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底栖动物调查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蚬种群的调查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大型底栖动物双壳类种群的调查工具多运用底栖拖网和采泥器,如阿氏网、彼得森采泥器。但阿氏网网目大小不适合河蚬种群的调查,此外运用采泥器采集河蚬受采样频率、沉积物粒度及双壳底栖动物斑块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定量采集河蚬,不能较准确地分析和计算江河河蚬的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资源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河蚬采集工具不能准确地分析河蚬种群参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蚬种群的调查工具,该工具能较准确的测定单位面积河蚬的种群密度以便计算河蚬的资源量、并能通过壳体大小组成初步分析河蚬的年龄结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河蚬种群的调查工具,包括前端开口而后端封闭的网格状捕捞器,所述网格状捕捞器的前端截面大于后端截面;所述网格状捕捞器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焊接有多条相互交错而形成均匀大小网目的网条,所述框架的前端还环绕设置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连接有向前上方倾斜设置的拉杆,所述拉杆的端部设置有便于固定拖网绳索的拉环。
作为优选,所述框架采用直径为4mm的不锈钢钢管或钢筋焊制而成,长度为40cm,前端网口截面为35cmX60cm;后端网底截面为30cmX45cm;网目大小为15mmX15mm。
作为优选,所述网条为钢条,结构牢固、经久耐用。
作为优选,所述紧固件为铁箍。
作为优选,所述拉杆与所述紧固件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从而拆卸携带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拉杆采用1.5m长的不锈钢钢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河蚬种群的调查工具具有至少以下有益效果:整体结构设计牢固合理,携带使用方便,网目大小经过多次实验而选取,能较准确的测定单位面积河蚬的种群密度,以便计算河蚬的资源量,并能通过壳体大小组成初步分析河蚬的年龄结构。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合理,而且组装、拆卸简单方便,且采样效果好,大大提高了河蚬种群的调查准确度和精度。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网格状捕捞器;11-框架;12-网目;13-网条;2-紧固件;3-拉杆;4-拖网绳索;5-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河蚬种群的调查工具,包括前端开口而后端封闭的网格状捕捞器1,所述网格状捕捞器1的前端截面大于后端截面;所述网格状捕捞器1包括框架11,所述框架11上焊接有多条相互交错而形成均匀大小网目12的网条13,所述网条13采用钢条,所述框架11的前端还环绕设置有紧固件2,紧固件2可以采用铁箍实现,所述紧固件2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有向前上方倾斜设置的拉杆3,所述拉杆最好采用1.5m长的不锈钢钢管;所述拉杆3的端部焊接有便于固定拖网绳索4的拉环5。
其中,所述框架11采用直径为4mm的不锈钢钢管或钢筋焊制而成,长度为40cm,前端网口截面优选尺寸为35cmX60cm;后端网底截面优选尺寸为30cmX45cm;网目大小优选为15mmX15m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将拖网绳索4固定于拉环5,然后把网格状捕捞器1由船尾部倾斜放进水中,框架沉入到河底后,开动船只,拖行采样工具,框架利用网口的钢条对河底或沉积物进行梳耙,采集大于网目的河蚬。拖行一段距离后,拉起采样工具,倒出河蚬,清点河蚬的个体数量。并根据公式计算单位面积河蚬丰度:
S:单位面积河蚬的丰度;
N:采集河蚬的数量;
L1:网口长度;
L2:拖行距离。
且本实用新型的网目大小经过多次实验而选取,能较准确的测定单位面积河蚬的种群密度以便计算河蚬的资源量、并能通过壳体大小组成初步分析河蚬的年龄结构。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合理,组装、拆卸简单,且采样效果好,大大提高了河蚬种群的调查准确度和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