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蒜播种机,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设置有分瓣机构、传动机构和播种机构的大蒜播种机。
背景技术:
大蒜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和出口产品,因其具有良好的医疗和保健功能,对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及胃肠等癌症有减轻症状及治疗作用,社会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国是大蒜的最大生产国,种植面积约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1/3,产量占全球的75%。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蒜生产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规范化管理,大蒜的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均实现机械化作业[1-3]。我国的大蒜生产仍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低,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大蒜播种机械。
目前的国内的大蒜播种机械主要有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发的2ZDS一5型自走式大蒜栽植机,一次可完成5行大蒜的栽种,生产率是人工栽种效率的25倍,在蒜种喂入、蒜种鳞芽方向的控制等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突破,但是还没有在大田中推广应用。青岛农业大学王方艳研制的大蒜播种机机采用先播种后覆膜的播种方式,一次性可以完成大蒜播种过程中的开沟、播种、镇压、覆膜和覆土等作业,但蒜种鳞芽的控制技术尚不成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高迟等提出了,采用勺链式结构排种器和光电识别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蒜排种及方向识别,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大蒜播种机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大蒜播种机。
本发明的大蒜播种机,包括机架、两前轮、分瓣机构、传动机构和播种机构,两前轮分别固定于轮轴的两端,轮轴通过两前轴承转动固定于机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瓣机构由料斗、圆柱筒、圆柱体、回位弹簧和拉线组成,料斗设置于机架前部的顶端,圆柱筒位于料斗的底部,圆柱体设置于圆柱筒中,圆柱筒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单个蒜瓣的凹槽;圆柱筒的顶端和底端与凹槽对应部位分别开设有上开口和下开口,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圆柱筒和圆柱体上,回位弹簧具有迫使圆柱体上的凹槽始终朝向上开口的驱使;拉线的上端固定于圆柱体上,用于拉动圆柱体转动使凹槽朝向下开口;
所述传动机构由前齿轮组、后齿轮组和转轴组成,转轴可转动设置于机架的中部,前齿轮组、后齿轮组分别固定于轮轴、转轴上,并通过链条传动连接;转轴上固定有凸轮;
所述播种机构由上料筒、下料筒、摆动臂组成,上料筒位于圆柱体的下方,上料筒的上端与下开口相通,下料筒的上部套在上料筒的下部上;下料筒的顶端固定有第一拉簧和第二拉簧,第一拉簧、第二拉簧的上端分别固定于机架和上料筒上,以迫使下料筒始终具有上升的驱使;摆动臂位于转轴的下方,摆动臂的后端转动固定于机架的后部,前端通过连杆与下料筒相铰接;凸轮下方的摆动臂上固定有压轴,拉线的下端固定于下料筒上,凸轮转动过程中,驱使下料筒周期性地下探刨坑,同时下料筒通过拉线拉动圆柱体周期性旋转而播种蒜瓣;下料筒的内壁上设置有使蒜瓣出牙端朝上的刷毛。
本发明的大蒜播种机,所述机架后端的上部设置有两个手扶杆,机架后端的下部设置有对播种后的蒜瓣进行掩埋的扶土块。
