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立体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经济发展,矿山资源开发、开山造路、山区公路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等资源开发建设造成边坡裸露,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和谐,同时由于裸露的边坡,长期收雨水等冲刷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滑坡坍塌事故,因此需要对边坡进行修复及立体绿化。
目前传统常用的边坡修复方法主要有:采用护面墙防护、混凝土覆盖裸露边坡、挂网喷浆,喷播法边坡绿化,以上方式工程施工量大、工期长、造价高。公布号为cn105970978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采用充填式生态毯敷设于坡面,生态毯设置充填袋,并填充充填料,填充种子层的技术方法,本方法相较于传统常用方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施工成本问题。但还存在以下几个缺陷:由于需要在铺设完成充填式生态毯之后,再往充填袋中填充充填料,完成充填后再用封口机对袋口进行封口,喷射填料过程中因为袋口的开口局限性,只有一部分能够恰好落入充填袋,造成填料浪费,而且完成后再在边坡施工现场手动缝合,浪费人力、时间,效率低;其次,生态毯主要靠安全绳固定于坡面,安全绳安装密度的局限性,造成生态毯与坡面之间附着度不够,不够牢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能够更大的减少边坡立体绿化修复施工周期及施工成本,并解决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相对坡面的稳定性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底层生态毯、种植层、上层生态毯,所述底层生态毯、种植层、上层生态毯从下往上顺序敷设设置,并缝合连接,所述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还包括附着层,所述附着层连接设置于底层生态毯下侧,所述附着层外边缘为锯齿钩结构,所述锯齿钩结构外围带有倒钩。
所述附着层外边缘锯齿钩结构分行设置,相邻两行的锯齿钩结构外围倒钩钩头反方向设置。
所述底层生态毯和上层生态毯分别为一独立整体,所述种植层为种子、营养土和粘合剂的混合体。
所述种植层厚度为1cm,所述底层生态毯和上层生态毯均为透气透水材料,其孔隙直径小于种植层混合体粒径。
所述底层生态毯、种植层、上层生态毯分别通过横向缝合连接和纵向缝合连接,外边缘四周为锁边结构。
一种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铺设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
s2,对铺设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采用锚杆固定。
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s1之前还包括步骤:
s0,对坡面安装防护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其附着层外边缘锯齿钩结构的设置,增加了坡面与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间的静摩擦力,能够更好的钩卡附着于坡面;相邻两行锯齿钩结构的倒钩钩头反方向的设置很好的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生态修复系统放置方向的选择问题,无论正放还是倒放倒钩附着层均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使施工更加便利;底层生态毯和上层生态毯分别为一独立整体,而非多个充填袋的设置,使得在制备及施工过程中,简化了工序,提高了效率;种植层为种子、营养土和粘合剂的混合体,种植层厚度为1cm的设置,且底层生态毯、种植层、上层生态毯进行横向缝合和纵向缝合,并对外边缘进行锁边的设置,能够使整个生态修复系统更稳定的连接为一个整体,同时减小厚度,便于储存和搬运;底层生态毯和上层生态毯均为透气透水材料,其孔隙直径小于种植层混合体粒径,能够更好的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成活率,避免施工过程中种植层通过底层生态毯和上层生态毯外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方法,在进行边坡绿化生态修复之前,即完成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的制备,对边坡施工时,直接将之前在车间制备完成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运往边坡,铺设于坡面,再用锚杆固定,大大减少了施工现场的工作量及户外工作的时间,节省了人力物力;对于有滑坡倾向的危险性坡面,在步骤s1之前先实施s0对坡面安装防护网,附着层外边缘外围带倒钩的设置,以及倒钩钩头相邻分行反方向的设置,减少了施工现场选择放置方向的工序,也能更好的勾住防护网,增加了牢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锯齿钩结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1附着层;2底层生态毯;3种植层;4上层生态毯;5坡面;6软绳;7锯齿钩结构;8倒钩;81钩头;9锁边结构;10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它类同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包括附着层1、底层生态毯2、种植层3、上层生态毯4,附着层1、底层生态毯2、种植层3、上层生态毯4由坡面5开始从下往上顺序敷设设置,并通过软绳6缝合连接为一整体。
