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乙酰虫腈与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126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
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含乙酰虫腈与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在农作物害虫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乙酰虫腈(methoxyfenozide)分子式:C13H10Cl2F3N3O2S,乙酰虫腈是一个广谱杀虫剂,其杀虫机制在于阻碍昆虫γ-氨基丁酸(GABA)控制的氯化物代谢。吡蚜酮(pymetrozine)分子式:C10H11N5O,本品可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害虫,适用于蔬菜、水稻、棉花、果树及多种大田作物。然而,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害虫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害虫很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的复配效果都是加和效应,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共毒系数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复配后能产生很好的增效作用,并且关于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复配的相关报道尚未公开。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 好的含乙酰虫腈与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含乙酰虫腈与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含有乙酰虫腈与吡蚜酮,乙酰虫腈与吡蚜酮重量比为1︰80~60︰1,乙酰虫腈与吡蚜酮优选的重量比为1︰60~40︰1;更优选为乙酰虫腈与吡蚜酮的重量比为1︰30~25︰1。本发明提出的含乙酰虫腈与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上害虫的用途,所述的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豆类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瓜类作物、水果类作物、干果类作物、嗜好作物、根茎类作物、油料作物、花卉作物、药用作物、原料作物、绿肥牧草作物;所述的害虫包括稻飞虱、蚜虫、叶蝉、粉虱。乙酰虫腈与吡蚜酮的重量比为1︰80~60︰1。通常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总重量的0.5%~90%,较佳的为5%~80%。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活性组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1%~7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5%~50%;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10%~80%。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施用时活性组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5%~30%,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通常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物质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粘结剂、消泡剂、崩解剂、抗冻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其中较优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热雾剂或超低容量液剂,还可以制成种衣剂、泡腾剂。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乙酰虫腈0.5%~60%、吡蚜酮0.5%~8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填料余量。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乙酰虫腈0.5%~60%、吡蚜酮0.5%~80%、分散剂3%~12%、湿润剂1%~8%、崩解剂1%~10%、粘结剂0~8%、填料余量。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乙酰虫腈0.5%~50%、吡蚜酮0.5%~5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消泡剂0.01%~2%、增稠剂0~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组合物制成悬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乙酰虫腈0.5%~50%、吡蚜酮0.5%~50%、分散剂2%~10%、消泡剂0.01%~2%、溶剂1%~15%、增稠剂0~2%、乳化剂2%~1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乙酰虫腈0.5%~50%、吡蚜酮0.5%~50%、溶剂0~30%、乳化剂1%~15%、抗冻剂0~8%、增稠剂0~2%、消泡剂0.01%~2%、去离子水补足余量。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乙酰虫腈0.5%~50%、吡蚜酮0.5%~50%、溶剂0~30%、乳化剂3%~25%、抗冻剂0~8%、消泡剂0.01%~2%、稳定剂0~4%,去离子水补足余量。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乙酰虫腈0.5%~50%、吡蚜酮0.5%~50%、高分子囊壁材料2%~10%、分散剂1%~10%、有机溶剂1%~10%、乳化剂1%~7%、消泡剂0.01%~2%、pH调节剂0.01%~5%、去离子水加至100%。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乙酰虫腈0.5%~50%、吡蚜酮0.5%~50%、高分子囊壁材料2%~10%、分散剂1%~12%、湿润剂1%~8%、有机溶剂1%~15%、乳化剂1%~6%、消泡剂0.01%~2%、增稠剂0~2%、pH调节剂0.01%~5%、去离子水加至100%;组合物制成热雾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乙酰虫腈0.5%~50%、吡蚜酮0.5%~50%、分散剂3%~12%、湿润剂1%~8%、稳定剂0~5%、助溶剂5%~10%、溶剂余量。组合物制成超低容量液剂包括如下组分含量:乙酰虫腈0.5%~50%、吡蚜酮0.5%~50%、分散剂3%~12%、湿润剂1%~8%、增效剂1%~5%、渗透剂1%~10%、溶剂余量。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微囊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热雾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超低容量液剂主要技术指标: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复配后,具有明显的增效和持效作用;(2)对粮食作物、豆类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瓜类作物、水果类作物、干果类作物、嗜好作物、根茎类作物、油料作物、花卉作物、药用作物、原料作物、绿肥牧草作物上的稻飞虱、蚜虫、叶蝉、粉虱等均有较高活性;(3)减少了农药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 减轻了环境污染;(4)对人畜安全,环境相容性好;并且制剂粘着力增强,耐雨水冲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应用实施例一实施例1~4可湿性粉剂将乙酰虫腈、吡蚜酮、分散剂、湿润剂、填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可湿性粉剂产品,具体见表1。表1实施例1~4各组分及重量份实施例5~8水分散粒剂将乙酰虫腈、吡蚜酮、分散剂、湿润剂、崩解剂、填料等一起经气流粉碎得到需要的粒径,再加入粘结剂等其它助剂,得到制粒用料。将料品定量送进流化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干燥后,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剂产品,具体见表2。表2实施例5~8各组分及重量份实施例9~12悬浮剂将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乙酰虫腈、吡蚜酮,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3。表3实例9~12组分及含量实施例13~14悬乳剂将乙酰虫腈中加入分散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稳定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乙酰虫腈悬浮剂,然后将吡蚜酮、乳化剂、溶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 拌器直接乳化到悬浮剂中,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乳剂产品。具体见表4。