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茯苓新菌种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799阅读:26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茯苓新菌种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菌种选育及其栽培技木,尤其涉及茯苓新菌种选育及其高效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为多孔真菌(担子菌),味甘、淡,性平,具有渗湿利水、益脾胃、保肾安神、生津等功能,为用途广泛的药用真菌和传统中药,也是“四君八珍”的组方之一,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茯苓的主要成份为茯苓聚糖(又称“茯苓多糖”),约占干重的93 %。茯苓多糖为免疫增强剂,具有增强免疫、辅助化疗、防治肿瘤、抗肿瘤等作用,已广泛用作抗癌新药、 肝炎康复药,并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已有的茯苓保健品包括茯苓平片、茯苓卷筒、茯苓方块、茯苓多糖原粉、茯苓多糖ロ服液、茯苓多糖复方制剂等。茯苓为喜温真菌,适产于中国、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有松树的山区地方。中国是茯苓主产国,约占世界茯苓总产量的70%。近年来,我国年茯苓成品需求量在2万吨以上,年出ロ量约为7000吨,且市场需求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是,国内外有关茯苓新菌种选育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尚显不足。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人工栽培茯苓技木,以茯苓菌种“5. 78”进行肉引栽培,并主要以松树砍伐后的段木、圆木或树蔸为栽培基质(又称“菌材”),该方法存在栽培技术落后,需消耗大量的松树资源,且菌种经多年的继代繁殖,菌株生命力下降,苓体变小,出现自然变异,品种衰老退化,生物学效率显著下降(已从30% -40%下降到10% -20% ),以及存在接种成活率、结苓率、茯苓产量、茯苓质量、资源利用率均偏低,生产成本过高、产业效益不理想等缺陷。因此,选育质量更优的茯苓新菌种,研究更加高效环保的茯苓栽培技术,以提高茯苓的生物学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茯苓种植业的产量、质量和产业效益,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茯苓新菌种(CCTCC NO :Μ2011072),所述茯苓菌种适合采用袋料高效栽培技术进行栽培。本发明所述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 Μ2011072)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适应性广,结苓率高(96%以上),生物学效率高达42% -70%,平均亩产鲜茯苓达8500kg以上,高产地块达到14624kg,并显著缩短了茯苓的生长周期,减少了白蚁的危害与杂菌的污染,显著提高了对松木原料的利用率,具有优质、高产、高抗等优点,还显著提高和改善了茯苓的接种成活率、生物学效率、结苓率、茯苓产量、茯苓质量、资源利用率等性状。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茯苓新菌种(CCTCC NO M2011072)的主要性状特征包括1)菌丝体粗壮,白色,锁状联合体明显;菌丝在种植过程中传引快;2)结苓早,苓体均匀结实,肉质白色或浅黄色,苓皮薄,呈紫红色;3)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生物学效率高,产量高,质量好等优点;4)显著提高了茯苓中的氨基酸和茯苓多糖等有效成分的含量。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ー种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I)菌丝体的培养选择苓体均匀结实、苓皮薄、质量好的野生茯苓,在24-28°C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分离菌核和菌丝体,其中,所述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含水量为55-60%,pH值5-6,组成中包括适宜茯苓生长的碳源,所述的碳源选自蔗糖、可溶性淀粉、葡萄糖、麦芽汁、蛋白胨的任ー种或其组合,优选为蛋白胨;2)菌丝体的提纯、复壮将分离的菌丝体接种于多管培养基中,再将其置于无菌箱内,26-28°C培养7-10天,至菌丝长满培养基,从中选择生长状况最优者进行转种培养,其中,所述菌丝体的提纯、复壮培养基组成为,1000毫升的水、200克的马铃薯、20克的琼月旨、20克的葡萄糖、3克的磷酸ニ氢钾、I. 5克的硫酸镁、I. 5克的维生素BI和5克的蛋白 胨;3)茯苓新菌种的选择根据生物遗传、变异、选育新品种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实践,针对性地遴选茯苓新菌种的性状,从中选育出适宜袋料栽培和不需断根栽培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 M2011072);其中,所述菌丝体的培养、提纯、复壮的培养基组成为,1000重量份的水、200重量份的马铃薯、20重量份的琼脂、20重量份的葡萄糖、3重量份的磷酸ニ氢钾、I. 5重量份的硫酸镁、I. 5重量份的维生素BI和5重量份的蛋白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菌丝体的培养、提纯、复壮培养基的组成为,1000重量份的水、200重量份的马铃薯、20重量份的琼脂、20重量份的葡萄糖、3重量份的磷酸ニ氢钾、I. 5重量份的硫酸镁、I. 5重量份的维生素BI和5重量份的蛋白胨,其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将马铃薯去皮,清选干净,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煮沸,煮到熟而不烂的程度,筛网过滤,制得马铃薯汁,调节其pH值5. 