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用杀虫组合物,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是较为新颖的非杀生性药剂,它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对害虫具有触杀兼内吸活性。该剂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因此既可用于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输导特性,故对茎叶喷雾后新长的枝叶也能有效地予以保护。
呋虫胺是日本三井化学公司于1993年开发的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并于2002年推向市场,但是目前在国内尚未推广使用。其与现有的烟碱类杀虫剂的化学结构不同,它是唯一不含氯原子和芳环的新型烟碱,具备不同于以往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特点。呋虫胺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根部内吸性强、速效高、持效期长,对刺吸口器害虫有优异防效。
水分散粒剂又称干流动剂、水悬性颗粒剂。它是在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具有分散性好、悬浮率高、稳定性好、使用方便等特点。
泡腾片剂具有高效、污染少、贮运方便、使用简便,代表了农药新剂型和新使用技术的发展方向。
吡蚜酮和呋虫胺复配常见的剂型是可湿性粉剂,但在配制喷洒液时容易发生药粉飞扬,对操作人员造成危害,另外包装袋内残剩的药粉也会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杀虫组合物,使用方便、安全,效率高,对环境无污染。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含有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杀虫组合物,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吡蚜酮11~19%、呋虫胺6~9%、甲基异噻唑啉酮1~5%、大蒜油1~2%、木醋液0.1~0.25%、促进剂0.1~2%、分散剂4~15%、润湿剂2~6%、崩解剂5~15%,余量为填料。
将药物的活性成分与甲基异噻唑啉酮、大蒜油和木醋液配合使用,增加了农药的杀虫效果,甲基异噻唑啉酮、大蒜油和木醋液均具有杀菌、抗菌、抗虫和驱虫的效果,配合使用,对抗药性病害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优选地,所述的促进剂选自薄荷醇、油酸和桉油中的一种或多种。薄荷醇与其它促渗剂油酸和桉油共同使用配成复合型促渗剂,其作用明显加速加强。作用于害虫皮肤后,可不同程度地改变皮肤的理化性质及皮肤的正常生理结构,增加其通透性,使药物快速通过害虫皮肤进入体内,将其杀灭。薄荷醇、油酸和桉油复配时,重量比为1~2:3~5:2。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丙烯酸共聚物钠盐、木质素磺酸钠盐和茶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润湿剂选自茶磺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硫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硫酸铵、无水硫酸钠、柠檬酸、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羧甲基淀粉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滑石粉、凹凸棒土、淀粉、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上述杀虫组合物的剂型为泡腾片或水分散粒剂。
本发明同时提供上述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杀虫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按照配方要求的比例将原药吡蚜酮和呋虫胺、甲基异噻唑啉酮、大蒜油、木醋液、促进剂、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以及填料充分混合均匀,再经粉碎机粗粉碎,得到粗粉碎混合物备用;
(2)再将粗粉碎得到的粗粉碎混合物经气流粉碎机进行超微粉碎;
(3)最后将超微粉碎得到的样品加入一定量的水在捏合机中充分捏合,然后移入挤压造粒机中进行造粒,再经过干燥和筛分后得到成品含的水分散粒剂;或将超微粉碎得到的样品经过压片机直接压制成片剂,得到成品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泡腾片。
泡腾片在压片时,温度控制在 20℃~30℃,压片机压力控制在50~100KN。
所述的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杀虫组合物直接用于防治水稻田地中飞虱上的应用。
水分散粒剂使用时直接溶解于水中后用于农作物使用方便、快捷和安全。泡腾片遇水迅速崩解、起泡,产生泡腾效果,分解后物质用于农作物,可以有效驱赶害虫,杀灭害虫,具有高效、安全的优点;压制呈片状,具有携带、使用方便的优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制造的组合物在使用时无粉尘危害,保证操作者的安全,同时也防止了扬尘发生;本发明的组合物使得包装、运输和使用更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不使用有机溶剂,从而不会出现易燃和药害的问题;本发明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2、本发明的吡蚜酮和呋虫胺复配组合物,药效好、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的特点,对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有良好的防效。
3.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加入了促进剂,有利于有效成分快速进入害虫体内,对害虫的杀灭效果起效快,防治效率高,作用时间长。
本发明组合物以为吡蚜酮和呋虫胺有效成分,经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发现,两者复配之后对抗药性病害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具体用以下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实物测定实例:吡蚜酮和呋虫胺复配对水稻飞虱的毒力测定
1、试验对象:水稻飞虱
2、试验方法:参照《农药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6~2006》,采用含药培养基法。
3、数据统计分析: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原始数据,计算EC50、置信区间、回归曲线等相关数值,以孙云沛方法计算共毒系数,确定最佳配比。
4、评价方法:参照《农药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NY/T1156.6一2006》,根据Sun&Johnson(1960)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共毒系数(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5、结果与分析