附着层1外边缘为锯齿钩结构7,锯齿钩结构7外围带有倒钩8,倒钩8钩头81方向随机,此种设置增加了坡面5与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间的静摩擦力,使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能够更好的附着于坡面5,锯齿钩结构7上倒钩8的存在使得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能够更好的钩卡住坡面5。
底层生态毯2和上层生态毯4均为土工布材料,分别为一独立整体,而非由多个小部分组成,使得在制备及施工过程中,能够简化工序,提高效率;种植层3厚度为1cm,为种子、营养土和粘合剂的混合体,植物种子选用黑麦、高羊茅、白三叶、结缕草混合,黑麦草可以提供快速的植被,高羊茅和白三叶提供持久的覆盖,同时白三叶的固氮作用将为整个草地提供氮素来源,同时以上冷、暖季草的混合,能够起到四季常绿的效果,营养土由植物纤维、稳定剂、浒苔粉、贝壳粉、腐叶土、花椒粉混合而成,粘合剂采用法国爱森进口土壤基质粘合剂,粘合剂的加入能够使整个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更稳定的连接为一个整体,种植层3厚度设置为1cm,便于本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的储存和搬运。
底层生态毯2和上层生态毯4的孔隙直径小于种植层3混合体的粒径,能够更好的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成活率,避免施工过程中种植层3通过底层生态毯2和上层生态毯4通过孔隙外漏。
底层生态毯2、种植层3、上层生态毯4分别通过横向缝合连接和纵向缝合连接,连接为一体,外边缘四周为锁边结构9,用于缝合的软绳6间距为5~10厘米。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所述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坡面上铺设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具体的,将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运往边坡施工现场,根据边坡现场状况,用机器或者人工从边坡上端开始顺着坡面5展开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贴合坡面5铺设。
s2,对铺设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采用锚杆10固定,具体的,在平行于地面方向边坡坡顶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锚杆10,从两端开始每间隔一米设置一个锚杆10;在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垂直于地面方向边缘从坡顶开始每间隔一米设置一个锚杆10,在坡面5崎岖位置适当增加设置多个锚杆10。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与实施例一提供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相似,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二者的区别在于:附着层1外边缘锯齿钩结构7分行设置,相邻两行的锯齿钩结构7外围倒钩8钩头81为反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应用所述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方法与实施例一中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方法相同,不再赘述。
相邻两行锯齿钩结构7上倒钩8的钩头81反方向的设置很好的解决了施工过程中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放置方向的选择问题,无论在坡面5上正放还是倒放,附着层1均能起到增加静摩擦力的作用,使施工更加便利。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与实施例二提供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相同,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应用所述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方法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在步骤s1和步骤s2之前还包括步骤s0:对坡面5安装防护网。
对于稳定性不好的边坡,在对其进行立体绿化生态修复之前需要增加步骤s0:对坡面5安装防护网,然后再进行步骤s1和步骤s2的操作,具体的,步骤s1,在防护网上铺设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具体的,将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运往边坡施工现场,根据边坡现场状况,用机器或者人工从边坡上端开始顺着防护网展开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贴合防护网铺设;步骤s2,对铺设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采用锚杆10固定,具体的,在平行于地面方向边坡坡顶的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锚杆10,从两端开始每间隔一米设置一个锚杆10;在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系统垂直于地面方向边缘从坡顶开始每间隔一米设置一个锚杆10,在坡面5崎岖位置适当增加设置多个锚杆10。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行锯齿钩结构7上倒钩8的钩头81为反方向的设置,减少了施工现场选择放置方向的工序,无论在防护网上正放还是倒放,附着层1均能很好的勾住防护网,增加了牢固度。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