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治根部病害的可溶性颗粒剂及其施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58517阅读:8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组合物及施用方法,尤其是一种可溶性颗粒剂,属于复合型农药,用于防治田间作物、果树、蔬菜、其他特种作物和草皮中的地下害虫及根部病害。
背景技术
:植物根部病害对植物生长有严重危害,导致被害植株生长矮小、缓慢、叶色异常、结果少、甚至提前死亡等,每年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目前防治根部病害的农药以触杀型居多,内吸型较少,比如阿维菌素和辛硫磷的主要作用机理是胃毒和触杀作用,噻唑膦和苯线磷的主要作用机理是触杀和内吸作用。根部病害发生于植物的地下部分,不便于喷洒农药,大量浇灌液体农药容易造成土壤污染,药剂浪费和投入成本都相对较高,而且渗透到达根部深度的活性成分通常难以达到致死浓度的要求,因此造成防治效果不理想。使用灌根器灌根施药的方法需扒开植物根部,操作较为繁琐,劳动力投入成本高。乳油剂型的农药使用高毒有机溶剂作载体,有机溶剂有刺激作用,对土壤污染大,因此不提倡在农田大量使用。颗粒剂是固体农药中的一种常见剂型,分为非解体型和解体型。颗粒剂的加工方法有包衣法、喷雾干燥法、挤出成型法、吸附法、流化床法、回转法等。非解体性颗粒剂载体一般为炉渣、砖渣、煤矸石、河砂、沸石、锯末、秸秆碎等。目前非解体性颗粒剂的载体多为不可降解材料,施用后留在土壤中,容易成为土壤病原物寄主,导致土壤污染物残留,病害滋生、蔓延和传代。而有些生物型载体如秸秆碎,虽可缓慢降解,但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处理不够,自身携带病菌、虫卵等,容易导致二次污染和侵染循环的发生。解体性颗粒剂载体一般为陶土、膨润土、硅藻土、白炭黑等。该载体虽可在水中崩解,但仍无法在水中达到完全溶解。目前已报道的农药仅有单一的施用方式,使用周期不长,施用方式不够灵活,不能从移栽到整个生长期结束前随时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方式施药。用于撒施的农药载体不能完全溶于水,不能进行冲施。而可溶性的农药,如可湿性粉剂或乳粒剂,需先在水中溶解后再浇灌或用喷雾剂喷施,不可用于埋播、穴播或撒施。当前用于防治植物根部病害的农药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活性成分且可完全溶于水的农药多为乳油剂型,复合型颗粒剂载体均不可完全溶于水,仅可用于埋播,而载体可完全溶解的农药剂型仅含单一活性成分,这样对植物根部病害治疗效果并不太理想。现有的颗粒剂还普遍存在对液体吸附能力不强,或者吸水后容易返潮、彼此粘结的问题,因此需进行通风晾晒。但长时间在阳光下容易导致有效成分被分解氧化,杀虫害活性降低甚至失效。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防治植物根部病害的颗粒剂,它对植物根部病害防治效果更好,对药剂吸附能力强,能迅速完全溶解于水,既可以进行撒施,又可以冲施、埋播或穴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防治根部病害的可溶性颗粒剂,其特征在于:由载体和乳油组成,所述载体为可完全溶于水的颗粒状固体,载体的原料及其质量分数为可溶性盐含86~96%、柠檬酸含2~6%、碳酸氢铵含1~5%、聚乙烯吡咯烷酮含0.5~2%、色素含0~1.5%,所述乳油含有可防治根部病害的活性成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载体中可溶性盐包括硫酸镁、硝酸镁、硝酸钙、硫酸钠、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硝酸钠、硝酸钾和氯化钾中的任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活性成分包括质量分数为2~10%的活性成分Ⅰ和质量分数为45~65%的活性成分Ⅱ,其余为辅料;活性成分Ⅰ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乙酰氨基阿维菌素中的任一种;活性成分Ⅱ为噻唑膦、辛硫磷、灭线磷、苯线磷、硫线磷、氯唑磷或丁硫环磷中的任一种。