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50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是 由养殖池塘、池塘水原位分散处理、池塘排放水异位集中处理、回水功能恢复处理和池塘水 质补偿处理五部分组成。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正处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形势下,大力提倡封闭循环池塘养殖方 式。而传统池塘养殖生态环境与天然江河、湖泊的复杂生态系统相比,显得比较脆弱,缺乏 持续性的自净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现有的养殖方式改造为封闭循环养 殖方式,尚有许多技术难题亟待解决。传统的养殖方式,鱼虾的摄食、代谢及生存活动均在同一个池塘水体里。不断的施 肥、投饵和鱼虾的代谢,使有限的水体逐渐失去其还原和恢复功能。池塘常常出现水华现 象,水华覆盖了水面,阻隔了光照和气体的交换,抑制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水中溶 氧减少,影响养殖鱼虾生长。若不采取措施,水华将会腐烂分解,消耗氧气,恶化水质。继而, 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剧增,养殖的动植物也因中毒和缺氧而死亡,使整个池塘生态系统 崩溃。因此,池塘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维持池塘投入与产出动态的物质平衡问 题,如何解决池规模化池塘养殖与水质的调控问题呢?在文献资料中,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已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主要可归纳为物 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国内外类似技术有在物理方面的研究有周岩O006) —种池塘水质净化机(C拟903037Y);王衍敏 (2009)池塘养殖用排水器(ZL200920017226. 7) ;U ·瓦格纳^00 用于池塘或类似场所的 表面抽吸器(CN101260746A);王叶苗Q008) —种清除池塘中蓝藻的方法(CN101367565A)。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有黄忠平Q009) —种杀灭养殖池塘中青苔的制剂及其制备 方法(CN101703052A)。在生物方面的研究有Smith D W. (1985)放养滤食性鱼贝对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 水质状况也会有较大影响,鱼类对浮游植物的大量摄食并不能使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降低, 这是因为更小型的藻类得以增殖;Richardson (1990)的实验表明,鲤不利于水草的生长, 并且使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丰度大幅度降低,但能提高藻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Carpenter S R (1987)鱼类对浮游动物摄食则会减轻浮游植物所承受的摄食压力,浮游植物生物量和 初级生产力因而上升,鱼产力也会得到提高。王育锋(1990)用光合细菌菌液培育淡水鱼 种实验(水产学报);陈家长O008) —种利用弹性填料在池塘中构建微生物膜净化水质的 方法(CN101333034A)。孟睿Q010)固定化菌-藻体系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研究(硕士论 文);顾兆俊O010) —种箱式生物浮床及其使用方法(CN101^8538A)。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及工程等综合方面的研究有李德尚(1998)采用了多个池塘 生态系循环换水、进行联合水质调节的生物调控技术;施福生O000)循环水进行池塘水 产养殖的方法(CN1297678A);李谷Q007) —种兼具节水和安全功能的池塘养殖复合系统(CN101023741A);余德光Q010) —种生态工程化的池塘养殖系统(CN201709M1U);刘兴国 (2009) 一种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方法及调控系统(CN101642076A)。从资料分析来看,物理方法归纳为清淤、沉淀、过滤和换水,以达到改善水体的生 态环境的目的,缺点是以牺牲外部环境为代价。