5-6. 5 ;2)在制得的马铃薯汁中加入培养基组成中的其它成份,加热溶解后,分装入试管后,在O. 15公斤压カ下高温灭菌30分钟,取出,冷却,将其制成斜面培养基。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ー种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包括培养料的制备、制袋、接种培养、场地选择、整地、诱杀白蚁、菌袋下地及其管理、采收的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料的制备包括下述步骤,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的根、蔸、尾尖、枝条、边角料或松木屑的任ー种或其组合,将其截断加工成长度为33-35cm的菌材,削去菌材的粗皮后,将其晒干,再将其扎成捆,备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制袋包括下述步骤,将步骤①中扎成捆的菌材置入清水中浸泡不少于10小时,使其吸收足够的水份,捞起浙干,将所需加入配料搅拌均匀后,在菌袋底部加入部分配料,再将扎成捆的菌材装入菌袋后,加入余量配料,扎紧袋ロ,进行高温灭菌,其中,每袋菌袋装入约为5公斤的菌材和约为O. 25公斤的配料,所述配料的含水量约为60%,pH值5. 5-6. 5,由77%的干燥松木屑、20%的麦皮或米糠、I %的蔗糖、I %的石膏、O. 5%的过磷酸钙、O. 5%的硫酸镁和适量的水制作而成。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接种培养包括下述步骤,将高温灭菌后的袋料放入洁净的操作房间内,待袋料内温度降至28°C以下时,将袋料搬入接种室内或接种箱内,无菌条件下,接种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其中,每袋料接种100-150g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所述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分小块均匀接种到袋料内,接
种好后扎好袋ロ,将其放入培养室内,在26-28 °C进行恒温培养;待菌丝长满全袋后,即可下地覆土管理结苓。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场地选择包括下述步骤选择向阳、土壤疏松、pH值4. 5-6. 5、坡度为5-20度、排水良好的果园地、阔叶林地、旱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的任ー种或其组合作为栽培场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整地包括下述步骤选好栽培场地后,清除场内杂草,深耕30_40cm。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诱杀白蚁包括下述步骤整好栽培场地后,在土坑内堆放茶油枯、培养料及菌种(CCTCC NO :M2011072),喷施杀虫剂,盖上新鲜松叶枝,再盖好土,诱杀白蚁。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菌袋下地包括下述步骤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划开一条ロ子,插进ー根小松树枝或松树根作引木,与菌袋一起横放入土中,每排放两包菌袋,插有引木的菌袋置于两端,菌袋间的间隔为30-40cm,再盖土 10-12cm。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菌袋下地后管理包括下述步骤采取地表覆盖、浇水、开排水沟的任ー种方法或其组合,以调节菌袋下地后的土壌温度和湿度,防止菌袋下地后的土壤长期处于高温、干旱或阴雨的环境,并保持袋料内温度26-32°C,土壌含水量约60%。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采收包括下述步骤菌袋下地覆土后,在正常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待茯苓生长成熟。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茯苓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①培养料的制备所述培养料的制备包括下述步骤,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的根、蔸、尾尖、枝条、边角料或松木屑的任ー种或其组合,将其截断加工成长度为33-35cm的菌材,削去菌材的粗皮后,将其晒干,再将其扎成捆,备用;②制袋所述制袋包括下述步骤,将步骤①中扎成捆的菌材置入清水中浸泡不少于10小时,使其吸收足够的水份,捞起浙干,将所需加入配料搅拌均匀后,在菌袋底部加入部分配料,再将扎成捆的菌材装入菌袋后,加入余量配料,扎紧袋ロ,进行高温灭菌,其中,每袋菌袋装入约为5公斤的菌材和约为O. 