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7984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属于设施渔业领域。



背景技术:

近20年来,我国池塘养殖生产方式突出呈现出高密度、高产量、高投入的特点。在池塘养殖过程中,持续大量的饲料投入使养殖水体残饵碎屑以及养殖对象的排泄物日益增多,池底淤积物越积越厚,这些养殖废物致使养殖水体呈现严重富营养化。

在严重富营养化水体中,有机废物的呼吸消耗大量的溶氧,致使水体严重缺氧,极易导致鱼浮头以致“泛塘”现象的发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在池塘养殖废物的转化过程中,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对各类水产养殖对象构成严重危害;水体有机、无机营养物质的积累,进而会造成藻害频发,大量藻类水花层漂浮在水体表面,严重阻隔了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体,大量的有害藻类死亡后又会加剧耗氧,同时也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现象进一步导致养殖对象病害频发,周而复始的暴发性渔病给养殖生产者带来了一次次的惨重损失,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挽救损失,许多养殖场、养殖户在养殖水体中持续、大量、盲目施放渔药,特别是毫无顾忌地施放易导致残留、易产生耐药性的化学合成药物以至禁用渔药,又进一步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在上述养殖方式中,未经处理的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到池塘外部,又会污染环境,对土壤、农田、沟渠或地下水构成威胁。因此,实现池塘养殖方式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内陆地区,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利用水库水体投饵性的高密度、高产量、高投入的网箱养鱼等养殖生产方式已被明令禁止,池塘养殖业必然更多地承担渔业发展的重任,池塘养殖业的地位也必然日趋重要。然而我国多数地区池塘养殖设施的建设仍然十分落后,很不规范,且效率低下。一是池塘边坡及底部建设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边坡坡度不适宜,边坡质地脆弱,容易坍塌,可使用周期短,常年维修要产生高昂的费用;池底处理不到位,或容易渗漏,浪费水源,或淤泥过厚,败坏水质且不易清理,或参差不齐,不易捕捞,在捕捞操作中容易造成鱼体受伤或死亡,影响商品品质。二是缺失配套的水质处理或水质调控设施,主要靠频繁的机械增氧、注水、换水、使用药物等简单的方式有限地调节水质,难以从根本上满足高密度精养条件下水体富营养化所需要的水质调控要求,养殖病害多,水产品品质难以保证。三是池塘生产功能单一,通常只能养殖生产常规养殖对象,不具备名优养殖对象或特种中高端养殖对象栖息、生活、生长的环境条件,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养殖生产对象,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当前,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优化水产养殖生产方式,推进水产养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水产品质量,减少低端和低效供给,增加中高端水产品的供给,发展健康、营养、绿色、安全水产品的养殖生产,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在水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养殖水体的可持续高效利用是关键。以养殖用水的设施化处理技术、生物净化技术、生态养殖技术、水质修复和循环利用技术为核心的水产养殖技术体系越来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养殖水体的可持续高效利用,优化水产品结构、提升水产品的品质、增加水产品产量,提升水产养殖的质量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具有池底面和位于池底面周侧的池边坡面,所述池体的水位线位于所述池边坡面中部,还包括生态渠、砂滤坡过滤结构及水体循环管路,所述池边坡面上具有从所述池底面通往所述池边坡面顶端的阶梯;所述池边坡面上端设有紧邻所述池体布置的人工道路,所述生态渠设置在所述人工道路外侧,所述生态渠的渠底部布置沉水植物和贝类,所述生态渠的渠壁顶端高于所述人工道路的路面;所述砂滤坡过滤结构设置在部分所述池边坡面的上部且位于池体的水位线以上;所述池体底部通过水体循环管路与所述生态渠连通;所述生态渠的渠壁上且对应所述砂滤坡过滤结构的位置设有可控水位溢水结构,所述可控水位溢水结构的出水端位于所述砂滤坡过滤结构的上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发明由于在池体外即人工路面的外侧设有生态渠及在部分所述池边坡面的上部且位于池体的水位线的以上砂滤坡过滤结构,通过水体循环管路将池体底部的污水排放至生态渠中,生态渠的渠底可以种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可有效吸附、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等富营养化物质,具水体净化功能;经过净化的水体通过砂滤坡过滤结构,可以截留固体悬浮物、部分藻类和细菌,具有进一步过滤和深度净化水体的功能,具有极佳的水质处理和修复效果,能够满足高密度养殖和大量饵料投入生产条件下水质调控的需要,适合于高密度精养多种吃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罗非鱼等);适合于养殖耗氧率高的名优鱼类(如鳜鱼、加州鲈鱼等)。