吡蚜酮、呋虫胺及其二者不同比例的混配组合对水稻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表1吡蚜酮与呋虫胺混配对水稻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吡蚜酮与呋虫胺以1:1、1:3、1:5、1:10、3:1、5:1、10:1比例进行混配,其对水稻飞虱表现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以1:1和3:1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最明显。如果仅从增效毒力比较,可以视1:1、3:1的混配比例为吡蚜酮与呋虫胺对水稻飞虱的最佳配比。至于生产实际中以何种比例进行混配,尚需结合增效毒力、经济成本、加工工艺及毒性等进行综合考虑决定。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与单剂相比,对虫害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提高了杀虫效果;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降低用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于克服和延缓虫害抗药性的产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水分散粒剂,水分散粒剂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 吡蚜酮11%,呋虫胺6%、甲基异噻唑啉酮1%、大蒜油1%、木醋液0.1%、促进剂0.1%、聚羧酸盐6%、十二烷基硫酸钠2%、硫酸铵5%、凹凸棒土余量。促进剂为薄荷醇、油酸和桉油按照重量比1:3:2组成。
实施例2: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水分散粒剂,水分散粒剂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 吡蚜酮19%,呋虫胺6%、甲基异噻唑啉酮5%、大蒜油2%、木醋液0.25%、促进剂2%、木质素磺酸钠盐15%,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硫酸盐2%,无水硫酸钠15%,填料为硅藻土和滑石粉余量。促进剂为薄荷醇、油酸和桉油按照重量比2:5:2组成。
实施例3: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水分散粒剂,水分散粒剂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 吡蚜酮14%,呋虫胺8%、甲基异噻唑啉酮2.5%、大蒜油1.5%、木醋液0.15%、促进剂1%、聚羧酸盐和木质素磺酸钠盐混合物4%,茶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物6%,无水硫酸钠和羧甲基淀粉钠5%,填料为高岭土余量。促进剂为薄荷醇、油酸和桉油按照重量比1:4:2组成。
实施例4: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水分散粒剂,水分散粒剂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 吡蚜酮16%,呋虫胺7%、甲基异噻唑啉酮4%、大蒜油1.6%、木醋液0.20%、促进剂1.5%、聚羧酸盐和木质素磺酸钠盐混合物4%,茶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物6%,无水硫酸钠和羧甲基淀粉钠5%,填料为高岭土余量。促进剂为薄荷醇、油酸和桉油按照重量比1:4:2组成。
实施例5: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水分散粒剂,水分散粒剂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 吡蚜酮13%,呋虫胺8.5%、甲基异噻唑啉酮1.5%、大蒜油1.4%、木醋液0.15%、促进剂0.75%、聚羧酸盐和木质素磺酸钠盐混合物4%,茶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物6%,无水硫酸钠和羧甲基淀粉钠5%,填料为高岭土余量。促进剂为薄荷醇、油酸和桉油按照重量比1:4:2组成。
实施例6: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水分散粒剂,水分散粒剂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 吡蚜酮17%,呋虫胺6.5%、甲基异噻唑啉酮3.5%、大蒜油1.2%、木醋液0.20%、促进剂1.2%、聚羧酸盐和木质素磺酸钠盐混合物4%,茶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物6%,无水硫酸钠和羧甲基淀粉钠5%,填料为高岭土余量。促进剂为薄荷醇、油酸和桉油按照重量比1:4:2组成。
实施例1~6所述的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水分散粒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按照配方要求的比例将原药吡蚜酮和呋虫胺、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以及填料充分混合均匀,经粉碎机粗粉碎;
(2)再将粗粉碎得到的样品经气流粉碎机进行超微粉碎;
(3)最后将超微粉碎得到的样品加入一定量的水在捏合机中充分捏合,然后移入挤压造粒机中进行造粒,再干燥、筛分后得到成品。
实施例7: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泡腾片,泡腾片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 吡蚜酮11%,呋虫胺6%、甲基异噻唑啉酮1%、大蒜油1%、木醋液0.1%、促进剂0.1%、聚羧酸盐6%、十二烷基硫酸钠2%、柠檬酸5%、碳酸氢钠5%、碳酸钠5%、凹凸棒土余量。促进剂为薄荷醇、油酸和桉油按照重量比1:3:2组成。
实施例8: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泡腾片,泡腾片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 吡蚜酮19%,呋虫胺6%、甲基异噻唑啉酮5%、大蒜油2%、木醋液0.25%、促进剂2%、木质素磺酸钠盐15%、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硫酸盐2%、柠檬酸5%、碳酸氢钠5%、碳酸钠5%、填料为硅藻土和滑石粉余量。促进剂为薄荷醇、油酸和桉油按照重量比2:5:2组成。
实施例9: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泡腾片,泡腾片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 吡蚜酮14%,呋虫胺8%、甲基异噻唑啉酮2.5%、大蒜油1.5%、木醋液0.15%、促进剂1%、聚羧酸盐和木质素磺酸钠盐混合物4%、茶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物6%、柠檬酸4%、碳酸氢钠5%、碳酸钠4%、填料为高岭土余量。促进剂为薄荷醇、油酸和桉油按照重量比1:4:2组成。
实施例10: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泡腾片,泡腾片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 吡蚜酮16%,呋虫胺7%、甲基异噻唑啉酮4%、大蒜油1.6%、木醋液0.20%、促进剂1.5%、聚羧酸盐和木质素磺酸钠盐混合物4%,茶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物6%,柠檬酸4%、碳酸氢钠10%,填料为高岭土余量。促进剂为薄荷醇、油酸和桉油按照重量比1.5:4:2组成。