25公斤的配料,所述配料的含水量约为60%,pH值5. 5-6. 5,由77%的干燥松木屑、20%的麦皮或米糠、I %的蔗糖、I %的石膏、O. 5%的过磷酸钙、O. 5%的硫酸镁和适量的水制作而成;③接种培养所述接种培养包括下述步骤,将高温灭菌后的袋料放入洁净的操作房间内,待袋料内温度降至28°C以下时,将袋料搬入接种室内或接种箱内,无菌条件下,接种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其中,每袋料接种100-150g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所述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分小块均匀接种到袋料内,接种好后扎好袋ロ,将其放入培养室内,在26-28 °C进行恒温培养;待菌丝长满全袋后,即可下地覆土管理结苓;④场地选择所述场地选择包括下述步骤选择向阳、土壤疏松、pH值4. 5-6. 5、坡度为5-20度、排水良好的果园地、阔叶林地、早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的任ー种或其组合作为栽培场地;⑤整地所述整地包括下述步骤选好栽培场地后,清除场内杂草,深耕30-40cm ;⑥诱杀白蚁所述诱杀白蚁包括下述步骤整好栽培场地后,在土坑内堆放茶油枯、培养料及菌种(CCTCC NO :M2011072),喷施杀虫剂,盖上新鲜松叶枝,再盖好土,诱杀白蚁;⑦菌袋下地所述菌袋下地包括下述步骤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划开一条ロ子,插进ー根小松树枝或松树根作引木,与菌袋一起横放入土中,每排放两包菌袋,插有引木的菌袋置于两端,菌袋间的间隔为30-40cm,再盖土 10-12cm ;⑧菌袋下地后的管理所述菌袋下地后的管理包括下述步骤采取地表覆盖、浇水、开排水沟的任ー种方法或其组合,以调节菌袋下地后的土壌温度和湿度,防止菌袋下 地后的土壤长期处于高温、干旱或阴雨的环境,并保持袋料内温度26-32°C,土壌含水量约60% ;⑨采收所述采收包括下述步骤菌袋下地覆土后,在正常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待茯苓生长成熟。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的高温灭菌条件为,在O. 15Kg压カ下保持4-5小时,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C后,旺火保持14-16小时,匀火再闷6-8小吋。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杀虫剂选自0,O-ニ甲基-(2,2,2_三氯-I-羟基こ基)膦酸酷、0,0_ ニ甲基-0-(2,2_ ニ氯こ烯基)磷酸酯的任ー种或其组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菌袋下地时间为5-6月。为了清楚地表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对术语进行如下界定本发明所述的杀虫剂选自0,O- ニ甲基-(2,2,2-三氯_1_羟基こ基)膦酸酯(又称“敌百虫”)、0,0_ ニ甲基-0-(2,2_ ニ氯こ烯基)磷酸酯(又名DDVPdj^iig)的任ー种或其组合。本发明所述的茯苓成熟是指结苓处的土层和茯苓表皮没有新的裂纹出现,苓蒂与木质易松脱。本发明所述的生物学效率=每窖新鮮茯苓净重+该袋菌材的实际总干重量 X100%o本发明所述的“茶油枯”为油茶压榨后残留的饼或渣。本发明所述的“培养料的制备”包括下述步骤,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的根、蔸、尾尖、枝条、边角料或松木屑的任ー种或其组合,将其截断加工成长度为33-35cm的菌材,削去菌材的粗皮后,将其晒干,再将其扎成捆,备用。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涉及液体与液体之间的百分比时,所述的百分比为体积/体积百分比;本发明涉及液体与固体之间的百分比时,所述百分比为体积/重量百分比;本发明涉及固体与液体之间的百分比时,所述百分比为重量/体积百分比;其余为重量/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的高效袋装栽培技术具有下述优点1)利用松树砍伐后留下的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根、蔸、枝条、尾尖、加工后的边条、锯木屑的任ー种或其组合作为菌材(又称“主要培养料”),显著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2)本发明采用小松树枝作引木插入菌袋的栽培技术,即在菌袋开ロ处采用小松树枝作引木插入菌袋,将菌袋里的菌丝体引出袋ロ,以固定结苓处,以解决茯苓袋料栽培菌袋开ロ处容易形成菌膜而难以结苓或不结苓的技术问题,从而显著地提高了茯苓的结苓率、生物学效率和产量;3)在栽植场地周围土坑用茶油枯和培养料及菌种,喷施敌百虫或敌敌畏进行诱杀白蚁的方法,解决了以前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如“六六六”粉,即六氯环己烷)所致的产品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了产