在生态渠底部还可以培育的贝类,可作为肉食性鱼类喜食的优质动物性饵料,尤其适合在池塘中配套养殖青鱼、黄颡鱼等名优肉食性鱼类;贝类可有效消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叶绿素等物质,同时贝类还可作为人类的食品和水产动物的优质动物性饵料,因此,本发明生态渠具有净化水的功能的同时还兼生产功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本发明如上所述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进一步,所述砂滤坡过滤结构包括至少三块透水板及依次从上至下布置的细砂带、粗砂带、碎石带,所述透水板竖直设置在所述细砂带与粗砂带之间、所述粗砂带和碎石带之间及碎石带靠近所述池体底端的一侧;所述可控水位溢水结构的出水端位于所述细砂带的上方。

本发明上述的可控水位溢水结构为多个且位于靠近所述砂滤坡过滤结构的一侧的生态渠的渠壁下部,多个可控水位溢水结构可以为每间隔1m的距离设置。每个可控水位溢水结构可以由两支中空PVC管呈直角活动套接,其中一支穿透生态渠的渠壁位于渠内,另一支位于渠外,绕套接处旋转另一支管可调控出水口高度,从而可调控生态渠水位和出水流量,生态渠内水体流出后进入砂滤坡结构的细砂带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该结构建造成本低且具有良好截留固体悬浮物和部分藻类使得水体更加澄清的功能。

本发明如上所述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进一步,所述细砂带顶面与人工道路的路面平齐,粗砂带高度为细砂带高度的1/2,碎石带高度为粗砂带高度的1/2。

本发明如上所述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进一步,所述生态渠的渠壁底端与所述人工道路的路面平齐,所述生态渠的渠宽1~1.5m,深50-80cm,优选地60cm。

本发明如上所述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进一步,所述池底面沿着所述池体的长度方向设有集鱼沟,所述水体循环管路包括污水泵和排水管,所述污水泵位于所述集鱼沟内,所述污水泵的出水口通过所述排水管连通所述生态渠。上述的集鱼沟的沟底、沟壁可以为砖混结构或混凝土结构,沟宽可以设置1m左右(0.5-1.5m),沟深可以设置40~50cm。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所述集鱼沟平时用于沉集污物,水产动物养成出塘时便于收获水产品。

本发明如上所述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进一步,所述池体的水位线至所述池底面的垂直距离为1.5~2米。

本发明如上所述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进一步,所述池体的水位线下方的池边坡面上设为水草种植区;所述池体的水位线上方的池边坡面上设为沙滩和/或绿化带区域。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生态渠内布置了沉水植物和贝类,具有异位水体生物净化功能,砂滤坡结构具有水体过滤和深度净化功能;所述池体的水位线下方周边的池边坡面布置有水草种植区,具有原位水体生物净化功能,进一步提高水质,该系统具有极佳的水质处理和修复效果,能够满足高密度养殖和大量饵料投入生产条件下水质调控的需要,适合于高密度精养多种吃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罗非鱼等);适合于养殖耗氧率高的名优鱼类(如鳜鱼、加州鲈鱼等)。

本发明水草种植区(即设置在池底周围池边坡地带)可为虾、蟹提供良好的栖息、生活与生长环境,适合在池塘中养殖虾蟹等特种水产养殖对象。所述池体的水位线上方周边的池边坡面上设为沙滩和/或绿化带区域,为龟鳖类或蛙类提供了良好的离水生活环境,适合在池塘中养殖龟鳖类或蛙类等特种水产动物。

本发明如上所述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进一步,所述池底面为长方形,所述池边坡面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侧边坡面和相对布置的第一端边坡面和第二端边坡面,所述两侧边坡面、第一端边坡面和第二端边坡面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5~35°,所述砂滤坡过滤结构设置在第一端边坡面的上部;所述阶梯设置在所述第二端边坡面上;所述池底面沿着所述池体的长度方向设有集鱼沟,所述阶梯的底端延伸至所述集鱼沟底端。优选地,砂滤坡过滤结构的顶端连接所述生态渠与地面的交线处,即生态渠直接连通池体。

本发明如上所述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进一步,所述池底面从所述两侧边坡面向所述集鱼沟方向倾斜布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有利于池水中的污物和干塘时水产品向集鱼沟汇集。

本发明如上所述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进一步,所述池边坡面对应所述砂滤坡过滤结构下端的位置与所述池体的水位线以上为混凝土面。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防止净化水流对池边坡面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俯视图;