表4实例13~14组分及含量实施例15~18水乳剂将乙酰虫腈、吡蚜酮、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去离子水、抗冻剂、增稠剂、消泡剂混合在一起,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油相,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乳剂产品,具体见表5。表5实施例15~18各组分及重量份实施例19~20微乳剂将乙酰虫腈、吡蚜酮、溶剂、乳化剂、抗冻剂、增稠剂、消泡剂、 稳定剂充分混合成均匀透明的油相,在搅拌下慢慢加入去离子水,形成油包水型乳状液,再经搅拌加热,使之迅速转相成水包油型,冷至室温使之达到平衡,经过滤,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微乳剂产品,具体见表6。表6实施例19~20各组分及重量份实施例21~22微囊悬浮剂将乙酰虫腈、吡蚜酮、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分散剂、消泡剂的水相溶液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7。表7实施例21~22组分及含量实施例23~24微囊悬浮-悬浮剂将吡蚜酮、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的水相溶液中,制成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将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乙酰虫腈,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悬浮剂,然后将悬浮剂加入到微胶囊悬浮剂的水相溶液中,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8。表8实施例23~24各组分及重量份实施例25~26热雾剂将活性成分乙酰虫腈、吡蚜酮、分散剂、湿润剂、稳定剂、助溶剂、溶剂按规定配比投入调制釜中,搅拌均匀得到单相产品,制得本发明组合物的热雾剂产品,具体见表9。表9实施例25~26组分及含量实施例27~28超低容量液剂将活性成分乙酰虫腈、吡蚜酮、分散剂、湿润剂、稳定剂、助溶剂、溶剂按规定配比投入调制釜中,搅拌均匀得到单相产品,制得本发明组合物的热雾剂产品,具体见表10。表10实施例27~28组分及含量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共毒系数(CTC),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试验方法:试验时分别将各混配剂的母液稀释成五个系列浓度,分别置于烧杯中备用。采用先浸叶后接虫的方法,将未接触任何药剂的大小一致的叶片在配置好的药液中浸泡5s后取出、自然晾干,放 入养虫盒中,然后接上供试幼虫,在25℃条件下饲养,每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所用试虫数为50头,同时设空白对照,于72h检查死虫数,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求得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LC50值。若对照死亡率大于10%,则视为无效试验。计算公式如下:将害虫校正死亡率换算成机率值(y),处理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得出毒力回归方程,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值。按照孙云沛公式法计算出共毒系数CTC。计算公式如下(以乙酰虫腈为标准药剂,其毒力指数为100):M的理论毒力指数(TTI)=乙酰虫腈的TI×P乙酰虫腈+吡蚜酮的TI×P吡蚜酮式中:M为不同配比的混合物P乙酰虫腈为乙酰虫腈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P吡蚜酮为吡蚜酮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应用实施例二供试害虫:十字花科蔬菜蚜虫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表11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复配对十字花科蔬菜蚜虫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供试药剂配比LC50(ug/mL)共毒系数(CTC)乙酰虫腈—1.50—吡蚜酮—2.85—乙酰虫腈︰吡蚜酮60:10.93162.55乙酰虫腈︰吡蚜酮50:10.89170.12乙酰虫腈︰吡蚜酮40:10.78194.56乙酰虫腈︰吡蚜酮25:10.67228.04乙酰虫腈︰吡蚜酮15:10.66234.21乙酰虫腈︰吡蚜酮5:10.67243.07乙酰虫腈︰吡蚜酮1:10.77255.26乙酰虫腈︰吡蚜酮1:20.82267.36乙酰虫腈︰吡蚜酮1:50.98252.89乙酰虫腈︰吡蚜酮1:101.06248.54乙酰虫腈︰吡蚜酮1:201.18231.61乙酰虫腈︰吡蚜酮1:301.23225.18乙酰虫腈︰吡蚜酮1:401.41197.79乙酰虫腈︰吡蚜酮1:601.59176.64乙酰虫腈︰吡蚜酮1:801.68167.78由表11可知,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对十字花科蔬菜蚜虫配比在1︰80~60︰1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乙酰虫腈与吡蚜酮的配比在1︰30~25︰1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共毒系数均大于225,当乙酰虫腈与吡蚜酮的重量比为1:2时,防治效果最好。经申请人试验发现乙酰虫腈与吡蚜酮配比为25:1、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5、1:20、1:25、1:30 时,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稻飞虱、蚜虫、叶蝉、粉虱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试验药效部分: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乙酰虫腈悬浮剂(自配)、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市购)。应用实施例三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药前调查水稻稻飞虱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3天、7天、15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表12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由表12可以看出,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水稻稻飞虱,防治效果均高于96%,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应用实施例四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及其复配防治棉花蚜虫药效试 验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药前调查棉花蚜虫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3天、7天、15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表13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及其复配防治棉花蚜虫药效试验由表13可以看出,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棉花蚜虫,防治效果均高于97%,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应用实施例五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及其复配防治茶树叶蝉药效试验本试验安排在四川省雅安市郊区,药前调查茶树叶蝉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3天、7天、15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表14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及其复配防治茶树叶蝉药效试验由表14可以看出,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茶树叶蝉,防治效果均高于96%,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应用实施例六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及其复配防治番茄粉虱药效试验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药前调查番茄粉虱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3天、7天、15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表15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及其复配防治番茄粉虱药效试验由表15可以看出,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复配后能有效防治番茄粉虱,防治效果均高于95%,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后经过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试验得出,乙酰虫腈与吡蚜酮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稻飞虱、蚜虫、叶蝉、粉虱等常见害虫的防效均在95%以上,优于单剂防效,增效作用明显。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