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棘胸蛙蛙卵的生态采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12679阅读:7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棘胸蛙蛙卵的生态采集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俗话说“北有林蛙,南有石蛙”,石蛙(棘胸蛙)极具开发价值。棘胸蛙天然喜欢生活在高山且有溪流的环境中,其所分布的区域代表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好坏。传统的棘胸蛙养殖场地选择不够严格,基本上属于作坊式养殖,产量较低。另外,当前对棘胸蛙的研究较为匮乏,在蛙池的构建,种蛙的环境选择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对种蛙的繁殖所需环境条件和繁殖习性研究较少,基本上以捕捞野生种质资源为主。另外,在蛙卵的收集方面主要是将产卵板(木板为主)放置在种蛙池,待蛙产完卵再去将其拿出,刮下卵粒再孵化,这样的人工收集蛙卵方法不仅操作繁琐,而且蛙卵自然孵化成功率低,不到50%,白天因取卵去翻开产卵板,对藏身在此处的种蛙会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棘胸蛙蛙卵的生态采集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棘胸蛙蛙卵的生态采集方法,如下:将若干蛙卵采集板放入种蛙池的产卵水槽中,相邻蛙卵采集板的间隔距离为5~15cm;种蛙产卵后,取出已附卵的蛙卵采集板,进行采集。

所述种蛙池的结构为:为矩形池(优选长5米,宽4米,高1.6米),池壁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优选的,在垂直方向,进水口比出水口高出10cm);池内沿池壁四周设有深10~25cm、宽25~40cm的产卵水槽,产卵水槽围成的区域为种蛙生活区,种蛙生活区内设有若干凸台(作为种蛙的休憩台),相邻凸台之间形成水沟,水沟两侧为斜面(凸台、水沟整体上呈波浪形排列),水沟宽25~50cm(指相邻凸台最高点之间的距离),深10~25cm(指水沟最底点与凸台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水沟两端设有进出水口(用于进出水)。

为模拟胸棘蛙产卵的天然环境,在凸台上铺设鹅卵石,并种植植物,适宜种植大叶植物,如龟背竹、滴水观音、绿帝王等,这些植物叶子较大,叶下阴影地方可作为种蛙栖息、交配地;在水沟内种植水生植物,适宜种植水芙蓉、黄金莲等浮水植物,这些植物可以营造胸棘蛙原生态生存环境、改善水质,进而诱导、促进种蛙的发情;在每条水沟内放养若干条(比如3~5条)杂食性淡水鱼(比如锦鲤、金鱼),利用生物的自我保护性,将观赏鱼(金鱼或者锦鲤或者其它类似的杂食性淡水鱼)与种蛙养殖在一起,驱使种蛙跳至四周的产卵水槽产卵)。

进一步地,所述产卵水槽、水沟内的水深度为10cm,种蛙池进水时冲击水流,以形成“潺潺流水”声(水流声音和流水都是刺激棘胸蛙产卵的重要环境因子)。

进一步地,种蛙产卵时,应选择适宜的光照、湿度、温度、水质指标(水质指标主要包括pH值、溶氧量、浑浊度、盐度)、水流等。本发明通过前期试验得知,胸棘蛙喜生存于弱碱性环境中,适宜的条件为:光照强度为3000~4500lux,湿度为80%~90%,水温15~20℃,水质:pH值7.2~8.0,溶氧量5mg/L以上,浑浊度小于6度,盐度小于8度(8‰)。

进一步地,所述蛙卵采集板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制成,规格为长30~50cm,宽25~40cm,厚2cm,表观密度为35kg/m3,尺寸收缩率小于1.5%,吸水率小于1.5%。

进一步地,为避免种蛙擦伤,池壁四周用水泥粉刷,以保持池壁光滑。

进一步地,所述种蛙产卵的适宜条件为:当气温达20℃以上,水温达15℃以上时,将胸棘蛙以雌雄比例1∶1放于种蛙生活区中,放养密度为1对/平方米。

进一步地,为防止种蛙逃跑(胸棘蛙好跳跃),在池壁顶端设置向内的倒檐(长25cm)。

实际应用时,为模仿野生棘胸生存条件,适宜选取水源四季充足、水质清新、空气湿度较高、土壤干净无污染的较高海拔(300~1000米)山区地带作为种蛙池的建造地,理由为:野生棘胸蛙喜欢栖息于密林峡谷间、溪流中、石窟里、岩沟内,昼伏夜出,喜在水上觅食,畏烈日;广东片区(该地区是野生棘胸蛙的自然分布区域),棘胸蛙的繁殖季节一般在4~9月,每年交配产卵3次,雌蛙年产卵量为500~1000粒,一般产于瀑布下方的树根或石上,有时则附着在水沟的石上或水生植物上。

实际应用时,为模仿野生棘胸生存条件(胸棘蛙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种蛙池外部设置大棚,大棚采用半密封模式,即:保持四周敞开,大棚顶部用透明塑料密封,如此,既保证了通风,又可以人为利用黑色网布控制光照。