图2为图1沿着AB线方向上A端竖直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沿着AB线方向上B端竖直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沿着CD线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池底面,2、池边坡面,3、池体的水位线,4、生态渠,5、阶梯,6、人工道路,7、可控水位溢水结构,8、砂滤坡过滤结构,9、集鱼沟,10、污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方式的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包括池体,池体具有池底面1和位于池底面1的周侧的池边坡面2,池体的水位线3位于池边坡面2中部,还包括生态渠4、砂滤坡过滤结构8及水体循环管路。

池边坡面2上具有从池底面1通往池边坡面2顶端的阶梯5,池边坡面上端设有紧邻池体布置的人工道路6,生态渠4设置在人工道路6外侧,生态渠4的渠底部布置沉水植物和养殖贝类,生态渠4的渠壁41顶端42高于人工道路6的路面,生态渠的渠壁可以为砖混结构,渠底可以为土质,渠宽可以为1-1.5m,深度为60cm左右,如此可以种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可有效吸附、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等富营养化物质,具水体净化功能;还可以培育的贝类,可有效消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叶绿素等物质。砂滤坡过滤结构8设置在部分池边坡面2的上部且位于池体的水位线3的以上;池体底部通过水体循环管路与生态渠4连通;生态渠4的渠壁41上且对应砂滤坡过滤结构的位置设有可控水位溢水结构7,可控水位溢水结构7的出水端位于砂滤坡过滤结构8的上方。具体地,池体的水位线至池底面的垂直距离为1.5~2米。上述的人工道路6优选可以为水泥路或砖混或者石砌路基和水泥路面,路基裸露的侧面为光滑的竖直平面,可以防止可离水动物攀爬,水泥路面宽度可以为80cm左右,为池体岸边人工操作的操作通道。

具体地,池边坡面对应砂滤坡过滤结构下端的位置与池体的水位线以上为混凝土面。如此,可以防止净化水流对池边坡面的冲击。

本发明由于在池体外即人工道路6的外侧设有生态渠4及在部分池边坡面2的上部且位于池体的水位线3的以上砂滤坡过滤结构8,通过水体循环管路将池体底部的污水排放至生态渠4中。也就是说生态渠4的渠底种植的沉水植物可有效吸附、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等富营养化物质,对水体净化;经过净化的水体再进一步通过砂滤坡过滤结构8,可以截留固体悬浮物、部分藻类和细菌,具有进一步过滤和深度净化水体的功能,具有极佳的水质处理和修复效果,能够满足高密度养殖和大量饵料投入生产条件下水质调控的需要,适合于高密度精养多种吃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罗非鱼等);适合于养殖耗氧率高的名优鱼类(如鳜鱼、加州鲈鱼等)。

在生态渠4底部还可以培育的贝类,可作为肉食性鱼类喜食的优质动物性饵料,尤其适合在池塘中配套养殖青鱼、黄颡鱼等名优肉食性鱼类;贝类可有效消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叶绿素等物质,同时贝类还可作为人类的食品和水产动物的优质动物性饵料,因此,生态渠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同时还兼生产功能。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砂滤坡过滤结构8包括至少三块透水板84及及依次从上至下布置的细砂带81、粗砂带82、碎石带83,透水板84竖直设置在细砂带81与粗砂带82之间、粗砂带82和碎石带83之间及碎石带83靠近池底面的一侧;可控水位溢水结构7的出水端位于细砂带81的上方。具体地,可控水位溢水结构为多个且位于靠近砂滤坡过滤结构8的一侧的生态渠的渠壁下部,多个可控水位溢水结构可以为每间隔1m的距离设置。每个可控水位溢水结构可以是溢水管,具体可以是由两支中空PVC管呈直角活动套接,其中一支穿透生态渠的渠壁位于渠内,另一支位于渠外,绕套接处旋转另一支管可调控出水口高度,从而可调控生态渠水位和出水流量,生态渠内水体流出后进入砂滤坡结构的细砂带内。如此,该结构具有建造成本低,池塘水可以良性循环且具有良好截留固体悬浮物和部分藻类使得水体更加澄清的功能。本实施方式中细砂带81、粗砂带82、碎石带83作为滤料层在池边坡面上从上至下依次布置且从上至下的宽度可以为1.2m、0.4m、0.4m。透水板84可以选择高分子材料制成,用于限制细砂带81、粗砂带82、碎石带83的位置并起到筛板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细砂带81顶面与人工道路6的路面平齐,粗砂带82高度为细砂带81高度的1/2,碎石带83高度为粗砂带82高度的1/2。具体地细砂带81的细沙粒径范围可以为0.5~2.0mm;粗砂带82的粗砂粒径范围可以为2.0~4.0mm;碎石带83的碎石粒径范围可以为2.5~3.5cm,细砂、粗砂、碎石的粒径也可以根据池塘水体大小和所需滤过水的流出量具体确定。

