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农用杀菌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噻菌灵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噻菌灵(英文通用名:Triabendazole),属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作用机制为抑制真菌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微观蛋白的形成,属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防治多种植物病害。
氟吡菌胺(英文通用名:Fluopicolide),属于酰胺类广谱杀菌剂,对卵菌真菌病害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能够从植物叶基向叶尖方向传导,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但不能沿韧皮部传导。
迄今为止,尚未有关于噻菌灵和氟吡菌胺混配应用于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含噻菌灵和氟吡菌胺的新型杀菌剂组合物,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黄瓜霜霉病等多种作物病害。噻菌灵与氟吡菌胺具备不同的结构类型和有差异的作用机制,将二者按一定比例组合,在实际使用中具有杀菌活性高,同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噻菌灵和氟吡菌胺单剂单独使用时对病原物造成的选择压力,延缓病原物抗药性产生和发展,并使单位面积上总的用药量下降,经济、高效、环保。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含噻菌灵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噻菌灵和氟吡菌胺的质量比为20:1~1:2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优选的噻菌灵和氟吡菌胺的质量比为5:1~1:5。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剂型可以制成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性粒剂、微囊剂、种衣剂等。采用的农用杀菌剂助剂包括润湿剂、分散剂、增稠剂、消泡剂、填料等各类助剂,采用的润湿剂、分散剂可以为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二丁基萘磺酸钠(拉开粉),油酸甲基氨基乙基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的增稠剂可以为黄原胶、聚乙烯醇等;采用的消泡剂可为磷酸酯类消泡剂和有机硅消泡剂中一种或多种;所采用的填料可为白炭黑、高岭土、凹凸棒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优选的噻菌灵和氟吡菌胺组成的有效成分占杀菌组合物总质量的10%~6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等作物真菌病害中的应用。
通过对噻菌灵和噻菌灵和氟吡菌胺作用机理和杀菌特性的细致分析,运用Wadley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及结果处理。首先测定噻菌灵和氟吡菌胺两单一化合物(以下简称药剂)的EC50 ,根据两单一药剂的EC50按Wadley法设定两药剂的组合比例,并根据孙云佩法计算药剂的CTC值,确定合适的组合物比例。
试验目标物为马铃薯晚疫病。试验采用菌落直径法。取噻菌灵、氟吡菌胺母液,配置成需药液平板,每皿约14ml,同时设置无药平板对照(CK),每处理重复3皿,即重复3次。 在预培养菌落边缘用灭菌的打孔器制取5mm直径的菌丝块,分别移到不同培养基平板上,28℃培养2d,量取菌落直径(mm),由下列公式计算生长抑制率: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抑制机率值(Y),药剂浓度换算成浓度对数(X),按浓度对数为横坐标、机率值为纵坐标作毒力回归直线,求得噻菌灵和氟吡菌胺单剂及其混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EC50等数值。
CTC≤80表示具有拮抗作用, 80< CTC<120表示具有相加作用, CTC≥120为增效作用。CTC值计算方法如下:
CTC=A的EC50*B的EC50*100/(M的EC50*(PA* B的EC50+PB*A的EC50))
表1 噻菌灵和氟吡菌胺单剂及其混剂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1中数据可以分析得到,噻菌灵和氟吡菌胺以20:1~1:20比例混配时能够较强抑制马铃薯晚疫病菌丝的生长,均表现增效作用,其中噻菌灵和氟吡菌胺以5:1~1:5抑制马铃薯晚疫病效果最好,增效作用最显著,以1:1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本发明对马铃薯晚疫病等作物真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两药剂之间存在明显增效作用,能减少用药量,有效降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能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本发明中噻菌灵和苯噻菌胺,对人畜、有益生物安全;可延缓病菌对单一药剂的抗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实质并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1 ( 30%噻菌灵·氟吡菌胺悬浮剂 )
原料配方:按质量百分比
活性组分 氟吡菌胺 15%
活性组分 噻菌灵 15%
NNO 3%
BY110 2%
APE-1 2%
黄原胶 0.15%
丙二醇 1%
辛醇 0.05%
水 余量。
制备方法如下:
根据配方,将组分按比例称量,加入球磨机球磨30分钟,过滤,抽入分散罐高速剪切3分钟后经砂磨机充分研磨,控制固体组分粒子直径在2微米以内,研磨结束后搅拌均匀,即得悬浮剂产品。
实施例2 (40%噻菌灵·苯噻菌胺乳油 )
原料配方:按质量百分比
活性组分 氟吡菌胺 20%
活性组分 噻菌灵 20%
二甲苯 20%
DMF 2%
无水钙盐 5%
吐温80 5%
四氯化碳 余量。
制备方法:将活性组分噻菌灵、氟吡菌胺在二甲苯中充分溶解,充分搅拌均匀,加入无水钙盐和吐温80,然后用溶剂DMF调整含量,加入四氯化碳补足余量。
实施例3(30%噻菌灵·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
活性组分 氟吡菌胺 15%
活性组分 噻菌灵 15%
甲基脂肪酰胺苯磺酸钙 4%
碳酸钠 3%
木质素磺酸钠 4%
凹凸棒土 余量。
制备方法:将氟吡菌胺、噻菌灵、甲基脂肪酰胺苯磺酸钙、碳酸钠、凹凸棒土一起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至粒径5µm,得母粉,将母粉与木质素磺酸钠充分混合后造粒、烘干、过筛,从而制得水分散性粒剂。
实施例4(60%噻菌灵·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
活性组分 氟吡菌胺 30%
活性组分 噻菌灵 30%
NNO 3%
MF 1.2%
碳酸胺 3%
白炭黑 10%
凹凸棒土 余量。
制备方法:将上述物质均匀混合,混合物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制得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5(12%噻菌灵·氟吡菌胺微囊悬浮剂)
活性组分 氟吡菌胺 6%
活性组分 噻菌灵 6%
二甲苯 2%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3%
脂肪酰胺N-甲基牛磺酸钠盐 2%
己二胺 0.5%
阿拉伯树胶 2%
聚乙烯醇 2%
水 补齐至100%
(1)将药剂溶解于溶剂中,加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搅拌均匀得到油相;(2)在水中加入乳化剂、辅助剂搅拌均匀得到水相;(3)水相加入到油相中,高速均化形成水包油乳液;(4)在1500转/分转速条件下,加入己二胺参加界面聚合反应,反应温度升至55℃,保持4.5小时固化成囊;(5)加入分散剂、增稠剂,搅拌均匀即制成微囊悬浮剂。
实施例6(12%噻菌灵·氟吡菌胺悬浮种衣剂)
活性组分 氟吡菌胺 6%
活性组分 噻菌灵 6%
NNO 3%
BY110 2%
APE-1 2%
黄原胶 0.15%
丙二醇 1%
成膜剂 3%
染料 4%
水 余量。
根据配方,将组分(染料、成膜剂除外)按比例称量,加入球磨机球磨30分钟,过滤,抽入分散罐高速剪切3分钟后经砂磨机充分研磨,控制固体组分粒子直径在2微米以内,研磨结束后搅拌均匀,加入成膜剂和染料,即得悬浮种衣剂产品。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的实施例,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配方还可以加工成热雾剂用于热雾机的使用以及加工成超低容量喷雾剂用于无人机、有人机等领域的应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认为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