品质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①本发明在菌种选育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产量高、品质好的茯苓新菌种(CCTCCNO M2011072)及其高效袋装栽培技术,不仅丰富了茯苓种质资源,并且,本发明所述的茯苓新菌种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适应性广,结苓率高(96%以上),生物学效率高达42% -70%,平均亩产鲜茯苓达8500kg以上,高产地块达到14624kg,并显著缩短了茯苓的生长周期,減少了白蚁的危害与杂菌的污染,显著提高了对松木原料的利用率,具有优质、高产、高抗等优点,还显著提高和改善了茯苓的接种成活率、生物学效率、结苓 率、茯苓产量、茯苓质量、资源利用率等性状,菌袋下地15-20天左右即可结苓,100-120天茯苓陆续成熟;②本发明的茯苓袋料栽培技术简单,勿需复杂的仪器设备,生物学效率高达42% _70%,利于茯苓的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本发明综合利用松树的根、蔸、枝、尾尖、加工后的边条、锯木屑的任ー种或其组合作为培养料袋料(又称“菌材”)栽培茯苓,提高了资源利用率;④本发明大幅度地提高了产业效益,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按50kg原料和4. 00元/Kg鲜茯苓计,段木栽培只能产鲜茯苓7. 5Kg-15kg,成本位31元/Kg,其投入产出比为I : 1.45 ;按50kg原料和4. 00元/Kg鲜茯苓计,本发明的袋料栽培可产鲜茯苓21kg-35kg,成本29元/Kg,其投入产出比高达I : 3.86 ;⑤本发明的茯苓新菌种(CCTCCNO M2011072)及其高效袋装栽培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栽培所得苓体均匀整齐,质地紧密,便于加工,产品质量好,深受客户青睐;⑥茯苓新菌种(CCTCC NO M2011072)及其高效袋装栽培技术缩短了生产周期,从接种到采收为130-150天,比段木栽培周期(200-240天)缩短了 70-90天(不包括休眠期),特别是显著缩短野外生长期,明显降低茯苓的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⑦茯苓新菌种(CCTCC NO M2011072)及其高效袋装栽培技术可实现集约化、エ厂化的高效栽培,便于管理,便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茯苓本发明还可将菌丝分解吸收养分后的原料进行发酵处理,将其转化成有机肥,以提高土壌的有机质、养分含量和培肥地力,进ー步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⑨本发明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还可回收和循环利用茯苓采收后的废弃塑料袋,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歩提高资源利用;⑩本发明在诱杀白蚁时添加茶油枯,利用茶油枯的香味吸引白蚁,显著提高白蚁的诱杀率。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限定本发明的实质。实施例I茯苓新菌种(CCTCC N0:M2011072)的选育方法及其性状分析本发明茯苓新菌种(CCTCC NO M2011072)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I)菌丝体的培养选择苓体均匀结实、苓皮薄、质量好的野生茯苓,在24_28°C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分离菌核和菌丝体,其中,所述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组成为,水1000毫升,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磷酸ニ氢钾3克,硫酸镁I. 5克,I. 5克维生素BI和蛋白胨5克;2)菌丝体的提纯、复壮将分离的菌丝体接种于多管培养基中,再将其置于无菌箱内,26-28°C培养7-10天,至菌丝长满培养基,从中选择生长状况最优者进行转种培养,其中,所述菌丝体的提纯、复壮培养基组成为,水1000毫升,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磷酸ニ氢钾3克,硫酸镁I. 5克,I. 5克维生素BI和蛋白胨5克,其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①将马铃薯去皮,清选干净,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煎煮,致马铃薯到熟而不烂的程度,筛网过滤,碾压制得马铃薯汁,调节其PH值5. 5-6. 5 在制得的马铃薯汁中加入培养基组成中的其它成份,加热溶解后,分装入试管后,在O. 15公斤压カ下高温灭菌30分钟,取出,冷却,将其制成斜面培养基;3)茯苓新菌种的选择根据生物遗传、变异、选育新品种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实践,针对性地遴选茯苓新菌种的性状,从中选育出适宜袋料栽培和不需断根栽培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 M2011072),以提高茯苓的接种成活率(高达98% )、生物学效率达、结苓率、茯 苓产量、茯苓质量、资源利用率等性状。经湖南农大园艺园林学院中药资源与开发系检验,与茯苓菌种5. 78对比,本发明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 M2011072)的主要性状特征包括1)菌丝体粗壮,白色,锁状联合体明显,菌丝在种植过程中传引快;2)结苓早,苓体均匀结实,肉质白色或浅黄色,苓皮薄(I. 6-2. 