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鲑鳟鲆鲽鱼立体混合养殖方法及其生产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14690阅读:715来源:国知局
一种鲑鳟鲆鲽鱼立体混合养殖方法及其生产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鲑鳟鱼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鲑鳟鲆鲽鱼立体混养方法及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鲑鳟鱼是鲑鱼和鳟鱼的统称。大西洋鲑是最常见的一种鲑鳟鱼。大西洋鲑(salmon salar)属鲑形目,鲑科,鲑属,俗称“三文鱼”。目前世界上出产的大部分大西洋鲑(99%)都是人工饲养而来。洄游型大西洋鲑人工育苗在淡水中进行,成鱼养殖阶段则在海水中进行,这与终生在淡水中养殖的陆封型大西洋鲑有着本质的区别。洄游型大西洋鲑更适于进行集约化养殖,其特点是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口感更好,但由于其在我国没有自然分布,缺乏适宜的自然环境,且人工育苗技术难度较大,故以前在中国没有大规模的养殖。

此外,我国原有的海水工厂化养殖,基本是采用开放式流水生产,处于工厂化养殖初级阶段(图1)。其特点是用水量过大,耗电量高,对水质的处理简单,产量难以提高,绝大多数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海,造成海区污染并危及企业自身的持久生存。近几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Recircualtingaquaculture system,RAS)在国内逐步开展进步,但是尚处于起步阶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鲑鳟鲆鲽鱼立体混养方法及其生产系统,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体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鲑鳟鲆鲽鱼立体混养方法,鲑鳟鱼和鲆鲽鱼在同一养殖池内混合养殖。

优选的,所述鲑鳟鲆鲽鱼立体混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鱼苗放养:将鲑鳟鱼鱼苗与鲆鲽鱼鱼苗按放养数量为2:1的比例放入养殖池内,放养规格分别为500g/尾和200g/尾,放养密度为鲑鳟鱼约5kg/m3,鲆鲽鱼约1kg/m3

⑵水环境控制:养殖水位海水,水温为12-16℃,PH值6.5-7.5,盐度26-30,溶解氧8.4-10.0mg/L,非离子氨<0.01,亚硝氮<0.5mg/L,氨氮0.5-1.0mg/L,二氧化碳5-18mg/L;

⑶饲料投喂:

①初始放养时,混养饲料粒径为6mm,日投喂次数为6次,时间间隔为2小时;

②当鲑鳟鱼均重达到1000g/尾,鲆鲽鱼长至300g/尾时,饲料粒径改为7mm,日投饵次数和时间与①相同;

③当鲑鳟鱼均重达到1500g/尾,鲆鲽鱼长至400g/尾时,饲料粒径改为8mm,日投饵次数和时间与①相同;

④当鲑鳟鱼均重达到2500g/尾,鲆鲽鱼长至500g/尾时,饲料粒径改为9-11mm,日投饵次数和时间与①相同;

⑤鲑鳟鱼均重达到5000g/尾直至上市,鲆鲽鱼长至800g/尾直至上市时,饲料粒径为11mm,日投喂次数为4次,时间间隔为6小时。

⑷当鲑鳟鱼均重达到5000g/尾、鲆鲽鱼长至800g/尾后,采用如下分鱼方法:

①分鱼过程养殖池正常循环运转,采用垂直高度与养殖池等高的聚乙烯围网将鱼围成一团,先后将鲑鳟鱼和鲆鲽鱼人工捞取到玻璃钢槽中,玻璃钢槽加水加冰,水温控制在10℃左右,以减少鱼的应激反应;

②玻璃钢槽放入鱼后,调整鱼水比至4:1,使用运输车将玻璃钢槽推至新的养殖池,并将鱼放入其中,运输车附带供氧装置,通过氧气管、氧气盘对运输车上玻璃钢槽内的水进行供氧。

优选的,所述混养饲料的主要成分配比为:粗蛋白42-48%,粗脂肪≥16%,粗纤维≤5%,粗灰分≤14%,水分≤12%,赖氨酸≥2.4%。

优选的,所述鲑鳟鲆鲽鱼立体混养方法养殖用海水为经过净化处理的循环利用海水。

优选的,所述鲑鳟鲆鲽鱼立体混养方法的生产系统,所述养殖池由上至下依次分为鲑鳟鱼区和鲑鳟鱼区。

优选的,所述生产系统包括所述养殖池和循环水处理系统。

优选的,所述生产系统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通的所述养殖池、固液分离器、板式过滤机、蛋白分离器、一级生物池、二级生物池、曝气池、紫外杀菌装置和LHO增氧装置,从所述LHO增氧装置出来的循环海水再进入所述养殖池。

