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辣椒壮苗的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010278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辣椒壮苗的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辣椒为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植物,高40~80厘米,茎近无毛或微生柔毛,分枝稍之字形折曲,叶互生,枝顶端节不伸长而成双生或簇生状,矩圆状卵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3厘米,宽1.5~4厘米,全缘,顶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狭楔形;叶柄长4~7厘米。花单生,俯垂;花萼杯状,不显着5齿;花冠白色,裂片卵形;花药灰紫色。果梗较粗壮,俯垂;果实长指状,顶端渐尖且常弯曲,未成熟时绿色,成熟后成红色、橙色或紫红色,味辣。
目前辣椒的种植是采用先播种育苗,然后进行移植定栽培育。幼苗培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续种植的质量,而培育幼苗的基质、种子处理以及播种后的管理又是影响幼苗培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现有的育苗基质成分较为单一、功能较为简单、物理特性不佳,育出的幼苗根系发育不良、长势较弱;现有种子的处理方法通常仅仅是对其进行杀菌消毒,无法改善种子的品质和特性;目前人们播种后的管理方法不尽合理,虽然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但因其不符合辣椒种子以及幼苗的生长规律而导致幼苗质量较差,严重打击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辣椒壮苗的育苗方法,育出的幼苗根系发育健壮、长势整齐旺盛、抗逆性能强,且能缩短整个育苗周期,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很好的提高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辣椒壮苗的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育苗基质制备:
称取如下重量份的物质制成育苗基质:50~60份农家粪、10~15份豆粕、4~6份酒槽、8~10份草炭土、15~20份炭化荞麦壳、10~15份椰糠、8~12份蛭石、3~4份电气石、3~5份砭石、8~10份白鲜皮、6~10份山楂树皮、5~8份苦楝树皮、4~6份添加剂;所述添加剂由如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3~5份纳米壳聚糖、1~2份褐藻寡糖、2~3份葡萄糖、1~2份有益菌粉、0.5~0.8份调环酸钙、2~4份山茶籽油、1~2份聚丙烯酸钠、1~2份聚丙烯酸钾;
(2)种子处理:
a.选取健康饱满的辣椒种子,用清水将其洗净后放于阳光下曝晒2~3天后备用;
b.将曝晒后的种子放在处理液中浸泡2~3h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备用;所述处理液由如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2~3份水溶性壳聚糖、1~3份电解多维、1~2份葡萄糖、0.2~0.3份链霉素、10~15份尿素、5~6份硝酸钙、6~8份硫酸钾、3~6份磷酸二氢铵、2~4份硫酸镁、2~4份硫酸铵、1~3份硼酸、1000~1200份水;
c.将浸泡后的种子放在25~30℃的条件下进行催芽,在催芽开始的第3~4h进行一次时长为一小时的超声波处理,超声波频率为30~33KHz,然后让其静置自然催芽至80%以上的辣椒种子露白即可;
(3)种子播种:
正月上旬,将露白后的辣椒种子撒播于育苗基质上,按每亩60~70g的量进行播种;
(4)播种后管理:
种子播种后,立马浇透水一次,前一周控制育苗基质的温度保持在20~22℃、土壤湿度控制在70~75%,之后控制育苗基质的温度保持在18~20℃、土壤湿度控制在60~70%;播种25~30天后幼苗长出2片真叶,此时浇少量的水,并进行间苗操作,间苗的株距为6~8cm、行距为10~12cm;间苗10~15天后,浇透水一次;三月上旬幼苗即可长出5片真叶,辣椒壮苗培育完成,此时可进行定植操作。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的电气石的颗粒大小为2~4mm,所述砭石的颗粒大小为3~5mm。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的有益菌粉中含有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光和细菌、地衣芽孢杆菌、乳酸菌。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的育苗基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50~60份农家粪、10~15份豆粕、4~6份酒槽共同混合后堆放于自然环境下,自然发酵30~35天后得发酵料备用,期间注意控制其内部发酵温度,当温度达到55~60℃时进行堆翻操作;
(2)将3~5份砭石放于浓度为2~2.5%的盐酸溶液中,浸泡10~15min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将其放入频率为3000~3500MHz,功率密度为30~40mW/cm2的微波环境下,处理2~2.5h后取出备用;
(3)将8~10份白鲜皮、6~10份山楂树皮、5~8份苦楝树皮共同粉碎成0.5~1.5cm长的颗粒,再将其放入盛有黄心土的砂锅中,加热炒制15~20min,待白鲜皮表面呈深黄色时停止炒制,滤去黄心土后得炒皮备用;