化学方法归纳为投放化学药品和氧化药剂, 缺点是在消毒和增氧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二次污染;药理不明,用量不清,还会 造成药物的残留或中毒。生物方法归纳为投加微生态制剂,如微生物和藻类制剂,缺点是水 体越小,越容易引起池塘理化和生物学指标的波动。三种方法使用,均产生一定的运行费 用,都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封闭养殖势在必行。综合方法,主要针对是成片、或规模化池塘,存在的不足有一是,传统池塘养殖方 式池塘的投入与产出存在严重失衡。随着养殖动植物的生长,投入的物质不断地积累,缺乏 池塘积累物不断移除的有效方法;二是,对于成片池塘生态系统,单凭一两项技术难以满足 调控的需求,缺乏现有技术和工艺流程的系统梳理和整合,设备匹配和集成;三是,池塘结 构以及之间关系,与供水的补偿存在不尽合理,虽然出现了封闭养殖,多为池塘串联方式, 缺点是一旦发生病害,波及整个串联池塘,难以防控。目前,如何解决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 系统存在上述的问题,尚未有相关的文献报道。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克服上述现有的技术缺陷,将现有物理、化学和生物以及综合 的方法,进行技术熟化整合,本发明在技术工艺上,增加了池塘水原位分散处理、池塘排放 水异位集中处理、回水功能恢复处理和池塘水质补偿处理部分,并充分利用微生物、藻类和 水生植物对养殖水体进行吸收、分解、硝化作用,尤其是吸收后的水生植物随着生长而不断 地从池塘中移除,这样大大减少池塘积累,同时,也降低池塘异位集中处理的负荷量,并通 过间歇式、低流水供水方式,使每一个处理部分形成有机的结合,最终达到减轻池塘积累, 修复养殖回水,实现封闭微循环池塘高效生态养殖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上述存在技术的问题所涉及的技术方案是公开了一种淡水规模化 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包括养殖池塘、池塘水体原位分散处理、池塘排放水异位集中处 理、回水功能恢复处理和池塘水质补偿处理五个组成部分。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水系工艺流程是池塘水体放入鱼虾进行 养殖生产,同时施加菌藻制剂和水生植物进行池塘原位处理,由于夜间水泵不断供水,多余 的水由溢流式排水口排入水生植物排水沟,导入人工湿地,经水生植物的吸收、分解、硝化 等池塘异位集中处理后,进入鲢鳙池,经滤食性鱼类摄食后,在进入进水渠,进行着回水功 能恢复处理,回水静止通过白天的停留后,回水功能得以恢复。再由水泵夜间提水,进入养 殖池塘,弥补池塘蒸发、渗漏的缺水,或缓解缺氧进行的补充、稀释和增氧等池塘水质补偿 处理,形成了一个循环,周而复始,实现了养殖用水的循环使用。所述的养殖池塘是养殖池塘用于养殖经济鱼类,养殖鱼类不低于500kg/亩。池 塘沿着长度方向,一端池塘表面进水,另一端池塘底部通过溢流式排水口排水。池与池之间 采用并联供水方式,每个池塘相互独立,便于病害隔离与防控。所述的池塘水体原位分散处理是由池塘水面放置水生植物漂浮带和水体中施加 或追加的菌藻进行池塘水质调控。
(1)水生植物漂浮带是由竹竿扎成的方形竹竿框,内放置漂浮植物,并用尼龙绳 固定在池埂的木桩上,水生植物漂浮带在池塘中一条或数条采用沿池塘的横向设置,遮盖 面积小于养殖面积6%,漂浮植物或是凤眼莲(Echhornia crassipes)、或是大藻(Pistia stratiotes),其生物量小于20kg/m2。每5 10天采集一次,每次采收量为竹竿框全部植 株数的1/4,最多不宜超过1/3。采集下来的水生植物可以做为青饲料,直接喂养猪和草食 性鱼类。(2)菌是采用的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主要选择的菌种有沼泽红假单孢菌、枯草 芽胞杆菌和EM菌;沼泽红假单孢菌的菌株编号ACCC10649,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沼泽 红假单孢菌的菌种保藏编号ATCC6051,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微生物室提供。施加或追加 时,或是沼泽红假单孢菌,或是枯草芽胞杆菌,或是两种菌的复合菌。沼泽红假单孢菌和枯 草芽胞杆菌的活菌数为3. OX IO9和3. OX 108cfu/mL。使用方法泼洒(V/V)浓度为5%0和 0.5%。,10 15天一次。或者采用EM液,泼洒15天一次,浓度为1. ^g/亩,追加时,30天 一次。(3)藻种是采用的是绿藻门的四尾栅藻(kenedesmus quadricauda)和蛋白核小 球藻(Chlorella vulgari),菌数为1. 89 X IO6和1. 5 X 106cfu/mL,均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 究所藻种库提供。