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池塘鳖‑菜‑稻复合高效种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80309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池塘鳖-菜-稻复合高效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鳖(softshelledturtle),俗称甲鱼、水鱼、团鱼和王八等,卵生爬行动物,水陆两栖生活,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种类。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食用和药用价值高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生存环境恶化以及栖息地生境丧失等原因,鳖野生自然种群呈急剧下降趋势。为了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饮食需要,近二十年来鳖的人工养殖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鳖养殖主要采取温室和池塘养殖两种方式,和温室养殖相比,池塘养殖环境更接近自然状态,虽然生长较慢,但成活率相对较高,品质相对较好,更受老百姓青睐。目前传统的池塘鳖养殖模式即以高密度、大量投饵施肥而获得高产量的养殖生产方式。这种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的池塘鳖传统养殖方式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成活率较低、养殖成本高,养殖空间为充分利用,综合经济效益低;2)养殖环境较差,养殖种类病害多,渔药使用频繁,水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障;3)换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4)养殖水体营养盐负荷高,养殖废水的任意排放对外部环境污染严重。池塘鳖养殖的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鳖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环境友好型的池塘鳖养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有限的水土资源制约和国家对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今后池塘换水和池塘淤泥的堆放也将受到限制。通过换水和清淤来改善水质及底质条件,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高密度、高产量的生产方式将难以维持下去;同时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日益提升,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水产品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必须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现代高效绿色水产养殖技术模式。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池塘鳖-菜-稻复合高效种养方法,该方法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生态效益显著。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池塘鳖-菜-稻复合高效种养方法,包括:(1)池塘选择和改造单个池塘面积3~6亩,池塘深度1.5~1.8米,塘岸坡度1∶2,池底平坦,淤泥20~30厘米左右。池塘四周建造防逃墙,墙高40~60厘米,墙顶向内走檐10~15厘米,内壁光滑。每2~3亩用竹帘或木板在池中或池周设置食台供鳖取食和晒背。放苗前晒塘,并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所述池塘为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排灌和交通方便,环境安静的池塘。(2)鳖放养5月中下旬选择健康体壮的鳖苗种,每亩分别放养体重为400~500g和80~120g的幼鳖200尾和500尾;要求每个池塘雌雄个体分开投放,投放前用药物对苗种进行浸洗消毒10~15分钟。