在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生态渠的渠壁底端与人工道路的路面平齐,生态渠的渠宽1~1.5m,深度50-80cm。更优选地生态渠的深度可以为60cm。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池底面沿着池体的长度方向设有集鱼沟9,水体循环管路包括污水泵10和排水管,污水泵10位于集鱼沟9内,污水泵10的出水口通过排水管11连通生态渠4。上述的集鱼沟9的沟底、沟壁可以为砖混结构或混凝土结构,沟宽可以设置1m左右(0.5-1.5m),沟深可以设置40~50cm。如此通过在池底面设置集鱼沟,平时可以用于沉集污物,水产动物养成出塘时便于收获水产品。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池体的水位线3下方的池边坡面2上设为水草种植区21;池体的水位线3上方的池边坡面上设为沙滩和/或绿化带区域22。生态渠内可以布置动植物系统,具有异位水体生物净化功能,砂滤坡结构具有水体过滤和深度净化功能,池体的水位线3下方周边的池边坡面2布置有水草种植区21,具有原位水体生物净化功能,进一步提高水质,该系统整体具有极佳的水质处理和修复效果,能够满足高密度养殖和大量饵料投入生产条件下水质调控的需要,适合于高密度精养多种吃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罗非鱼等);适合于养殖耗氧率高的名优鱼类(如鳜鱼、加州鲈鱼等)。

如此,水草种植区21可为虾、蟹提供良好的栖息、生活与生长环境,适合在池塘中养殖虾蟹等特种水产养殖对象。池体的水位线上方周边的池边坡面上设为沙滩和/或绿化带区域,如此,可以为龟鳖类或蛙类提供良好的离水生活环境,适合在池塘中养殖龟鳖类或蛙类等特种水产动物。也就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具有广泛的养殖生产功能,其独特的水质环境和生态条件,既适合高密度高产精养多种吃食性鱼类、养殖耗氧率高的名优鱼类、配套养殖适宜的名优肉食性鱼类,又适合养殖多种特种水产动物,提升水产品产量,改善水产品品质。

本发明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池底面为长方形,池边坡面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侧边坡面和相对布置的第一端边坡面和第二端边坡面,两侧边坡面、第一端边坡面和第二端边坡面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5~35°,优选地可以为30°,如此可以设置第一端边坡面高2.8m,坡长(即从上至下的长度)5.6m。第二端边坡面和池塘两侧的池边坡面的坡高2.34m,坡长(即从上至下的长度)4.68m。由各池坡坡底线围成的平面与地面平行,称为坡底线平面,池体的水位线所在的面可以是位于坡底线平面上方1.5m处。砂滤坡过滤结构8设置在第一端边坡面的上部,也就是说细砂带81、粗砂带82、碎石带83从第一端边坡面的上端依次从上至下布置,透水板84竖直设置在细砂带81与粗砂带82之间、粗砂带82和碎石带83之间及碎石带83靠近池底面的一侧,且第一端边坡面的上端可以直接靠近生态渠4的渠壁41位置,即人工道路在所述第一端边坡面上端断开,砂滤坡过滤结构的顶端连接所述生态渠4与地面20的交线处,即生态渠4直接连通池体内,也就是人工道路在砂滤坡过滤结构的顶端断开。砂滤坡过滤结构8可以是设置在第一端边坡面从上至下宽度2m的位置。阶梯设置在第二端边坡面上;池底面沿着池体的长度方向设有集鱼沟,阶梯的底端延伸至集鱼沟9底端。阶梯的上端可以连通至生态渠的上端,生态渠可以在阶梯处断开连通生态渠外部,也可以是阶梯横跨所述生态渠顶面通向外部,如此可以连通集鱼沟与池体外部,方便收获季节操作和运输。本具体示例中,具体地,上述池底面1可以为三七土夯实的池底面,外缘接四周的池边坡面2底端。池底面1从两侧边坡面向集鱼沟方向倾斜布置,倾斜角度约为1至5度。如此,有利于池水中的污物和干塘时水产品向集鱼沟9汇集。在该具体示例中,污水泵10位于集鱼沟9内即集鱼沟底面91,污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排水管一端,排水管沿着所述阶梯侧面布置延伸至生态渠上方,排水管另一端可以设置三通接头,三通接头的两外端出水口12分别连通阶梯两侧的生态渠4,用于将集鱼沟内的污水抽出通过排水管分流至阶梯两侧的生态渠内,也是池体内水体循环净化的动力设备。优选地,所述阶梯的的两侧设置有管槽,排水管安装在管槽内,也可以是阶梯的中心线上设置有管槽,排水管安装在管槽内,可以方便人员行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