使用方法泼洒(V/V)浓度均为1.0X106,施加及追加为30天一次;菌 藻或单独使用,或同时使用。所述的水生植物排水沟水生植物排水沟是池塘排放水汇集人工湿地的排水沟, 起着疏导循环水和池塘保水的作用,围绕着成片养殖池塘外围而设置,排水沟或种植覆盖 度较低的芦苇(Wiragmites communis),或设置水生植物漂浮带,以净化池塘排放水。所述的池塘排放水异位集中处理是将池塘排放水通过排水沟汇集到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将池塘排放水通过排水沟汇集到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由几种单独成片挺水 植物组成的、串联的人工湿地,其形式可分为表面流、潜流式和垂直流人工湿地,设计时, 或采用单一的、或两种以上形式复合人工湿地形式。其中挺水植物选择为蒲草(Typha angustifolia)、莲藕(Nelumbo uncifera)或戸苹(Phragmites communis)。常见的形式 有单一类型有潜流式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复合形式有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 人工湿地-潜流式人工湿地。所述的鲢鳙池是鲢鳙池主要是放养滤食性鱼类,用来去除回水中的原生动物、 浮游生物、枝角类、桡足类动物,以及有机碎屑,进一步净化水体。滤食性鱼类主要选择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和细鳞斜颂鲴 (Plogiognathops microlepis bleeker),总载鱼生物量小于 50kg/亩。所述的回水功能恢复处理是回水通过鲢鳙池暗管流到一个水面较宽、池水较深 的进水渠,通过沉淀,静止停留14小时自然净化处理后,回水的溶氧补偿和功能恢复,进水 渠放养少量的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总载虾生物量小于5kg/亩。所述的池塘水质补偿处理是进水渠设置低扬程、低能耗、大流量的轴流泵,根据 临晨池水含氧低、鱼类易浮头的特点,晚间23:00,开启水泵提水,到次日清晨7:00停泵,通 过进水主管由支管分配到每个池塘中,对池塘进行蒸发、渗漏的补偿,以及水体的稀释和交 换,这样实现了间歇式微循环养殖。所述的水源以河流水源为主,潜水井1水源为辅。河流水源需要经绢网初处理,河流灌区从池塘排水沟最初端进行设置可加大进水流量,利用水力的冲刷作用,便于排水 沟清淤。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明显的效果1、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是根据池塘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变化的特点,采用 了池塘原位分散处理、异位集中处理、回水功能恢复处理和池塘水质补偿处理,通过水生植 物的吸收、分解、硝化等,尤其是水生植物随着生长不断的移除,有效地减少了池塘因鱼类 的代谢物而形成的积累在水体中的产物,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增强了整个系统净化功能, 使养殖回用水达到地下水质III IV类用水标准。2、根据清晨池水含氧低、鱼易浮头的特点,改池塘静水养殖为流水养殖,改常流水 养殖为间歇式流水养殖,构建了池塘生态养殖系统集流水养鱼和传统池塘养鱼的优点于一 体的、池塘所特有的封闭微流水养殖,明显的提高池塘的产出率、增加经济效益。3、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排放,保护了环境,美化景观,为产业化规模化、池塘养 殖,达到了零排放的目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4、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一条渔业生产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的新途径,达 到了渔业生产具有高值、高效、生态、环保的要求,实现了渔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向着健 康、可持续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图1是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水系工艺流程图2是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平面示意3是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溢流式排水口示意4是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水生植物漂浮带示意5是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进水与排水质指标对比本发明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的说明书附图1 5所示,其中1、潜水井, 2、鲢鳙池,3、河水闸口,4河流灌渠,5、水生植物排水沟,6、池塘,7、进水渠,8、水泵,9、水生 植物漂浮带,10、溢流式排水口,11、进水主管,12、进水支管,13、进水渠暗管,14、蒲草池暗 管,15、蒲草池,16、莲藕池,17、鲢鳙池暗管,18、进排水转换闸口,19、对外排水渠。