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圈,具体涉及漏排一体化养殖圈,属于养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规模化养殖场通风效果较差,粪便不易彻底清除、用水量大、排放困难、劳动成本及用水成本较高,粪便在养殖场所停留的时间和病菌的繁殖时间较长,对牲畜的健康造成威胁;此外,粪便没有完全集中收集处理,随意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用水量少、方便冲洗和排放、成本低、环保健康的漏排一体化养殖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漏排一体化养殖圈,包括由排粪沟壁、设置在该排粪沟壁底部的排粪沟、位于该排粪沟上部的排粪斜坡构成的排粪通道,设置在该排粪通道顶端的若干养殖单元;相邻的养殖单元之间设置有过道;所述养殖单元外侧设置有走廊;所述养殖单元由网状地板、设置在所述网状地板外围的栅栏构成。
排粪沟与集粪池通过排粪管道连接,该排粪管道上设置有闸阀。
排粪沟壁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砼垫层和第二砼垫层。
第一砼垫层上表面、排粪通道内表面设置有水泥油光面层。
排粪斜坡的坡度i=35%(即水平长度100米下降35米)。
排粪沟壁为水泥砂浆砖结构。
排粪沟底部为圆角结构。
排粪沟壁外侧以及排粪斜坡下部为原土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在网状地板的养殖单元下部设置三角形排粪通道,使用较少的水就能彻底清除粪便,节约大量清粪时间和水资源,排粪方便而彻底,缩短了粪便在养殖场内停留的时间和病菌的繁殖时间,为牲畜的健康带来了有利条件,而且不用人工或机器逐一清扫,降低了劳动成本;三角形排粪通道、走廊、过道提高了养殖单元的通风量,空气流通效果好,为养殖场防疫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采用排粪管道和集粪池对粪便集中收集处理(可作为沼气池原材料,也可作为农肥),变废为宝,合理利用资源,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集中收集粪便使养殖场周围无臭味,避免粪便泄露对环境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排粪沟与集粪池连接示意图;
图中:第二砼垫层1、排粪沟壁2、排粪斜坡3、水泥油光面层4、原土结构5、过道6、网状地板7、栅栏8、排粪沟9、第一砼垫层10、走廊11、养殖单元12、排粪通道13、排粪管道14、闸阀15、集粪池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漏排一体化养殖圈,包括由排粪沟壁2、设置在该排粪沟壁底部的排粪沟9、位于该排粪沟上部的排粪斜坡3构成的排粪通道13,设置在该排粪通道顶端的若干养殖单元12;为了方便饲养且提高养殖单元的空气流通量,相邻的养殖单元之间设置有过道6;养殖单元外侧设置有走廊11,方便安全行走,同时提高了通风效果;所述养殖单元由网状地板7、设置在所述网状地板外围的栅栏8构成。网状地板7下部的排粪沟壁2、排粪沟9和排粪斜坡3构成三角形排粪通道13,使用较少的水就能彻底清除粪便,节约大量清粪时间和水资源,排粪方便而彻底,缩短了粪便在养殖场内停留的时间和病菌的繁殖时间,为牲畜的健康带来了有利条件。
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将粪便集中收集进行利用,排粪沟9与集粪池16通过排粪管道14连接,该排粪管道上设置有闸阀15,收集的粪便可以作为农家肥使用,也可以作为沼气池原材料。
排粪沟壁2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砼垫层10和第二砼垫层1,为了节约成本,第一砼垫层10和第二砼垫层1优选强度为C25和C15的砼垫层。
为了提高防水性避免粪便浸漏,使粪便顺畅排出,第一砼垫层10上表面、排粪通道13内表面设置有水泥油光面层4。
为了是粪便能顺畅的流入排粪沟内而不滞留在排粪斜坡3上,排粪斜坡3的坡度i=35%。
排粪沟壁2为水泥砂浆砖结构。
为了避免粪便残留,使排放更加彻底,排粪沟9底部为圆角结构。
为了降低建造成本,排粪沟壁2外侧以及排粪斜坡3下部为原土结构5。
为了降低成本且能达到所需强度,网状地板7为厚80mm、宽860mm且内配有Φ6@150(直径为6mm的钢筋按150mm间距布置)的钢筋网的C20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