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室大棚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8846阅读:5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室大棚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温室大棚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温室大棚架。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温室大棚已经被广泛应用,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农业的发展,温室大棚也由单个向集群、连体大棚方向发展。由于连体大棚有着土地利用率高、管理成本低等特点,目前已经被广泛推广。温室大棚是在大棚架上覆盖塑料薄膜使棚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隔离,不仅可遮风挡雨,还可产生温室效应,营造适合作物生长的环境。

对于温室大棚而言,现有技术中很难找到理想的雨水排放系统,下雨后,大棚顶部的各拱形结构之间容易造成积水,特别是有些大棚顶部长期排水不顺畅,很容易产生向内部渗水和漏水的现象。在温室大棚实际安装过程中,一般在薄膜的下方设置水槽,再在水槽的缘口上安装卡槽,利用卡槽固定薄膜,此方式增加了操作工序。固定在大棚上的天沟不牢固,在暴雨等天气时,天沟由于冲击力太多,易出现脱离大棚架的情况,导致其无法正常排水;同时具有能够减少人力及财力投入且不受天气和潮湿环境影响的通风装置的温室大棚,则是现有温室大棚技术最需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温室大棚架,提高室外通风效果,减少出现内部渗水和漏水发生的现象,便于安装、拆卸,提高天沟固定在大棚上的牢固性,尤其适合用于农业温室大棚生产蔬菜、水果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温室大棚架,包括大棚架体,所述的大棚架体包括两组以上立柱排,所述的立柱排由若干个立柱构成,相邻的两组立柱排之间设有若干根支起杆,所述的每个立柱排之间设有落水槽,在大棚架体后侧设有通风机构,所述的大棚架体的上端设有清雪机构,所述的支起杆上设有连接杆,在连接杆上设有抖动机构,所述的落水槽的两端与相邻的两个支起杆固定相连,

所述的落水槽包括内槽体、外槽体,所述的内槽体设在外槽体内,外槽体的上端固定在相连的两个支起杆上,所述的内槽体与外槽体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的内槽体包括水槽,该水槽有一底部与两斜侧壁以及一开口朝上的落水口,该水槽的横截面呈一平底的倒梯形形态,在水槽两斜侧壁的上端于内侧各一体成型两凸出的挡片组成卡槽,所述的水槽外侧的底部上设有可加热件,所述的外槽体的底壁上设有外出水口,在内槽体的设有内出水口,所述的外出水口、内出水口通过连管相连,且外出水口外侧通过连接套管与落水管相连,

每个所述的落水管上均套设有落水管固定环,相连的两个落水管固定环外壁通过连接杆相连,落水管固定环通过落水管紧固螺栓固定在连接杆上,所述的连接套管外壁两侧对称设有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包括角钢、c型板,所述的c型板两端分别连接套管、落水管上,c型板的另一侧与角钢固定,所述的角钢固定在立柱排上,

所述的通风机构包括通风管、无动力风球和闭合盖、拉绳,上述通风管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述第一端设置于上述大棚架体的外部,上述第二端设置于上述大棚架体的内部,上述通风管具有出风口,上述出风口设置在上述通风管侧壁;上述无动力风球设置在上述通风管第一端的端口处,上述无动力风球包括多个旋转叶片,闭合盖设置在出风口,并在上述出风口的滤网外,闭合盖严密覆盖上述出风口,上述闭合盖用于控制上述出风口的开启或关闭;上述拉绳与上述闭合盖连接,上述拉绳用于控制上述闭合盖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的清雪机构包括伸缩气缸、推板体,所述的推板体包括多个与支起杆形状相同的刮板,相邻的两个刮板之间通过推板相连,所述的刮板设于支起杆的外侧上方,所述的推板设于落水槽的上方,所述的伸缩气缸通过固定板设在大棚架体上,所述的伸缩气缸的活塞杆与其中的一个刮板相连,

所述的抖动机构包括抖动气缸、抖动板,所述的抖动气缸设在连接杆上,在抖动气缸的活塞杆通过移动杆与抖动板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支起杆为弧形杆或者折杆。

进一步,所述的立柱排与落水槽的上端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连接杆与支起杆之间区域设有多个顶杆。

进一步,位于外侧的顶杆上设有抽风机。

进一步,所述的出风口处设有滤网。

进一步,所述的通风装置还包括管帽,上述管帽设置在上述通风管的第二端,并封闭上述通风管第二端的端口。

进一步,每个落水管的下端通过多通口与主管道相连,所述的主管道与水箱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抖动板包括两个,抖动气缸的活塞杆通过连接套与两个移动杆相连,两个所述的移动杆分别与抖动板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抖动板的形状与支起杆的形状相同。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棚架体上设置的落水槽、通风机构、清雪机构和抖动机构,提高室外通风效果,减少出现内部渗水和漏水发生的现象,便于安装、拆卸,提高天沟固定在大棚上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落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通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清雪机构的俯视图。