本发明的棘胸蛙蛙卵的生态采集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堆积鹅卵石,种植水、陆生植物,从高处放水制造流水、水声等方式模拟胸棘蛙原生态生活环境,诱导种蛙发情、交配、排卵。

(2)将观赏鱼与种蛙养殖在一起,利用生物的自我保护性,驱使种蛙跳至产卵水槽产卵,实现产卵与种蛙生活地方分离。

(3)将产卵水槽和种蛙生活区建设在一起,母蛙排卵时直接从种蛙生活区跳入产卵水槽,既避免了人工转移种蛙,同时又保证了蛙卵的洁净(产卵水槽和种蛙生活区相对隔离,可以防止种蛙生活区污染产卵水槽),极大地降低了蛙卵损失率,使得蛙卵自然孵化率大大提高(胸棘蛙蛙卵平均直径4毫米,卵质膜厚、粘性较强,蛙卵容易粘附在水中一切物体上,传统采集蛙卵的方式为直接在种蛙池水中放置采卵板,这样采集的蛙卵往往容易黏附一些杂物,感染一些病菌,导致孵化率较低;另外种蛙经常躲藏于采卵板下面,经常性取卵会造成种蛙应激反应,影响产卵)。

(4)利用本发明的棘胸蛙蛙卵的生态采集方法收集蛙卵,具有受干扰少、数量多、受精率高、孵化率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种蛙池的结构示意简图。

其中,1、池壁;2、进水口;3、出水口;4、产卵水槽;5、凸台;6、水沟;7、进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棘胸蛙蛙卵的生态采集方法

一种棘胸蛙蛙卵的生态采集方法,如下:将若干蛙卵采集板放入种蛙池的产卵水槽中,相邻蛙卵采集板的间隔距离为5~15cm;种蛙产卵后,取出已附卵的蛙卵采集板,进行采集。

所述种蛙池的结构为:为矩形池(长5米,宽4米,高1.6米),如图1所示,池壁1上设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在垂直方向,进水口2比出水口3高出10cm);池内沿池壁1四周设有深25cm、宽40cm的产卵水槽4,产卵水槽4围成的区域为种蛙生活区,种蛙生活区内设有若干凸台5(作为种蛙的休憩台),相邻凸台5之间形成水沟6,水沟6两侧为斜面(凸台5、水沟6整体上呈波浪形排列),水沟6宽50cm(指相邻凸台最高点之间的距离),深15cm(指水沟最底点与凸台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水沟6两端设有进出水口7(用于进出水)。

为模拟胸棘蛙产卵的天然环境,在凸台上铺设鹅卵石,并种植大叶植物(龟背竹),叶下阴影地方可作为种蛙栖息、交配地;在水沟内种植水生植物(水芙蓉),可以营造胸棘蛙原生态生存环境、改善水质,进而诱导、促进种蛙的发情;在每条水沟内放养3~5条金鱼,利用生物的自我保护性,将金鱼与种蛙养殖在一起,驱使种蛙跳至四周的产卵水槽产卵。

所述产卵水槽、水沟内的水深度为10cm,种蛙池进水时冲击水流,以形成“潺潺流水”声(水流声音和流水都是刺激棘胸蛙产卵的重要环境因子)。

种蛙产卵时,应选择适宜的光照、湿度、温度、水质指标(水质指标主要包括pH值、溶氧量、浑浊度、盐度)、水流:光照强度为3000~4500lux,湿度为80%~90%,水温15~20℃,水质:pH值7.2~8.0,溶氧量5mg/L以上,浑浊度小于6度,盐度小于8度(8‰)。

所述蛙卵采集板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制成,规格为长40cm,宽30cm,厚2cm,表观密度为35kg/m3,尺寸收缩率小于1.5%,吸水率小于1.5%。

为避免种蛙擦伤,池壁四周用水泥粉刷,以保持池壁光滑。

所述种蛙产卵的适宜条件为:当气温达20℃以上,水温达15℃以上时,将胸棘蛙以雌雄比例1∶1放于种蛙生活区中,放养密度为1对/平方米。

为防止种蛙逃跑(胸棘蛙好跳跃),在池壁顶端设置向内的倒檐(长25cm)。

应用实例:对比两种采卵方式(常规采卵方式、本发明的采卵方式)的产卵数、蝌蚪数及孵化率

实验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本发明实施例1的采卵方式称为实验组(A组),每个实验组内设三个平行组,每个平行组随机放入10对亲蛙;传统采卵方式(直接在种蛙池水中放置采卵板)称为对比组(B组),同样内设三个平行组,每个平行组放入10对亲蛙(和实验组来自同一批次,随机分配),实验时间为2016年4月2至5月21日共49天(7周),期间,技术人员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卵数与孵化率,具体数据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从表1中得知,本发明组(A组)7周每组平均产卵量为4054颗,传统采卵方式组(B组)7周每组平均产卵量为2833颗,A组产卵量是B组的1.4倍;A组孵化率在86.6%~91.5%之间,B组孵化率在45.9%~50.8%之间,A组孵化率差不多为B组的两倍,本发明的采集方法明显优于常规方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