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东方新糠虾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中的高密度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50298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东方新糠虾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中的高密度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东方新糠虾(Neomysis orientali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软甲亚纲(Malacostraca)、糠虾目(Mysidacea)、糠虾科(Mysidae)、新糠虾属(Neomysis)。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特别是沿海咸淡水海域尤为常见。东方新糠虾具有广温、广盐性;属杂食性类型,既可滤食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卵、桡足类和枝角类,也可摄食有机碎屑和微小生物,甚至可摄食大于其身体数倍的箭虫;能在水底生物和浮游生物之间形成纽带,在某些水域也是海洋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新糠虾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类和多种微量元素,不仅可以鲜食、发酵成虾酱和虾油,更是多种经济水产动物(大黄鱼、石斑鱼、大菱鲆、牙鲆、东方鲀、真鲷、海马、河蟹大眼幼体、曼氏无针乌贼等)的优质活饵料。

目前,东方新糠虾的获取仅仅靠天然捕捞,捕获量很少而且不稳定,很难满足多种经济鱼类育苗过程中对其大量摄食的需求;正因如此,事实上多种经济鱼类的育苗过程中也放弃了对糠虾的使用。而生产实践证明(如曼氏无针乌贼),东方新糠虾至少可以提高苗种成活率50%以上,其对于提升水产动物的育苗成功率毋庸置疑。

舟山地区三疣梭子蟹养殖较多。因此,如何在现有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东方新糠虾高密度培养的方法,既不影响原有养殖品种的产量,又能达到高密度培养东方新糠虾的目的,使东方新糠虾能够在多种经济鱼类的育苗中发挥其优质活饵料的优势,提升整个育苗产业的水平,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东方新糠虾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中的高密度养殖方法,既不影响原有养殖品种的产量,又能达到高密度培养东方新糠虾的目的,使东方新糠虾能够在多种经济鱼类的育苗中发挥其优质活饵料的优势,提升整个育苗产业的水平。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东方新糠虾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中的高密度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养殖塘的准备:利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进行混养,在三疣梭子蟹布苗之前,将塘水排干并用高压水枪冲洗清淤后持续曝晒;养殖前养殖塘进水50~80cm,用80~120ppm的漂白粉消毒,并泼洒养殖塘四壁消毒,消毒完成后向养殖塘注入新鲜海水至水深1.5~2米;因糠虾培养是利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所以养殖塘的消毒不仅要满足三疣梭子蟹育苗需要,更要兼顾后期糠虾的培养需求。消毒完成后,水位加至1.5~2米左右,此时水位不需要加至最高,6月份之前主要以添加新水为主。

(2)苗种投放:每年5月份向养殖塘投放三疣梭子蟹苗,三疣梭子蟹苗投放量为每亩2000~3500只;8月份投放日本对虾苗,日本对虾苗投放量为每亩1万~1.2万尾;9月份接种东方新糠虾,接种密度为0.5~1kg/亩·米水体;

(3)投喂管理:

三疣梭子蟹投喂方式为:采用野杂鱼与人工配合饲料的混合物进行投喂,早晚各投喂一次,放苗至7月每天投喂量为三疣梭子蟹总重量的8~10%,8~10月每天投喂量为三疣梭子蟹总重量的10~15%,11月起每天投喂量为三疣梭子蟹总重量的3~5%,直至水温低于8℃停止投喂;

东方新糠虾养殖期间,每隔5~7天向养殖塘投放南美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调水宝及益生菌,南美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投放量为1~1.5kg/亩,调水宝投放量为0.5~1kg/亩,益生菌投放量为0.2~0.5kg/亩。因糠虾喜欢摄食单细胞藻类、轮虫、桡足类等,这样操作保持养殖塘良好的水质和充足的饵料生物。一般,每隔5~7天,向培养池中泼洒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及调水宝、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保证充足的营养盐供应,维持池中良好的水色。

