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鳅养殖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09760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泥鳅养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泥鳅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温水性底层小型鱼类,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和杂食性等特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但在鱼类养殖过程中,人们长期使用各种化学制剂。这些化学试剂容易使水体污 染,干扰鱼类的正常生长,鱼体上还会有化学残留,泥鳅经常生病,产量提升不了、人类食用后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泥鳅产量的养殖方法。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泥鳅养殖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池深80-100cm,池高50-60cm,淤泥层20-25cm,设有进水口、出水口、水质清澈、面积不宜过大、背风向阳的池塘。

(2)在放苗前对池塘进行消毒,池塘内注水,每600m2用生石灰100Kg溶于池水中,经过一周的时间,方可将鳅苗入池。

(3)选择体表光滑、富有粘液、体色为青灰色为佳苗种,每600平方米放养体长为3-4cm的泥鳅苗种8-9万尾;或体长为5-6cm的苗种5-6万尾,放养前用40g/L食盐水浸浴消毒,挑出死泥鳅,确保池塘内泥鳅的存活率达到95%以上。

(4)每天下午开启增氧机 1小时,池塘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控制在15-25cm,每周换水一次,池面种植水生植物用于泥鳅遮阳。

(5)喂养人工配合饲料,饲料成分包括小麦粉20-40份、豆饼粉10-20份、米糠粉5-10份、鱼粉5-10份、杂鱼粉5-10份,蚯蚓粉5-10份,加水捏成团状粘料,每天早晨、下午、晚上定时投入饵料,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 4~8%投喂,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中草药等成分。

(6)科学捕捞:一般养殖4个月后捕捞。

进一步的,所述的泥鳅在繁殖期间,当水温低于18℃或高于25℃,每5-7天对池水进行换水,保持水温保持在18-25℃。

本发明操作时,定期做好养殖池塘、饵料台的消毒工作,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中草药等成分,避免使用药物,增加泥鳅的抵抗力,实现无公害健康养殖。池面种植水生植物用于泥鳅遮阳,同时改善池塘环境。放养前用食盐水对泥鳅进行浸浴消毒,提高泥鳅的成活率及产量。

采用上述养殖方法,它具有能够改善池塘环境,预防泥鳅病害发生,提高成活率和产量,繁殖速度快、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绿色安全、提高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泥鳅养殖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池深80-100cm,池高50-60cm,淤泥层20-25cm,设有进水口、出水口、水质清澈、面积不宜过大、背风向阳的池塘。

(2)在放苗前对池塘进行消毒,池塘内注水,每600m2用生石灰100Kg溶于水中,经过一周的时间,方可将鳅苗入池,生石灰经水融化后,变成强碱性溶液,能杀死残留在池塘中的杂鱼、昆虫及寄生虫、病原菌,除菌效果特别好。

(3)选择体表光滑、富有粘液、体色为青灰色为佳苗种,放养不易过稀或过密,保持每600平方米放养体长为3-4cm的泥鳅苗种8-9万尾;或体长为5-6cm的苗种5-6万尾,放养前用40g/L食盐水浸浴消毒,杀灭鱼体上的病菌,同时使鱼体处以应激状态,促进泥鳅分泌大量黏液,挑出死泥鳅,确保池塘内泥鳅的存活率达到95%以上。

(4)每天下午开启增氧机 1小时,池塘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控制在15-25cm,每周换水一次,换水量不易过大,一般以换掉池水1/5左右为宜,池面种植水生植物用于泥鳅遮阳,水生植物的根部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良好的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5)喂养人工配合饲料,饲料成分包括小麦粉20-40份、豆饼粉10-20份、米糠粉5-10份、鱼粉5-10份、杂鱼粉5-10份,蚯蚓粉5-10份,加水捏成团状粘料,每天早晨、下午、晚上定时投入饵料,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 4~8%投喂,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中草药等成分。

(6)科学捕捞:一般养殖4个月后捕捞。

进一步的,所述的泥鳅在繁殖期间,当水温低于18℃或高于25℃,每5-7天对池水进行换水,保持水温保持在18-25℃。

本发明操作时,定期做好养殖池塘、饵料台的消毒工作,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中草药等成分,避免使用药物,增加泥鳅的抵抗力,实现无公害健康养殖。池面种植水生植物用于泥鳅遮阳,同时改善池塘环境。放养前用食盐水对泥鳅进行浸浴消毒,提高泥鳅的成活率及产量。

采用上述养殖方法,它具有能够改善池塘环境,预防泥鳅病害发生,提高成活率和产量,繁殖速度快、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绿色安全、提高产量。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