优选的,所述养殖池上设有自动投饵机。

优选的,所述自动投饵机为数控投饵机。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鲑鳟鱼和菱鲆鱼两种鱼同属冷水性鱼类。鲑鳟鱼类鱼体呈流线型,在养殖水体的中上层逆水游动;大菱鲆是深海底栖鱼类,体呈菱形,侧扁而高,活动范围集中在水体下层和底层。鲑鳟鱼和鲆鲽鱼对饲料营养需求较为相似,各自生长的水质环境相似,同时在中上水层生活的鲑鳟鱼来不及摄食的残饵落到池底恰好可以满足下层和底层生活的鲆鲽鱼的需要,从而避免饲料浪费,减少因残饵过多而增加循环水系统的处理负担,保证了两种鱼的营养需求和快速生长。利用鲑鳟鱼和鲆鲽鱼生活水层互补的特点,可大大提高养殖水体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单位水体产量和效益,充分利用有限的水体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更进一步的,本发明对养殖用海水处理后进行循环利用,利用机械过滤、生物过滤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残饵、粪便以及NH3-N、NO2-N等有害物质,再经消毒增氧、去除CO2、调温后输回养殖池,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得以实现,这样大大节约水资源,使养殖水体持续保持高溶氧状态和稳定的水质环境,显著提高单位水体生产力。循环水养殖的优点十分突出:劳动条件好,劳动生产率高,养殖周期缩短2-6倍,单位面积产量比高产池塘提高20-80倍,养殖用水量减少120-1600倍,不污染环境,产品为无公害的绿色产品,产品质量高度可控性和可追溯性等。

另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把外来污染源和病原体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生产环境稳定,可生产出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无公害产品,并通过对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处理,减少养殖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环境友好。立体混养,科学的循环水体系能够达到绿色养殖目的,循环水科学的自净系统能够有效防止病害发生,避免养殖过程中药物的使用,使其养殖出的水产品成为无任何化学残留的绿色食品。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养殖池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养殖池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数控投饵机连接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数控投饵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封闭循环水混养工艺流程图;

其中,1、混养饲料;2、自动称量计量装置;3、自动抛料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2至图所示的一种鲑鳟鲆鲽鱼立体混合养殖方法及其生产系统:

(1)混养系统

混养系统为室内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每套循环水系统包含5个养殖池和1套水处理设施设备;养殖池以串联方式连接,每个养殖池容积120m3,其形状为正八角形,外接圆半径3.5m,高3m。水处理设施设备包括集污器、固液分离器、板式过滤机、蛋白分离器、生物滤池、紫外杀菌装置、LHO增氧装置;水处理工艺流程为:养殖池—固液分离器(80%水直接进入板式过滤机池)--板式过滤机—蛋白分离器(80%水直接进入高位水池曝气)—一级生物池(去除氨氮)—二级生物池(去除氨氮)—曝气池(去除有害气体)—紫外杀菌装置—LHO增氧装置—养殖池(具体见附图1)。每个系统水循环量为25次/d,新水补充量为10-20m3/h。

(2)养殖品种放养

放养品种:规格整齐、体型正常、体格健壮、无病无伤的大西洋鲑和大菱鲆。

放养规格:大西洋鲑约500g/尾,大菱鲆约200g/尾。

放养密度:大西洋鲑约5kg/m3(1200尾),大菱鲆约1kg/m3(500尾),

放养比例:大西洋鲑与大菱鲆数量比2:1。

(3)水环境控制

养殖用水采用地下100多米的深井海水,常年恒温保持在12-16℃,经过海岸岩石层层过滤后水质更加清洁稳定,养殖期间在线监测各项水质数据。各养殖水质指标范围为:水温12-16℃,PH值6.5-7.5,盐度26-30,溶解氧8.4-10.0mg/L,非离子氨<0.01,亚硝氮<0.5mg/L,氨氮0.5-1.0mg/L,二氧化碳5-18mg/L。

(4)饲料投喂

混养饲料采用鲑鳟鱼专用配合饲料。饲料投喂根据鱼体增重情况分为五个阶段:

①初始放养时,大西洋鲑规格约500g/尾,放养密度为5kg/m3,每个养殖池容积120m3共放养1200尾,同时在养殖池底混养500尾均重约200g/尾的大菱鲆。初始混养阶段投喂的是6mm配合饲料,每日投饵6次,每次间隔4小时,具体投饵时间为06:00、10:00、14:00、18:00、22:00、02:00。经过40天左右的养殖时间,大西洋鲑会生长至约1000g/尾,大菱鲆会增重至约300g/尾。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②大西洋鲑均重至约1000g/尾,大菱鲆长至约300g/尾时更换7mm粒径的配合饲料,进入混养第二阶段。日投饵6次,具体投饵时间与①相同。该阶段经历40天养殖,大西洋鲑会生长至约1500g/尾,大菱鲆体重会增至300-400g之间。

