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动物的放生养殖装置,尤其是一种大鲵培育池。
背景技术: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优质蛋白质、丰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极高,被誉为“水中人参”,在市场上被视为珍稀补品。中国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鲵的自然繁殖率越来越低,由此开展人工繁殖养殖大鲵,是保护和利用这种特有物种的有效手段。而如何使用低成本的容器来养殖大鲵,从而提高其存活率,提高生长速度,并减少养殖成本,成为了促进大鲵生长繁殖的关键。
大鲵通常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大鲵要求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对环境要求高,只有优质的环境,才能提高大鲵的存活率,养殖出高品质的大鲵,但是如果对大鲵养殖选择天然洞穴却存在困难,一是天然洞穴不好找,即使能找到天然洞穴,也不便于管理;二是如果发生自然灾害等,会对大鲵的生长水源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带来巨大的损失。
目前已经出现了仿生态的仿生养殖系统,但是现有的养殖系统存在以下问题:1.喂养饵料主要是人工在饵料池中捕捞,然后将捕获的饵料投入养殖池或者驯繁池中,这种喂养的方式不仅喂养麻烦,而且会对大鲵造成频繁干扰,不利于其生长;2.现有的养殖系统虽然能引入流动水,但是流动水中仍然带有淤泥等杂质,不满足水质要求;3.在大鲵繁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大鲵培育池,为大鲵提供一种舒适的生长环境,大鲵能够根据其自身需要选择在不同水流的区域和不同光暗的区域生长,提高大鲵生长环境的舒适性,有效提高大鲵生长环境,能够有利于设备的推广和大鲵的广泛养殖,提高大鲵的生长速度,此外,本装置能够形成自循环的水系统,能够节省能量延长大鲵的生长周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鲵培育池,包括的池体、第一缓冲池、第二缓冲池、及循环泵,池体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水池进口和水池出口,水池出口通过循环泵与第一缓冲池连通,第一缓冲池与第二缓冲池连通,第二缓冲池与水池进口连通,池体、第一缓冲池、第二缓冲池及循环泵连接成循环的水路;池体中分为急流区和缓流区,在急流区处设置了阶梯结构,水池进口位于阶梯结构的上侧;在急流区和缓流区均设置了鹅卵石。
上述结构能够有效的水循环,并在池体中形成不同的水流速度的区域,为大鲵提供舒适的环境,此外,第一缓冲池的设置能够游侠的保证从泵输出的水的流速不会过高,造成培育池中水流明显变化,从而影响大鲵的生长,设置第二缓冲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稳定水流的流速,保证培育池中的水量和水流速度,在第二缓冲池中该设置了加热器,该加热器能够控制培育池中的水温,保证大鲵的生长温度;此外,在池体内设置了急流和缓流区,不同区域的设置有利于大鲵能够自主的选择舒适的生长环境,大鲵能够更加自身的舒适程度自主选择不同的区域生长,能够有效的提高大鲵的产量和生长速度。
更进一步,池体缓流区的水面上方覆盖有黑纱层,该黑纱层用于调节缓流区的光线强度,黑纱层具有3-5层相互独立的黑纱网,黑纱网的网孔大小为10-20目。该结构的设计能够为大鲵提供一个光线强度可控的生长环境,能够将池体分割为多个光暗程度不相同的区域,有利于大鲵能够自主选择舒适的光暗区域。
更进一步,该阶梯结构包括3-5个阶梯,且阶梯的落差沿池体中的水流方向递减,落差的递减值为3-5cm;同一阶梯的走向与水流方向呈45-70度的夹角。该阶梯型的布置和不同落差的设置,已经倾斜夹角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实现急流区水流多样化的设计,在阶梯结构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流速的水流,方便于大鲵选择舒适的区域。
更进一步,池体中急流区的平均水深30-50cm;缓流区的平均水深为50-60cm;在缓流区的一侧设置有投喂腔。该水深的设计和投喂腔的设计,能够有利于大鲵的生长,提高大鲵的生长速度。
