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药材种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白芨的播种方法及其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白芨为兰科白芨属植物。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药。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常常野生在丘陵和低山地区的溪河两岸、山坡草丛中及疏林下。近年来,野生白芨被大量的私挖滥采,其产量和品质呈逐年下降趋势,价格连年上涨。现有栽培技术适合于山区,寻找一种适合于平原地区白芨高产的栽培技术势在必行。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切块茎繁殖较易,当成活率较低,且产量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芨的播种方法,其能够提高播种的成活率,同时提高产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芨的栽培方法,其能够有效的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高产栽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白芨的播种方法,选取20~40个白芨根部的根瘤,破碎后加入冷开水,制成菌液;选取250~500g腐殖土和25~50g草木灰混合均匀制得混合土,晾干后将菌液与混合土混合搅拌均匀,制得菌剂;接着将用于繁殖的白芨块茎拌合菌剂后栽种。
一种白芨的栽培方法,其包括上述白芨的播种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白芨的播种方法及其栽培方法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该栽培方法种植的白芨,利用白芨块茎拌合菌剂的播种方法进行播种,使其移栽成活率达到95~99%,且植株的生长速度快,两年即可采收,采收后的白芨个头大、品质好、根茎肥厚、颜色正、无虫眼和烂根,优等品可达到90~97%,相较于有常规方法种植的白芨亩产量提高了40~60%。此外,无需人工除草,大大减轻了人工除草的繁琐工作,降低了人工成本,并且不使用除草剂,且经试验测定,白芨内无任何的农药残留,白芨的药用价值与野生白芨相当,完全能够达到无公害、纯天然绿色食品的标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白芨的播种方法和一种白芨的栽培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一种白芨的栽培方法,其包括:整土、播种和管理。
S1、整土:
选择疏松肥沃的沙子土壤和腐殖质土壤,温暖、稍阴湿环境,排水良好的土壤,把土壤翻耕20cm以上,进行常规施肥。在种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然后预留出种植白芨的区域,并对任意两窝白芨之间的间隙挖沟,向沟中填充3~4kg/m2的干松针、稻壳、油菜籽壳和干秸秆的至少一种,再在其表面覆盖土壤。
在沟中填充适量的干松针、稻壳、油菜籽壳或干秸秆能阻碍杂草的生长。挖沟的深度应小于深翻的深度,选择挖沟的深度为8-15cm。为了不影响白芨的生长,因此沟的边缘距离白芨窝中心2-3cm。向沟中填充干松针、稻壳、油菜籽壳和干秸秆至少一种后,向表面覆盖土壤。优选地,覆盖土壤厚度为2-4cm。能有效的阻碍杂草的生长,免去人工除草的繁琐工作。
S2、播种:
选取20~40个白芨根部的根瘤,破碎后加入冷开水,制成菌液;选取250~500g腐殖土和25~50g草木灰混合均匀制得混合土,晾干后将菌液与混合土混合搅拌均匀,制得菌剂;接着将用于繁殖的白芨块茎拌合菌剂后栽种。