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给出附图1 5,依据本发明的淡水规模化池塘6生态养殖系统及水处理 方法具体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淡水规模化池塘6生态养殖系统在山东浩洋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泥鳅养殖 基地进行建设。建设包括淡水养殖池塘6、池塘6水体原位分散处理、池塘6排放水异位集 中处理、回水功能恢复处理和池塘6水质补偿处理五个组成部分。人工湿地面积8. 70亩; 池塘6养殖面积86. 57亩。净化面积与养殖面积比1 10。工程已于2008年底竣工,已经 投入生产运行,试验检测和生产应用效果如下池塘6主养泥鳅,共有池塘638 口,长度为78. 9 士9. 0906m,宽度17. 0 士 1. 753 , 养殖面积2. 0士0. 2677亩,水体885. 1 士 121. 72^m3。总养殖占地面积75. 93亩,总水体 33632. 6m3。池塘6沿着长度方向,一端池塘6表面进水,另一端池塘6底部通过溢流式排水口 10排水。池与池之间采用并联供水方式,每个池塘6相互独立,便于病害隔离与防控。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工艺流程是从水系流向顺序来看,池塘6水体通 过放养泥鳅苗种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采用了菌藻和水生植物池塘6原位处理,由水泵8夜 间不断的供水,池塘6水体因蒸发、渗漏、缺氧进行着补充、稀释和增氧等池塘6水质补偿处 理,多余的水通过溢流式排水口 10排入水生植物排水沟5,进入人工湿地,经水生植物的吸 收、分解、硝化等池塘6异位集中处理后,进入鲢鳙池2,经滤食性鱼类摄食后,在进入进水 渠7,进行着回水功能恢复处理,回水静止通过白天的停留后,回水功能得以恢复。夜间再由 水泵8提水,进入上述循环,周而复始,养殖用水实现了循环使用。试验池塘6水源有河流和潜水井1两种,总水源来自于该基地附近京杭大运河的 支流万福河的河水,并在鲢鳙池2附近打了一 口备用潜水井1,作为试验池塘6的辅助水源。河流水源经40目绢网初处理,通过河流灌渠4,进入进水渠7。只在河流灌渠4水 接济不上时,才开采地下水,从潜水井1提水。河流灌渠4从池塘6进水渠7最初端设置, 由于每年稻田出穗开花期,对缺水比较敏感,需要进行水层灌溉,可加大进水流量,利用水 力的冲刷作用,既可排水沟清淤,又可肥田,一举两得。池塘6水体原位分散处理是采用池塘6水面放置凤眼莲漂浮带和水体中定期施加 或追加的菌藻进行池塘6水质调控。池塘6水生植物漂浮带9是由竹杆、凤眼莲、尼龙绳和木桩组成。用尼龙绳绑扎成 两个同样规格的长方形的竹杆框,每条水生植物漂浮带9是由两个竹杆框组成,用尼龙绳 绑扎固定在池梗的木桩上。其主要技术参数池塘6养殖面积.0 士 0.沈77亩,每口池塘6水 生植物漂浮带9条数为3条,竹杆框尺寸5. 4米X 2. 7米,池塘6遮盖率5. 87 士 0. 2587 % 7. 14士 1. 1500%,每平米凤眼莲湿重17. 63士0. 552kg/m2。当凤眼莲生物量高于20kg/m2,需 要进行采集。每个5 10天采集一次,每次采收量为竹竿框全部植株数的1/4,最多不宜超 过1/3。每次采集下来的凤眼莲直接做为青饲料,喂养了草鱼。菌使用方法是菌类采用的是微生物制剂,试验采用的是沼泽红假单孢菌和枯草 芽胞杆菌两种的复合制剂,配合比10 1,活菌数为3. OX IO9和3. 0X108CfU/mL,泼洒(V/ V)浓度为5%。和0. 5%。,10 15天一次。藻使用方法是藻类采用的是绿藻门的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 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配合比 1 2,菌数为 1.89X 106 和 1. 5X 106cfu/mL, 泼洒(V/V)浓度均为1X106,施加和追加为30天一次。水生植物排水沟5 种植覆盖度较低的芦苇,以降低悬浮物,净化池塘6排放水。池塘6排放水异位集中处理是采用的是两块串联式不同挺水植物表面流湿地,其 主要技术参数人工湿地占地8. 70亩;其中莲藕面积5. 2亩,生物总量8. 62吨;蒲草面积 2. 9亩,生物总量56. 72吨。