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三氟苯嘧啶与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2257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以三氟苯嘧啶和酰胺类化合物为有效成分的杀虫组合物,主要应用于农作物上鳞翅目害虫、同翅目害虫、缨翅目害虫和半翅目害虫的防治。
背景技术
:三氟苯嘧啶:化学名称,2,4-二氧-1-(5-甲基嘧啶)-3-[3-三氟甲基苯基-2H-吡啶并[1,2-α]]吡啶内盐,属介离子类杀虫剂,对各种刺吸式口器害虫有着很好的防治效果。氯氟氰虫酰胺:属于新型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为通过与害虫体内鱼尼丁受体结合,打开钙离子通道,使储存在细胞内的钙离子持续释放到肌浆中,钙离子和肌浆中基质蛋白结合,引起肌肉持续收缩,昆虫体症状表现为抽搐、拒食,最终死亡,其对鳞翅目害虫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小菜蛾等有着非常突出的防效。四氯虫酰胺:属于鱼尼丁受体激活剂类杀虫剂,其通过与害虫体内鱼尼丁受体结合,打开钙离子通道,使储存在细胞内的钙离子持续释放到肌浆中,钙离子和肌浆中基质蛋白结合,引起肌肉持续收缩。昆虫体症状表现为抽搐、拒食,最终死亡。四氯虫酰胺为低毒、广谱杀虫剂,对鳞翅目害虫均具有很好的活性。农业害虫的抗药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课题。随着害虫化学防治的一年又一年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等因素,导致害虫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多。同时,高强度的使用农药,导致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环境和农民用药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发明人在深入研究三氟苯嘧啶和酰胺类化合物复配配方的过程中,令人意外地发现三氟苯嘧啶和酰胺类化合物进行复配,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对农作物上的多种害虫均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三氟苯嘧啶和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虫组合物,该杀虫组合物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虫谱,主要应用于农作物上的鳞翅目害虫(如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豆荚螟、卷叶蛾、棉铃虫等)、同翅目害虫(如介壳虫、白粉虱、梨木虱、烟粉虱、稻飞虱、蚜虫、茶小绿叶蝉等)、半翅目害虫(如盲蝽蟓等)以及缨翅目害虫(如蓟马等)的防治。本发明杀虫组合物的技术特征在于:一种含有三氟苯嘧啶与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虫组合物,有效成分包括三氟苯嘧啶和酰胺类化合物,三氟苯嘧啶和酰胺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20:1~1:20,氟苯嘧啶和酰胺类化合物在组合物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1%~85%,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优选地,所述的酰胺类化合物选自氯氟氰虫酰胺或四氯虫酰胺中的一种;氟苯嘧啶和酰胺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10:1~1:10。所述的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粘结剂、崩解剂、消泡剂、渗透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药害减轻剂、静电剂、防飘逸剂、增效剂和填料等,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本发明杀虫组合物可以制备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多种应用剂型,比较好的剂型有微囊悬浮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热雾剂和超低容量液剂。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的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三氟苯嘧啶和酰胺类化合物复配使用,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显提高了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扩大了杀虫谱。2、三氟苯嘧啶和酰胺类化合物复配使用,作用机理互不相同,作用位点增加,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农药使用寿命。3、三氟苯嘧啶和酰胺类化合物复配使用,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以下所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对于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原则所做的修改、替换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1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超低容量液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2%、氯氟氰虫酰胺8%、三甲苯20%、N-甲基吡咯烷酮10%、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芸苔素内酯0.02%、噻酮2%,大豆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用溶剂搅拌溶解后,再加入其它助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超低容量液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1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超低容量液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4.71%、92.59%;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8.91%、32.28%;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77.42%、64.17%。可见,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水稻产生药害。实施例二:1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超低容量液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2%、四氯虫酰胺8%、三甲苯20%、N-甲基吡咯烷酮10%、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芸苔素内酯0.02%、噻酮2%,玉米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用溶剂搅拌溶解后,再加入其它助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超低容量液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1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超低容量液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7.32%、95.18%;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7.63%、31.45%;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按3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79.61%、67.46%。可见,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水稻产生药害。实施例三:2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微囊悬浮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15%、氯氟氰虫酰胺5%、羧甲基纤维素钠3%、聚己胺内酯2%、溶剂油S-20010%、碳酸二甲酯1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再加入柠檬酸调节pH值至6.5,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即可制得2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微囊悬浮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柑橘介壳虫:2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微囊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3.17%、90.16%;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5.32%、76.98%;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39.42%、30.54%。可见,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柑橘介壳虫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柑橘产生药害。实施例四:2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微囊悬浮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15%、四氯虫酰胺5%、羧甲基纤维素钠3%、甲苯二异氰酸酯2%、溶剂油S-20010%、碳酸二甲酯1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再加入柠檬酸调节pH值至6.5,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即可制得2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微囊悬浮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柑橘介壳虫:2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微囊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4.59%、91.68%;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3.74%、70.53%;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按3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32.84%、24.63%。可见,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柑橘介壳虫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柑橘产生药害。实施例五:3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10%、氯氟氰虫酰胺20%、十二烷基硫酸钠10%、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萘磺酸缩合物钠盐5%、聚乙二醇3%、黄原胶1%、磷酸三丁酯0.2%、氮酮1%、山梨醇钠0.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增效剂和防腐剂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3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3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7.12%、94.03%;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8.41%、79.86%;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2.53%、34.96%。