更进一步,在池体的水池出口处设置了污水腔,在污水腔内侧设置了过滤器,池体中的水经污水腔和过滤器后进入水池出口,过滤器为半圆形的过滤网,过滤网的包括依次包括陶瓷层、活性炭层、骨架层、过滤棉层和金属网层;其陶瓷层为半圆形过滤网的外侧,在污水腔的侧壁上设置了废水口,该废水口上设置了阀门。污水腔的设置结构简单,结构方便,能够有效的提高培育池中的水质,由于水流流向和过滤器的双重作用,水中的废物将被水流携带至污水腔中,并在污水腔中汇集,当污水腔中废物达到一定量时,可以通过废水口排出污水,该过滤网的设计在保证渗透率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拦截污水,保证进入循环水路中的水质。
更进一步,在池体的一侧设置有定量投喂装置,该定量投喂装置包括星型的给料盘和盛料腔;在盛料腔下部侧壁上设置了开口,该给料盘通过轴连接到盛料腔的开口处,通过转动该给料盘将盛料腔中的饲料转移到盛料腔外部。该结构的星型的结构能够有效实现饲料的定量供给,开口设于侧壁上并且通过星型结构的壁拦截物料的,然后通过转动星型结构将物料带出,实现大鲵的定量喂食。
更进一步,容积比,池体:第一缓冲池:第二缓冲池=(50-60):(3-4)(1-1.5);面积比,急流区:缓流区=1.2-1.5; 池体、第一缓冲池、及第二缓冲池的底部高度各部相同,底部高度比例,第一缓冲池:第二缓冲池:池体=(3.6-4):(2.5-2.8):(1.5-1.7);在急流区的鹅卵石各颜色的数量比,黄色:白色:黑色:灰色:蓝色=(10-12):(9-10):(1-2):(3-4):(4-7);在急流区额鹅卵石粒径数量比,5-7cm:3-5cm:0.5-3cm:0.5mm以下=(1-1.2):(6-7):(8-10):(7-9);在急流区的鹅卵石各颜色的数量比,黄色:白色:黑色:灰色:蓝色=(5-6):(1-2):(7-8):(6-7.5):(2-3);在急流区额鹅卵石粒径数量比,5-7cm:3-5cm:0.5-3cm:0.5mm以下=(9-12):(2-3):(4-6):(11-12);在池体的一侧设置有大鲵饲养盒,大鲵饲养盒内装有大鲵饲料,该大鲵饲料由30-35份大豆粉、10-13份棉籽粉、3-5份鸡骨粉、1-2份鸭骨份、7-9河蟹壳粉、5-8贝壳粉、3-4份麸皮、1-1.5份生精散、0.2-0.9份霉菌毒素吸附剂、5-6份蚯蚓粉、3-9份蚯蚓粪便组成;急流区与缓流区的光照强度比为2-5。
上述池体大小、饲料及分布的选择能够有效模拟大鲵的生长环境,并集成饲料的多种环境,进行有效的分区,能够有效的保证设备的安全使用,能够提高大鲵对环境适应速度,提高大鲵的生长速度,此外,该结构是设计充分符合大鲵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需求,保证大鲵的正常生长。该饲料中充分混搭了各种营养物质,能够保证加快大鲵的生长速度,提高大鲵肉质营养,提高大鲵对饲料的接受程度。
更进一步,该大鲵培育池的使用方法:
步骤1:向池体内加入溪水至池体内液位高度为35-45cm;循环泵从水池出口处抽取池体内的溪水至第一缓冲池,并使第一缓冲池与池体内的液位高度比为1.5-1.8;
步骤2:第一缓冲池内的溪水以1-1.5L/s的速度进入第二缓冲池,第一缓冲池与池体内的液位高度比为1.2-1.3,溪水在第二缓冲池内被加热至18-20℃;
步骤3:第二缓冲池内的溪水以1-1.4L/s的速度通过水池进口进入池体的急流区;
步骤4:溪水在急流区以0.5-1.5m/s的速度流动,当溪水到达急流区末端时,溪水的流向在池体壁的作用下反转,溪水以0.1-0.2m/s的速度至缓流区;
步骤5:每日8点、13点、19点定时向池体的缓流区投入20-30%大鲵体重的饲料;每日7-20点期间,控制急流区的光照为350-500Lx,光照为180-320Lx;20-次日7点 期间,控制急流区的光照为200-350Lx,光照为100-160Lx。
该使用方法能够有助于大鲵培育池的快速投用和普及,该结构通过各个池体之间的液位高度差控制水流的速度,能够避免采用泵结构造成压力过强或者过弱而影响设设备的使用,此外,通过液位差的方式,能够便于观察,避免设备故障造成大鲵生长环境盖改变的情况发生,此外,能够通过硬件的设计,保证该该培育池的可用性,该方法充分模拟了大鲵的生长环境的特点,能够有效避免设备的正常使用性。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上述结构能够有效的水循环,并在池体中形成不同的水流速度的区域,为大鲵提供舒适的环境,此外,第一缓冲池的设置能够游侠的保证从泵输出的水的流速不会过高,造成培育池中水流明显变化,从而影响大鲵的生长。