白芨是兰科植物白芨属的一种,白芨种植非常细小,而且无胚乳,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萌发和生长,种子的萌发率低。兰科植物种子同相适应的真菌共生,靠后者提供营养而萌发是其萌发生长的一个重要条件。菌根真菌能够与萌发的白芨块茎形成菌根共生结构,并且促进和提高白芨块茎的萌发率。
利用白芨根部共生的根瘤破碎后加入冷开水制成菌液,菌液中含有若干根瘤菌。本实施例中,将腐殖土和草木灰混合形成的混合土与菌液混合,能够加强土壤的透气性和营养成分,为白芨块茎提供营养,同时为根瘤菌提供生产所需的营养。
具体地,在制备混合土时,先选取250~500g腐殖土和25~50g草木灰混合均匀形成混合土,接着对混合土进行消毒处理:利用高温蒸汽蒸该混合土30~60mim,利用高温蒸汽对混合土内的细菌、真菌等进行灭菌消毒,待消毒完成冷却后,晾干,此时混合土为无菌环境,再将菌液与混合土搅拌均匀,制得菌剂,保证在菌剂中仅含根瘤菌,而不含其他细菌或真菌,避免白芨块茎受到感染。然后调节菌剂湿度为60~70%,并将菌剂置于温度为25~30℃的条件下培育20~30天,使根瘤菌繁殖,然后进行栽种。
在栽种白芨块茎时,将用于繁殖的白芨块茎拌合菌剂后栽种。选择白芨块茎时,优选选择带有2~3个芽头的白芨块茎作为播种用块茎,然后将菌剂包裹于白芨块茎的外侧形成球状结构,并且使芽头露出,菌剂的球状结构将白芨块茎包覆得更加全面,效果更好。在利用菌剂包覆白芨块茎时,每亩白芨块茎拌合菌剂20~40g。20~40g的菌剂能够保证菌剂内的根瘤菌与白芨块茎形成共生,促进白芨块茎的生根发芽的概率,同时不会发生烂根烂种的情况,高概率的生根发芽率提高了白芨的产量,同时根瘤菌为白芨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还能起到固氮的作用,白芨品质更佳。
白芨播种的播种期分为秋播和春播,以秋播为好,播种过早,白芨植株当年生长过旺,第二年部分植株提前抽苔开花,根部木质化不能药用。播种过迟,冬季降水量少,气温较低,播后不易发芽,影响生长。本实施例中,在10月~11月在预留的区域进行播种,然后,在整个种植地土壤的表面铺设稻草。在冬季,利用该稻草对白芨苗进行防寒处理,必要时,可用石头压实。待春季白芨苗出苗时,再揭开该稻草,同时揭开的稻草置于相邻的白芨苗之间的间隙内,实现对相邻的白芨苗之间的间隙的覆盖,以便对白芨苗进行除草处理。或者去除白芨苗出苗部分的稻草,而保留其余未出苗的部分以及相邻白芨苗之间的间隙之间的稻草。稻草的设置在冬季能够防寒,稻草覆盖于土壤的表面,能够有效的防冻抗寒,避免白芨苗受到严寒,为白芨苗的生长和出苗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稻草能够压实土壤,为白芨提供干燥清爽的生长环境,减少杂草的生长空间,极大地减轻了人工除草的繁琐工作。当所有的白芨苗均出苗时,完全去除稻草。由于在相邻的白芨苗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干松针、稻壳、油菜籽壳和干秸秆的至少一种,能够进一步的抑制杂草的生长,减轻了人工除草的繁琐工作,同时减少了除草剂的使用,更加环保、健康。
S3、管理:
在播种完成后,对白芨进行常规的施肥、追肥、灌溉、排水以及病虫害防治。
本实施例中,优选对白芨的种植地每亩施用锌肥800~1200g、硼肥800~1200g、钼肥80~120g和氮肥4500~5500g。
施用锌、硼、钼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白芨养分吸收、改善白芨品质、促进白芨有效成分积累,增加产量。微肥对产量的影响因土壤而异,当土壤有效锌、硼、钼含量较低时,施用微肥的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在氮、磷、钾肥合理施用基础上,适当施用硼、锌、钼肥能够提高白芨的品质和产量。