鲢鳙池2主要放养的是鲢鱼和鳙鱼,最大载鱼总量0. 52吨。回水功能恢复处理采用的进水渠7技术参数为长X宽X深=350米XlO 米X 4. 5米。放养最大青虾生物量为4. 7kg/亩。池塘6水质补偿处理采用的是低扬程、低能耗、大流量潜水泵8,每4个或者5个为 一组水泵8,共设置了 8组。水泵8的技术参数为型号为QS250-5/1-5. 5,即250m3/h,扬 程5m,转速^60rpm,Ie = 13. 6A。养殖期间平均晚间23:00,开启水泵8提水,到次日清晨7:00停泵,每天运行10小时。最大水力停留时间为4. 9天。泥鳅养殖效果2009年4月8日,对1-1 1-19和2_1 2-19的38个池塘6进 行放养鳅苗,放养规格3. 1克,放养密度50kg/亩,总放养量3. 6吨。2009年9月25日山东 省海洋渔业厅邀请有关专家对试验进行了现场验收,随机抽取一个池塘6进行测产,其结 果如下池塘6养殖的无公害大鳞副泥鳅亩产52 ,平均体长18. 71cm,平均尾重28. 5g, 体色鲜艳,规格整齐,活泼健康。2009年共养殖泥鳅72亩,总产量4. 30吨,总产值1 万余 元,总利润68万元,平均亩产5Mkg,平均亩利润8300余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 效益。循环水处理效果淡水规模化池塘6生态养殖系统进水与排水质指标对比分 析,PH、溶氧、氨氮分别升高了 0. 37%,58. 69 %、21. 61%以外,其余指标均有所降低, C0D17. 01 %、亚硝酸盐20. 00 %、硝酸盐4. 59 %、总氮25. 64 %、磷酸盐16. 67 %和总磷 46.对%。池塘6回水指标均达到地下水质III类用水标准。节水降耗试验效果分析2008年采用的是传统式方式养殖模式,2009年采用的是 规模化池塘6生态养殖模式。以开采地下水作为节水的衡量指标,以对外排放水作为减排 的衡量指标,经过两个年度汇总用水、用电记录资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年度环比 分析,综合节水率达23%、池塘6减排31%、年节电率为7. 18%。综上所述,该实施例就再现了本发明所涉及淡水规模化池塘6生态养殖系统,节 水、减排、降耗效果显著,实现了封闭微循环养殖,为渔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一种 工艺新颖、结构独特、经济实用、可操作性强的高效池塘6生态养殖系统。同行业技术人员均可参照实施。
9
权利要求
1.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及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包括养殖池塘、池塘水体原位 分散处理、池塘排放水异位集中处理、回水功能恢复处理和池塘水质补偿处理五个组成部 分。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水系工艺流程 是池塘水体放入鱼虾进行养殖生产,同时施加菌藻制剂和水生植物进行池塘原位处理,由 于夜间水泵不断供水,多余的水由溢流式排水口排入水生植物排水沟,导入人工湿地,经水 生植物的吸收、分解、硝化等池塘异位集中处理后,进入鲢鳙池,经滤食性鱼类摄食后,在进 入进水渠,进行着回水功能恢复处理,回水静止通过白天的停留后,回水功能得以恢复。再 由水泵夜间提水,进入养殖池塘,弥补池塘蒸发、渗漏的缺水,或缓解缺氧进行的补充、稀释 和增氧等池塘水质补偿处理,形成了一个循环,周而复始,实现了养殖用水的循环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养殖池塘用于 养殖经济鱼类,养殖鱼类不低于500kg/亩。池塘沿着长度方向,一端池塘表面进水,另一端 池塘底部通过溢流式排水口排水。池与池之间采用并联供水方式,每个池塘相互独立,便于 病害隔离与防控。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池塘水体原位 分散处理是由池塘水面放置水生植物漂浮带和水体中施加或追加的菌藻进行池塘水质调 控。(1)水生植物漂浮带是由竹竿扎成的方形竹竿框,内放置漂浮植物,并用尼龙绳固定 在池埂的木桩上,水生植物漂浮带在池塘中一条或数条采用沿池塘的横向设置,遮盖面 积小于养殖面积6%,漂浮植物或是凤眼莲(Echhornia crassipes)、或是大藻(Pistia stratiotes),其生物量小于20kg/m2。每5 10天采集一次,每次采收量为竹竿框全部植 株数的1/4,最多不宜超过1/3。(2)菌是采用的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主要选择的菌种有沼泽红假单孢菌、枯草芽胞 杆菌和EM菌;沼泽红假单孢菌的菌株编号ACCC10649,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沼泽红假单 孢菌的菌种保藏编号ATCC6051,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微生物室提供。