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辅料包括二甲基甲酰胺、环氧大豆油、二叔丁基对甲酚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它们在乳油中的质量分数为二甲基甲酰胺含5~12%、环氧大豆油含2~6%、二叔丁基对甲酚含0.5~2%、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含25~30%。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其制备方法是将乳油与载体按照质量比1:2~8投入双螺旋搅拌釜中,混合搅拌0.5~3小时,过80~100目筛出料筛分后,得到可溶性颗粒剂。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载体的制备方法为:将载体原料投入搅拌罐中,混合搅拌0.5~3小时后倒入高温炉内,持续搅拌并加热至700~900℃,待原料到达熔融状态后,通风冷却至完全凝固后投入粉碎机粉碎,过80~100目筛,制得载体。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乳油的制备方法为:在二甲基甲酰胺中先加入活性成分Ⅰ,再加入二叔丁基对甲酚,用搅拌罐搅拌至完全溶解,然后加入活性成分Ⅱ,搅拌0.2~1小时后,再加入环氧大豆油,最后加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搅拌1~5小时后形成乳油。用于防治根部病害的可溶性颗粒剂的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撒施、冲施、埋播或穴播。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播种或移栽前采用拌土埋播,每亩撒施剂量为0.5~2kg;生长中期或病发时采用冲施、撒施或穴播的一种,每亩施用剂量为0.5~2kg。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冲施时先用1~100倍体积的水溶解,再随水浇灌到农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取得的技术进步是:本发明的颗粒剂其载体和乳油的所有成分均来自常见的纯净化合物,可完全溶于水,不产生土壤中残留物,因此不会携带和传播病原。载体所含的各成分中聚乙烯吡咯烷酮是粘结剂,柠檬酸是pH值调节剂,以确保颗粒剂的活性成分在适宜的酸度下最大程度发挥其药效。可溶性盐是吸附性填料,对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且所制成的成品为干剂,水分仅为1%左右,无返潮现象,硬度大于85%。碳酸氢铵可在高温下产生的气体,使载体具有蜂窝状多孔结构。本发明所使用的载体与其他颗粒剂的载体单位重量的生产成本相差不大,但其对药剂的吸附能力是后者的大约3~8倍。因此,在吸附等量药剂时,本发明的载体使用量大大减少,生产成本得到降低。由于载体负载药剂能力的提高,使用该载体可以制备出药剂含量更高的颗粒剂农药,有助于克服农药活性成分在植物根际的浓度达不到致死浓度,而导致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发明载体的多孔状结构除了具有吸附乳油的作用外,还有助于遇水后迅速溶解。通过颗粒剂上的孔隙,水份可迅速到达并润湿颗粒剂内部,使其体积溶胀而崩解,同时释放农药的活性成分,其崩解速度仅为1分钟左右。本发明的载体成分对活性成分的释放和药效的发挥无不利影响。而且其无机盐成分还可作为土壤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被植物吸收利用,对作物生长和提高抗病能力有促进作用,因此本发明还被可视为一种药肥。本发明所使用的乳油与直接用作农药的普通乳油不同。普通乳油剂型的农药主要以有机溶剂作为载体吸附活性成分,因此有机溶剂所占比例高、毒性大。本发明的颗粒剂中有机溶剂的含量极低,主要采用固体载体颗粒对药剂进行吸附,因此毒性很低,属于环境友好型农药。本发明的乳油中使用了两种的活性成分,一种为抗生素类原药精粉,可有效杀菌、杀螨和杀线虫等,另一种为有机磷类杀线虫剂,将两种活性成分进行混合复配后,扩大了对作物和草皮中的地下害虫及根部病害的适用范围,而且对于防治病害具有增效作用,较其单剂明显提高了对根部病害的防治效果。