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豨莶草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97709阅读:15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豨莶草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豨签草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 或毛梗豨莶(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前和花期均可采割,除去杂质,晒干。豨莶草自1963年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予收载。豨莶草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的功能,主要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等症。豨莶草用量逐年递增,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生产用的豨莶草均采集野生,由于豨莶草是多来源的品种,生产上三个来源的药材均混合使用,导致药材质量不稳定。且野生的无论品质还是产量均不稳定,从而对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通过种植基源一致的豨莶草药材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质量可控,能规范化大面积种植、投资少、效益高的豨莶草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豨莶草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采种圃:8~10月在野外筛选株高高于80cm、离地3~4cm处茎粗大于2cm的野生豨莶种源,建立良种繁育圃;

(2)开展种子收集及保存:翌年8~11月,在良种繁育圃分批采集具4棱、顶端有灰褐色环状突起的倒卵圆形瘦果,瘦果千粒重不得少于1.21g,瘦果晒干后放入布袋内置阴凉库保存;

(3)栽培

①选地

土质条件要求:豨莶对土壤要求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pH值为6.0~7.0的弱酸性至中性砂壤土,耕作层不得少于30㎝,前茬作物为豆科或禾本科作物,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或二级标准;

种植地空气环境要求:空气无污染,大气质量指数Ⅱ为0.6~1.0之间;

水质条件要求:有可供灌溉的水源及设施,水质无污染,灌溉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或二级标准以上;

②整地

每年12月下旬进行第一次整地、翻挖,次年播种前亩均匀撒施腐熟农家肥800~1000㎏、有机无机复混肥50㎏,翻挖深度20㎝~25cm;

③起垄

在整好的地块上起宽1 m、高10~15㎝的垄,垄长因地形而定,一般超过15m;

④播种

播种时间:3月中下旬;

播种方法及用量:采用条播,种子每亩播种量0.8kg;播种时,在做好的垄上横向开1.5~2cm深的浅沟,行距10~15cm,将种子混入10倍量的草木灰后均匀撒播在沟内,覆1cm左右的土;播种后土壤含水量应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土壤干燥时,需及时浇水,以利出苗;

(3)田间管理

①间苗、中耕、除草

第一次间苗在苗高1cm左右,疏去过密和弱小的苗,结合浅耕除草进行;

第二次间苗,在苗高5cm左右时进行,疏去过密,弱小和有病虫的幼苗,结合中耕除草进行;

第三次间苗,即定苗,当苗高10cm左右时进行,定株距8~12cm,结合中耕除草进行;

②补苗

间苗时发现缺苗、死苗和过稀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补苗,补苗需在阴天进行;

③追肥

第一次和第二次间苗后施苗肥,共施尿素10kg/亩,促进幼苗生长;结合第三次间苗和中耕除草施叶肥促进长叶,施尿素4kg/亩,过磷酸钙30kg/亩;

④病害防治

危害豨莶的主要为白粉病,属真菌感染,主要症状为叶两面产生白色的粉状斑,后期粉状斑上产生黑色小点,发病期用15%粉锈宁800倍液喷雾;

(4)采收

采收时间:秋季开花后植株高于60cm以上时采收;

采收天气:选择晴天采收;

采收方法:除留种地外,采收时用镰刀割下地上部分,去除枯叶杂质,扎成捆后,当天运回加工基地进行加工。

上述的一种豨莶草的种植方法,其中:豨莶种源为野生菊科植物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

上述的一种豨莶草的种植方法,还可包含下述初加工步骤:

(1)加工场地:豨莶草初加工设有专门的加工场地,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具有遮阳、防雨、防鼠等措施;

(2)初加工:用智能烘房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50℃左右,烘干至含水量低于1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有益效果,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豨莶草种植方法,在正常年份情况下,豨莶草亩产可达到(干品)450~500kg,豨莶草质量安全,优质,稳定、可控,能规范化大面积种植,种植投资少、效益高,可保障豨莶草药材市场供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豨莶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采种圃

10月份在丹寨县兴仁镇筛选株高高于80cm、离地3cm处茎粗大于2cm的野生菊科植物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种源,建立良种繁育圃。

(2)开展种子收集及保存:翌年8~11月,在良种繁育圃分批采集具4棱、顶端有灰褐色环状突起的倒卵圆形瘦果,晒干后测定千粒重为1.22g,将瘦果放入布袋内置阴凉库保存。