③大西洋鲑体重至约1500g/尾,大菱鲆体重至约400g/尾时更换8mm粒径的配合饲料,此时进入混养第三阶段。日投饵6次,具体投饵时间与①相同。随着鱼自身体重增加,生长速度逐渐减缓。经过60天的养殖,大西洋鲑增重至约2500g/尾,日均增重16.5g;大菱鲆增重至约500g/尾,日均增重2.3g。

④大西洋鲑体重至约2500g/尾,大菱鲆体重至约500g/尾时,随着鱼体重的增加逐渐改用9-11mm粒径的配合饲料,进入混养第四阶段。日投饵6次,具体投饵时间与①相同。经过约130天的养殖,大西洋鲑长至约5000g/尾,大菱鲆增重至约800g/尾,此时两种鱼都能够达到上市规格,可以陆续出池,也可以继续养殖至更大规格再出池。

⑤大西洋鲑均重达到约5000g/尾,大菱鲆均重达到约800g/尾,符合成品鱼上市规格要求。若继续养殖至更大规格,则可以继续投喂11mm粒径的配合饲料,每日投饵4次,每次间隔6小时,具体投饵时间为03:00、09:00、15:00、21:00。

饲料投喂采用数控投饵机,每日定时、定量均匀泼洒投饵。具体方法是根据各个养殖池混养鱼规格大小,在投饵机中添加相应粒径的饲料,根据各个养殖池的生物总量在智能控制软件设定相应的日投喂量和投喂时间,投饵机接收到智能控制软件的投喂指令后,将预先加入大料箱中的饲料经气泵抽取投射到智能投饵机里,再经投饵托盘的反弹均匀抛洒到养殖池中,依次完成投喂。

(5)分鱼方法

本发明在封闭循环水立体混养鲑鳟鲆鲽鱼的过程中采取带水分鱼的方法。养殖过程中分鱼1次,具体步骤为:①分鱼过程养殖池正常循环运转,采用垂直高度与养殖池等高的聚乙烯围网将鱼围成一团,先后将鲑鳟鱼和鲆鲽鱼人工捞取到玻璃钢槽中(长度1.5m,宽0.8m,高0.6m,容积0.72m3)中。玻璃钢槽加水加冰,水温控制在10℃左右,以减少鱼的应激反应。(2)玻璃钢槽放入一定量的鱼后(鱼水比4:1),使用运输车将玻璃钢槽推至新的养殖池,并将鱼放入其中,每次运输150kg左右的鱼。运输车附带供氧装置,通过氧气管、氧气盘对运输车上玻璃钢槽内的水进行供氧。整个运输过程使鱼能够在近似养殖池的环境下运输,不会造成分鱼损伤和应激,且分鱼后鱼快速恢复摄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将鲑鳟鱼与鲆鲽鱼进行混养,在国内尚属首次;同时,利用鲑鳟鱼和鲆鲽鱼生活水层互补的特点,可大大提高养殖水体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单位水体产量和效益。

(2)本发明采用封闭循环水立体混养模式,与传统流水养殖模式相比,养殖废水可通过水处理过程进行循环利用,能够大大节约水资源,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节约建筑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

(3)本发明根据鲑鳟鱼和鲆鲽鱼的生长特点、体重与饲料粒径的对应关系,以及循环水系统的特点设计两种鱼的投放规格,可满足两种鱼在生长过程中始终需求相同粒径的同种饲料,同时在中上水层生活的鲑鳟鱼来不及摄食的残饵落到池底恰好可以满足下层和底层生活的鲆鲽鱼的需要,从而避免饲料浪费,减少因残饵过多而增加循环水系统的处理负担,保证了两种鱼的营养需求和快速生长。

(4)本发明利用水处理作用和水质在线监控系统将各项水质指标严格控制在适宜鲑鳟鱼和鲆鲽鱼生长的范围内,保证了混养的水质安全可靠,防止病害发生。

(5)本发明在封闭循环水立体混养鲑鳟鲆鲽鱼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带水分鱼的方法,与传统的干法分鱼相比,整个分鱼过程均在近似养殖池的环境下进行,减少鱼的应激反应,降低死亡率,并有利于分鱼后鱼快速恢复摄食和生长。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