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对雨水收集储存的种植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0051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对雨水收集储存的种植大棚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种植大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对雨水收集储存的种植大棚。



背景技术:

在种植大棚的管理中,多使用地下水对大棚内的植物进行灌溉,浪费水资源,现有的大棚大多是拱形结构,源于大棚的拱形结构,在下雨时,雨水会从大棚两侧流下,完全可以对其进行回收,大棚长期暴露在室外,外表面会积有很多的灰尘和杂物,无法直接利用,但现有的雨水收集储存种植大棚对这个问题欠考虑,多是直接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而不对其进行净化,这样处理很有可能会对水管或者水泵造成堵塞,造成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对雨水收集储存的种植大棚,解决了现有的雨水收集储存种植大棚在收集雨水时对雨水的净化处理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可对雨水收集储存的种植大棚,包括大棚,所述大棚的两侧面粘接有五个集雨筒的侧面,所述集雨筒的上端开口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筒盖,所述筒盖上表面靠近大棚的一端设置有把手,所述集雨筒的内侧面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上表面与筒盖的下表面接触。

所述集雨筒的内表面从上至下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所述集雨筒的内部分别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所述集雨筒的内表面还固定连接有滤筒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滤板包括第一滤框,所述第一滤框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滤网,所述第二滤板包括第二滤框,所述第二滤框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滤网,所述第一滤框的下表面与第一限位环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滤框的下表面与第二限位环的上表面接触,所述滤筒的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筛板,所述滤筒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填充有活性炭块和脱脂棉。

所述大棚底部的地下埋设有储水箱,所述储水箱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口,所述大棚两侧集雨筒的底端开口分别固定连接有两根排水管的进水端,两根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三通管的两端开口,所述三通管的另一端开口与储水箱上进水口的进水端固定连接,所述储水箱的一侧面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出水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的进水端,所述出水管的出水端与水泵的进水端固定连接,所述水泵和大棚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优选的,所述筒盖与大棚外表面所呈角度的范围为六十至八十度,所述大棚的外表面通过防水嵌缝密封胶粘接有集雨筒的一侧面。

优选的,两个所述筛板上筛孔的孔径范围均为五至十毫米,所述活性炭块的块径范围为一至二厘米,所述筛板为不锈钢筛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滤网为PVC滤网,所述第一滤网上网孔的孔径范围为一至二厘米,所述第二滤网为无纺布滤网。

优选的,所述第二滤框为橡胶滤框,所述集雨筒的数量不少于五个。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对雨水收集储存的种植大棚,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可对雨水收集储存的种植大棚,通过在大棚的两侧面粘接有五个集雨筒的侧面,大棚的外表面通过防水嵌缝密封胶粘接有集雨筒的一侧面,使集雨筒与大棚的接触更加紧密,雨水不会从两者之间的缝隙内流出,雨水回收效率更高,集雨筒的上端开口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筒盖,在不下雨时关闭筒盖,能够避免外部环境中的灰尘落入集雨筒,集雨筒的内部分别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集雨筒的内表面还固定连接有滤筒,第一滤板上的第一滤网能够阻挡雨水从大棚上带下的大部分杂物进入集雨筒1内,第二滤板和滤筒能够对进入集雨筒内的雨水进行净化过滤,达到了净化雨水的效果,第一滤框的下表面与第一限位环的上表面接触,第二滤框的下表面与第二限位环的上表面接触,第二滤框为橡胶滤框,方便将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取出清洗更换,集雨筒的下端开口连接有排水管,排水管的出水端通过三通管与储水箱上进水口的进水端固定连接,达到了收集储存雨水并进行净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集雨筒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大棚、2集雨筒、3合页、4筒盖、5把手、6限位块、7第一限位环、8第二限位环、9第一滤板、10第二滤板、11滤筒、12第一滤框、13第一滤网、14第二滤框、15第二滤网、16筛板、17活性炭块、18脱脂棉、19储水箱、20进水口、21排水管、22三通管、23出水口、24出水管、25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对雨水收集储存的种植大棚,包括大棚1,大棚1的两侧面粘接有五个集雨筒2的侧面,集雨筒2的数量不少于五个,集雨筒2的上端开口通过合页3活动连接有筒盖4,筒盖4与大棚1外表面所呈角度的范围为六十至八十度,便于对雨水的收集,提高雨水收集的效率,大棚1的外表面通过防水嵌缝密封胶粘接有集雨筒2的一侧面,防水嵌缝密封胶为单组份丁基橡胶建筑防水密封胶.它不含芳香烃有毒溶剂,属环保型产品.对混凝土.金属.木材.石材.塑钢及阳光板表面均有很好的粘结力,密封性能好,使集雨筒2与大棚1的接触更加紧密,雨水不会从两者之间的缝隙内流出,雨水回收效率更高,筒盖4上表面靠近大棚1的一端设置有把手5,集雨筒2的内侧面设置有限位块6,限位块6的上表面与筒盖4的下表面接触,为筒盖4限位。