可见,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水稻产生药害。实施例六:3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悬浮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15%、四氯虫酰胺15%、十二烷基硫酸钠10%、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聚羧酸盐5%、聚乙二醇3%、黄原胶1%、磷酸三丁酯0.2%、有机硅1%、山梨醇钠0.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增效剂和防腐剂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3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悬浮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3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6.59%、91.79%;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6.23%、75.41%;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按3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0.27%、32.89%。可见,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水稻产生药害。实施例七:45%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水乳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15%、氯氟氰虫酰胺30%、三甲苯10%、四氢糠醇10%、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10%、聚羧酸盐5%、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5%、环氧氯丙烷1%、丙三醇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混合形成油相,防冻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继续剪切约30分钟,制得45%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水乳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茄子蓟马:45%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水乳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4.23%、91.78%;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5.13%、76.92%;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38.31%、27.93%。可见,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茄子蓟马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茄子产生药害。实施例八:4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水乳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20%、四氯虫酰胺20%、三甲苯10%、醋酸仲丁酯10%、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10%、聚羧酸盐5%、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5%、环氧大豆油1%、丙三醇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混合形成油相,防冻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继续剪切约30分钟,制得4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水乳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茄子蓟马:4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水乳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5.73%、92.34%;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6.64%、78.13%;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按3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35.98%、23.47%。可见,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茄子蓟马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茄子产生药害。实施例九:24%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微乳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8%、氯氟氰虫酰胺16%、四氢糠醇5%、碳酸二甲酯15%、多元醇脂肪酸酯及其环氧乙烷加成物10%、焦性没食子酸2%、有机硅1%、氮酮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有效成分用溶剂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剂、稳定剂、渗透剂、增效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24%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微乳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甘蓝小菜蛾:24%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微乳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5.89%、92.32%;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7.39%、39.18%;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3.67%、74.99%。可见,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甘蓝产生药害。实施例十:24%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微乳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12%、四氯虫酰胺12%、异辛醇5%、醋酸仲丁酯15%、多元醇脂肪酸酯及其环氧乙烷加成物10%、焦性没食子酸2%、有机硅1%、氮酮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有效成分用溶剂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剂、稳定剂、渗透剂、增效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24%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微乳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甘蓝小菜蛾:24%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微乳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3.27%、90.19%;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1.48%、34.86%;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按3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7.37%、78.15%。可见,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甘蓝产生药害。实施例十一:5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水分散粒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40%、氯氟氰虫酰胺10%、烷基酚树脂聚氧乙烯醚硫酸盐10%、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10%、丙烯酸均聚物钠盐10%、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5%、白炭黑5%,凹凸棒土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崩解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5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水分散粒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棉花盲蝽蟓:5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水分散粒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7.41%、95.29%;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6.59%、78.32%;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9.36%、41.18%。可见,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棉花盲蝽蟓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棉花产生药害。实施例十二:5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40%、四氯虫酰胺10%、烷基酚树脂聚氧乙烯醚硫酸盐10%、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10%、丙烯酸均聚物钠盐10%、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5%、白炭黑5%,高岭土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崩解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5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棉花盲蝽蟓:5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8.61%、96.03%;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9.91%、82.48%;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按3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7.51%、38.96%。可见,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棉花盲蝽蟓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棉花产生药害。实施例十三:8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可湿性粉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15%、氯氟氰虫酰胺65%、仲烷基硫酸钠5%、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5%、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陶土补足100%。