采用上述实施例栽培方法种植的白芨,利用白芨块茎拌合菌剂的播种方法进行播种,使其移栽成活率达到95~99%,且植株的生长速度快,两年即可采收,采收后的白芨个头大、品质好、根茎肥厚、颜色正、无虫眼和烂根,优等品可达到90~97%,相较于有常规方法种植的白芨亩产量提高了40~60%。此外,无需人工除草,大大减轻了人工除草的繁琐工作,降低了人工成本,并且不使用除草剂,且经试验测定,白芨内无任何的农药残留,白芨的药用价值与野生白芨相当,完全能够达到无公害、纯天然绿色食品的标准。
实施例一
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整土、挖沟,接着选取20~40个白芨根部的根瘤,破碎后加入冷开水,制成菌液;选取250~500g腐殖土和25~50g草木灰混合均匀制得混合土,晾干后将菌液与混合土混合搅拌均匀,制得菌液,接着将用于繁殖的白芨块茎拌合菌剂后栽种。栽种后,进行常规的施肥、管理等。本实施例中未提及之处,可参照现有技术进行处理。在白芨栽培满两年后,在10月下旬,茎杆自然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根须和泥土后即可收获白芨。
采用上述实施例栽培方法种植的白芨,使用白芨块茎拌合菌剂进行播种的方式,其移栽成活率达到96%,且植株的生长速度快,两年即可采收,采收后的白芨个头大、品质好、根茎肥厚、颜色正、无虫眼和烂根,优等品可达到90%,相较于有常规方法种植的白芨亩产量提高了40~60%,白芨的药用价值与野生白芨相当,完全能够达到无公害、纯天然绿色食品的标准。
实施例二
首先,把土壤翻耕22cm,并进行常规施肥。在种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然后预留出种植白芨的区域,并对任意两窝白芨之间的间隙挖沟,向沟中填充3kg/m2的干松针,再在其表面覆盖土壤。其次,选取20个白芨根部的根瘤,破碎后加入冷开水,制成菌液;选取250g腐殖土和25g草木灰混合均匀制得混合土,接着利用高温蒸汽蒸该混合土进行消毒处理30mim,消毒处理完成后晾干,晾干后将菌液和混合土混合搅拌均匀,制得菌剂,然后调节菌剂湿度为60%,并将菌剂置于温度为25~30℃的条件下培育20天,使根瘤菌繁殖,接着进行栽种。选择带有2个芽头的白芨块茎作为播种用块茎,然后将菌剂包裹于白芨块茎的外侧形成球状结构,并且使芽头露出,每亩白芨块茎拌合菌剂40g,播种完成后,在整个种植地土壤的表面铺设稻草,在冬季,利用该稻草对白芨苗进行防寒处理,待春季白芨苗出苗时,再揭开该稻草,同时揭开的稻草置于相邻的白芨苗之间的间隙内,实现对相邻的白芨苗之间的间隙的覆盖,以便对白芨苗进行除草处理。并且在播种后对白芨的种植地每亩施用锌肥800g、硼肥800g、钼肥80g和氮肥4500g。本实施例中未提及之处,可参照现有技术进行处理。在白芨栽培满两年后,在10月下旬,茎杆自然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根须和泥土后即可收获白芨。
实施例三
首先,把土壤翻耕23cm,并进行常规施肥。在种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然后预留出种植白芨的区域,并对任意两窝白芨之间的间隙挖沟,向沟中填充4kg/m2的稻壳和油菜籽壳,再在其表面覆盖土壤。其次,选取40个白芨根部的根瘤,破碎后加入冷开水,制成菌液;选取500g腐殖土和50g草木灰混合均匀制得混合土,接着利用高温蒸汽蒸该混合土进行消毒处理60mim,消毒处理完成后晾干,晾干后将菌液和混合土混合搅拌均匀,制得菌剂,然后调节菌剂湿度为70%,并将菌剂置于温度为25~30℃的条件下培育30天,使根瘤菌繁殖,接着进行栽种。选择带有3个芽头的白芨块茎作为播种用块茎,然后将菌剂包裹于白芨块茎的外侧形成球状结构,并且使芽头露出,每亩白芨块茎拌合菌剂20g,播种完成后,在整个种植地土壤的表面铺设稻草,在冬季,利用该稻草对白芨苗进行防寒处理,待春季白芨苗出苗时,再揭开该稻草,同时揭开的稻草置于相邻的白芨苗之间的间隙内,实现对相邻的白芨苗之间的间隙的覆盖,以便对白芨苗进行除草处理。并且在播种后对白芨的种植地每亩施用锌肥1200g、硼肥1200g、钼肥120g和氮肥5500g。本实施例中未提及之处,可参照现有技术进行处理。在白芨栽培满两年后,在10月下旬,茎杆自然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根须和泥土后即可收获白芨。