所述的浸洗消毒的药物为浓度为2%~4%的食盐溶液、2%~3%的聚维酮碘溶液或20~4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任选其一即可。(3)水生蔬菜种植在池塘四周设置水生蔬菜浮床,浮床覆盖面积占池塘面积的10%~20%,根据季节变化选择水生蔬菜品种进行交替种植,待蔬菜完全覆盖浮床后,定期对蔬菜进行采摘。所述的水生蔬菜品种包括夏秋生长的水蕹菜和冬春生长的水芹、豆瓣菜,养殖周期内轮流种植;水蕹菜种植密度25~30株/m2,豆瓣菜和水芹种植密度30~40株/m2。(4)水稻种植在池塘中心区域种植适宜池塘生长的深水稻,水稻种植面积占池塘面积的30%~50%,根据水稻生长调整池塘水位,待稻谷成熟后对其进行收割。所述的深水稻的优选品种为池塘稻,种植时宽窄行布置,行距60~70cm,株距40~50cm。(5)日常管理5.1水质管理:初期保持水位40~60厘米,随着水温的提高和水稻的增长逐步加高水位,夏季高温加足水位。春秋季10~15天加水一次,夏季一周加水一次,每次20~30厘米。养殖过程中不换水。夏季高温季节每15~20天使用一次EM菌液,用量为每米水深1~2公斤/亩,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5.2投喂管理:采用鲜活鱼或冰鲜鱼为主,补充配合饲料为辅的原则,鲜活鱼或冰鲜鱼占70%~80%,配合饲料占20%~30%。每天在固定食台上投喂两次,上午8~9时投喂配合饲料,下午5时投喂鲜活鱼或冰鲜鱼;每天饱食投喂,投喂量以两小时内吃完为宜。5.3病虫害防治:每20~30天在鳖池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为每米水深15~20千克/亩,用水稀释后使用;每天上午用毛刷清洗食台后曝晒消毒,食台每周用高锰酸钾水消毒一次。为防治水稻害虫,在每个池塘的一角离岸50~100厘米处设置一个25瓦的太阳能杀虫灯,杀虫灯诱杀的害虫作为动物性饵料供鳖食用。5.4防逃和巡塘:按常规方式进行鳖的防逃和巡塘。以上所述的方案,优选的,步骤5.4中,防逃和巡塘的步骤包括:在池塘四周建造防逃墙,在池塘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防逃网,防止鳖逃逸和外来天敌侵入。每天早晚两次巡塘,详细检查防逃设施,如有破损及时修复,确保设施完整安全无逃。观察水质,水质有异常变化,分析原因采取调节和改良措施。观察吃食生长情况,一般吃食量有突变的要寻找因素,调整投喂数量和措施。搞好清洁卫生,及时清除池内残渣残饵。随着水位的加高,及时调节食台高度。每逢汛期提前做好防淹防逃工作,并加强防偷安全保护。以上所述的方案,步骤(1)中,建造防逃墙的材料为水泥板、铝板、彩钢板或石棉瓦。以上所述的方案,步骤(3)中,水生蔬菜浮床宽度1.5~2.0m,以竹竿或PVC管构建浮床框架,框架两面分别覆盖网目大小为1~2cm和3~4cm的聚乙烯网片,浮床设置时小网目网片一侧朝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对鳖养殖池塘空间的合理布局,水面设置浮床栽培经济作物水生蔬菜,水中养鳖,水底种植水稻,实现了池塘水体空间充分利用,提升了养殖水体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水生蔬菜和水稻吸收水质和底质中的氮磷营养盐,改善了养殖环境,不仅减少换水频率,节约水资源,降低养殖废水对周边环境污染,而且降低病害发生几率,减少渔药使用,保证水产品质量。本发明基于循环经济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中华鳖、水生蔬菜和水稻的营养生理和环境适应性特征,在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将中华鳖养殖与水生蔬菜和水稻种植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互利共生,实现养殖池塘空间高效利用、经济收益显著提升、养殖环境明显改善以及水产品品质保障的协调统一。本技术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和水的利用率,属于“不与粮争地、不与鱼争水”的双赢模式;该技术模式融养鳖、种菜、种稻、环保于一体,能够起到净化水质、改善种养环境、抑制病虫草害、促进种养生物生长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和减少化肥及农药的使用,保障种养生物的质量安全,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生态效益显著。