2mm),呈紫红色,结苓率约96%,生物学效率42% -70%,具有生物转化率高,氨基酸、多糖含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等优点;3)本发明的茯苓菌种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生物学效率高,产量高,质量好等优点;4)茯苓中的氨基酸(15. 12% )和茯苓多糖含量(19. 33% )显著提高;5)本发明的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提高了接种成活率,其接种成活率高达98%,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适应性广,结苓率高(96%以上),生物学效率高达42% -70%,平均亩产鲜茯苓达8500kg以上,高产地块达到14624kg,缩短了生长周期,減少了白蚁危害与杂菌污染,提高了对松木原料的利用率,具有优质、闻广、闻抗等特点。经过DNA检测和酯酶同エ酶測定,证明本发明的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与5. 78茯苓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仍为不同菌株。实施例2茯苓新菌种(CCTCC NO :M2011072)的效率研究推广茯苓新菌种(CCTCC NO M2011072) 52. 3万包,袋料栽培1150万袋,共创产值12060. 86万元,新增利税7973. I万元,出ロ创汇19. 22万美元,总产值达I. 16亿元,并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见表I。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茯苓新菌种(CCTCC NO :M2011072),所述茯苓菌种适合采用袋料高效栽培技术进行栽培。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茯苓新菌种(CCTCCNO :M2011072),其主要性状特征包括I)菌丝体粗壮,白色,锁状联合体明显;菌丝在种植过程中传引快;2)结苓早,苓体均匀结实,肉质白色或浅黄色,苓皮薄,呈紫红色;3)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生物学效率高,产量高,质量好等优点;4)显著提高了茯苓中的氨基酸和茯苓多糖等有效成分的含量。
3.一种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 M2011072)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菌丝体的培养选择苓体均匀结实、苓皮薄、质量好的野生茯苓,在24-28°C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分离菌核和菌丝体,其中,所述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含水量为55-60 %,pH值5-6,组成中包括适宜茯苓生长的碳源,所述的碳源选自蔗糖、可溶性淀粉、葡萄糖、麦芽汁、蛋白胨的任一种或其组合,优选为蛋白胨; 2)菌丝体的提纯、复壮将分离的菌丝体接种于多管培养基中,再将其置于无菌箱内,26-28°C培养7-10天,至菌丝长满培养基,从中选择生长状况最优者进行转种培养; 3)茯苓新菌种的选择根据生物遗传、变异、选育新品种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实践,针对性地遴选茯苓新菌种的性状,从中选育出适宜袋料栽培和不需断根栽培的茯苓新菌种(CCTCC NO M2011072); 其中,所述菌丝体的培养、提纯、复壮的培养基组成为,1000重量份的水、200重量份的马铃薯、20重量份的琼脂、20重量份的葡萄糖、3重量份的磷酸二氢钾、I. 5重量份的硫酸镁、I. 5重量份的维生素BI和5重量份的蛋白胨。
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选育方法,所述菌丝体的培养、提纯、复壮培养基的组成为1000重量份的水、200重量份的马铃薯、20重量份的琼脂、20重量份的葡萄糖、3重量份的磷酸二氢钾、I. 5重量份的硫酸镁、I. 5重量份的维生素BI和5重量份的蛋白胨,其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将马铃薯去皮,清选干净,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煮沸,煮到熟而不烂的程度,筛网过滤,制得马铃薯汁,调节其PH值5. 5-6. 5 ;2)在制得的马铃薯汁中加入培养基组成中的其它成份,加热溶解后,分装入试管后,在0. 15公斤压力下高温灭菌30分钟,取出,冷却,将其制成斜面培养基。
5.一种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①选料所述选料包括下述步骤,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的根、蔸、尾尖、枝条、边角料或松木屑的任一种或其组合,将其截断加工成长度为33-35cm的菌材,削去菌材的粗皮后,将其晒干,再将其扎成捆,备用; ②制袋所述制袋包括下述步骤,将步骤①中扎成捆的菌材置入清水中浸泡不少于10小时,使其吸收足够的水份,捞起浙干,将所需加入配料搅拌均匀后,在菌袋底部加入部分配料,再将扎成捆的菌材装入菌袋后,加入余量配料,扎紧袋口,进行高温灭菌,其中,每袋菌袋装入约为5公斤的菌材和约为0. 25公斤的配料,所述配料的含水量约为60%,pH值·5.5-6. 5,由77%的干燥松木屑、20%的麦皮或米糠、I %的蔗糖、I %的石膏、0. 5%的过磷酸隹丐、0. 