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鳝共作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61217阅读:11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鳝共作的方法。



背景技术:

黄鳝(Monopterus albus)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网箱养殖、池塘养鳝、大棚养殖等模式在全国各地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但是,黄鳝养殖至今还没有摆脱养殖成活率较低、成品鳝品质较差和养殖风险较高的局面。

稻鳝共作模式属于生态养殖模式,可提高黄鳝养殖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吃食活饵的黄鳝品质好,并且可提高稻米品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粮田经济效益。然而,由于黄鳝苗种供应严重不足、防逃技术缺乏或者放逃设施成本过高(陈裕芳,2013)、活饵供应不够充足等,我国的稻鳝共作模式至今发展缓慢,稻田养鳝面积极少,仅在浙江、湖北、江苏、上海、安徽等地有零星的养殖,包括稻鳝共作、稻鳝蛙共作、稻鳝鳅共作等几种模式,绝大部分仍停留在生产经验的水平上(李书星,2015),缺少规律性的认识和机理性的研究,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产量不稳,不利于技术与生产成果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稻鳝共作方法,以克服目前稻鳝共作中存在的“防逃成本高、不易捕捞、活饵供应不充足、黄鳝产量不稳定”等弊端,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开展稻田田间工程建设,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养殖水丝蚓,6月底-7月初投放鳝种,进行驯食与饵料投喂,11-12月及时捕捞黄鳝。

其中稻田田间工程建设包括在稻田四面均匀开挖未完全闭合的环形鱼沟,沟上宽2-3米,下宽1-2米,沟深60-90厘米(水平面以下);四面未闭合部分留5-10米的空间利于大型机械进出方便;在环形沟内,每5-10米放置一棵水培的西伯利亚鸢尾(Iris sibirica L.),西伯利亚鸢尾直径为30-50厘米,根系发达;

其中水丝蚓养殖池面积为稻田面积10%,养殖池水平面稍高于稻田;

其中鳝种放养时间为6月底-7月初天气晴好时,每尾重30-50克,每亩稻田放养鳝种10-50公斤;

其中黄鳝苗种放养10-20天后开始投喂水丝蚓,饵料投喂在傍晚定时定点进行,水丝蚓投放到与水面相平的西伯利亚鸢尾植株中间位置,每2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黄鳝体重3%-5%;一个月以后,将水丝蚓与黑光灯或太阳能灯引诱的昆虫一起混合投喂,水丝蚓与昆虫的鲜重比例为1-2:1,活饵投放到与水面相平的西伯利亚鸢尾植株中间位置,每3-5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黄鳝体重3%-8%;

其中利用10-20目的网兜从水下兜着西伯利亚鸢尾根系,从上部拍敲西伯利亚鸢尾植株即可捕捞黄鳝。

具体的说,一种稻鳝共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稻田田间工程建设:每块稻田面积为5-10亩,在稻田四面均匀开挖未完全闭合的环形鱼沟,环形鱼沟上宽2-3米,下宽1-2米,沟深60-90厘米(水平面以下);开挖出来的泥土筑田梗,田埂宽2米,高1米(水平面以上);四面未闭合部分为5-10米,利于大型机械进出方便。进、排水口用混凝土砌好,架上铁丝网或20目绢网,以防黄鳝逃逸。在环形沟内,每5-10米放置一棵水培的西伯利亚鸢尾,西伯利亚鸢尾直径为30-50厘米,根系发达。

2)配套养殖水丝蚓:为了给黄鳝提供充足的活饵,选择平整的田块养殖水丝蚓,田块面积为稻田面积10%,田块水平面稍高于稻田,以便于水丝蚓养殖池流出的肥水自流到稻田,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水丝蚓的养殖按照常规方法进行。

3)鳝种放养:鳝种放养前半个月每100平方米环形鱼沟用生石灰2公斤化水泼洒消毒。6月底-7月初天气晴好时投放鳝种,鳝种就近收购,运输时间越短越好,鳝种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相近,每尾重30-50克。每亩稻田放养鳝种10-50公斤,一次放足,保持水深50-60厘米;同时搭配放养少量鲫鱼、泥鳅、青虾等,为黄鳝提供基础饵料。鳝种放养时用10 g/m3聚维酮碘浸洗消毒10分钟左右。

4)驯食与饵料投喂:黄鳝苗种放养10-20天后开始投喂水丝蚓,饵料投喂在傍晚定时定点进行,水丝蚓投放到与水面相平的西伯利亚鸢尾植株中间位置,每2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黄鳝体重3%-5%;一个月以后,将水丝蚓与黑光灯或太阳能灯引诱的昆虫一起混合投喂,水丝蚓与昆虫的鲜重比例为1-2:1,活饵投放到与水面相平的西伯利亚鸢尾植株中间位置,每3-5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黄鳝体重3%-8%。