(4)将上述步骤的发酵料、处理后的砭石、炒皮与8~10份草炭土、15~20份炭化荞麦壳、10~15份椰糠、8~12份蛭石、3~4份电气石、4~6份添加剂共同混合搅拌,并喷水调节其水含量为40~50%后即得育苗基质。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育苗基质中添加的电气石可发射远红外线、释放负氧离子和微量元素,可改善种子的特性,提高幼苗的吸收能力,又可以吸收基质中的有害物质,净化基质环境;添加的砭石中富含大量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其本身有蕴含特殊的能量场,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促进幼苗根部的发育,经过微波处理后其作用效果更强、更持久;实际使用中发现,两种石头配用后可明显增强对种子以及幼苗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幼苗根部的发育。育苗基质整体成分配备合理,营养均衡,保水性、通透性好,通气性能优秀,不易滋生病虫害,可显着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以及幼苗的根部发育,有利于幼苗移栽后根系的快速恢复生长与再次发育。
(2)在种子催芽进行的第3~4h进行超声波处理,能很好的提高种子内各种酶的活性,促进种子细胞的分化,缩短种子的萌发时间,过早或过晚均会降低处理效果,若处理的时间过长反而会抑制酶的活性,降低其萌发率。
(3)本方法播种后的管理简单、科学合理,很好的降低了传统方法的劳动强度,合理的间苗与浇水可促进根部的发育与营养的吸收,提升幼苗的质量。
(4)本方法育出的幼苗茎杆粗壮、根系茂盛、长势均匀、抗逆性能强,移栽的成活率可达93%以上,且整个培育的周期较现有技术缩短了6~10天,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辣椒壮苗的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育苗基质制备:
称取如下重量份的物质制成育苗基质:56份农家粪、10份豆粕、4份酒槽、8份草炭土、16份炭化荞麦壳、13份椰糠、12份蛭石、3份电气石、3份砭石、8份白鲜皮、6份山楂树皮、5份苦楝树皮、6份添加剂;所述添加剂由如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3份纳米壳聚糖、2份褐藻寡糖、3份葡萄糖、2份有益菌粉、0.5份调环酸钙、2份山茶籽油、2份聚丙烯酸钠、2份聚丙烯酸钾;
(2)种子处理:
a.选取健康饱满的辣椒种子,用清水将其洗净后放于阳光下曝晒2~3天后备用;
b.将曝晒后的种子放在处理液中浸泡2~3h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备用;所述处理液由如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3份水溶性壳聚糖、3份电解多维、2份葡萄糖、0.3份链霉素、10份尿素、5份硝酸钙、6份硫酸钾、6份磷酸二氢铵、2份硫酸镁、4份硫酸铵、3份硼酸、1200份水;
c.将浸泡后的种子放在25~30℃的条件下进行催芽,在催芽开始的第3~4h进行一次时长为一小时的超声波处理,超声波频率为30~33KHz,然后让其静置自然催芽至80%以上的辣椒种子露白即可;
(3)种子播种:
正月上旬,将露白后的辣椒种子撒播于育苗基质上,按每亩60~70g的量进行播种;
(4)播种后管理:
种子播种后,立马浇透水一次,前一周控制育苗基质的温度保持在20~22℃、土壤湿度控制在70~75%,之后控制育苗基质的温度保持在18~20℃、土壤湿度控制在60~70%;播种25~30天后幼苗长出2片真叶,此时浇少量的水,并进行间苗操作,间苗的株距为6~8cm、行距为10~12cm;间苗10~15天后,浇透水一次;三月上旬幼苗即可长出5片真叶,辣椒壮苗培育完成,此时可进行定植操作。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的电气石的颗粒大小为2~4mm,所述砭石的颗粒大小为3~5mm。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的有益菌粉中含有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光和细菌、地衣芽孢杆菌、乳酸菌。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的育苗基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56份农家粪、10份豆粕、4份酒槽共同混合后堆放于自然环境下,自然发酵30~35天后得发酵料备用,期间注意控制其内部发酵温度,当温度达到55~60℃时进行堆翻操作;
(2)将3份砭石放于浓度为2~2.5%的盐酸溶液中,浸泡10~15min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将其放入频率为3000~3500MHz,功率密度为30~40mW/cm2的微波环境下,处理2~2.5h后取出备用;
(3)将8份白鲜皮、6份山楂树皮、5份苦楝树皮共同粉碎成0.5~1.5cm长的颗粒,再将其放入盛有黄心土的砂锅中,加热炒制15~20min,待白鲜皮表面呈深黄色时停止炒制,滤去黄心土后得炒皮备用;
(4)将上述步骤的发酵料、处理后的砭石、炒皮与8份草炭土、16份炭化荞麦壳、13份椰糠、12份蛭石、3份电气石、6份添加剂共同混合搅拌,并喷水调节其水含量为40~50%后即得育苗基质。
实验例1
对种子不进行超声波处理来对比本发明效果,下表为两种方式的作用效果对比:
实施例1不进行超声波处理出苗率(%)99.896.9成苗率(%)99.497.2移栽成活率(%)94.690.5由上表可以看出超声波处理后,种子以及幼苗的性能均有较好改善。
实验例2
分别在催芽进行的不同阶段进行超声波处理来对比本发明效果,下表为相应的作用效果对比:
出苗率(%)成苗率(%)移栽成活率(%)实施例110099.394.5催芽开始的第1~2h进行98.298.193.2催芽开始的第4~5h进行98.498.493.4催芽开始的第8~10h进行97.998.093.0由上表可以看出,选择在催芽开始的第3~4h进行效果最佳。
实验例3
采取普通的育苗方法作为对照组,对“湘研10号”尖椒进行培育,下表为对应的统计数据:
实施例1对照组出苗率(%)10089.2成苗率(%)99.491.3移栽成活率(%)94.881.6由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方法育得的幼苗比现有技术的质量有显著提高,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