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学药剂防除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15004阅读:7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天然草地毒杂草灾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除草剂和杀菌剂组合防除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芨芨草属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是我国北方天然草地主要的烈性毒草之一。醉马草广泛分布在我国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宁夏、四川、陕西等省区。由于醉马草具有抗寒、抗病、耐干旱等优势,加之家畜对其多不食,因此其在退化草地群落种间竞争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使其在我国干旱及半干旱高寒草地面积不断扩大,在某些省(区)醉马草逐渐成为当地的优势种群,并逐渐成为草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禾草内生真菌(Epichloë) 是一类寄生于禾本科早熟禾亚科冷季型禾草体内而不显示任何外部症状的一类真菌,该类内生真菌的寄生可显著提高宿主禾草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抗逆性。检测发现我国天然草地醉马草的内生真菌带菌率高达90%以上,部分地区带菌率近乎100%。近年来研究发现,内生真菌的侵染与醉马草对生物与非生物优良抗逆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内生真菌侵染宿主醉马草产生的麦角类生物碱是其具有对家畜毒性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有效防除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需同时兼顾这二者的互惠共生体系。

传统的醉马草防治手段主要以人工拔除、耕作翻除及小面积的化学防治为主。人工拔除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当下人工成本较高,很难在当下社会经济条件适用,同时拔除效果不尽明显。深耕翻除也是曾经被一度被部分地区选择的一种方法,尽管这种方法降低了人工成本但是无形中又增加了机械成本,不利于大面积天然草地及机械无法到达的地区;同时这种深翻极易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易引起部分天然草地的土壤退化等。化学防治一度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并在部分地区进行区域试验,但是其内部寄生的内生真菌的作用并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片面的使用大量的除草剂不仅未取得理想的结果而且易引起药剂残留。目前,还未找到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去防除这种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除草剂和杀菌剂组合防除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方法。本发明结合除草剂和杀菌剂的共同作用,有效防除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在天然草地的扩散蔓延,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防除体系,同时也为其他杂草-微生物共生体的防除提供借鉴。

本发明提供一种化学药剂防除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方法,步骤如下:

(1)除草剂的第一次配制及喷施:选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兑水稀释,加入皂粉,对醉马草茎叶部进行喷施;

(2)杀菌剂的配制及喷施:在喷施除草剂3天之后,喷施甲基托布津杀菌剂,将甲基托布津杀菌剂兑水稀释后,对醉马草茎叶部进行喷施;

(3)除草剂的第二次配制及喷施:在喷施杀菌剂3天之后,再次喷施除草剂,选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兑水稀释,加入皂粉,对醉马草茎叶部进行喷施。

作为优选,步骤(1)中,当醉马草种群密度为4.13±0.29株/m2时,所述喷施时的浓度为3.0-4.5kg 41%草甘膦异丙胺盐+1.0-1.5kg皂粉/公顷;种群密度调整时,按照调整比例增减喷施浓度。

作为优选,步骤(2)中,当醉马草种群密度为4.13±0.29株/m2时,所述喷施时的浓度为1.5-3.0 kg/ha;种群密度调整时,按照调整比例增减喷施浓度。

作为优选,步骤(3)中,当醉马草种群密度为4.13±0.29株/m2时,所述喷施时的浓度为4.5kg 41%草甘膦异丙胺盐+1.5kg皂粉/公顷;种群密度调整时,按照调整比例增减喷施浓度。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醉马草为返青期、孕穗期或成熟期的醉马草。

作为优选,所述醉马草为返青期的醉马草。

本发明方法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公开一种防除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方法,以生长在甘肃榆中地区天然草地醉马草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喷施除草剂-杀菌剂-除草剂的方法,对醉马草形成较好的防除效果,除草剂和杀菌剂的使用浓度分别为:[3.0-4.5kg(草甘膦异丙胺盐) +1.0-1.5kg(皂粉)]/ha,1.5-3.0kg(甲基托布津)/ha,[4.5kg(草甘膦异丙胺盐) +1.5kg(皂粉)]/ha;

(2)本发明在防除醉马草的过程中首次加入杀菌剂进行配合使用,正是考虑到内生真菌对宿主醉马草生长具有较多的增益作用。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防治效果较好,为醉马草的防除提供了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

一种化学药剂防除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方法,步骤如下:

A. 除草剂的配制及其喷施 选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兑水稀释至约60倍液,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皂粉作为助剂,选择晴朗天气使用喷雾器对各个时期醉马草茎叶部进行喷施。喷施浓度为: [3.0-4.5kg(41%草甘膦异丙胺盐) +1.0-1.5kg(皂粉)]/ha。第一步使用除草剂的目的除了灭除部分长势较弱的醉马草之外,主要是在于破坏醉马草细胞壁及其细胞膜通透性,为下一步使用杀菌剂起到铺垫作用。