本发明的大蒜播种机,所述轮轴上的两个前轴承,均通过水平连杆和倾斜连杆与机架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大蒜播种机,所述机架由前竖梁、后竖梁、上横梁和下横梁焊接而成,机架的两侧均固定有两平行设置的中竖梁,转轴通过两后轴承可转动地固定于中竖梁上;所述摆动臂的数量为两个,两摆动臂间隔平行设置,压轴的两端固定于两摆动臂上。
本发明的大蒜播种机,所述连杆的后端通过第一销轴与摆动臂转动连接,连杆的前端通过第二销轴与下料筒转动连接;连杆上开设有与第一销轴相配合的条形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打算播种机,通过设置由料斗、圆柱筒、圆柱体、回位弹簧、拉线组成的分瓣机构,圆柱体上开设只可容纳一粒蒜瓣的凹槽,料斗中的蒜瓣经上开口进入凹槽中,随着圆柱体的转动,凹槽中的蒜瓣会经下开口落下,回位弹簧实现圆柱体的回位;分瓣机构实现了一次只播种一粒蒜瓣的功能。通过设置由前齿轮组、链条、后齿轮组、转轴组成的传动机构,不仅可将前轮的转动转化为转轴的转动,而且还可调整大蒜栽种的株距。
通过设置由摆动臂、压轴、凸轮、上料筒、下料筒组成的播种机构,在凸轮驱使摆动臂上下往复运动的过程中,摆动臂会驱使下料筒实现“刨坑”动作,同时下料筒会通过拉线驱使圆柱体转动,使得凹槽中的蒜瓣落入上料筒、下料筒,蒜瓣经过下料筒中刷毛的阻挡作用,使得蒜瓣发芽一端朝上,实现了大蒜的正确栽种。
本发明的大蒜播种机,所设置的分瓣机构、传动机构、播种机构简单合理,可实现蒜瓣发芽侧朝上的栽种,且栽种株距可调,可节省大蒜栽种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大蒜栽种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有益效果显著,适于应用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大蒜播种机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大蒜播种机的右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大蒜播种机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5、图6为本发明中分瓣机构的工作原理图;
图7、图8为本发明中播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1机架,2前轮,3轮轴,4前轴承,5料斗,6圆柱筒,7圆柱体,8凹槽,9回位弹簧,10上开口,11下开口,12拉线,13上料筒,14下料筒,15刷毛,16第一拉簧,17第二拉簧,18摆动臂,19压轴,20连杆,21条形槽,22凸轮,23前齿轮组,24后齿轮组,25链条,26转轴,27手扶杆,28扶土块,29前竖梁,30后竖梁,31上横梁,32下横梁,33水平连杆,34倾斜连杆,35导向板,36后轴承,37固定轴,38蒜瓣,39泥土,40中竖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分别给出了本发明的大蒜播种机的主视图、右视图、俯视图,图4给出了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所示的大蒜播种机由机架1、两前轮2、轮轴3、分瓣机构、传动机构和播种机构组成,机架1起固定和支撑作用,两前轮2固定于轮轴3的两端,轮轴3上设置有两个前轴承4,前轴承4固定于机架1上,这样,轮轴3在两前轮2的带动下可进行转动。分瓣机构从待播种的蒜种中选择一颗蒜瓣,并输送至播种机构中,以实现播种;传动机构将轮轴3的转动传动至播种机构上,以驱使播种机构进行自动播种。
所示的分瓣机构由料斗5、圆柱筒6、圆柱体7、回位弹簧9、拉线12组成,如图5和图6所示,给出了本发明中分瓣机构的工作原理图,料斗5固定于机架1前端的上部,待播种的单个蒜瓣(蒜种)盛放在料斗5中。圆柱筒6横向固定于料斗5的底部, 圆柱体7设置于圆柱筒6的内部,圆柱体7的直径小于圆柱筒6的内径,以便圆柱体7在圆柱筒6中可进行自由转动。所示圆柱筒6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上开口10和下开口11,圆柱体7上开设有凹槽8,上开口10、凹槽8和下开口11在同一竖直方向上。
