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豆杉修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2037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艺工具领域,具体为一种红豆杉修剪装置。



背景技术:

红豆杉(学名: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是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60-100厘米;树皮灰褐色、红褐色或暗褐色;冬芽黄褐色、淡褐色或红褐色,有光泽,芽鳞三角状卵形,背部无脊或有纵脊。叶排列成两列,条形,微弯或较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黄绿色,有两条气孔带。雄球花淡黄色,雄蕊8-14枚,花药4-8。种子生于杯状红色肉质的假种皮中,常呈卵圆形,上部渐窄,稀倒卵状,微扁或圆,上部常具二钝棱脊,先端有突起的短钝尖头,种脐近圆形或宽椭圆形。

红豆杉在中国南北各地均适宜种植,具有喜荫、耐旱、抗寒的特点,要求土壤pH值在5.5-7.0。生境性耐阴,密林下亦能生长,多年生,不成林。多见于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内。生于山顶多石或瘠薄的土壤上,多呈灌木状。多散生于阴坡或半阴坡的湿润、肥沃的针阔混交林下。性喜凉爽湿润气候,可耐零下30℃以下的低温,抗寒性强,最适温度20-25℃,属阴性树种,喜湿润但怕涝,适于在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上种植。

红豆杉在人工栽培的管理过程中,在种子出苗后,要经常拔除杂草。每年追肥1-2次,多雨季节要防积水,以防烂根。定檀后,每年中耕除草2次,林地封闭后一般仅冬季中耕除草,培土5次。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肥源以农家肥为主,幼树期应剪除萌蘖,以保证主干挺直、快长;传统的修枝剪刀对红豆杉进行修剪时存在操作不便,修剪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豆杉修剪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红豆杉修剪装置,包括上钳头、下钳头以及第一操作柄和第二操作柄;所述上钳头下端通过一第一铆钉与第一操作柄上端固定连接,下钳头下端通过一第二铆钉与第二操作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操作柄与第一操作柄相对的内侧设置有滑槽,在滑槽内设置有滑块,滑块的外侧凸出于滑槽,在滑块上固定安装有弹簧销座,在弹簧销座内安装有弹簧销,滑块的上下端设有外延凸起,在外延凸起上设置有锁紧顶压螺栓,锁紧顶压螺栓与滑槽底端配合,下钳头上端通过一第一螺栓与上钳头中部活动连接,在所述下钳头上设有一刀片,刀片中部通过第二螺栓与下钳头活动连接,所述刀片底部通过一第三螺栓连接有一转轴,转轴一端通过第四螺栓与上钳头下部一侧连接,在所述刀片上刀刃设有锯齿。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钳头的形状呈弧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操作柄、第二操作柄下部均设有防滑套。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刀片下端设有调节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将上钳头和刀片紧贴在枝条上,第一操作柄和第二操作柄向内合起来,上钳头和刀片就会将待修剪的红豆杉枝干切断去除,通过调整滑块的位置来改变装置的剪切部位,使得在修剪不同部位时都能够很好的适应,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容易上手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红豆杉修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锯齿,2-刀片,3-下钳头,4-第二操作柄,5-滑块,6-弹簧销座,7-滑槽,8-防滑套,9-第一操作柄,10-上钳头,11-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红豆杉修剪装置,包括上钳头10、下钳头3以及第一操作柄9和第二操作柄4;所述上钳头10下端通过一第一铆钉与第一操作柄9上端固定连接,下钳头3下端通过一第二铆钉与第二操作柄4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操作柄4与第一操作柄9相对的内侧设置有滑槽7,在滑槽7内设置有滑块5,滑块5的外侧凸出于滑槽7,在滑块5上固定安装有弹簧销座6,在弹簧销座6内安装有弹簧销,滑块5的上下端设有外延凸起,在外延凸起上设置有锁紧顶压螺栓,锁紧顶压螺栓与滑槽7底端配合,下钳头3上端通过一第一螺栓与上钳头10中部活动连接,在所述下钳头3上设有一刀片2,刀片2中部通过第二螺栓与下钳头3活动连接,所述刀片2底部通过一第三螺栓连接有一转轴11,转轴11一端通过第四螺栓与上钳头10下部一侧连接,在所述刀片2上刀刃设有锯齿1。

在本实用新型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钳头10的形状呈弧形,所述第一操作柄9、第二操作柄4下部均设有防滑套8,所述刀片2下端设有调节通孔。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将上钳头10和刀片2紧贴在枝条上,第一操作柄9和第二操作柄4向内合起来,上钳头10和刀片2就会将待修剪的红豆杉枝干切断去除,通过调整滑块的位置来改变装置的剪切部位,使得在修剪不同部位时都能够很好的适应,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容易上手的优点。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