B. 杀菌剂的配制及其喷施 第一步喷施除草剂3天之后喷施甲基托布津杀菌剂。选用70%甲基托布津,兑水稀释800倍液,使用相同喷雾器对醉马草茎叶部进行喷施。施用浓度为:1.5-3.0kg/ha。第二步使用杀菌剂的目的主要利用第一步除草剂对醉马草形成的创伤,采用强内吸性的杀菌剂杀死醉马草体内的禾草内生真菌,破坏其与醉马草形成的这种互惠共生关系,降低其对宿主醉马草的保护作用。

C. 除草剂的配制及其喷施 在第二步喷施杀菌剂3天之后采用和第一步相同的草甘膦异丙胺盐对醉马草茎叶部再次喷施,以达到彻底灭除醉马草的目的。喷施浓度为: [4.5kg(41%草甘膦异丙胺盐) +1.5kg(皂粉)]/ha。在上一步杀死内生真菌并破坏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系之后,采用除草剂对残余的醉马草进行二次喷施灭除,以达到较为彻底的作用。

喷施效果为:能去除98.08±0.43% - 99.59±0.18%的醉马草。

本申请人分别对醉马草返青期、孕穗期和成熟期的喷施进行研究,发现,返青期防除效果最好,其次为孕穗期和成熟期(表1)。

表1

注:1. 本应用的小区面积为20m×50m;

2. 株防效的计算公式为:(每小区总株数-死亡株数)/ 每小区总株数×100%。

实施例1

一种化学药剂防除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A. 除草剂的配制及其喷施 选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兑水稀释至约100倍液,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皂粉作为助剂,选择晴朗天气使用喷雾器对苗期醉马草地上部进行喷施,喷施浓度为: [3.0kg(41%草甘膦异丙胺盐) +1.0kg(皂粉)]/ha。

B. 杀菌剂的配制及其喷施 在第一步喷施除草剂3天之后喷施甲基托布津杀菌剂。选用70%甲基托布津,兑水稀释800倍液,使用相同喷雾器进行喷施,施用浓度为:1.5kg/ha。

C. 除草剂的配制及其喷施 在第二步喷施杀菌剂3天之后,采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再次喷施,以达到彻底灭除醉马草的目的。喷施浓度和第一步相同为: [4.5kg(41%草甘膦异丙胺盐) +1.5kg(皂粉)]/ha。喷施5-7天之后,基本可以完全灭除醉马草。

喷施效果为:能去除99.59±0.18%的醉马草。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方法与实施例2所不同的是,选择孕穗期的醉马草植株作为灭除对象。

所述的第一步除草剂、助剂及其浓度为:除草剂为41%草甘膦异丙胺盐,助剂为皂粉,施用浓度为[4.5kg(41%草甘膦异丙胺盐) +1.5kg(皂粉)]/ha;

所述的第二步杀菌剂为:杀菌剂为70%甲基托布津,施用浓度为:3.0kg/ha;

所述的第三步除草剂、助剂及其浓度为:除草剂为41%草甘膦异丙胺盐,助剂为皂粉,施用浓度为[4.5kg(41%草甘膦异丙胺盐) +1.5kg(皂粉)]/ha。

其余步骤均与实施例1相同。

喷施效果为:能去除99.18±0.23%的醉马草。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方法与实施例2所不同的是,选择成熟期的醉马草植株作为灭除对象。

所述的第一步除草剂、助剂及其浓度为:除草剂为41%草甘膦异丙胺盐,助剂为皂粉,施用浓度为[4.5kg(41%草甘膦异丙胺盐) +1.5kg(皂粉)]/ha;

所述的第二步杀菌剂为:杀菌剂为70%甲基托布津,施用浓度为:3.0kg/ha;

所述的第三步除草剂、助剂及其浓度为:除草剂为41%草甘膦异丙胺盐,助剂为皂粉,施用浓度为[4.5kg(41%草甘膦异丙胺盐) +1.5kg(皂粉)]/ha。

其余步骤均与实施例1相同。

喷施效果为:能去除98.08±0.43%的醉马草。

在本发明中,提及的醉马草种群密度为4.13±0.29株/m2,以上除草剂及杀菌剂的浓度均基于此进行应用,其他地区则应根据当地醉马草种群密度进行适度增减除草剂及杀菌剂的浓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