将上述将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和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8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可湿性粉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黄瓜白粉虱:8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可湿性粉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3.17%、91.08%;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3.95%、72.67%;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31.54%、23.96%。可见,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黄瓜白粉虱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黄瓜产生药害。实施例十四:8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可湿性粉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15%、四氯虫酰胺65%、仲烷基硫酸钠5%、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5%、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高岭土补足100%。将上述将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和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8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可湿性粉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黄瓜白粉虱:8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可湿性粉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4.68%、90.29%;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2.73%、70.19%;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按3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34.68%、25.17%。可见,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黄瓜白粉虱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黄瓜产生药害。实施例十五:1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热雾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7%、氯氟氰虫酰胺3%、四氢糠醇5%、N-甲基吡咯烷酮15%、苯酚衍生物聚氧乙烯醚10%、对二氯苯2%、丙三醇1%、羧甲基纤维素钠1%、特丁基对苯二酚3%、氮酮2%,大豆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和溶剂投入带搅拌的反应容器中,待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后,再加入乳化剂、防飘逸剂、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和增效剂,充分搅拌约6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热雾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苹果树蚜虫:1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热雾剂按15ga.i./ha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8.13%、95.26%;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1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9.02%、81.44%;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6.95%、38.34%。可见,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苹果树蚜虫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苹果树产生药害。实施例十六:1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热雾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三氟苯嘧啶7%、四氯虫酰胺3%、四甲苯5%、N-甲基吡咯烷酮15%、苯酚衍生物聚氧乙烯醚10%、对二氯苯2%、丙三醇1%、羧甲基纤维素钠1%、特丁基对苯二酚3%、氮酮2%,松基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和溶剂投入带搅拌的反应容器中,待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后,再加入乳化剂、防飘逸剂、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和增效剂,充分搅拌约6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热雾剂。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苹果树蚜虫:1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热雾剂按15ga.i./ha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7.38%、93.14%;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按1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8.45%、79.13%;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按3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5.62%、37.92%。可见,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苹果树蚜虫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苹果树产生药害。实施例十七: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对水稻稻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供试虫:室内累代饲养健康的稻飞虱3龄若虫。供试药剂:91%三氟苯嘧啶原药和96%氯氟氰虫酰胺原药。试验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进行测定,首先选取2叶1心稻苗15株,在供试药液中浸渍30秒后取出自然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湿,外包保鲜膜,置于玻璃试管(200×30mm)中,每浓度4次重复。然后用毛笔接入用乙醚轻度麻醉的稻飞虱3龄若虫,每管20头,管口用白纱布扎紧,置于室内观察。处理后72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以针轻刺试虫无自主反应为判断试虫死亡的标准),记录死虫数和总虫数。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表1、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对水稻稻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TC三氟苯嘧啶1.56100.00--氯氟氰虫酰胺37.284.18--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20:1)1.03151.4695.44158.7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5:1)0.96162.5094.01172.85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0:1)0.82190.2491.29208.39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8:1)0.77202.6089.35226.75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4:1)0.71219.7280.84271.8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2:1)0.75208.0068.06305.61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1)0.92169.5752.09325.53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2)1.29120.9336.12334.80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4)2.1771.8923.34308.01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8)3.7641.4914.83279.77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10)5.9426.2612.89203.72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15)8.8917.5510.17172.57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20)12.8112.188.74139.36从表1可以看出,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在2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水稻稻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在10: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以1:2(按重量)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为334.80。可见,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实施例十八: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对水稻稻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供试虫:室内累代饲养健康的稻飞虱3龄若虫。供试药剂:91%三氟苯嘧啶原药和95%四氯虫酰胺原药。试验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进行测定,首先选取2叶1心稻苗15株,在供试药液中浸渍30秒后取出自然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湿,外包保鲜膜,置于玻璃试管(200×30mm)中,每浓度4次重复。然后用毛笔接入用乙醚轻度麻醉的稻飞虱3龄若虫,每管20头,管口用白纱布扎紧,置于室内观察。处理后72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以针轻刺试虫无自主反应为判断试虫死亡的标准),记录死虫数和总虫数。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表2、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对水稻稻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在2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水稻稻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在10: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以1:1(按重量)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为317.27。