本发明在现有梭子蟹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将东方新糠虾的高密度养殖与日本对虾的养殖进行结合,利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养殖,三疣梭子蟹养殖每天都会投喂大量的鲜杂鱼供其摄食。鲜杂鱼以及梭子蟹死亡个体不仅作为腐殖质为糠虾、日本对虾的生长提供了直接食物来源,而且可以作为营养盐来丰富水体中的饵料生物量间接满足糠虾、日本对虾的摄食需求。能够有效提高三疣梭子蟹养殖养殖场地及饵料的利用率,且糠虾、日本对虾、梭子蟹三者混养互不影响,没有竞争性关系,养殖经济性好,资源充分利用。东方新糠虾接种时间应选择在9月份,此时正值糠虾秋季繁殖季节,不仅容易采捕,而且接种后糠虾可继续繁殖;三疣梭子蟹此时已达2两左右,不会摄食体型仅有1cm左右的接种糠虾,8月份投放日本对虾苗也不会与三疣梭子蟹影响,日本对虾与东方新糠虾之间也互不影响。日本对虾是为了充分利用资源补充养殖,混养期间不需要额外投喂饲料即可满足需求。东方新糠虾趋光性强,可以利用趋光性诱捕,而日本对虾趋光性不强,且跳跃力极强,因此避免了捕获糠虾时将日本对虾一并捕获的情况出现。东方新糠虾繁殖速度比较快,待达到一定规模后,即可以持续每天从养殖塘中捕捉部分以喂食经济鱼类(如曼氏无针乌贼冬季育苗时,11月份即要开始摄食糠虾),作为活饵料。本发明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中套养东方新糠虾和日本对虾,利用三疣梭子蟹养殖期间饵料的充足供应、水质的人为调控、精心的人工管理,并结合东方新糠虾繁殖速度快的生物学特性,达到东方新糠虾高密度培养的目的。

作为优选,养殖塘的底质为泥沙质土,养殖塘四壁为水泥护坡,养殖塘为方形,四角呈圆弧形,养殖塘面积5亩,塘深2~2.5米,进水口安装150~200目的筛娟网,养殖塘中间底部设有排污口,排污口罩有80目尼龙网带,并配备1千瓦的水车式增氧机两台。

作为优选,两台水车式增氧机沿着养殖塘任意一条对角线布置,布置位置在对角线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及三分之二处。

作为优选,三疣梭子蟹在次年1月起捕,东方新糠虾在当年11月15日起开始收获喂养曼氏无针乌贼,持续收获直至三疣梭子蟹全部捕获完成为止,日本对虾在三疣梭子蟹捕获前采用地笼抓捕完成。说明,一般在三疣梭子蟹抓捕前,就需要将日本对虾先捕完。一般在1月初,采用地笼捕获,每天收网放网,直至捕光为止。

作为优选,野杂鱼与人工配合饲料的混合物的重量配比为野杂鱼:人工配合饲料=7:3~8:2。

作为优选,养殖期间当日平均水温≥27℃时,每天换水一次,采用底部换水方式,每次底部排水30~50cm高度水层;当日平均水温<27℃时,每次2~3天换水一次,采用底部换水方式,每次底部排水10~30cm高度水层。东方新糠虾有集群巡游的习性,喜欢潜伏于池壁四周的水草中。结合此习性,养殖塘设有中间排污口,每次均采用底部排污,很难造成糠虾的大量逃逸,切勿表层换水。

作为优选,东方新糠虾养接种前5~7天,向养殖塘投放调水宝及益生菌,调水宝投放量为0.5~1kg/亩,益生菌投放量为0.2~0.5kg/亩。

作为优选,养殖塘的盐度控制在26.5-27.5‰。

作为优选,南美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投放前,提前浸泡2~3小时,然后用80~100目网带搓碎后再全塘均匀泼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既不影响原有养殖品种的产量,又能达到高密度培养东方新糠虾的目的,同时还能养殖日本对虾,综合利用资源,使东方新糠虾能够在多种经济鱼类的育苗中发挥其优质活饵料的优势,提升整个育苗产业的水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本发明中,若非特指,所采用的原料和设备等均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领域常用的。下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实施例1:

一种东方新糠虾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中的高密度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养殖塘的准备:利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进行混养,在三疣梭子蟹布苗之前,将塘水排干并用高压水枪冲洗清淤后持续曝晒;养殖前养殖塘进水50cm,用80ppm的漂白粉消毒,并泼洒养殖塘四壁消毒,消毒完成后向养殖塘注入新鲜海水至水深1.5米,养殖塘的盐度控制在26.5-27.5‰。养殖塘的底质为泥沙质土,养殖塘四壁为水泥护坡,养殖塘为长方形,四角呈圆弧形,养殖塘面积5亩,塘深2米,塘埂的坡比为1:1.5,进水口安装150目的筛娟网,阻拦野杂鱼及小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养殖塘中间底部设有排污口,排污口罩有80目尼龙网带,不仅防止梭子蟹逃逸,更为了减少后期培养糠虾的逃逸;并配备1千瓦的水车式增氧机两台,两台水车式增氧机沿着养殖塘任意一条对角线布置,布置位置在对角线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及三分之二处,增氧机对角线放置,除增氧作用外,还能使池塘中的活饵料及糠虾幼体随水体流动而均匀分布。

(2)苗种投放:每年5月份向养殖塘投放三疣梭子蟹苗,三疣梭子蟹苗投放量为每亩2000只;8月份投放日本对虾苗,日本对虾苗投放量为每亩1万尾;9月份接种东方新糠虾(9月18和25日分两次进行糠虾接种),接种密度为0.5kg/亩·米水体;东方新糠虾养接种前5天,向养殖塘投放调水宝(市售)及益生菌(市售,农盛乐水产em菌),调水宝投放量为0.5kg/亩,益生菌投放量为0.2kg/亩。

接种东方新糠虾主要取自试验场主排水口岸边海域以及附近一养鱼网箱,因这些地方饵料丰富,糠虾多喜欢聚集于此,易于捕捞。傍晚利用糠虾趋光性点灯诱捕,采用60目的捞网收集,带水充气运输。尽量降低运输时间和运输密度,防止运输过程中温度、盐度及溶氧的剧烈变化。糠虾接种时选择上风口,糠虾入水后,轻微搅动水体,利于糠虾迅速散开。共接种2次。接种后2天,傍晚用手电筒沿池塘边巡视,能够发现东方新糠虾集群趋光,说明接种已成功。

(3)投喂管理:

三疣梭子蟹投喂方式为:采用野杂鱼与人工配合饲料的混合物进行投喂(重量配比为野杂鱼:人工配合饲料=7:3。),早晚各投喂一次,放苗至7月每次投喂量为三疣梭子蟹总重量的8%,8~10月每次投喂量为三疣梭子蟹总重量的10%,11月起每次投喂量为三疣梭子蟹总重量的3%,直至水温低于8℃停止投喂;

东方新糠虾养殖期间,每隔5天向养殖塘投放南美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市售)、调水宝及益生菌,南美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投放量为1kg/亩,调水宝投放量为0.5kg/亩,益生菌投放量为0.2kg/亩。南美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投放前,提前浸泡2小时,然后用80目网带搓碎后再全塘均匀泼洒。

三疣梭子蟹在次年1月起捕,东方新糠虾在当年11月15日起开始收获喂养乌贼,持续收获直至三疣梭子蟹全部捕获完成为止,一般在三疣梭子蟹抓捕前,就需要将日本对虾先捕完。一般在1月初,采用地笼捕获,每天收网放网,直至捕光为止。

养殖期间当日平均水温≥27℃,每天换水一次,采用底部换水方式,每次底部排水30~50cm高度水层;当日平均水温<27℃,每隔2~3天换水一次,采用底部换水方式,每次底部排水10~30cm高度水层。遇到台风或大雨过后,及时补充新水,防止盐度变化过大。定期傍晚巡塘,观察糠虾群体的数量及特征变化。

实施例2:

一种东方新糠虾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中的高密度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养殖塘的准备:利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进行混养,在三疣梭子蟹布苗之前,将塘水排干并用高压水枪冲洗清淤后持续曝晒;养殖前养殖塘进水80cm,用120ppm的漂白粉消毒,并泼洒养殖塘四壁消毒,消毒完成后向养殖塘注入新鲜海水至水深2米,养殖塘的盐度控制在26.5-27.5‰。养殖塘的底质为泥沙质土,养殖塘四壁为水泥护坡,养殖塘为长方形,四角呈圆弧形,养殖塘面积5亩,塘深2.5米,塘埂的坡比为1:1.5,进水口安装200目的筛娟网,阻拦野杂鱼及小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养殖塘中间底部设有排污口,排污口罩有80目尼龙网带,不仅防止梭子蟹逃逸,更为了减少后期培养糠虾的逃逸;并配备1千瓦的水车式增氧机两台,两台水车式增氧机沿着养殖塘任意一条对角线布置,布置位置在对角线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及三分之二处,增氧机对角线放置,除增氧作用外,还能使池塘中的活饵料及糠虾幼体随水体流动而均匀分布。

(2)苗种投放:每年5月份向养殖塘投放三疣梭子蟹苗,三疣梭子蟹苗投放量为每亩3500只;8月份投放日本对虾苗,日本对虾苗投放量为每亩1.2万尾;9月份接种东方新糠虾(9月18和25日分两次进行糠虾接种),接种密度为1kg/亩·米水体;东方新糠虾养接种前7天,向养殖塘投放调水宝(市售)及益生菌(市售,农盛乐水产em菌),调水宝投放量为1kg/亩,益生菌投放量为0.5kg/亩。

接种东方新糠虾主要取自试验场主排水口岸边海域以及附近一养鱼网箱,因这些地方饵料丰富,糠虾多喜欢聚集于此,易于捕捞。傍晚利用糠虾趋光性点灯诱捕,采用60目的捞网收集,带水充气运输。尽量降低运输时间和运输密度,防止运输过程中温度、盐度及溶氧的剧烈变化。糠虾接种时选择上风口,糠虾入水后,轻微搅动水体,利于糠虾迅速散开。共接种2次。接种后2天,傍晚用手电筒沿池塘边巡视,能够发现东方新糠虾集群趋光,说明接种已成功。

(3)投喂管理:

三疣梭子蟹投喂方式为:采用野杂鱼与人工配合饲料的混合物进行投喂(重量配比为野杂鱼:人工配合饲料=8:2。),早晚各投喂一次,放苗至7月每次投喂量为三疣梭子蟹总重量的10%,8~10月每次投喂量为三疣梭子蟹总重量的15%,11月起每次投喂量为三疣梭子蟹总重量的5%,直至水温低于8℃停止投喂;

东方新糠虾养殖期间,每隔7天向养殖塘投放南美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市售)、调水宝及益生菌,南美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投放量为1.5kg/亩,调水宝投放量为1kg/亩,益生菌投放量为0.5kg/亩。南美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投放前,提前浸泡3小时,然后用100目网带搓碎后再全塘均匀泼洒。遇到台风或大雨过后,及时补充新水,防止盐度变化过大。定期傍晚巡塘,观察糠虾群体的数量及特征变化。

三疣梭子蟹在次年1月起捕,东方新糠虾在当年11月15日起开始收获喂养乌贼,持续收获直至三疣梭子蟹全部捕获完成为止,一般在三疣梭子蟹抓捕前,就需要将日本对虾先捕完。一般在1月初,采用地笼捕获,每天收网放网,直至捕光为止。

养殖期间当日平均水温≥27℃,每天换水一次,采用底部换水方式,每次底部排水30~50cm高度水层;当日平均水温<27℃,每隔2~3天换水一次,采用底部换水方式,每次底部排水10~30cm高度水层。遇到台风或大雨过后,及时补充新水,防止盐度变化过大。定期傍晚巡塘,观察糠虾群体的数量及特征变化。

实施例3:

一种东方新糠虾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中的高密度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养殖塘的准备:利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进行混养,在三疣梭子蟹布苗之前,将塘水排干并用高压水枪冲洗清淤后持续曝晒;养殖前养殖塘进水60cm,用100ppm的漂白粉消毒,并泼洒养殖塘四壁消毒,消毒完成后向养殖塘注入新鲜海水至水深2米,养殖塘的盐度控制在26.5-27.5‰。养殖塘的底质为泥沙质土,养殖塘四壁为水泥护坡,养殖塘为长方形,四角呈圆弧形,养殖塘面积5亩,塘深2.5米,塘埂的坡比为1:1.5,进水口安装200目的筛娟网,阻拦野杂鱼及小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养殖塘中间底部设有排污口,排污口罩有80目尼龙网带,不仅防止梭子蟹逃逸,更为了减少后期培养糠虾的逃逸;并配备1千瓦的水车式增氧机两台,两台水车式增氧机沿着养殖塘任意一条对角线布置,布置位置在对角线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及三分之二处,增氧机对角线放置,除增氧作用外,还能使池塘中的活饵料及糠虾幼体随水体流动而均匀分布。

(2)苗种投放:每年5月份向养殖塘投放三疣梭子蟹苗,三疣梭子蟹苗投放量为每亩3000只;8月份投放日本对虾苗,日本对虾苗投放量为每亩1万尾;9月份接种东方新糠虾(9月18和25日分两次进行糠虾接种),接种密度为0.8kg/亩·米水体;东方新糠虾养接种前6天,向养殖塘投放调水宝(市售)及益生菌(市售,农盛乐水产em菌),调水宝投放量为0.8kg/亩,益生菌投放量为0.3kg/亩。

接种东方新糠虾主要取自试验场主排水口岸边海域以及附近一养鱼网箱,因这些地方饵料丰富,糠虾多喜欢聚集于此,易于捕捞。傍晚利用糠虾趋光性点灯诱捕,采用60目的捞网收集,带水充气运输。尽量降低运输时间和运输密度,防止运输过程中温度、盐度及溶氧的剧烈变化。糠虾接种时选择上风口,糠虾入水后,轻微搅动水体,利于糠虾迅速散开。共接种2次。接种后2天,傍晚用手电筒沿池塘边巡视,能够发现东方新糠虾集群趋光,说明接种已成功。

(3)投喂管理:

三疣梭子蟹投喂方式为:采用野杂鱼与人工配合饲料的混合物进行投喂(重量配比为野杂鱼:人工配合饲料=7:3),早晚各投喂一次,放苗至7月每次投喂量为三疣梭子蟹总重量的10%,8~10月每次投喂量为三疣梭子蟹总重量的15%,11月起每次投喂量为三疣梭子蟹总重量的5%,直至水温低于8℃停止投喂;

东方新糠虾养殖期间,每隔6天向养殖塘投放南美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市售)、调水宝及益生菌,南美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投放量为1.2kg/亩,调水宝投放量为0.7kg/亩,益生菌投放量为0.3kg/亩。南美白对虾人工配合饲料投放前,提前浸泡2.5小时,然后用100目网带搓碎后再全塘均匀泼洒。遇到台风或大雨过后,及时补充新水,防止盐度变化过大。定期傍晚巡塘,观察糠虾群体的数量及特征变化。

三疣梭子蟹在次年1月起捕,东方新糠虾在当年11月15日起开始收获喂养乌贼,持续收获直至三疣梭子蟹全部捕获完成为止,一般在三疣梭子蟹抓捕前,就需要将日本对虾先捕完。一般在1月初,采用地笼捕获,每天收网放网,直至捕光为止。

养殖期间当日平均水温≥27℃,每天换水一次,采用底部换水方式,每次底部排水30~50cm高度水层;当日平均水温<27℃,每隔2~3天换水一次,采用底部换水方式,每次底部排水10~30cm高度水层。遇到台风或大雨过后,及时补充新水,防止盐度变化过大。定期傍晚巡塘,观察糠虾群体的数量及特征变化。

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闪试验场三疣梭子蟹养殖塘中进行。培养效果非常显著,东方新糠虾密度可达13尾/L,3个培养池共捕捞900多斤,满足了15万只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摄食需求。在与非接种糠虾养殖塘比较中,三疣梭子蟹和日本对虾产量相差无几,分别为三疣梭子蟹50kg/亩左右、日本对虾20kg/亩左右,接种东方新糠虾养殖塘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东方新糠虾投喂至少可以提高曼氏无针乌贼幼体成活率50%以上。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