2.设置第二缓冲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稳定水流的流速,保证培育池中的水量和水流速度,在第二缓冲池中该设置了加热器,该加热器能够控制培育池中的水温,保证大鲵的生长温度;
3.在池体内这只了急流和缓流区,不同区域的设置有利于大鲵能够自主的选择舒适的生长环境,大鲵能够更加自身的舒适程度自主选择不同的区域生长,能够有效的提高大鲵的产量和生长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大鲵培育池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1-采样腔,2-水质监测器,3-控制箱,4-第二缓冲池,5-加热器,6-投喂腔,7-水池进口,8-缓流区,9-相机,10-急流区,11-池体,12-污水腔,13-废水口,14-过滤器,15-循环泵,16-第一缓冲池。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实施: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鲵培育池,包括的池体11、第一缓冲池16、第二缓冲池4、及循环泵15,池体1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水池进口7和水池出口,水池出口通过循环泵15与第一缓冲池16连通,第一缓冲池16与第二缓冲池4连通,第二缓冲池4与水池进口7连通,池体11、第一缓冲池16、第二缓冲池4及循环泵15连接成循环的水路;池体11中分为急流区10和缓流区8,在急流区10处设置了阶梯结构,水池进口7位于阶梯结构的上侧;在急流区10和缓流区8均设置了鹅卵石。
池体11缓流区8的水面上方覆盖有黑纱层,该黑纱层用于调节缓流区8的光线强度,黑纱层具有3-5层相互独立的黑纱网,黑纱网的网孔大小为10-20目。该结构的设计能够为大鲵提供一个光线强度可控的生长环境,能够将池体11分割为多个光暗程度不相同的区域,有利于大鲵能够自主选择舒适的光暗区域。
该阶梯结构包括3-5个阶梯,且阶梯的落差沿池体11中的水流方向递减,落差的递减值为3-5cm;同一阶梯的走向与水流方向呈45-70度的夹角。该阶梯型的布置和不同落差的设置,已经倾斜夹角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实现急流区10水流多样化的设计,在阶梯结构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流速的水流,方便于大鲵选择舒适的区域。
池体11中急流区10的平均水深30-50cm;缓流区8的平均水深为50-60cm;在缓流区8的一侧设置有投喂腔6。该深度的水深有利于大鲵的生长,提高大鲵的生长速度。在池体11的水池出口处设置了污水腔12,在污水腔12内侧设置了过滤器14,池体11中的水经污水腔12和过滤器14后进入水池出口,过滤器14为半圆形的过滤网,过滤网的包括依次包括陶瓷层、活性炭层、骨架层、过滤棉层和金属网层;其陶瓷层为半圆形过滤网的外侧,在污水腔12的侧壁上设置了废水口13,该废水口13上设置了阀门。污水腔12能够有效的提高培育池中的水质,水中的废物将被水流携带至污水腔12中,并在污水腔12中汇集,当污水腔12中废物达到一定量时,可以通过废水口13排出污水,该过滤网的设计在保证渗透率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拦截污水,保证进入循环水路中的水质。
在池体11的一侧设置有定量投喂装置,该定量投喂装置包括星型的给料盘和盛料腔;在盛料腔下部侧壁上设置了开口,该给料盘通过轴连接到盛料腔的开口处,通过转动该给料盘将盛料腔中的饲料转移到盛料腔外部。该结构的星型的结构能够有效实现饲料的定量供给,开口设于侧壁上并且通过星型结构的壁拦截物料的,然后通过转动星型结构将物料带出,实现大鲵的定量喂食。
上述结构能够有效的水循环,并在池体11中形成不同的水流速度的区域,为大鲵提供舒适的环境,此外,第一缓冲池16的设置能够游侠的保证从泵输出的水的流速不会过高,造成培育池中水流明显变化,从而影响大鲵的生长,设置第二缓冲池4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稳定水流的流速,保证培育池中的水量和水流速度,在第二缓冲池4中该设置了加热器5,该加热器5能够控制培育池中的水温,保证大鲵的生长温度;此外,在池体11内设置了急流和缓流区8,不同区域的设置有利于大鲵能够自主的选择舒适的生长环境,大鲵能够更加自身的舒适程度自主选择不同的区域生长,能够有效的提高大鲵的产量和生长速度。
