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性饲料底部投饵装置及投饵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42707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浮性饲料底部投饵装置及投饵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饲料投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性饲料底部投饵装置及投饵方法。



背景技术:

浮性饲料是目前使用较多的鱼类饲料,目前饲料及浮性饲料的投食方法均为传统投喂,即将饲料抛洒至水面的方式对鱼类进行投喂,此种方式容易导致饲料四处漂浮,不利于鱼类摄食,且许多鱼类如鲟鱼,属于下位口鱼类,很难摄食水面上的饲料;加之饲料漂浮在水体表面,鱼类在摄食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干扰,使鱼类缺乏安全感;同时鱼类从池底上浮到水面进行摄食,会加大能量的消耗,增加饵料系数,生长率相对降低。因此,需设计一种降低饵料系数,提高经济效益的投饵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浮性饲料底部投饵装置及投饵方法,其有效解决了传统投饵方法中饲料四处飘散,鱼类摄食困难,不利于鱼类生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浮性饲料底部投饵装置,包括储饵箱,储饵箱外壁设置有相连接的控制器和深入水中的溶解氧与水温测定仪,储饵箱下端设置有与之连通的集饵箱;储饵箱内设置有转动棒,并在其底部开有若干缝隙;转动棒与设置于储饵箱底部的电机连接;

集饵箱通过第一输送管与三角漏斗连通,第一输送管上设置有阀门;三角漏斗通过第二输送管与设置于池塘底部的射水泵连接;阀门和射水泵均与控制器相连;射水泵、电机以及控制器均与电源插座相连。

进一步地,储饵箱的外底部设置有与缝隙相对应的挡板,挡板通过螺栓活动安装于储饵箱的外底部。

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性饲料底部投饵装置进行浮性饲料底部投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溶解氧与水温测定仪测定水中溶解氧含量及水温,并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接收信号后设置投饵时间段,每天投饵3~5次,每次投饵20~30min;

(二)当位于设定的投饵时间时,控制器控制电机转动并调节其转动频率,电机带动转动棒转动,将储饵箱中的饵料推挤到缝隙周围,然后饵料自由落体进入集饵箱中;

(三)集饵箱上设置有检测饵料含量的刻度线,当饵料到达设定的投饵量时,电机停止转动,并打开阀门,使集饵箱中的饵料通过第一输送管进入三角漏斗,再由三角漏斗进入第二输送管中;

(四)当集饵箱中的饵料完全进入第二输送管后,关闭阀门,同时开启射水泵,将第二输送管中的饵料通过射水泵从池塘或网箱的底部射入水体中,供鱼类摄食。

进一步地,步骤(二)中所述的投饵量与水中溶解氧含量和水温的关系为:当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在5~10mg/L,水温在25~35℃时,投饵量占鱼类总重量的3%~5%,当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在5mg/L以下或水温在25℃以下时,投饵量占鱼类总重量的2%~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射水泵将饲料冲入池塘底部,利用饲料比重低于水的特性,使饲料缓慢向上漂浮,形成分散的饲料颗粒群,可供鱼类自下而上分层摄食,同时也利于下位口的鱼类进行摄食。

2、饲料在水体中缓慢上浮,使饲料在水体中呈立体式分部,避免鱼类摄食过程中过于集中,有利于鱼类生长,还降低了因鱼类集中摄食而导致的局部水环境恶化问题,如消耗氧气和排粪集中等问题。

3、饲料从水底缓慢向上漂浮,可避免饲料在水体中四处飘散,便于鱼类进食。

4、饲料从水底缓慢向上漂浮的过程中,鱼类不必上浮至水面进行摄食,在水中即可进行摄食,降低鱼类摄食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浮性饲料底部投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储饵箱的俯视图;

图3为储饵箱的底部视图。

其中,1、储饵箱;2、集饵箱;3、第一输送管;4、三角漏斗;、5、第二输送管;6、射水泵;7、缝隙;8、电机;9、控制器、10、溶解氧与水温测定仪;11、阀门;12、挡板;13、螺栓;14、转动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但应该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发明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如图1所示,该浮性饲料底部投饵装置,包括储饵箱1,储饵箱1外壁分别设置有相连接的控制器9和溶解氧与水温测定仪10,溶解氧与水温测定仪10一端深入水中,检测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以及水温。

如图2所示,储饵箱1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缝隙7,并在其内底部设置有转动棒14,储饵箱1的外底部安装有电机8,电机8与控制器9连接,受控制器9驱动,转动棒14与电机8的转轴相连,可随电机8转动,储饵箱1中的饲料在转动棒14转动过程中,被推挤到缝隙7周围,由缝隙7自由落体进入集饵箱2中。

如图3所示,为达到缝隙7的尺寸可根据投饵量的大小进行调整的目的,在储饵箱1的外底部,与缝隙7相对应设置有可遮盖缝隙7的挡板12,挡板12通过螺栓13活动安装于储饵箱1的外底部,且挡板12与缝隙7一一对应,可手动调节挡板12的位置,改变挡板12对缝隙7的遮盖范围,达到对缝隙7尺寸进行调节的目的

储饵箱1下端设置有集饵箱2,电机8带动转动棒14旋转,使饵料通过缝隙7,自由落体进入集饵箱2中,集饵箱2呈倒三角形,并在其表面设置有检测集饵箱2中饵料含量的刻度线,刻度线设置为20kg、40kg、60kg、80kg、100kg和120kg。