实施例四
首先,把土壤翻耕21cm,并进行常规施肥。在种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然后预留出种植白芨的区域,并对任意两窝白芨之间的间隙挖沟,向沟中填充3kg/m2的干松针、稻壳、油菜籽壳和干秸秆,再在其表面覆盖土壤。其次,选取30个白芨根部的根瘤,破碎后加入冷开水,制成菌液;选取400g腐殖土和40g草木灰混合均匀制得混合土,接着利用高温蒸汽蒸该混合土进行消毒处理50mim,消毒处理完成后晾干,晾干后将菌液和混合土混合搅拌均匀,制得菌剂,然后调节菌剂湿度为65%,并将菌剂置于温度为25~30℃的条件下培育25天,使根瘤菌繁殖,接着进行栽种。选择带有2个芽头的白芨块茎作为播种用块茎,然后将菌剂包裹于白芨块茎的外侧形成球状结构,并且使芽头露出,每亩白芨块茎拌合菌剂30g,播种完成后,在整个种植地土壤的表面铺设稻草,在冬季,利用该稻草对白芨苗进行防寒处理,待春季白芨苗出苗时,再揭开该稻草,同时揭开的稻草置于相邻的白芨苗之间的间隙内,实现对相邻的白芨苗之间的间隙的覆盖,以便对白芨苗进行除草处理。并且在播种后对白芨的种植地每亩施用锌肥1000g、硼肥1000g、钼肥100g和氮肥5000g。本实施例中未提及之处,可参照现有技术进行处理。在白芨栽培满两年后,在10月下旬,茎杆自然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根须和泥土后即可收获白芨。
实施例五
首先,把土壤翻耕22cm,并进行常规施肥。在种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然后预留出种植白芨的区域,并对任意两窝白芨之间的间隙挖沟,向沟中填充4kg/m2的稻壳、油菜籽壳和干秸秆,再在其表面覆盖土壤。其次,选取35个白芨根部的根瘤,破碎后加入冷开水,制成菌液;选取350g腐殖土和35g草木灰混合均匀制得混合土,接着利用高温蒸汽蒸该混合土进行消毒处理45mim,消毒处理完成后晾干,晾干后将菌液和混合土混合搅拌均匀,制得菌剂,然后调节菌剂湿度为60%,并将菌剂置于温度为25~30℃的条件下培育27天,使根瘤菌繁殖,接着进行栽种。选择带有2个芽头的白芨块茎作为播种用块茎,然后将菌剂包裹于白芨块茎的外侧形成球状结构,并且使芽头露出,每亩白芨块茎拌合菌剂35g,播种完成后,在整个种植地土壤的表面铺设稻草,在冬季,利用该稻草对白芨苗进行防寒处理,待春季白芨苗出苗时,再揭开该稻草,同时揭开的稻草置于相邻的白芨苗之间的间隙内,实现对相邻的白芨苗之间的间隙的覆盖,以便对白芨苗进行除草处理。并且在播种后对白芨的种植地每亩施用锌肥1100g、硼肥1100g、钼肥110g和氮肥5200g。本实施例中未提及之处,可参照现有技术进行处理。在白芨栽培满两年后,在10月下旬,茎杆自然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根须和泥土后即可收获白芨。
采用上述实施例二至实施例五提供的栽培方法种植的白芨,使用白芨块茎拌合菌剂的播种方法进行播种,使其移栽成活率达到95~99%,且植株的生长速度快,两年即可采收,采收后的白芨个头大、品质好、根茎肥厚、颜色正、无虫眼和烂根,优等品可达到90~97%,相较于有常规方法种植的白芨亩产量提高了40~60%。此外,无需人工除草,大大减轻了人工除草的繁琐工作,降低了人工成本,并且不使用除草剂,且经试验测定,白芨内无任何的农药残留,白芨的药用价值与野生白芨相当,完全能够达到无公害、纯天然绿色食品的标准。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