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棉花栽种方法。
背景技术: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产量多、生产成本低,使棉制品价格比较低廉,棉纤维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从轻盈透明的巴里纱到厚实的帆布和厚平绒,适于制作各类衣服、家具布和工业用布,棉织物坚牢耐磨,能够洗涤和在高温下熨烫。
在我国棉花种植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既是棉花的种植大国,也是棉花的消费大国,然而由于种植技术过后,管理粗放,造成棉花单产量提高不上去,无形中给种植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棉花栽种方法,有效提高棉花的种植产量。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棉花栽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地势逐层增高的土地,对每层土地进行水平修正并保持每层相互间距控制在30~50厘米,种植区域为外高内低,并且在种植区域内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人行通道;
s2:在上述人行通道的两边按照2~3米的间距设置有传感器终端,所述传感器终端包括无线土壤水分传感器、无线二氧化碳传感器、无线土壤温度传感器、无线光照强度传感器、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且所述无线土壤水分传感器、无线二氧化碳传感器、无线土壤温度传感器、无线光照强度传感器、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均与与互联网、上位机分别进行数据连接;
s3:在棉花种植前进行开沟施肥,开沟的深度控制在30~50厘米,间距控制在50~70厘米,采用有机肥与复合肥混合进行施加,用量为700~900公斤/亩,施肥后采用泥土进行覆盖,覆盖厚度为3~5厘米;
s4:开沟施肥后进行棉花种植,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1500~2000株,种植后向棉花根部进行灌溉浇水,每日一次持续半个月,每次浇水量控制在300~500公斤/亩;
s5:棉花种植后每隔5~7日施加氮肥、磷肥、钾肥的混合肥,混合肥的施加量为200~300公斤/亩,并在混合肥施加后每亩配合施加硫氨酸50~100公斤;
s6:在棉花种植后期对其顶端进行修剪,同时保留较弱枝条,并且每隔3~5日进行全面病虫害检查。
进一步地,所述s2步骤中传感器终端设置在离地面20~30厘米处。
进一步地,所述s3步骤中有机肥与复合肥的混合比例为1:1,所述有机肥包括牛粪、锯末、稻壳、草泥料、秸秆的混合物,所述复合肥包括草木灰、硼砂、硫酸亚铁、氮肥、钾肥、磷肥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s5步骤中氮肥、磷肥、钾肥的混合比例为3: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并结合大数据进行智能化管理,摆脱了传统种植方式的弊端,有效提高了棉花的种植产量和品质,充分利用了肥料的使用价值,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推广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棉花栽种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地势逐层增高的土地,对每层土地进行水平修正并保持每层相互间距控制在40厘米,种植区域为外高内低,并且在种植区域内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人行通道;
s2:在上述人行通道的两边按照2.5米的间距设置有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终端包括无线土壤水分传感器、无线二氧化碳传感器、无线土壤温度传感器、无线光照强度传感器、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且无线土壤水分传感器、无线二氧化碳传感器、无线土壤温度传感器、无线光照强度传感器、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均与与互联网、上位机分别进行数据连接,传感器终端设置在离地面25厘米处;
s3:在棉花种植前进行开沟施肥,开沟的深度控制在40厘米,间距控制在60厘米,采用有机肥与复合肥混合进行施加,用量为800公斤/亩,施肥后采用泥土进行覆盖,覆盖厚度为4厘米,有机肥与复合肥的混合比例为1:1,有机肥包括牛粪、锯末、稻壳、草泥料、秸秆的混合物,复合肥包括草木灰、硼砂、硫酸亚铁、氮肥、钾肥、磷肥的混合物;
s4:开沟施肥后进行棉花种植,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1700株,种植后向棉花根部进行灌溉浇水,每日一次持续半个月,每次浇水量控制在400公斤/亩;
s5:棉花种植后每隔6日施加氮肥、磷肥、钾肥的混合肥,混合肥的施加量为250公斤/亩,并在混合肥施加后每亩配合施加硫氨酸70公斤,氮肥、磷肥、钾肥的混合比例为3:1:2;
s6:在棉花种植后期对其顶端进行修剪,同时保留较弱枝条,并且每隔4日进行全面病虫害检查。
实施例2: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棉花栽种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地势逐层增高的土地,对每层土地进行水平修正并保持每层相互间距控制在30厘米,种植区域为外高内低,并且在种植区域内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人行通道;
s2:在上述人行通道的两边按照2米的间距设置有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终端包括无线土壤水分传感器、无线二氧化碳传感器、无线土壤温度传感器、无线光照强度传感器、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且无线土壤水分传感器、无线二氧化碳传感器、无线土壤温度传感器、无线光照强度传感器、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均与与互联网、上位机分别进行数据连接,传感器终端设置在离地面20厘米处;
s3:在棉花种植前进行开沟施肥,开沟的深度控制在30厘米,间距控制在50厘米,采用有机肥与复合肥混合进行施加,用量为700公斤/亩,施肥后采用泥土进行覆盖,覆盖厚度为3厘米,有机肥与复合肥的混合比例为1:1,有机肥包括牛粪、锯末、稻壳、草泥料、秸秆的混合物,复合肥包括草木灰、硼砂、硫酸亚铁、氮肥、钾肥、磷肥的混合物;
s4:开沟施肥后进行棉花种植,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1500株,种植后向棉花根部进行灌溉浇水,每日一次持续半个月,每次浇水量控制在300公斤/亩;
s5:棉花种植后每隔5日施加氮肥、磷肥、钾肥的混合肥,混合肥的施加量为200公斤/亩,并在混合肥施加后每亩配合施加硫氨酸50公斤,氮肥、磷肥、钾肥的混合比例为3:1:2;
s6:在棉花种植后期对其顶端进行修剪,同时保留较弱枝条,并且每隔3日进行全面病虫害检查。
实施例3: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棉花栽种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地势逐层增高的土地,对每层土地进行水平修正并保持每层相互间距控制在50厘米,种植区域为外高内低,并且在种植区域内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人行通道;
s2:在上述人行通道的两边按照3米的间距设置有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终端包括无线土壤水分传感器、无线二氧化碳传感器、无线土壤温度传感器、无线光照强度传感器、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且无线土壤水分传感器、无线二氧化碳传感器、无线土壤温度传感器、无线光照强度传感器、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均与与互联网、上位机分别进行数据连接,传感器终端设置在离地面30厘米处;
s3:在棉花种植前进行开沟施肥,开沟的深度控制在50厘米,间距控制在70厘米,采用有机肥与复合肥混合进行施加,用量为900公斤/亩,施肥后采用泥土进行覆盖,覆盖厚度为5厘米,有机肥与复合肥的混合比例为1:1,有机肥包括牛粪、锯末、稻壳、草泥料、秸秆的混合物,复合肥包括草木灰、硼砂、硫酸亚铁、氮肥、钾肥、磷肥的混合物;
s4:开沟施肥后进行棉花种植,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2000株,种植后向棉花根部进行灌溉浇水,每日一次持续半个月,每次浇水量控制在500公斤/亩;
s5:棉花种植后每隔7日施加氮肥、磷肥、钾肥的混合肥,混合肥的施加量为300公斤/亩,并在混合肥施加后每亩配合施加硫氨酸100公斤,氮肥、磷肥、钾肥的混合比例为3:1:2;
s6:在棉花种植后期对其顶端进行修剪,同时保留较弱枝条,并且每隔5日进行全面病虫害检查。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