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环虫酰肼的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8398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杀虫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含有环虫酰肼的杀虫组合物及其防治农作物害虫的应用,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环虫酰肼,英文通用名称:chromafenozide,化学名称:2,-叔丁基-5-甲基-2,-(3,5-二甲基苯甲酰基)色烷-6-甲酰肼,分子式为C24H30N2O3,是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和三共株式会社(现为三共农用株式会社)共同研发的双酰肼类杀虫剂。昆虫摄取后几个小时内即可抑制进食,并引起昆虫发生提前蜕皮现象,最终导致死亡。其作用机理是通过调节幼体荷尔蒙和蜕皮激素活动干扰昆虫的蜕皮过程,引起昆虫过早蜕皮死亡。主要用于防治蔬菜、果树、茶树、观赏植物及水稻等作物上的鳞翅目幼虫。环虫酰肼单独使用成本高且易产生抗性。

丁虫腈,英文通用名称:flufiprole,化学名称:3-氰基-5-甲代烯丙基氨基-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4-三氟甲基亚磺酰基吡唑,分子式:C16H10Cl2F6N4OS,是吡唑类广谱性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害虫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和一定的内吸作用,其杀虫机制在于抑制昆虫r-氨基丁酸为递质的神经传导系统,对双翅目、鳞翅目幼虫有较高活性,对作物安全。作用机制与环虫酰肼不同。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植物病虫害最为有效的手段,但通过化学防治害虫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而且长期连续高剂量地施用单一的化学杀虫剂,容易造成药剂的残留、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合理的化学杀虫剂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杀虫谱,提高防治效果、延长施药时期、减少用药量、降低药害风险、减少残留、延缓害虫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等积极特点,杀虫剂复配或混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环虫酰肼的杀虫组合物,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延缓害虫产生抗性、扩大防治谱、减少用药量和降低使用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杀虫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上鳞翅目、半翅目害虫的应用。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有环虫酰肼的杀虫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环虫酰肼和丁虫腈。两者的质量比为50:1~1:50,优选质量比为20:1~1:20,更优选质量比为5:1~1:5,最优选质量比为1:1。

本发明组合物中的总有效成分质量百分含量为5%~85%。

本发明组合物以环虫酰肼和丁虫腈为主要有效成分以及农药助剂配制成农药上允许的任意剂型,较好的剂型有可湿性粉剂、乳油、微乳剂或水乳剂。

所述助剂可以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稀嵌段化合物(如农乳33#)、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赋形剂包含环己酮、二甲苯、溶剂油、水、防冻剂(如丙二醇)、去离子水等。以上助剂、赋形剂均为农业上已知的辅料,可以单用或按比例混用。

本发明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上鳞翅目、半翅目害虫的应用,尤其是防治水稻上稻飞虱和螟虫的应用。

本发明组合物对抗性鳞翅目害虫有显著的防效,尤其对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容易产生抗性的多种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抑制害虫对单一制剂(环虫酰肼或丁虫腈)的抗药性产生并同时可以防治半翅目害虫如蚜虫、飞虱等。

由所述的含环虫酰肼的杀虫组合物制备的杀虫药物在防治抗性鳞翅目、半翅目害虫的同时,又能防治双翅目害虫,特别对蝇等有很好的防效,达到一药多治的效果。

本发明组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产生以下有益效果:

(1)与单剂相比,该组合物对害虫有明显增效作用,显著提高了防治效果;(2)一药多治,一次施药可同时防治多种害虫,减少防治用工成本;(3)可替代高毒农药,并大幅度减少田间用药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4)兼有速效和长效;(5)抑制害虫对农药的抗性增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组合物的实施例是采用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生物测定试验,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共毒系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制剂实施例1:51%环虫酰肼·丁虫腈水乳剂

环虫酰肼50%、丁虫腈1%、环己酮2.5%、农乳600#3%、吐温-60#2%、农乳2201#2%、聚羧酸盐3%、苯甲酸1.5%、丙二醇1.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成分按常规方法加工即可制得51%环虫酰肼·丁虫腈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2:82%环虫酰肼·丁虫腈可湿性粉剂

环虫酰肼80%、丁虫腈2%、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3%、烷基萘磺酸钙6%,高岭土补足100%。将上述成分按常规方法加工即可制得82%环虫酰肼·丁虫腈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3:16%环虫酰肼·丁虫腈微乳剂

环虫酰肼15.5%、丁虫腈0.5%、N-甲基吡咯烷酮10%、农乳700#4%、聚氧丙烯醚10%、亚磷酸三苯酯3%、有机硅3%、噻酮4%,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成分按常规方法加工即可制得16%环虫酰肼·丁虫腈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4:21%环虫酰肼·丁虫腈水乳剂

环虫酰肼20%、丁虫腈1%、环己酮5%、农乳600#3%、吐温-60#2%、农乳2201#4%、聚羧酸盐6%、苯甲酸3%、丙二醇3%,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成分按常规方法加工即可制得21%环虫酰肼·丁虫腈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5:11%环虫酰肼·丁虫腈乳油

环虫酰肼10%、丁虫腈1%、烷基酚甲醛树酯聚氧乙烯醚1g、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6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5g、异丙醇2g、二甲苯加至100g,将上述成分按常规方法加工即可制得11%环虫酰肼·丁虫腈乳油。