(3)栽培

①选地

豨莶种植地选择在丹寨县兴仁镇兴仁村,该村位于丹寨县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15.2℃。年降雨量1372.9mm,年平均日照1321.6h,年平均降水量1446.9㎜,4~10月为降雨期,占全年的75.6%。基地土壤环境、空气环境质量、水质均达到建立GAP基地的环境标准。

②整地

每年12月下旬进行第一次整地、翻晒,次年播种前亩均匀撒施腐熟农家肥800~1000㎏、有机无机复混肥50㎏,采用机耕或人工翻挖,深度20㎝~25cm以上;

③起垄

在整好的地块上起宽1 m、高10~15㎝的垄,垄长因地形而定,一般超过15m;

④播种

播种时间:3月中下旬;

播种方法及用量:采用条播,种子每亩播种量0.8kg;播种时,在做好的垄上横向开1.5~2cm深的浅沟,行距10~15cm,将种子混入10倍量草木灰后均匀撒播在沟内,覆1cm左右的土;播种后土壤含水量应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土壤干燥时,需及时浇水,以利出苗。

(3)田间管理

①间苗、中耕、除草

第一次间苗在苗高1cm左右,疏去过密和弱小的苗,结合浅耕除草进行;

第二次间苗,在苗高5cm左右时进行,疏去过密,弱小和有病虫的幼苗,结合中耕除草进行;

第三次间苗,即定苗,当苗高10cm左右时进行,定株距8~12cm,结合中耕除草进行。

②补苗

间苗时发现缺苗、死苗和过稀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补苗,补苗需在阴天进行。

③追肥

第一次和第二次间苗后施苗肥,共施尿素10kg/亩,促进幼苗生长。结合第三次间苗和中耕除草施叶肥促进长叶,施尿素4kg/亩,过磷酸钙30kg/亩。

④病害防治

危害豨莶的主要为白粉病,属真菌感染,主要症状为叶两面产生白色的粉状斑,后期粉状斑上产生黑色小点,发病期用15%粉锈宁800倍液喷雾。

(4)采收

采收时间:秋季开花后植株高于60cm以上时采收;

采收天气:选择晴天采收;

采收方法:除留种地外,采收时用镰刀割下地上部分,去除枯叶杂质,扎成捆后运回加工基地进行初加工。

所述的一种豨莶草的种植方法,还可包含下述初加工步骤:

加工场地:豨莶草初加工设有专门的加工场地,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具有遮阳、防雨、防鼠等措施;

初加工:用智能烘房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50℃左右,烘干至含水量低于15%。

抽检:将干燥的豨莶草进行检验,按药典规定的测定法检测,按干燥品计算,含奇任醇(C20H34O4)为0.056%;

按照上述方法种植的豨莶草亩产干货可到480kg。

实施例2

一种豨莶草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采种圃:8~10月在野外筛选株高高于80cm、离地3.5cm处茎粗大于2cm的野生菊科植物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建立良种繁育圃;

(2)开展种子收集及保存:翌年8~11月,在良种繁育圃分批采集具4棱、顶端有灰褐色环状突起的倒卵圆形瘦果,晒干后测定千粒重为1.23g,瘦果晒干后放入布袋内置阴凉库保存;

(3)栽培

①选地

土质条件要求:豨莶对土壤要求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pH值为6.0~7.0的弱酸性至中性砂壤土,耕作层不得少于30㎝,前茬作物为豆科或禾本科作物,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或二级标准;

种植地空气环境要求:空气无污染,大气质量指数Ⅱ为0.6~1.0之间;

水质条件要求:有可供灌溉的水源及设施,水质无污染,灌溉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或二级标准以上;

②整地

每年12月下旬进行第一次整地、翻挖,次年播种前亩均匀撒施腐熟农家肥800~1000㎏、有机无机复混肥50㎏,翻挖深度20㎝~25cm;

③起垄

在整好的地块上起宽1 m、高10~15㎝的垄,垄长因地形而定,一般超过15m;

④播种

播种时间:3月中下旬;

播种方法及用量:采用条播,种子每亩播种量0.8kg;播种时,在做好的垄上横向开1.5~2cm深的浅沟,行距10~15cm,将种子混入10倍量草木灰后均匀撒播在沟内,覆1cm左右的土;播种后土壤含水量应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土壤干燥时,需及时浇水,以利出苗;

(3)田间管理

①间苗、中耕、除草

第一次间苗在苗高1cm左右,疏去过密和弱小的苗,结合浅耕除草进行;

