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养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幼猪饲料槽。
背景技术:
现有的幼猪饲料槽多为传统的方形或者圆形饲料槽,顶端设有一放置饲料的进料口,便于进行喂养仔猪,但由于没有额外的防护设置,加上幼猪特有的进食习惯,容易在饲料槽中哄抢和翻拱饲料,造成饲料洒落,甚至撞翻饲料槽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幼猪饲料槽,具有防饲料洒落功能、防哄抢功能以及灵活的分料功能。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幼猪饲料槽,包括顶部开口的饲料桶和位于饲料桶两侧的槽本体,饲料桶两侧设有出料口,槽本体通过出料口与饲料桶连通,槽本体内设有隔板,隔板一端固定于槽本体内壁,隔板另一端固定于出料口,槽本体内还设有限位杆,限位杆贯穿隔板,饲料桶内还设有挡板,饲料桶顶部设有夹紧件,夹紧件设有与挡板横截面相适应的卡口,挡板底部设有一对分料板。
优选地,所述夹紧件由弹性材料制成,夹紧件的纵截面为倒“U”形,将挡板插入夹紧件的卡口,从而使夹紧件可以起到将挡板固定的作用,当需要调整或者清洗饲料槽时,可将夹紧件取下,进而取出挡板以及挡板底部的分料板。
优选地,所述分料板的纵截面为倒“V”形,分料板之间设有加固杆,加固杆设有至少两根,分料板的设计使进入饲料桶的饲料可以分成两股分别通过出料口流进两侧的槽本体,加固杆的设计进一步加固了分料板的牢固度,防止因承载过多饲料产生变形。
优选地,所述隔板之间的距离为45~65cm,将槽本体进一步分隔,从而使每个隔板围起的区域刚好只能容纳一头幼猪,防止幼猪哄抢饲料。
优选地,所述限位杆位于槽本体边缘,限位杆所在平面垂直于隔板所在平面,由于幼猪进食时喜好翻拱饲料,限位杆的设计可以防止幼猪进食时因翻拱而造成饲料掉落至饲料槽外,减轻了打扫卫生的工作量。
优选地,所述饲料桶侧壁上对立设有一对拉手,当需要移动幼猪饲料槽位置时,可通过拉手搬动幼猪饲料槽,操作方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防饲料洒落功能:限位杆的设计可以防止幼猪进食时因翻拱而造成饲料掉落至饲料槽外,减轻了清洁工作的负担;
(2)防哄抢功能:设计隔板,使每个隔板围起的区域刚好只能容纳一头幼猪,防止幼猪哄抢饲料;
(3)灵活的分料功能:设计分料板、挡板以及夹紧件,实现饲料桶两侧的分料功能,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且分料板可取出清洗、可移动,灵活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幼猪饲料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幼猪饲料槽的纵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幼猪饲料槽的挡板和分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幼猪饲料槽的夹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槽本体1、饲料桶2、隔板3、限位杆4、挡板5、分料板6、夹紧件7、加固杆8、卡口9、拉手10、出料口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幼猪饲料槽,包括顶部开口的饲料桶2和位于饲料桶2两侧的槽本体1,饲料桶2两侧设有出料口11,槽本体1通过出料口11与饲料桶2连通,饲料桶2侧壁上对立设有一对拉手10,当需要移动幼猪饲料槽位置时,可通过拉手10搬动幼猪饲料槽,操作方便。
槽本体1内设有隔板3,隔板3一端固定于槽本体1内壁,隔板3另一端固定于出料口11,槽本体1内还设有限位杆4,限位杆4贯穿隔板3,隔板3之间的距离为45~65cm,从而使每个隔板3围起的区域刚好只能容纳一头幼猪,防止幼猪哄抢饲料。限位杆4位于槽本体1边缘,限位杆4所在平面垂直于隔板3所在平面,由于幼猪进食时喜好翻拱饲料,限位杆4的设计可以防止幼猪进食时因翻拱而造成饲料掉落至饲料槽外,减轻了打扫卫生的工作量。
如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幼猪饲料槽的挡板5和分料板6的结构示意图,饲料桶2内还设有挡板5,挡板底部设有一对分料板6,分料板6的纵截面为倒“V”形,分料板6之间设有加固杆8,加固杆8设有至少两根,分料板6的设计使进入饲料桶2的饲料可以分成两股分别通过出料口11流进两侧的槽本体1,加固杆8的设计进一步加固了分料板6的牢固度,防止因承载过多饲料产生变形。
如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幼猪饲料槽的夹紧件的结构示意图,饲料桶2顶部设有夹紧件7,夹紧件7设有与挡板5横截面相适应的卡口9,夹紧件7由弹性材料制成,夹紧件7的纵截面为倒“U”形,将挡板5插入夹紧件7的卡口9,从而使夹紧件7可以起到将挡板5固定的作用,当需要调整或者清洗幼猪饲料槽时,可将夹紧件7取下,进而取出挡板5以及挡板5底部的分料板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