所示回位弹簧9的一端固定于圆柱筒6的端盖上,另一端固定于圆柱体7上,回位弹簧9具有迫使凹槽8始终朝上的驱使,当圆柱体7不受外力作用(即不发生转动)时,凹槽8朝向上开口10,以便蒜瓣38经过下开口10落入凹槽8中。拉线12的上端固定于圆柱体7的顶端上,当拉线12在外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时,会拉动圆柱体7进行转动,使得凹槽8朝向下开口11,如图6所示,此时凹槽8中的蒜瓣会通过下开口11落入上料筒13中。
所示的传动机构由前齿轮组23、后齿轮组24、链条25、转轴26组成,所示的前齿轮组23固定于轮轴3上,以便轮轴3带动前齿轮组23进行转动。转轴26设置于机架1的中部,转轴6可进行自由转动,后齿轮组24固定于转轴26的外端,前齿轮组23通过链条25与后齿轮组24传动连接,这样轮轴3的转动就可带动转轴6的转动。转轴6的中间部位固定有凸轮22,凸轮22随转轴6转动过程中,可周期性地驱使摆动臂18向下摆动。通过将链条25与前齿轮组23和后齿轮组24上不同的齿轮相配合,是实现对大蒜栽种株距的调节。
所示的播种机构由上料筒13、下料筒14、第一拉簧16、第二拉簧17、摆动臂18、压轴19、连杆20组成,如图7和图8所示,给出了本发明中播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图,所示上料筒13和下料筒15竖向同轴设置,上料筒13的上端位于下开口11的正下方,以便凹槽8中的蒜瓣38落入上料筒13中。下料筒14的上端位于上料筒13下部的外围,下料筒14的内径略大于上料筒14的外径,以便下料筒14可沿上料筒13上下运动。第一拉簧16的上端固定于机架1的顶部,下端固定于下料筒14上;第二拉簧17的上端固定于上料筒13上,下端固定于下料筒14上,这样通过第一拉簧16和第二拉簧17的共同作用,具有迫使下料筒14向上抬升的驱使,以使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下料筒14的底端距离地面一定距离,以便实现“刨坑”动作。
所示摆动臂18倾斜设置,摆动臂18的中间部位位于转轴26的下方,摆动臂18的后端铰接于机架1上,前端通过连杆20与下料筒14相连接。如图7所示,连杆20的后端通过第一销轴与摆动臂18的前端相铰接,前端通过第二销轴与下料筒14的上端相铰接,连杆20上开设有与第一销轴相配合的条形槽21。凸轮22下方的摆动臂18上设置有压轴19,在凸轮22随转轴26转动的过程中,凸轮22会周期性地驱使摆动臂18上下摆动。在摆动臂18向下摆动的过程中,会驱使下料筒14向下运动,同时下料筒14下端的尖头实现刨地动作,形成用于栽种大蒜的土坑。下料筒14的内壁上设置有刷毛15,通过刷毛对蒜瓣38的阻拦作用,由于蒜瓣38重心远离发芽段,且刷毛15对发芽段的阻力较大,故蒜瓣38经刷毛15的阻挡后,发芽的一端会朝上。
作为具体的结构形式,所示机架1由前竖梁29、后竖梁30、上横梁31和下横梁32焊接而成,以形成稳定的机架1。所示前轴承4通过水平连杆33与下横梁32相固定,前轴承4通过倾斜连杆34与上横梁31相固定,以实现轮轴3与机架1的转动连接。所示机架1的两侧均固定有两间隔设置的中竖梁40,转轴26的两侧通过两后轴承36固定于中竖梁40上,以实现转轴26与机架1的转动固定。所示摆动臂18的数量为2个,两摆动臂18间隔平行设置,摆动臂18的后端通过固定轴37铰接于后竖梁30上,以实现摆动臂18后端的自由转动。所示机架1的后端还设置有两手扶杆27,以便使用者进行扶持,机架1后方的下端设置有扶土块28,扶土块28对栽种有蒜种的土坑进行掩埋。
本发明的大蒜播种机的工作过程如下:料斗5中盛放有剥好的蒜瓣38,通过机械或人力拉动播种机在田地中行走过程中,前轮3的转动带动轮轴3进行转动,轮轴3转动过程中,会通过前齿轮组23、链条25和后齿轮组24的传动,带动转轴26进行转动;转轴26的转动会带动凸轮22的转动。如图7所示,当凸轮22的最小半径处与压轴19接触时,在第一拉簧16和第二拉簧17的共同作用下,下料筒14上升至最高位置处,此时拉线12对圆柱体7没有拉力,圆柱体7上的凹槽8朝向上开口10,料斗5中的一粒蒜瓣38会落入凹槽8中,如图5所示。
随着凸轮22的转动,会驱使摆动臂18不断向下摆动,同时会带动下料筒14向下运动,进而实现“刨坑”动作;下料筒14向下运动的同时,会通过拉线12拉动圆柱体7进行转动,圆柱体7转动至凹槽8朝向下开口11的位置,凹槽8中的蒜瓣38会落入上料筒13中,进而通过下料筒14,由下料筒14中的刷毛15将蒜瓣调节至发芽端朝上后,落入土坑中,实现蒜瓣38的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