5)水稻栽培与日常管理:水稻应选择生长期长、抗病害、抗倒伏的品种。采用黑光灯或太阳能灯引诱害虫的方法以及选择生物农药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在水质管理上坚持早期浅水位(5-10厘米)、中期深水位(15-30厘米)、后期正常水位(5厘米以下)。坚持早、晚巡查,观察黄鳝生长、防逃设施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大雨天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6)黄鳝的捕捞:每年11-12月,陆续收获黄鳝。利用黄鳝特别喜欢栖息于西伯利亚鸢尾根系的习性,将10-20目的网兜从水下兜着西伯利亚鸢尾根系,从上部拍敲西伯利亚鸢尾植株,黄鳝受到惊吓后即从西伯利亚鸢尾根系跑出游到网兜,提起网兜即可起捕90%以上的黄鳝。

本发明的一种稻鳝共作的方法,是根据黄鳝的生物学特性,合理开挖环形沟,充分考虑到黄鳝特别喜欢栖息于西伯利亚鸢尾根系的习性,配套养殖水丝蚓和利用黑光灯或太阳能灯引诱昆虫,满足黄鳝对活饵的需求,并且水丝蚓养殖池流出的肥水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具有防逃效果好(黄鳝栖息于西伯利亚鸢尾根系,特别是西伯利亚鸢尾既耐寒又耐热,抗病性强)、捕捞方便、活饵供应充足、黄鳝产量比较稳定等优点。

由于黄鳝能够吃食几乎所有的水稻害虫,本发明的一种稻鳝共作的方法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提高稻米品质,操作简单,节省劳力,黄鳝养殖占用面积少,对水要求不高,适合于全国各地的稻区发展,和其他稻田养殖模式兼容耦合,适应范围广,并且其经济效益比较高,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粮田经济效益的迫切需要,具有清晰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实施地点:江苏省常熟市),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稻鳝共作的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1)稻田田间工程建设:每块稻田面积为5亩,总计稻鳝共作面积100亩,在稻田四面均匀开挖未完全闭合的环形鱼沟,环形鱼沟上宽2米,下宽1米,沟深80厘米(水平面以下);开挖出来的泥土筑田梗,田埂宽2米,高1米(水平面以上);四面未闭合部分为5米。进、排水口用混凝土砌好,架上铁丝网,以防黄鳝逃逸。在环形沟内,每10米放置一棵水培的西伯利亚鸢尾,西伯利亚鸢尾直径为40厘米,根系发达。

2)配套养殖水丝蚓:选择平整的田块养殖水丝蚓,水丝蚓养殖池面积为10亩,养殖池水平面稍高于稻田,以便于水丝蚓养殖池流出的肥水自流到稻田,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水丝蚓的养殖按照常规方法进行。

3)鳝种放养:鳝种放养前半个月每100平方米环形鱼沟用生石灰2公斤化水泼洒消毒。7月初天气晴好时投放鳝种,鳝种就近收购,鳝种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相近,每尾重30-50克。每亩稻田放养鳝种20公斤,一次放足,保持水深50-60厘米;同时搭配放养少量鲫鱼、泥鳅等,为黄鳝提供基础饵料。鳝种放养时用10 g/m3聚维酮碘浸洗消毒10分钟左右。

4)驯食与饵料投喂:黄鳝苗种放养10天后开始投喂水丝蚓,在傍晚定时定点进行投喂,水丝蚓投放到与水面相平的西伯利亚鸢尾植株中间位置,每2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黄鳝体重3%-5%;一个月以后,将水丝蚓与太阳能灯引诱的昆虫一起混合投喂,水丝蚓与昆虫的鲜重比例为1:1,活饵投放到与水面相平的西伯利亚鸢尾植株中间位置,每3-5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黄鳝体重3%-8%。

5)水稻栽培与日常管理:水稻品种为南梗46,6月上旬定植。采用太阳能灯引诱害虫的方法(每30亩配套1个太阳能灯)以及选择生物农药(如苦参碱、井冈霉素等)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在水质管理上坚持早期浅水位(5-10厘米)、中期深水位(15-30厘米)、后期正常水位(5厘米以下)。坚持早、晚巡查,观察黄鳝生长、防逃设施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大雨天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6)黄鳝的捕捞:11-12月,陆续收获黄鳝。利用黄鳝特别喜欢栖息于西伯利亚鸢尾根系的习性,将10目的网兜从水下兜着西伯利亚鸢尾根系,从上部拍敲西伯利亚鸢尾植株,黄鳝受到惊吓后即从西伯利亚鸢尾根系跑出游到网兜,提起网兜即可起捕90%以上的黄鳝。

经统计,每亩稻田平均捕捞黄鳝40公斤,每亩稻谷鲜重1050公斤。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