第二次间苗,在苗高5cm左右时进行,疏去过密,弱小和有病虫的幼苗,结合中耕除草进行;

第三次间苗,即定苗,当苗高10cm左右时进行,定株距8~12cm,结合中耕除草进行;

②补苗

间苗时发现缺苗、死苗和过稀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补苗,补苗需在阴天进行;

③追肥

第一次和第二次间苗后施苗肥,共施尿素10kg/亩,促进幼苗生长;结合第三次间苗和中耕除草施叶肥促进长叶,施尿素4kg/亩,过磷酸钙30kg/亩;

④病害防治

危害豨莶的主要为白粉病,属真菌感染,主要症状为叶两面产生白色的粉状斑,后期粉状斑上产生黑色小点,发病期用15%粉锈宁800倍液喷雾;

(4)采收

采收时间:秋季开花后植株高于60cm以上时采收;

采收天气:选择晴天采收;

采收方法:除留种地外,采收时用镰刀割下地上部分,去除枯叶杂质,扎成捆后,当天运回加工基地进行加工。

还可包含下述初加工步骤:

(1)加工场地:豨莶草初加工设有专门的加工场地,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具有遮阳、防雨、防鼠等措施;

(2)初加工:用智能烘房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50℃左右,烘干至含水量低于15%。

实施例3

一种豨莶草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采种圃:8~10月在野外筛选株高高于80cm、离地4cm处茎粗大于2cm的野生菊科植物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建立良种繁育圃;

(2)开展种子收集及保存:翌年8~11月,在良种繁育圃分批采集具4棱、顶端有灰褐色环状突起的倒卵圆形瘦果,晒干后测定千粒重为1.21g,瘦果晒干后放入布袋内置阴凉库保存;

(3)栽培

①选地

土质条件要求:豨莶对土壤要求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pH值为6.0~7.0的弱酸性至中性砂壤土,耕作层不少于30㎝,前茬作物为豆科或禾本科作物,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或二级标准;

种植地空气环境要求:空气无污染,大气质量指数Ⅱ为0.6~1.0之间;

水质条件要求:有可供灌溉的水源及设施,水质无污染,灌溉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或二级标准以上;

②整地

每年12月下旬进行第一次整地、翻挖,次年播种前亩均匀撒施腐熟农家肥800~1000㎏、有机无机复混肥50㎏,翻挖深度20㎝~25cm;

③起垄

在整好的地块上起宽1 m、高10~15㎝的垄,垄长因地形而定,一般超过15m;

④播种

播种时间:3月中下旬;

播种方法及用量:采用条播,种子每亩播种量0.8kg;播种时,在做好的垄上横向开1.5~2cm深的浅沟,行距10~15cm,将种子混入10倍量草木灰后均匀撒播在沟内,覆1cm左右的土;播种后土壤含水量应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土壤干燥时,需及时浇水,以利出苗;

(3)田间管理

①间苗、中耕、除草

第一次间苗在苗高1cm左右,疏去过密和弱小的苗,结合浅耕除草进行;

第二次间苗,在苗高5cm左右时进行,疏去过密,弱小和有病虫的幼苗,结合中耕除草进行;

第三次间苗,即定苗,当苗高10cm左右时进行,定株距8~12cm,结合中耕除草进行;

②补苗

间苗时发现缺苗、死苗和过稀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补苗,补苗需在阴天进行;

③追肥

第一次和第二次间苗后施苗肥,共施尿素10kg/亩,促进幼苗生长;结合第三次间苗和中耕除草施叶肥促进长叶,施尿素4kg/亩,过磷酸钙30kg/亩;

④病害防治

危害豨莶的主要为白粉病,属真菌感染,主要症状为叶两面产生白色的粉状斑,后期粉状斑上产生黑色小点,发病期用15%粉锈宁800倍液喷雾;

(4)采收

采收时间:秋季开花后植株高于60cm以上时采收;

采收天气:选择晴天采收;

采收方法:除留种地外,采收时用镰刀割下地上部分,去除枯叶杂质,扎成捆后,当天运回加工基地进行加工。

还可包含下述初加工步骤:

(1)加工场地:豨莶草初加工设有专门的加工场地,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具有遮阳、防雨、防鼠等措施;

(2)初加工:用智能烘房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50℃左右,烘干至含水量低于1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189183... 来自[中国] 2023年03月01日 15:01
    这个真的不错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