实施例11: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泡腾片,泡腾片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 吡蚜酮13%,呋虫胺8.5%、甲基异噻唑啉酮1.5%、大蒜油1.4%、木醋液0.15%、促进剂0.75%、聚羧酸盐和木质素磺酸钠盐混合物4%,茶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物6%,柠檬酸5%、碳酸氢钠10%,填料为高岭土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余量。促进剂为薄荷醇、油酸和桉油按照重量比1.5:4:2组成。
实施例12: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泡腾片,泡腾片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 吡蚜酮17%,呋虫胺6.5%、甲基异噻唑啉酮3.5%、大蒜油1.2%、木醋液0.20%、促进剂1.2%、聚羧酸盐和木质素磺酸钠盐混合物4%,茶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物6%,柠檬酸5%、碳酸氢钠8%,填料为高岭土余量。促进剂为薄荷醇、油酸和桉油按照重量比1.5:4:2组成。
实施例7~12所述的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泡腾片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按照配方要求的比例将原药吡蚜酮和呋虫胺、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以及填料充分混合均匀,经粉碎机粗粉碎;
(2)再将粗粉碎得到的样品经气流粉碎机进行超微粉碎;
(3)最后将将超微粉碎得到的样品经过压片机直接压制成片剂,得到成品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泡腾片。
对比例1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水分散粒剂,水分散粒剂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吡蚜酮17%,呋虫胺6.5%、聚羧酸盐和木质素磺酸钠盐混合物4%,茶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物6%,无水硫酸钠和羧甲基淀粉钠5%,填料为高岭土余量。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2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水分散粒剂,水分散粒剂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 吡蚜酮30%,呋虫胺10%、聚羧酸盐和木质素磺酸钠盐混合物4%,茶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物6%,无水硫酸钠和羧甲基淀粉钠5%,填料为高岭土余量。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3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泡腾片,泡腾片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吡蚜酮14%,呋虫胺8%、聚羧酸盐和木质素磺酸钠盐混合物4%、茶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物6%、柠檬酸4%、碳酸氢钠5%、碳酸钠4%、填料为高岭土余量。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
对比例4
一种含吡蚜酮和呋虫胺的泡腾片,泡腾片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吡蚜酮30%,呋虫胺10%、聚羧酸盐和木质素磺酸钠盐混合物4%、茶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物6%、柠檬酸4%、碳酸氢钠5%、碳酸钠4%、填料为高岭土余量。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
将实施例1~12和对比例1-4制得的药物用于防治水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作物为水稻,防治对象为褐飞虱。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3。各小区的栽培条件、水肥管理均匀一致。用药液量为45kg/667m2,采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施,要求各小区水稻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面积50m2,共8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3、7天调查防效,同时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目测试验药剂对水稻有无药害产生。
调查统计方法
采取平衡跳跃式随机取样,每小区10点,每点2丛(共20丛),用盆拍法记录稻飞虱(褐飞虱)虫数,按药前、药后的虫数计算校正防效。
防治效果(%) =[1- (对照区药前虫数×处理区药后虫数)/(对照区药后虫数×处理区药前虫数) ]×100
表2实施例1-6及对比例1-2的吡蚜酮和呋虫胺复配防治水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2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例制备的吡蚜酮·呋虫胺水分散粒剂3000倍,对稻飞虱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药后1、3、7天的防效分别高于95.6%、96.4%、97.0%,优于未加促进剂的23.5%吡蚜酮·呋虫胺水分散粒剂。此外,实施例中加入的剂量少的农药,但效果优于对比例40%吡蚜酮·呋虫胺水分散粒剂和可湿粉的效果,也明显优于25%吡蚜酮悬浮剂1500倍、20%呋虫胺可溶粒剂1500倍对稻飞虱的防效,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表3实施例7-12及对比例3-4的吡蚜酮和呋虫胺复配防治水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3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例制备的吡蚜酮·呋虫胺泡腾片,对稻飞虱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药后1、3、7天的防效分别高于95.6%、96.4%、97.0%,优于未加促进剂的23.5%吡蚜酮·呋虫胺泡腾片。此外,实施例加入剂量少的农药,但效果优于对比例40%吡蚜酮·呋虫胺泡腾片和可湿粉的效果,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安全性调查,试验期间观察,所有供试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无药害现象发生。
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与呋虫胺复配制成水分散粒剂和泡腾片,明显提高了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降低了用药量及用药成本,对水稻生长安全,是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
将实施例制备的水分散粒剂和泡腾片应用于防治水稻上的其他害虫,如蚜虫、白粉虱和蓟马,药后1、3、7天的防效也分别高于95.6%、96.4%、97.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