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氟苯醚酰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2649阅读:15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菌组合物领域,具体来说涉及的是一种含有氟苯醚酰胺和苯并烯氟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的用途。



技术实现要素:

白粉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对双子叶植物的危害尤为普遍,白粉病发生时,寄主受害部位生长受到抑制,逐渐褪绿变黄,出现枯斑至最后全叶枯干,严重时使植株早枯。病害后期,由菌丝和分生孢子构成的白粉状霉层中,常出现许多散生的黑色粒状的闭囊壳,并以此越冬,次春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白粉病一旦发生,传播速度非常快,农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受到侵染。白粉病使我国小麦、黄瓜、葡萄等农作物产品遭受到极大损失,因此,防治白粉病的发生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氟苯醚酰胺(开发代号y13149)为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对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纹枯病、白粉病等具有高效杀菌活性,具有内吸传导性,并具有耐雨水冲淋、用量低的特点,防效明显高于同类产品噻呋酰胺,该杀菌剂与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同时尤其其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能够防治多种作物上的多种病害,因此成为时下的研究热点,氟苯醚酰胺结构式如下:

苯并烯氟菌唑,英文通用名称为benzovindiflupyr,是先正达研制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广谱、高效,具有更长的持效作用,可广泛防治叶面病害和土壤病原菌,是重要的抗性管理工具。苯并烯氟菌唑在小麦、玉米和特种作物等许多作物上都展现了对主要病害的杰出防效。该产品对小麦叶枯病、花生黑斑病、小麦全蚀病及小麦基腐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对小麦白粉病、玉米小斑病及灰霉病有特效,对亚洲大豆锈病具有杰出防效。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三唑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在农业病害的防治过程中,防治病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抗药性的产生,尤其是单独使用单一种类的杀菌剂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而将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杀菌剂进行复配,是解决抗药性产生的重要措施。目前,尚未发现有关于氟苯醚酰胺和苯并烯氟菌唑复配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减少农药活性成分使用量、延缓病原菌抗药性产生的农药增效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农药增效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的应用,尤其是将所述农药增效组合物用于防治白粉病、稻瘟病、霜霉病、晚疫病。

一般而言,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增效农药组合物,它的活性成分包含氟苯醚酰胺和苯并烯氟菌唑。

进一步的,所述增效农药组合物中,氟苯醚酰胺和苯并烯氟菌唑的重量比为1:20-40:1。

进一步的,所述增效农药组合物中氟苯醚酰胺和苯并烯氟菌唑的重量比优选为1:10-20:1。

进一步的,所述增效农药组合物中有效成分占组合物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80%,优选为10-60%,其余为助剂、填料和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贮存和使用中稳定以及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增效农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适合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制剂,所述制剂的剂型包括但不限于乳油、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超低容量液剂、干悬浮剂、微囊悬浮剂、颗粒剂或种衣剂。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增效农药组合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也可以以单独制剂形式提供,使用前在桶或罐中自行混合,并根据所需活性物质的浓度选择性地与水混合进行稀释即可。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增效农药组合物还可包含其它农用活性物质,所述农用活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其它种类的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安全剂、增效剂、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增效农药组合物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增效农药组合物中活性成分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对多种农作物病害的防治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农药施用剂量,降低用药成本。

(2)本发明的增效农药组合物中活性成分作用机理互不相同,两者复配可以克服和/或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3)本发明的增效农药组合物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实施例。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描述本发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一、室内活性测定

1、实验对象: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fuliginea(sch.)poll)

2、试验方法:试验参照中华人名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11-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1部分:防治瓜类白粉病试验盆栽法》,采用盆栽法测定。

播种感病黄瓜品种,盆栽生长至2叶片真叶期备用。氟苯醚酰胺和苯并烯氟菌唑原药分别用丙酮溶解,再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每处理3盆,4次重复,将10ml药液均匀喷洒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晾干备用。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剂处理后24小时,喷雾接种黄瓜白粉病菌孢子悬浮液。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方法如下:取长满白粉病菌黄瓜叶片,用加有少量吐温-80表面活性剂的无菌水将孢子洗下,双层纱布过滤,镜检后调制成1×105个孢子/ml的悬浮液。

接种后置于恒温室中,在温度24℃条件下培养7天。待空白对照病叶面积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室内活性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氟苯醚酰胺和苯并烯氟菌唑在1:20-40:1的范围内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其中,当两者复配比例为1:10-20:1时,协同增效作用更明显。当两者复配比例为9:6时,共毒系数最高,协同增效作用最好。

二、制剂实施例

1、实施例1:34%氟苯醚酰胺·苯并烯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1)

氟苯醚酰胺17%

苯并烯氟菌唑17%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

分散剂nno3%

木质素磺酸钠4%

白炭黑10%

硅藻土余量

按上述配方将活性成分和农药辅助成分搅拌均匀、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即可制得34%氟苯醚酰胺·苯并烯氟菌唑可湿性粉剂。

2、实施例2:36%氟苯醚酰胺·苯并烯氟菌唑悬浮剂(1:5)

氟苯醚酰胺30%

苯并烯氟菌唑6%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

木质素磺酸钠4%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

硅酸镁铝1%

乙二醇3%

苯甲酸钠0.5%

去离子水余量

按上述配方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消泡剂、抗冻剂、增稠剂、防腐剂和水按比例混合均匀,经砂磨和高速剪切后得到半成品,分析后补加水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浮剂。

3、实施例3:52%氟苯醚酰胺·苯并烯氟菌唑水分散粒剂(3:2)

氟苯醚酰胺31.2%

苯并烯氟菌唑20.8%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5%

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盐5%

尿素2%

阿拉伯胶3%

高岭土余量

将氟苯醚酰胺、苯并烯氟菌唑、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粘结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经粗粉碎和气流粉碎,再进行捏合和挤压造粒,干燥后经筛分即可制得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

三、田间药效试验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1-2的农药制剂进行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对照药剂分别为31.2%氟苯醚酰胺悬浮剂和10%苯并烯氟菌唑悬浮剂。

试验地设置在河南省安阳市某黄瓜种植基地,防治对象为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fuliginea)。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2,另设清水处理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0㎡,共2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均匀喷洒在叶片正反面。

调查与统计方法: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最后一次施药后7天、15天再调查试验结果,共调查2次。每小区随机取四点,每点调查2株的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照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0%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片数×9)]×100

防治效果(%)=[1-(对照施药前病情指数×处理施药后病情指数)/(对照施药后病情指数×处理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从表2中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1-3的农药组合物制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持效性和速效性,最后一次施药后15天的防效为84.33%-92.28%,明显由于对照药剂的防治效果。且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持效期相对于单剂来说更长,表明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从而降低用药成本。另外,在用药范围内,供试药剂对试验作物安全,无药害发生,也未观察到所述农药组合物对有益天敌有任何不良影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