制剂实施例6:42%环虫酰肼·丁虫腈水乳剂

环虫酰肼35%、丁虫腈7%、环己酮3%、农乳600#2.5%、吐温-60#2%、农乳2201#2%、聚羧酸盐3%、苯甲酸1.5%、丙二醇1.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成分按常规方法加工即可制得42%环虫酰肼·丁虫腈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7:20%环虫酰肼·丁虫腈微乳剂

环虫酰肼10%、丁虫腈10%、环己酮10%、农乳700#3%、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10%、环氧氯丙烷2%、有机硅3%、噻酮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成分按常规方法加工即可制得20%环虫酰肼·丁虫腈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8:12%环虫酰肼·丁虫腈微乳剂

环虫酰肼2%、丁虫腈10%、环己酮10%、农乳700#3%、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10%、环氧氯丙烷2%、有机硅3%、噻酮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成分按常规方法加工即可制得12%环虫酰肼·丁虫腈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9:21%环虫酰肼·丁虫腈水乳剂

环虫酰肼1%、丁虫腈20%、溶剂油15%、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4%、吐温-60#3%、农乳600#4%、黄原胶5%、苯甲酸3%、丙三醇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成分按常规方法加工即可制得21%环虫酰肼·丁虫腈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10:5%环虫酰肼·丁虫腈乳油

环虫酰肼0.5%、丁虫腈4.5%、烷基酚甲醛树酯聚氧乙烯醚2g、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4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g、N-甲基吡咯烷酮10g、二甲苯加至100g,将上述成分按常规方法加工即可制得5%环虫酰肼·丁虫腈乳油。

制剂实施例11:31%环虫酰肼·丁虫腈微乳剂

环虫酰肼1%、丁虫腈30%、环己酮8%、农乳700#3%、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7%、环氧氯丙烷2%、有机硅3%、噻酮3%,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成分按常规方法加工即可制得31%环虫酰肼·丁虫腈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12:21%环虫酰肼·丁虫腈微乳剂

环虫酰肼0.5%、丁虫腈20.5%、环己酮10%、农乳700#3%、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10%、环氧氯丙烷2%、有机硅3%、噻酮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成分按常规方法加工即可制得21%环虫酰肼·丁虫腈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13:25%环虫酰肼·丁虫腈乳油

环虫酰肼0.5%、丁虫腈24.5%、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4g、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2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g、N-甲基吡咯烷酮10g、二甲苯加至100g,将上述成分按常规方法加工即可制得25%环虫酰肼·丁虫腈乳油。

药效验证试验

1、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生物测定实施例1:环虫酰肼和丁虫腈复配对稻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dl),室内人工饲养多代。

试验方法: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11-2008》,采用稻茎浸法。

连根拔出健壮的分蘖末期的稻株,洗净,剪成15cm长的带根稻茎,4株一组,于阴凉处晾至表面无水痕。将稻茎分别在稀释好的药剂中浸30秒,取出晾干后,以浸湿的脱脂棉抱住根部放入培养皿中,吸取3龄中期若虫放入培养皿中,每杯25头,设浸清水为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4次。处理后置温度27℃、光周期为16h:8h(L:D)的培养皿中饲养。72h后检查死亡数。用DPS9.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表1:环虫酰肼、丁虫腈及其复配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试验结果

从表1中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环虫酰肼与丁虫腈的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对褐飞虱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特别是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其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

生物测定实施例2:环虫酰肼和丁虫腈复配对小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

实验对象:小菜蛾Plutellaxyllostella(Linnaeus),恒温养虫室内人工饲养多代。

试验方法:试验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14-2008》,采用浸叶法。

将事先准备好的包菜叶子(3㎝×4㎝)在药液中浸泡10秒钟,取出自然晾干至表面无水痕,用毛笔挑入小菜蛾3龄幼虫,将试虫移至(25±1)℃,14/10(L/D),相对湿度70%的温室中正常培养。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40头试虫。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同生物测定实施例1,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

表2:环虫酰肼、丁虫腈及其复配对小菜蛾的毒力测定试验结果

从表2中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环虫酰肼与丁虫腈的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对小菜蛾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特别是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其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

2、田间药效试验

田间应用实施例1:环虫酰肼与丁虫腈复配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选择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芒种桥乡大李庄村进行。小区面积20m2,每处理重复4次,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对甘蓝全株进行均匀喷雾,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d、3d、7d和14d分别调查小菜蛾数量,计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如下: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药后活虫数)/药前虫口基数*100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区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区虫口减退率)*100

表3、环虫酰肼·丁虫腈防治甘蓝小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从表3中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环虫酰肼·丁虫腈复配剂在防治甘蓝小菜蛾药效试验时,药后1d、3d、7d和14d的防效明显高于对照30%丁虫腈乳油和5%环虫酰肼悬浮剂的防效,且有效成分用量降低。

田间应用实施例2:环虫酰肼与丁虫腈复配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选择在安徽省巢湖市中垾镇潘桥村进行,田间稻飞虱种群以褐飞虱为主,少量白背飞虱。试验前起垄,划小区,小区面积为42m2,采用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均匀喷雾,选取的水田水稻生长基本一致,正处于分蘖盛期,褐飞虱发生情况基本一致,采用盆拍法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并于药后3d、7d、14d和21d调查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药后活虫数)/药前虫口基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区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区虫口减退率)*100

表4、环虫酰肼·丁虫腈防治水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从表4中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环虫酰肼·丁虫腈复配剂在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时,药后3d、7d、14d和21d的防效明显高于对照药剂30%丁虫腈乳油和5%环虫酰肼悬浮剂的防效,且有效成分用量降低,持效期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