集雨筒2的内表面从上至下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环7和第二限位环8,集雨筒2的内部分别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滤板9和第二滤板10,集雨筒2的内表面还固定连接有滤筒11的外表面,第一滤板9包括第一滤框12,第一滤框1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滤网13,第二滤板10包括第二滤框14,第二滤框14为橡胶滤框,第二滤框14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滤网15,第一滤网13为PVC滤网,第一滤网13上网孔的孔径范围为一至二厘米,第二滤网15为无纺布滤网,第一滤框12的下表面与第一限位环7的上表面接触,第二滤框14的下表面与第二限位环8的上表面接触,滤筒11的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筛板16,滤筒11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填充有活性炭块17和脱脂棉18,第一滤板9上的第一滤网13能够阻挡雨水从大棚1上带下的大部分杂物进入集雨筒1内,第二滤板10和滤筒11能够对进入集雨筒2内的雨水进行净化过滤,达到了净化雨水的效果,两个筛板16上筛孔的孔径范围均为五至十毫米,活性炭块17的块径范围为一至二厘米,筛板16为不锈钢筛板,不锈钢(Stainless Steel)是不锈耐酸钢的简称,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或具有不锈性的钢种称为不锈钢,而将耐化学腐蚀介质(酸、碱、盐等化学浸蚀)腐蚀的钢种称为耐酸钢。由于两者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而使他们的耐蚀性不同,普通不锈钢一般不耐化学介质腐蚀,而耐酸钢则一般均具有不锈性,耐腐蚀性能强,能够有效的增长使用寿命。

大棚1底部的地下埋设有储水箱19,储水箱19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口20,大棚1两侧集雨筒2的底端开口分别固定连接有两根排水管21的进水端,两根排水管21的出水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三通管22的两端开口,三通管22的另一端开口与储水箱19上进水口20的进水端固定连接,储水箱19的一侧面开设有出水口23,出水口23的出水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24的进水端,净化后的雨水能够被收集在储水箱19内,达到了收集储存雨水并进行净化的效果,出水管24的出水端与水泵25的进水端固定连接,水泵25和大棚1位于同一水平高度,需要使用储水箱19内雨水时通过水泵15抽出。

在下雨时,使用者通过把手5打开集雨筒2上的筒盖4,大棚1外表面流下的雨水通过集雨筒2的上端开口进入集雨筒2内,集雨筒2内第一滤板9上的第一滤网13将雨水中树叶等杂物滤过,再依次经过第二滤板10上的第二滤网13和滤筒11内活性炭块17和脱脂棉18的过滤,通过排水管21和三通管22流入储水箱19内,在雨停后,关闭筒盖4,需要取用储水箱19内的雨水时,打开水泵25抽取。

综上所述,该可对雨水收集储存的种植大棚,大棚1的两侧面粘接有五个集雨筒2的侧面,大棚1的外表面通过防水嵌缝密封胶粘接有集雨筒2的一侧面,集雨筒2的上端开口通过合页3活动连接有筒盖4,在不下雨时关闭筒盖4,能够避免外部环境中的灰尘落入集雨筒2,集雨筒2的内部分别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滤板9和第二滤板10,集雨筒2的内表面还固定连接有滤筒11,第一滤框14的下表面与第一限位环7的上表面接触,第二滤框15的下表面与第二限位环8的上表面接触,第二滤框15为橡胶滤框,方便将第一滤板9和第二滤板10取出清洗更换,集雨筒2的下端开口连接有排水管21,排水管21的出水端通过三通管22与储水箱19上进水口20的进水端固定连接,达到了收集储存雨水并进行净化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