本发明已在湖北省洪湖市老湾龟鳖养殖基地进行试验,从2013年至2015年三年的实际效果看,池塘“鳖-水生蔬菜-水稻”复合种养技术模式和池塘鳖传统养殖技术模式相比,鳖成活率升高,鳖的品质更好,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水体氮磷营养盐符合明显降低,换水频率降低,养殖环境明显改善,养殖污染减少,环境效益明显。就综合经济效益而言,本技术模式下的单位面积净收益是传统养殖模式的2.99倍;环境效益方面,本技术模式下水体的总氮和总磷含量较传统养殖技术模式分别降低36.9%和46.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如未特备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案。实施例1:本发明实施例在洪湖老湾龟鳖养殖基地对本发明提供的池塘“鳖-菜-稻”复合高效种养方法和池塘鳖传统单养模式进行对比试验。每个模式选用3口面积相等的池塘(即3个重复),每个池塘面积4.5亩,池塘深度1.6米,塘岸坡度1∶2,池底平坦,淤泥25厘米。两种模式的水质在实验开始时各参数值均没有显著差异,同时试验过程中不换水。所述的池塘鳖传统单养模式为池塘中只养鳖,不种植“菜”和“稻”,其余条件、参数和步骤与本发明提供的“鳖-菜-稻”复合高效种养方法无显著差异。试验开始后每月定期测定复合种养池塘和单养池塘的水质,测定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电导率、浊度、总氮、氨氮、总磷、高锰酸钾指数、叶绿素a含量。水生蔬菜栽培后,根据生长情况定期对其进行采摘,称重并做好记录。鳖销售前期,每个模式分别随机捕捞30只鳖对其表观、脂肪、总汞、铅、镉、铜、铬、无机砷以及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磺胺类、呋喃唑酮等渔药残留指标进行测定。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池塘鳖-菜-稻复合高效种养方法,包括:(1)池塘选择和改造鳖池选择在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排灌和交通方便,环境安静的池塘为种养池塘。单个池塘面积4.5亩,池塘深度1.6米,塘岸坡度1∶2,池底平坦,淤泥25厘米;在池塘四周距岸口50厘米处用石棉瓦起沟建造防逃墙,石棉瓦墙体插入池埂20厘米,防逃墙高度45厘米,墙顶向内走檐10厘米,塑料盖板走檐,内壁光滑,以防止鳖外逃和敌害生物侵入。用竹帘在池周设置食台供鳖取食和晒背,食台长200厘米,一侧倾斜延伸至水面下30厘米;食台数量根据池塘大小设定,每2亩设置一个。冬季将池水排干,清除杂草及杂物,并晒塘;放苗前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彻底清塘消毒;(2)鳖放养5月下旬放养鳖苗种(中华鳖),苗种要求体型良好、裙边肥厚、活泼健壮、无伤无病,且来自省级及以上良种场或原种场。放养密度为:每亩放养体重400g的幼鳖200只和100g的幼鳖500只。鳖养殖过程中常出现相互撕咬现象,特别在鳖成年后进入繁殖期此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在放养前将雌雄个体分开,分别在不同的塘口进行养殖。鳖苗下塘前,用3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对苗种进行浸洗消毒15分钟。(3)水生蔬菜种植在池塘四周离岸50厘米处设置水生蔬菜浮床,浮床宽度1.5m,以竹竿或PVC管构建浮床框架,框架两面分别覆盖网目大小为2cm和4cm的聚乙烯网片,浮床设置时小网目网片一侧朝下。浮床覆盖面积占池塘面积的15%,根据季节变化筛选适宜的水生蔬菜品种进行交替种植,6~10月种植水蕹菜,蕹菜种植密度25株/m2,11月~次年4月种植水芹和豆瓣菜,豆瓣菜和水芹种植密度40株/m2。根据蔬菜生长状况及时采收并组织销售。蔬菜种植过程中全程不使用化肥和农药。(4)水稻种植5月上旬在池塘中心区域种植水稻,水稻种植面积占池塘面积的40%。种植时宽窄行布置,行距60cm,株距40cm,该距离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稻田种植区水里游充足的阳光,也方便鳖在水稻中穿行,觅食害虫。水稻栽种后,根据其生长情况调整池塘水位,在鳖苗投放前,保持水深不低于40厘米。池塘相比于稻田,水深显著提升,因此需要挑选适合池塘种植的深水池塘稻,本实施例使用的是芦苇稻。水稻种植全程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稻谷成熟后,适当降低水位及时对其进行收割。(5)日常管理5.1水质管理:6月上旬保持水位50厘米,随着水温的提高和水稻的增长逐步加高水位,夏季高温加足水位至1.2米。春秋季半个月加水一次,夏季一周加水一次,每次20~30厘米。养殖过程中不换水。