乳油的辅料中,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为乳化剂,环氧大豆油为稳定剂,二叔丁基对甲酚为抗热剂。本发明在制备载体时需将充分混合的载体原料在高温炉中加热,碳酸氢氨在高温下生成氨气和二氧化碳,可在载体中形成气孔,其他各成分在熔融状态下融合,冷却后凝结为固体,再粉碎过筛,本发明所制得的粒度范围为80~100目的载体对乳油的吸附、崩解速率和活性成分释放所取得的综合效果最佳。本发明在制备乳油时通过采用特定的加料顺序和充分搅拌,可使各成分在尽可能少的溶剂中充分溶解并混合均匀,保证活性成分性质稳定,且各物质间不发生相互反应,最终所制得的乳油为无色透明液体。本发明制备颗粒剂的方法操作简单,生产加工成本低。乳油与载体的质量比为1:2~8时,乳油可充分被载体吸附,而且所制得的颗粒剂湿度适宜,相互不粘连,所吸附乳油的量可满足施用剂量和浓度的要求,并能保持极强的吸水性,遇水后可迅速吸水崩解。本发明具有施用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克服了现有颗粒剂农药施用方式的局限性,既可以以固体颗粒剂形式撒施、埋播或穴播,也可以将颗粒剂溶于水后冲施。本发明在深耕或播种、移栽时可将拌土的颗粒剂均匀埋播于事先开好的沟中,盖土后大水浇灌,使活性成分溶解释放。预先拌细土可使颗粒剂在土壤中分布更加均匀,防止颗粒相互聚集密度过大而导致的土壤局部药剂浓度过高的问题,单个颗粒与土壤和水分的接触更加充分,药效的释放效果也更为理想。本发明在病害发生时或作物生长中期可通过冲施、撒施和根际穴播的方式随时补充施药,扩大了农药的使用周期,而且操作十分简便。可采用撒施的方式进行补充施药时,只需将颗粒剂直接撒施于土壤表面,操作十分简便,少量田间水分即可使颗粒剂溶解,在目标部位有效发挥其药效,此方式尤其适合于根系分布在土壤浅层甚至部分根系暴露在土壤表面的作物。在冲施时,需先将颗粒剂溶解在1~100倍体积的水中,再在浇灌农田的出水口处缓慢加入到浇灌用的水中进行二次稀释,便可随水冲到农田地里。穴播时在靠近植物根部的土壤处挖穴,按每亩施用剂量和植株密度逐穴施药,每穴施入颗粒剂后覆少量土,再大水浇灌。该方式尤其适用于株间距离较大,植株根系较深的情况,能够使药剂更有效到达发病部位,减少不必要的药剂浪费,增大防治病害的效果。本发明能重点针对病害发生部位施药,具有方向性强和精准施药的特点,药剂能在根部充分发挥药效,而不接触或附着在植物的土壤以上部分,颗粒剂施药农药利用率提高,减少了农药不必要的浪费和对环境的药害污染,也更加便于精确计量,节约了农药的使用成本。本发明每次施用的最佳剂量为每亩0.5~2kg,过少时由于植物根部无法达到有效药剂浓度,可能对根部病害的防治效果不理想,过多时对作物容易产生药害污染,增加投入成本,且不会对根部病害的防治效果有更多显著性提高。本发明施药过程无粉尘污染,无微粒漂移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人畜吸入性毒害,预拌细土后操作人员与药剂直接接触很少,使用安全性高,施用和储运都十分方便,节省劳动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是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用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并不以此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本发明的用于防治根部病害的可溶性颗粒剂,由载体和乳油组成,所述载体为可完全溶于水的颗粒状固体,载体的原料及其在载体中的质量分数为可溶性盐含86~96%、柠檬酸含2~6%、碳酸氢铵含1~5%、聚乙烯吡咯烷酮含0.5~2%、色素含0~1.5%。可溶性盐包括硫酸镁、硝酸镁、硝酸钙、硫酸钠、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硝酸钠、硝酸钾和氯化钾中的任一种或几种的混合。乳油中所含活性成分包括质量分数为2~10%的活性成分Ⅰ和质量分数为45~65%的活性成分Ⅱ,活性成分Ⅰ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乙酰氨基阿维菌素中的任一种;活性成分Ⅱ为噻唑膦、辛硫磷、灭线磷、苯线磷、硫线磷、氯唑磷或丁硫环磷中的任一种。