本结构在使用时,池体11中的在泵的作用下,水完成循环,池体11中的水经携带水中的大鲵的粪便等污染物进入到污水腔12中,过滤网过滤污水腔12中的水并阻拦污染物通过,污染物在污水腔12中汇集后较多时,可通过废水口13排出,经过滤的水通过循环泵15被被循环至第一缓冲腔,第一缓冲腔对水流进行减速后,水流在第一缓冲腔和第二缓冲腔之间形成压差,并在该压差的作用下第一缓冲腔的水进入到第二缓冲腔,第二缓冲腔将水加热到16-23℃,第二缓冲腔中的水从水池进口7进入池体11中,从水池进口7流出的水沿阶梯结构向下移动,当遇到阶梯时,由于阶梯倾斜的设计,距离水池进口7越近的水流先一步下落到下一阶梯,水流在同一阶梯上水流速度逐渐减小,此外,沿阶梯方向落差递减,该结构使急流区10各个部位均具有不同的流速,此外,还具有缓流区8,能够有效的具有不同流速的区域可供大鲵选择,提高大鲵生长环境的舒适度。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基于实施例1的培育池,容积比,池体:第一缓冲池:第二缓冲池=(50-60):(3-4)(1-1.5);面积比,急流区:缓流区=1.2-1.5; 池体、第一缓冲池、及第二缓冲池的底部高度各部相同,底部高度比例,第一缓冲池:第二缓冲池:池体=(3.6-4):(2.5-2.8):(1.5-1.7);在急流区的鹅卵石各颜色的数量比,黄色:白色:黑色:灰色:蓝色=(10-12):(9-10):(1-2):(3-4):(4-7);在急流区额鹅卵石粒径数量比,5-7cm:3-5cm:0.5-3cm:0.5mm以下=(1-1.2):(6-7):(8-10):(7-9);在急流区的鹅卵石各颜色的数量比,黄色:白色:黑色:灰色:蓝色=(5-6):(1-2):(7-8):(6-7.5):(2-3);在急流区额鹅卵石粒径数量比,5-7cm:3-5cm:0.5-3cm:0.5mm以下=(9-12):(2-3):(4-6):(11-12);在池体的一侧设置有大鲵饲养盒,大鲵饲养盒内装有大鲵饲料,该大鲵饲料由30-35份大豆粉、10-13份棉籽粉、3-5份鸡骨粉、1-2份鸭骨份、7-9河蟹壳粉、5-8贝壳粉、3-4份麸皮、1-1.5份生精散、0.2-0.9份霉菌毒素吸附剂、5-6份蚯蚓粉、3-9份蚯蚓粪便组成;急流区与缓流区的光照强度比为2-5。
上述池体大小、饲料及分布的选择能够有效模拟大鲵的生长环境,并集成饲料的多种环境,进行有效的分区,能够有效的保证设备的安全使用,能够提高大鲵对环境适应速度,提高大鲵的生长速度,此外,该结构是设计充分符合大鲵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需求,保证大鲵的正常生长。该饲料中充分混搭了各种营养物质,能够保证加快大鲵的生长速度,提高大鲵肉质营养,提高大鲵对饲料的接受程度。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基于实施例1的大鲵培育池的使用方法:
步骤1:向池体内加入溪水至池体内液位高度为35-45cm;循环泵从水池出口处抽取池体内的溪水至第一缓冲池,并使第一缓冲池与池体内的液位高度比为1.5-1.8;
步骤2:第一缓冲池内的溪水以1-1.5L/s的速度进入第二缓冲池,第一缓冲池与池体内的液位高度比为1.2-1.3,溪水在第二缓冲池内被加热至18-20℃;
步骤3:第二缓冲池内的溪水以1-1.4L/s的速度通过水池进口进入池体的急流区;
步骤4:溪水在急流区以0.5-1.5m/s的速度流动,当溪水到达急流区末端时,溪水的流向在池体壁的作用下反转,溪水以0.1-0.2m/s的速度至缓流区;
步骤5:每日8点、13点、19点定时向池体的缓流区投入20-30%大鲵体重的饲料;每日7-20点期间,控制急流区的光照为350-500Lx,光照为180-320Lx;20-次日7点 期间,控制急流区的光照为200-350Lx,光照为100-160Lx。
该使用方法能够有助于大鲵培育池的快速投用和普及,该结构通过各个池体之间的液位高度差控制水流的速度,能够避免采用泵结构造成压力过强或者过弱而影响设设备的使用,此外,通过液位差的方式,能够便于观察,避免设备故障造成大鲵生长环境盖改变的情况发生,此外,能够通过硬件的设计,保证该该培育池的可用性,该方法充分模拟了大鲵的生长环境的特点,能够有效避免设备的正常使用性。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