6月至9月间每20天使用一次EM菌液,用量为每米水深1.5公斤/亩,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5.2投喂管理:采用鲜活鱼为主,补充配合饲料为辅的原则,鲜活鱼占75%(质量比),配合饲料占25%。每天在固定食台上投喂两次,上午8~9时投喂配合饲料,下午5时投喂鲜活鱼;每天饱食投喂,投喂量以两小时内吃完为宜。5.3病虫害防治:每20天在鳖池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为每米水深15千克/亩,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每天上午用毛刷清洗食台后曝晒消毒,每周用高锰酸钾水消毒一次。为防治水稻害虫,在每个池塘的一角离岸50厘米处设置一个25瓦的太阳能杀虫灯,杀虫灯诱杀的害虫作为动物性饵料供鳖食用。5.4防逃和巡塘:在池塘四周建造防逃墙,在池塘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防逃网,防止鳖逃逸和外来天敌侵入。每天早晚两次巡塘,详细检查防逃设施,如有破损及时修复,确保设施完整安全无逃。观察水质,水质有异常变化,分析原因采取调节和改良措施。观察吃食生长情况,一般吃食量有突变的要寻找因素,调整投喂数量和措施。搞好清洁卫生,及时清除池内残渣残饵。随着水位的加高,及时调节食台高度。每逢汛期提前做好防淹防逃工作,并加强防偷安全保护。实验测定结果如下:“鳖-菜-稻”复合高效种养对池塘水质的改善作用在养殖试验周期结束时(本实施例中的周期为2013年5月-2014年4月)对“鳖-菜-稻”复合种养模式和鳖单养模式的池塘水质进行了比较(表1)。鳖塘中种植水生蔬菜和水稻对水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和单养模式相比,本技术模式下水体的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降低36.9%和46.8%,浊度和叶绿素a含量明显降低;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水生蔬菜和水稻的生长吸收了水体的氮磷营养盐,消减了氮磷营养负荷,净化了水质,改善了养殖环境。表1“鳖-菜-稻”复合种养模式和鳖单养模式池塘水质比较“鳖-菜-稻”复合高效种养对池塘综合效益的影响对池塘“鳖-菜-稻”复合种养模式和鳖单养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了比较(表2)。鳖塘中种植水生蔬菜和水稻可明显提升池塘的综合经济效益,本技术模式下的年亩产净收益是传统单养模式的2.99倍。水生蔬菜和水稻的种植可改善养殖环境从而提升鳖的成活率,进而提高鳖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水生蔬菜和水稻自身能产生可观的附加值,其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0%,而其成本支出仅占总成本的3.74%,二者产生的净收益占总净收益的28.1%。表2“鳖-菜-稻”复合种养模式和鳖单养模式综合效益比较(单位:元/亩)测定指标“鳖-菜-稻”复合种养模式鳖单养模式总收入3934028400鳖收入3542028800菜收入32000稻收入7200总支出2926825434鳖苗种支出1560015600菜苗支出4800稻苗支出2400河鲜饵料支出69215463配合饲料支出23921821浮床制作支出3750其他支出32702550净收益100723366“鳖-菜-稻”复合高效种养对鳖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对池塘“鳖-菜-稻”复合种养模式和鳖单养模式下的鳖品质与安全性进行了比较。和单养模式相比,本技术模式下鳖背甲表明更平滑且富有光泽,裙边更完整且相对肥厚,解剖后发现脂肪含量相对较少且颜色更鲜白,总体品质明显提升。渔药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方面,两种模式下的各监测指标含量均符合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磺胺类、呋喃唑酮、总汞、镉、无机砷均未检出;本发明提供的模式下铅、铜、铬等重金属含量较单养模式明显降低,水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升(表3)。表3“鳖-菜-稻”复合种养模式和鳖单养模式下鳖肌肉中重金属含量。测定指标“鳖-菜-稻”复合种养模式鳖单养模式总汞(mg/kg)——铅(mg/kg)0.0340.045镉(mg/kg)——铜(mg/kg)0.120.23铬(mg/kg)0.090.13无机砷(mg/kg)——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