辅料包括二甲基甲酰胺、环氧大豆油、二叔丁基对甲酚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它们在乳油中的质量分数为二甲基甲酰胺含5~12%、环氧大豆油含2~6%、二叔丁基对甲酚含0.5~2%、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含25~30%。用于防治根部病害的可溶性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制备载体:将载体原料投入搅拌罐中,混合搅拌0.5~3小时后倒入高温炉内,持续搅拌并加热至700~900℃,待原料到达熔融状态后,通风冷却至完全凝固后投入粉碎机粉碎,过80~100目筛,制得载体。制备乳油:在二甲基甲酰胺中先加入活性成分Ⅰ,再加入二叔丁基对甲酚,用搅拌罐搅拌至完全溶解,然后加入活性成分Ⅱ,搅拌0.2~1小时后,再加入环氧大豆油,最后加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搅拌1~5小时后形成乳油。制备可溶性颗粒剂:将所制得的乳油与载体按照质量比1:2~8投入双螺旋搅拌釜中,混合搅拌0.5~3小时,过80~100目筛出料筛分后,得到可溶性颗粒剂。本发明的用于防治根部病害的可溶性颗粒剂的施用方法包括撒施、埋播、穴播或冲施。播种或移栽前采用拌土埋播,每亩施药剂量为0.5~2kg;生长中期或病发时采用冲施、撒施或穴播的一种,每亩施用剂量为0.5~2kg。冲施时先用1~100倍体积的水溶解,再随水浇灌到农田。实施例1用于防治根部病害的可溶性颗粒剂,由载体和乳油组成,载体的原料及其在载体中的质量分数为硫酸镁含70%、硫酸钠含16%、柠檬酸含6%、碳酸氢铵含5%、聚乙烯吡咯烷酮含2%、色素含1%。乳油的原料及其在乳油中的质量分数为阿维菌素含2%、噻唑膦含50%、二甲基甲酰胺含12%、环氧大豆油含2%、二叔丁基对甲酚含0.5%、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含29%。该可溶性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为:制备载体:将上述载体原料投入搅拌罐中,混合搅拌1小时后倒入高温炉内,持续搅拌并加热至800℃,待原料到达熔融状态后,通风冷却至完全凝固后投入粉碎机粉碎,过90目筛,制得载体。制备乳油:在二甲基甲酰胺中先加入阿维菌素,再加入二叔丁基对甲酚,用搅拌罐搅拌至完全溶解,然后加入噻唑膦,搅拌0.5小时后,再加入环氧大豆油,最后加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搅拌3小时后形成乳油。制备可溶性颗粒剂:将所制得的乳油与载体按照质量比1:4投入双螺旋搅拌釜中,混合搅拌1小时,过90目筛出料筛分后,得到可溶性颗粒剂。该可溶性颗粒剂的施用方法为:移栽前采用拌土埋播,每亩施用剂量为1kg;生长中期或病发时采用冲施,冲施时先将颗粒剂按1kg/亩的剂量溶解在15倍体积的水中,再在浇灌农田的出水口处缓慢加入到浇灌用的水中,再随水浇灌到农田。实施例2~7具有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类别的组成成分,某些同类别成分中所选取的不同化合物,以及各成分的不同质量分数如下面表1中所示,实施例2~7与上述实施例1所采用的制备方法步骤相同,所不同的工艺参数如下面表1中制备方法部分所示,实施例2~7与上述实施例1的施用方法有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施用方法、剂量如下面表1中施用方法部分所示。其中,在制备方法部分,“搅拌时间A(h)”代表制备载体时载体原料的搅拌时间,“搅拌时间B(h)”代表制备乳油时加入活性成分Ⅱ后搅拌的时间,“搅拌时间C(h)”代表制备乳油时加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后搅拌的时间,“搅拌时间D(h)”代表制备可溶性颗粒剂时混合搅拌载体和乳油的时间,“乳油:载体(m:m)”代表制备可溶性颗粒剂时所加入的乳油和载体的质量比。表1为了更好地验证本发明在防治根部病害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发明人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可溶性颗粒剂做了防治根部病害的大田试验,具体试验方法如下:试验设3个处理和1组空白对照,其中各处理组所使用的农药如下面表2所示:处理组3所使用的农药与实施例1提供的可溶性颗粒剂成分含量及其制备方法和施用方法完全相同。