约4.3Mb的10号染色体片段融合组成一个融合染色体。Pdp1基因属于锌指类调控转录因子,参与生物节律调控,调控细胞内核酸复制、细胞有丝分裂及胚胎及幼虫的生长发育,通过对家蚕Pdp1基因进行了RNAi研究,发现家蚕Pdp1基因一旦被干涉,就会引起胚胎发育停止。致死基因l2是由于Z染色体连锁基因SLC35B1隐性致死突变引起的(专利号:201110457128.7),在平衡致死系中SLC35B1的表达产物较小,缺失了4、5两个外显子,编码的蛋白质缺少了70个Aa,功能结构域不完整。SLC35B1基因属于糖苷转移载体(UDP-galactosetransporter-relatedprotein1),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内质网的动态平衡,通过对线虫胚胎发育的研究发现,SLC35B1对于胚胎的发育尤其是对于肠道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该基因的突变,造成胚胎肠壁发育受到抑制,从而引起胚胎死亡。通过对家蚕SLC35B1基因进行了RNAi研究,发现SLC35B1是家蚕胚胎发育的关键基因,一旦被干涉,就会引起胚胎致死,且表型与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致死基因l2的表型一致,由此推断SLC35B1是致死基因l2的候选基因。但这些优良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实用蚕品种,在进行原种繁育过程中,雌雄各有一半死亡、一半存活,而雌蚕不能用于生产,一般不需要饲养,虽然可以利用卵色将雌雄区分开,但人工区分蚕卵耗时、费力,增加了蚕种繁育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家蚕性连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