施加或追加时,或 是沼泽红假单孢菌,或是枯草芽胞杆菌,或是两种菌的复合菌。沼泽红假单孢菌和枯草芽胞 杆菌的活菌数为3. OX IO9和3. OX 108cfu/mL。使用方法泼洒(V/V)浓度为5%。和0. 5%0, 10 15天一次。或者采用EM液,泼洒15天一次,浓度为1. 5kg/亩,追加时,30天一次。(3)藻种是采用的是绿藻门的四尾栅藻(kenedesmusquadricauda)和蛋白核小球藻 (Chlorella vulgari),菌数为1.89 X IO6和1. 5 X 106cfu/mL,均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藻种库提供。使用方法泼洒(V/V)浓度均为1.0X106,施加及追加为30天一次;菌藻或 单独使用,或同时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水生植物排水 沟是池塘排放水汇集人工湿地的排水沟,起着疏导循环水和池塘保水的作用,围绕着成片 养殖池塘外围而设置,排水沟或种植覆盖度较低的芦苇(Wiragmites communis),或设置水 生植物漂浮带,以净化池塘排放水。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池塘排放水 异位集中处理是将池塘排放水通过排水沟汇集到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由几种单独成片 挺水植物组成的、串联的人工湿地,其形式可分为表面流、潜流式和垂直流人工湿地,设计时,或采用单一的、或两种以上形式复合人工湿地形式。其中挺水植物选择为蒲草(Typha angustifolia)、莲藕(Nelumbo uncifera)或戸苹(Phragmites communis)。常见的形式 有单一类型有潜流式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复合形式有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 人工湿地-潜流式人工湿地。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鲢鳙池是放 养滤食性鱼类,用来去除回水中的原生动物、浮游生物、枝角类、桡足类动物,以及有机碎 屑,进一步净化水体。滤食性鱼类主要选择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鱼 (Aristichthys nobilis)禾口细鳞斜颂鱼画(Plogiognathops microlepis bleeker),总载鱼 生物量小于50kg/亩。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回水功能 恢复处理是回水通过鲢鳙池暗管流到一个水面较宽、池水较深的进水渠,通过沉淀,静 止停留14小时自然净化处理后,回水的溶氧补偿和功能恢复,进水渠放养少量的青虾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总载虫下生物量小于 5kg/亩。
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池塘水质补偿 处理是进水渠设置低扬程、低能耗、大流量的轴流泵,根据临晨池水含氧低、鱼类易浮头的 特点,晚间23:00,开启水泵提水,到次日清晨7:00停泵,通过进水主管由支管分配到每个 池塘中,对池塘进行蒸发、渗漏的补偿,以及水体的稀释和交换,这样实现了间歇式微循环 养殖。
10.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水源以河流 水源为主,潜水井水源为辅。河流水源需要经绢网初处理,河流灌区从池塘排水沟最初端进 行设置,便于排水沟清淤。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该系统包括养殖池塘、池塘水原位分散处理、池塘排放水异位集中处理、回水功能恢复处理和池塘水质补偿处理五部分,将养殖水域生态、池塘养殖以及养殖工程技术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微生物、藻类及水生植物的吸收、分解、硝化作用,尤其是水生植物随着生长不断的移除,及间歇式供水、形成池塘微循环,提高池塘富营养化物质的利用率,养殖回水得以修复。该发明节水减排,效果显著,为渔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一种工艺新颖、结构独特、经济实用、可操作性强的高效池塘生态养殖系统。
文档编号A01K63/04GK102124972SQ201110040269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8日
发明者张明磊, 张金路, 杜兴华, 段登选, 王志忠, 田功太, 陈有光, 靖莹, 鹿杨 申请人: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