处理组2所使用的农药单位重量中含有与处理组3相同种类与剂量的活性成分,但该颗粒剂的载体主要为细砂石。处理组1所使用的农药所含活性成分剂量相同,但种类单一,单位重量颗粒剂中只含有11%的噻唑膦,其载体主要成分为陶土。空白对照组中仅使用了实施例1中所制备的纯载体,不含任何活性成分。表2试验组别农药剂型载体主要成分活性成分及含量处理组1非可溶性颗粒剂陶土11%噻唑膦处理组2非可溶性颗粒剂细砂石1%阿维菌素、10%噻唑膦处理组3可溶性颗粒剂硫酸镁、硫酸钠1%阿维菌素、10%噻唑膦空白对照组可溶性颗粒剂的载体硫酸镁、硫酸钠无3个处理组与1个空白对照组采用四次重复,共计16个小区,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20m2,种植相同品种和密度的黄瓜苗。每处理组组均按1kg/亩的剂量将相应的农药埋播在各自小区事先开好的沟中,施药后及时盖土,盖土后即移栽黄瓜苗,空白对照也按相同的剂量和方法埋播纯载体颗粒。黄瓜苗的主要根部病害为根节线虫,以此作为本试验结果的主要观察和衡量指标。移栽后40天采集小区中一半植株的黄瓜根系观察线虫危害情况,并调查和记载发病级别及防治效果。根结线虫危害分级标准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分级标准:0级:无病,根系上无根结,占全根系的0%1级:少,根系只有少量根结,占全根系的1~25%2级:中等,根结数量中等,占全根系的26~50%3级:多,根系根结数量很多,占全根系的51~75%4级:很多,根系根结数量特多,占全根系的76~100%病情指数计算公式:病情指数=100×∑(各级病根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防治效果计算公式: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移栽后第40天各试验区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的平均统计结果如下面表3所示:表3试验组别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处理组148.2571.89处理组239.8276.80处理组328.4683.42空白对照组171.62如表3中田间试验结果所示,处理组3的病情指数明显低于处理组1、处理组2和空白对照组,其防效效果为83.4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因此,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可溶性颗粒剂能够很好地防治根部病害的发生,使用效果明显好于其他试验组所使用的农药,也说明该剂型能够显著提高农药活性成分利用率和药效的释放。而且在3个处理组中,处理组1的病情指数最高,防治效果最低,说明采用同样施药剂量时,复合型农药的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好于仅含单一活性成分的农药。由于很多活性成分的持效期都比较短,比如在本试验中所使用的噻唑膦持效期一般只有30天左右,因此后期根结线虫很容易复发。本发明的可溶性颗粒剂除了可以在移栽前埋播以外,还可以用冲施的方法补充施药。在移栽后第41天,发明人将实施例1中的可溶性颗粒剂对处理组3剩下的一半植株进行了冲施,空白对照组冲施了可溶性颗粒剂的载体,冲施方法如实施例1中所述。由于其他处理组所使用的农药无法进行冲施,因此仅浇灌了等量的水。移栽后80天采集所有小区中剩下一般植株的根系进行观察和统计,其试验结果如下面表4所示:表4试验组别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处理组1115.3761.11处理组286.7970.74处理组334.8688.25空白对照组296.67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处理组3的病情指数远远低于处理组1、处理组2和空白对照组,其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处理组。由此可见,本发明的可溶性颗粒剂的使用周期更长,施用方式更灵活,防治效果也更好。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