可见,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实施例十九: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供试虫:室内累代饲养个体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小菜蛾3龄幼虫。供试药剂:91%三氟苯嘧啶原药和96%氯氟氰虫酰胺原药。试验方法:采用夹毒叶片法,首先用直径1cm的打孔器打取叶蝶,放入培养皿,保湿。接着用毛细管点滴器将各处理药剂从低浓度开始,每叶蝶点滴1μL药液,待溶剂挥发后和另一片涂有淀粉糊的叶蝶对合制成夹毒叶蝶,制作完毕放于12孔组织培养板的孔内。最后组织培养板每个孔内接1头试虫,置于温度26±1℃、相对湿度为70%的智能养虫室内。接虫2~4小时后,待试虫取食完含药叶蝶后,在培养板孔内加入清洁饲料继续饲养至调查,淘汰未食完一张完整叶蝶的试虫。每处理设4次重复,每重复不少于12个夹毒叶蝶,并设不含药剂的相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72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表3、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在2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甘蓝小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在10: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以1:2(按重量)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为352.67。可见,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实施例二十: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供试虫:室内累代饲养个体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小菜蛾3龄幼虫。供试药剂:91%三氟苯嘧啶原药和95%四氯虫酰胺原药。试验方法:采用夹毒叶片法,首先用直径1cm的打孔器打取叶蝶,放入培养皿,保湿。接着用毛细管点滴器将各处理药剂从低浓度开始,每叶蝶点滴1μL药液,待溶剂挥发后和另一片涂有淀粉糊的叶蝶对合制成夹毒叶蝶,制作完毕放于12孔组织培养板的孔内。最后组织培养板每个孔内接1头试虫,置于温度26±1℃、相对湿度为70%的智能养虫室内。接虫2~4小时后,待试虫取食完含药叶蝶后,在培养板孔内加入清洁饲料继续饲养至调查,淘汰未食完一张完整叶蝶的试虫。每处理设4次重复,每重复不少于12个夹毒叶蝶,并设不含药剂的相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72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表4、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TC三氟苯嘧啶30.52100.00--四氯虫酰胺3.87788.63--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20:1)14.21214.78132.79161.74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15:1)11.69261.08143.04182.52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10:1)9.05337.24162.60207.4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8:1)7.49407.48176.51230.85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4:1)5.03606.76237.73255.23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2:1)3.29927.66329.54281.5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1:1)2.151419.53444.32319.48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1:2)1.781714.61559.09306.68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1:4)1.631872.39650.90287.66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1:8)1.711784.80712.12250.63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1:10)1.861640.86726.03226.00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1:15)2.211381.00745.59185.22三氟苯嘧啶:四氯虫酰胺(1:20)2.731117.95755.84147.91从表4可以看出,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在2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甘蓝小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在10: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以1:1(按重量)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为319.48。可见,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实施例二十一: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对茄子蓟马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供试虫:室内饲养的茄子蓟马2龄若虫。供试药剂:91%三氟苯嘧啶原药和96%氯氟氰虫酰胺原药。试验方法:采用浸虫法进行测定,选取健壮的茄子蓟马若虫,用毛笔挑起并将其背粘在贴有双面胶的载玻片上,每片约35头,置于培养皿中,保湿在温度(25±1)℃条件下2h后,用6倍体视镜检查每只试虫,剔去己死亡和不甚活跃的个体,使每玻片中有25头试虫,每处理2个玻片;用粘有试虫的玻片一端浸入待测的供试药液中,轻轻摇动玻片,浸5s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药液,放入培养皿中,置于培养箱中保湿培养。每处理设置4个重复,并以含有DMF溶剂和0.1%Tween80乳化剂的水作为空白对照。24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并进行记录。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表5、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对茄子蓟马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TC三氟苯嘧啶2.83100.00--氯氟氰虫酰胺42.566.65--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20:1)1.71165.5095.55173.21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5:1)1.53184.9794.17196.42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0:1)1.29219.3891.51239.73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8:1)1.18239.8389.63267.58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4:1)1.15246.0981.33302.58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2:1)1.23230.0868.88334.03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1)1.49189.9353.33356.14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2)1.98142.9337.77378.42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4)3.4681.7925.32323.03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8)5.8748.2117.02283.25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10)8.1634.6815.14229.06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15)11.9523.6812.48189.74三氟苯嘧啶:氯氟氰虫酰胺(1:20)15.5718.1811.10163.78从表5可以看出,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在2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茄子蓟马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在10: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以1:2(按重量)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为378.42。可见,三氟苯嘧啶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实施例二十二: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对茄子蓟马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供试虫:室内饲养的茄子蓟马2龄若虫。供试药剂:91%三氟苯嘧啶原药和95%四氯虫酰胺原药。试验方法:采用浸虫法进行测定,选取健壮的茄子蓟马若虫,用毛笔挑起并将其背粘在贴有双面胶的载玻片上,每片约35头,置于培养皿中,保湿在温度(25±1)℃条件下2h后,用6倍体视镜检查每只试虫,剔去己死亡和不甚活跃的个体,使每玻片中有25头试虫,每处理2个玻片;用粘有试虫的玻片一端浸入待测的供试药液中,轻轻摇动玻片,浸5s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药液,放入培养皿中,置于培养箱中保湿培养。每处理设置4个重复,并以含有DMF溶剂和0.1%Tween80乳化剂的水作为空白对照。24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并进行记录。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表6、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对茄子蓟马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从表6可以看出,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在2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茄子蓟马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在10: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以1:1(按重量)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为357.84。可见,三氟苯嘧啶和四氯虫酰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两种活性成分为三氟苯嘧啶和酰胺类化合物复配的杀虫组合物,协同增效作用显著,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杀虫效果明显提高,扩大了杀虫谱,且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