5%的硫酸镁和适量的水制作而成;③接种培养所述接种培养包括下述步骤,将高温灭菌后的袋料放入洁净的操作房间内,待袋料内温度降至28°C以下时,将袋料搬入接种室内或接种箱内,无菌条件下,接种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其中,每袋料接种100-150g茯苓菌种(CCTCC NO:M2011072),所述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分小块均匀接种到袋料内,接种好后扎好袋口,将其放入培养室内,在26-28°C进行恒温培养;待菌丝长满全袋后,即可下地覆土管理结苓; ④场地选择所述场地选择包括下述步骤选择向阳、土壤疏松、PH值4.5-6. 5、坡度为5-20度、排水良好的果园地、阔叶林地、旱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的任一种或其组合作为栽培场地; ⑤整地所述整地包括下述步骤选好栽培场地后,清除场内杂草,深耕30-40cm; ⑥诱杀白蚁所述诱杀白蚁包括下述步骤整好栽培场地后,在土坑内堆放茶油枯、培养料及菌种,喷施杀虫剂,盖上新鲜松叶枝,再盖好土,诱杀白蚁; ⑦菌袋下地所述菌袋下地包括下述步骤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划开一条口子,插进一根小松树枝或松树根作引木,与菌袋一起横放入土中,每排放两包菌袋,插有引木的菌袋置于两端,菌袋间的间隔为30_40cm,再盖土 10_12cm ; ⑧菌袋下地后的管理所述菌袋下地后的管理包括下述步骤采取地表覆盖、浇水、开排水沟的任一种方法或其组合,以调节菌袋下地后的土壤温度和湿度,防止菌袋下地后的土壤长期处于高温、干旱或阴雨的环境,并保持袋料内温度26-32°C,土壤含水量约60% ; ⑨采收所述采收包括下述步骤菌袋下地覆土后,在正常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待茯苓生长成熟。
6.一种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包括选料、制袋、接种培养、场地选择、整地、诱杀白蚁、菌袋下地及其管理、采收的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料包括下述步骤,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的根、蔸、尾尖、枝条、边角料或松木屑的任一种或其组合,将其截断加工成长度为33-35cm的菌材,削去菌材的粗皮后,将其晒干,再将其扎成捆,备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所述制袋包括下述步骤,将步骤①中扎成捆的菌材置入清水中浸泡不少于10小时,使其吸收足够的水份,捞起浙干,将所需加入配料搅拌均匀后,在菌袋底部加入部分配料,再将扎成捆的菌材装入菌袋后,加入余量配料,扎紧袋口,进行高温灭菌,其中,每袋菌袋装入约为5公斤的菌材和约为0. 25公斤的配料,所述配料的含水量约为60%,pH值5. 5-6. 5,由77%的干燥松木屑、20%的麦皮或米糠、I %的蔗糖、I %的石膏、0. 5%的过磷酸钙、0. 5%的硫酸镁和适量的水制作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6-7任一项所述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所述接种培养包括下述步骤,将高温灭菌后的袋料放入洁净的操作房间内,待袋料内温度降至28°C以下时,将袋料搬入接种室内或接种箱内,无菌条件下,接种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其中,每袋料接种100-150g 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所述茯苓菌种(CCTCC NO M2011072)分小块均匀接种到袋料内,接种好后扎好袋口,将其放入培养室内,在26-28°C进行恒温培养;待菌丝长满全袋后,即可下地覆土管理结苓。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所述场地选择包括下述步骤选择向阳、土壤疏松、PH值4. 5-6. 5、坡度为5-20度、排水良好的果园地、阔叶林地、旱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的任一种或其组合作为栽培场地。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高效袋装栽培方法,所述整地包括下述步骤选好栽培场地后,清除场内杂草,深耕30-40c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茯苓新菌种(CCTCC M2011072)及其袋料高效栽培技术,所述的茯苓新菌种适合采用袋料高效栽培技术进行栽培,其主要性状特征包括1)菌丝体粗壮,白色,锁状联合体明显;菌丝在种植过程中传引快;2)结苓早,苓体均匀结实,肉质白色或浅黄色,苓皮薄,呈紫红色;3)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生物学效率高,产量高,质量好等优点;4)显著提高了茯苓中的氨基酸和茯苓多糖等有效成分的含量。
文档编号A01G1/04GK102742453SQ201110366610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8日
发明者乔明安, 何黎清, 戴甲木, 王先有, 黄定祥 申请人:湖南补天药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未知地区] 2019年03月02日 12:25
    哪里有茯苓新菌种我要买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