并且,集饵箱2通过第一输送管3与三角漏斗4连通,并在第一输送管3上设置有阀门11,阀门11与控制器9连接,可控制进入三角漏斗4中的饵料的含量。

三角漏斗4通过第二输送管5与设置于池塘底部的射水泵6连通。

溶解氧与水温测定仪10测定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以及水体问题温度,并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9,控制器9接收信号后控制电机8旋转,电机8带动转动棒14转动,使饵料通过自由落体的方式从缝隙7中进入集饵箱2,当饵料含量达到所需投饵量的刻度线时,电机8停止转动,同时开启阀门11,使饵料通过三角漏斗4进入第二输送管5,当集饵箱2中的饵料完全进入第二输送管5后,关闭阀门11,并开启射水泵6,在射水泵6的作用下使饵料从池塘底部进入水体中。

本发明所提供的浮性饲料底部投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溶解氧与水温测定仪测定水中溶解氧含量及水温,并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接收信号后设置投饵时间段,一天投饵3~5次,每次投饵20~30min;当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在5~10mg/L,水温在25~35℃时,投饵量占鱼类总重量的3%~5%,当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在5mg/L以下或水温在25℃以下时,投饵量占鱼类总重量的2%~3%;

(二)当到达设定的投饵时间时,控制器控制电机转动并调节其转动频率,电机带动转动棒转动,将储饵箱中的饵料推挤到缝隙周围,然后饵料自由落体进入集饵箱中;

电机转动频率根据投饵量进行调整,投饵量增大时,电机转动频率对应加快;投饵量减小时,电机转动频率对应减缓;并且缝隙的尺寸也需根据投饵量进行调整,投饵量增大时,缝隙尺寸对应增大;投饵量减小时,缝隙尺寸对应减小;

(三)集饵箱上设置有检测饵料含量的刻度线,当饵料到达设定的投饵量时,电机停止运动,并打开阀门,使集饵箱中的饵料通过第一输送管进入三角漏斗中,再由三角漏斗进入第二输送管中,集饵箱上的刻度线设置为20kg、40kg、60kg、80kg、100kg和120kg;

(四)当集饵箱中的饵料完全进入第二输送管后,关闭阀门,同时开启射水泵,将第二输送管中的饵料通过射水泵从池塘或网箱的底部射入水体中,供养殖鱼类摄食。

通过射水泵将饲料冲入池塘底部,利用饲料比重低于水的特性,使饲料缓慢向上漂浮,形成分散的饲料颗粒群,可供鱼类自下而上分层摄食,便于鱼类摄食,有利于鱼类生长。

同时,利用饲料比重低于水的特性,使饲料缓慢向上漂浮,便于下位口的鱼类进行摄食。

随着饵料不断的进入水体中被鱼类摄食,可观察水体表面,当有饲料浮于水面时,表明鱼类吃饱了,可停止投喂,进而调整每次投饵的时间。

实验例

以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为例,选用旺海饲料集团生产的含39%粗蛋白的群丰牌生鱼6号配合饲料进行养殖。

选取初始体重为20.2±1.3g的鱼苗,每天投喂饲料3次,每次投喂30min,投喂饲料的方式分别采用传统投喂和底部投喂,饲养60d;不同投喂饲料方式下的鱼苗所处的溶解氧含量、水温或其他外界环境因素均相同;传统投喂方式即将饲料抛洒至水体表面,使鱼类从水中上浮至水体表面进行摄食;采用两种不同的投喂方式,以探究不同投喂方式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其结果见表1;同时,不同投喂方式对鱼类的摄饵量、饵料系数以及蛋白质的生成均有影响,其结果见表2。

表1中的数据由以下公式计算所得:

绝对均重(g/尾)=末均重(g/尾)-初均重(g/尾);

特定生长率(%/d)=(Ln末均重-Ln初均重)/d×100。

表2中的数据由一下公式计算所得:

摄饵量(g/尾)=总投饵量(g/尾)-总残饵量(g/尾);

饵料系数=摄饵量(g/尾)/绝对均重(g/尾);

蛋白质效率(%)=绝对均重(g/尾)/(摄饵量×饲料蛋白质含量%)×100。

表1投喂方式对斑点叉尾鮰增重、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表1中同一列数据右上角不同上标小写字母代表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代表差异极显著(P<0.01),相同字母代表差异不显著(P>0.05)。

通过表1可看出,底部投喂方式饲养的鱼类的绝对增重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6.35±2.35g/尾和1.99%/d,传统投喂方式饲养的鱼类的绝对增重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36.92±2.18g/尾和1.71%/d,由此可知底部投喂方式饲养的鱼类的绝对增重和特定生长率极显著高于传统投喂方式饲养的鱼类(P<0.01)。

因此,采用底部投喂方式对鱼类进行饲养,鱼类的末均重、绝对均重以及特定生长率均明显高于传统投喂方式的饲养结果,底部投喂方式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表2投喂方式对斑点叉尾鮰蛋白质效率、摄饵量及饵料系数的影响

表2中同一列数据右上角不同上标小写字母代表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代表差异极显著(P<0.01),相同字母代表差异不显著(P>0.05)。

根据表2可看出,底部投喂方式的总投饵量为57.43±1.62g/尾,传统投喂方式的总投饵量为57.32±1.74g/尾,底部投喂方式和传统投喂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底部投喂方式的总残饵量2.91±0.32g/尾,传统投喂方式的总残饵量8.09±0.45g/尾,极显著高于底部投喂方式(P<0.01),且底部投喂方式的蛋白质效率和摄饵量极显著大于传统投喂方式(P<0.01),而饵料系数显著性小于传统投喂方式(P<0.01)。

以上数据表明,采用底部投喂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鱼类的生长,还可提升鱼类的摄食效率,降低饲料的浪费,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