图5是抖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1的推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立柱2、支起杆3、落水槽

4、连接杆5、内槽体6、外槽体

7、底部8、侧壁9、挡片

10、卡槽11、可加热件12、连管

13、连接套管14、落水管15、角钢

16、c型板17、大棚架体18、通风管

19、无动力风球20、闭合盖21、拉绳

22、伸缩气缸23、刮板24、推板

25、抖动气缸26、抖动板27、移动杆

28、顶杆29、管帽30、主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温室大棚架,包括大棚架体17,所述的大棚架体17包括两组以上立柱排,所述的立柱排由若干个立柱1构成,相邻的两组立柱排之间设有若干根支起杆2,所述的每个立柱排之间设有落水槽3,在大棚架体后侧设有通风机构,所述的大棚架体的上端设有清雪机构,所述的支起杆2上设有连接杆4,在连接杆4上设有抖动机构,所述的落水槽3的两端与相邻的两个支起杆2固定相连;

所述的落水槽3包括内槽体5、外槽体6,所述的内槽体5设在外槽体6内,外槽体6的上端固定在相连的两个支起杆2上,所述的内槽体5与外槽体6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的内槽体5包括水槽,该水槽可采用金属或塑料材一体成型,该水槽有一底部7与两斜侧壁8以及一开口朝上的落水口,该水槽的横截面呈一平底的倒梯形形态,在水槽两斜侧壁8的上端于内侧各一体成型两凸出的挡片9组成卡槽10,本水槽安装时,是设置在温室大棚薄膜的下方,利用卡簧将薄膜的底端固定在卡槽内,使大棚顶部的雨水及贴附在薄膜上的冷凝水顺着薄膜落入水槽内,水槽卡槽采用一体的结构,可简化制造及安装工序,降低成本,并且可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所述的水槽外侧的底部上设有可加热件11,所述的外槽体6的底壁上设有外出水口,在内槽体5的设有内出水口,所述的外出水口、内出水口通过连管12相连,且外出水口外侧通过连接套管13与落水管14相连,每个所述的落水管14上均套设有落水管固定环,相连的两个落水管固定环外壁通过连接杆相连,落水管固定环通过落水管紧固螺栓固定在连接杆上,在落水管14内落水时,起到对落水管14固定、不移动的作用,提高落水管14与外槽体6的稳固性,所述的连接套管13外壁两侧对称设有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包括角钢15、c型板16,所述的c型板16两端分别连接套管13、落水管14上,c型板16的另一侧与角钢15固定,所述的角钢15固定在立柱排上;

所述的通风机构包括通风管18、无动力风球19和闭合盖20、拉绳21,上述通风管18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述第一端设置于上述大棚架体17的外部,上述第二端设置于上述大棚架体17的内部,上述通风管18具有出风口,上述出风口设置在上述通风管18侧壁;上述无动力风球19设置在上述通风管18第一端的端口处,上述无动力风球19包括多个旋转叶片,上述无动力风球19用于通过多个上述旋转叶片的旋转,使上述通风管18内部的空气与上述通风管18第一端口外部的空气进行交换,闭合盖20设置在出风口,并在上述出风口的滤网外,闭合盖10严密覆盖上述出风口,上述闭合盖20用于控制上述出风口的开启或关闭;上述拉绳21与上述闭合盖20连接,上述拉绳21用于控制上述闭合盖20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的清雪机构包括伸缩气缸22、推板体,所述的推板体包括多个与支起杆2形状相同的刮板23,相邻的两个刮板23之间通过推板24相连,所述的刮板23设于支起杆2的外侧上方,所述的推板24设于落水槽3的上方,所述的伸缩气缸22通过固定板设在大棚架体17上,所述的伸缩气缸22的活塞杆与其中的一个刮板23相连,当落水槽3、大鹏架体17外侧上积雪后,启动伸缩气缸22,即可实现将其推到落水槽3的出水口处,所述的抖动机构包括抖动气缸25、抖动板26,所述的抖动气缸25设在连接杆4上,在抖动气缸25的活塞杆通过移动杆27与抖动板26相连,在大鹏架体17的塑料薄膜上沾有露水或者杂物时,可以使用本机构,将其抖动下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支起杆2为弧形杆。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立柱排与落水槽3的上端相连。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杆4与支起杆2之间区域设有多个顶杆28,起到支撑支起杆2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位于外侧的顶杆28上设有抽风机。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出风口处设有滤网。

实施例2

如图7所示,所述的支起杆2为折杆,所述的抖动板26包括两个,抖动气缸25的活塞杆通过连接套与两个移动杆27相连,两个所述的移动杆27分别与两个抖动板26相连,所述的抖动板26的形状为斜板。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通风装置还包括管帽29,上述管帽29设置在上述通风管18的第二端,并封闭上述通风管18第二端的端口。

本实施例中,每个落水管14的下端通过多通口与主管道30相连,所述的主管道30与水箱相连。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