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植物栽培技术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白蚁的防治方法及茯苓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贵州省黔东南州森林资源丰富,原生态保存完好,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是贵州省和国家重点中药材生产基地,素有“黔山无闲草,遍地皆灵药”之称。目前,黔东南州种植中药材品种77个,面积达2万hm2以上。其中松茯苓品质优良,生产历史悠久。出口茯苓产品曾获得国家免检商品、国家外经贸部颁布的“出口优质产品证书”等荣誉称号。所产松茯苓均以体重结实、外皮色棕褐、无裂隙、断面向白而细腻、嚼之粘性强为佳,品质居全国之首,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深受欢迎,闻名中外。据统计,目前我国中药材市场上80%的茯苓来自贵州黔东南地区,且质量上乘,“黔东茯苓”素有“有质有量”的美誉。贵州省是茯苓的盛产之地,主产于黔东南黎平、锦屏、榕江、从江、天柱、镇远、施秉等区县。
但是,随着茯苓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白蚁危害日益增加,使黔东南州茯苓品质及产量呈现下滑趋势。能否防治白蚁,是茯苓栽培能否获得收益的首要条件。
一般白蚁活动的最适时期是4-6月及8-9月,经调查表明,在此期间,未施药剂预防的地块,茯苓被害率一般达85%以上,造成减产在60%以上。以往生产上主要采用的一些防蚁药物,不仅残留、毒性大、效果差,而且影响茯苓出口,农民收入减少。因此,筛选一种防治白蚁有效、而又易于自然降解的药物,特别是生物性药剂,已成为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白蚁的防治方法,该防治方法多样化,能针对不同条件下的白蚁进行有效灭除。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茯苓的栽培方法,此栽培方法能有效避免白蚁损害茯苓,使茯苓长势良好,从而提高茯苓的产量和质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一种白蚁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农业防治是在防治区,以鸡纵菌为参照物,寻找白蚁巢穴,然后挖巢除蚁。
生物防治是向防治区引进白蚁的天敌,以对白蚁进行捕食,天敌包括蜈蚣、蠼螋、蚂蚁、隐翅虫、蜘蛛、青蛙、泽蛙、蟾蜍、穿山甲、鸟类、壁虎。
物理防治包括:于防治区外围设置频振式诱集杀虫灯以驱赶白蚁,于防治区设置白蚁诱集盒、毒饵或油茶饼。
化学防治是于防治区喷洒灭蚁农药。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茯苓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苓场,然后于苓场内准备苓窖,向苓窖中放入木块并固定,将茯苓菌种接种于木块,然后栽培。于接种茯苓菌种前一个月,采用上述的白蚁的防治方法对苓场进行白蚁防治。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白蚁的防治方法及茯苓的栽培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白蚁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具体防治区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且灭除白蚁效果均较佳。
茯苓的栽培方法中通过在接种茯苓菌种前对茯苓场进行白蚁防治,可有效避免白蚁损害茯苓,以获得长势和质量均较好的茯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2提供的白蚁诱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2提供的白蚁诱集盒中的卡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2提供的白蚁诱集盒中的第二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2提供的白蚁诱集盒中的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白蚁诱集盒;100-盒体;110-盒板;111-卡槽;120-容纳腔;130-第一通孔;200-第一松木块;210-第一支撑条;211-第一端;213-第二端;220-第二支撑条;221-第三端;223-第四端;300-第二松木块;310-第二通孔;320-凹槽;400-曲型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白蚁的防治方法和茯苓的栽培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茯苓的栽培方法例如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选择苓场,然后于苓场内准备苓窖,向苓窖中放入木块并固定,将茯苓菌种接种于木块,然后栽培。并且,在接种茯苓菌种前一个月,采用白蚁的防治方法对苓场进行白蚁防治。
较佳地,苓场例如可选择向阳、干燥区域。清除苓场中的腐烂树根及朽木。本实施例中的白蚁的防治方法例如可以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农业防治主要是在防治区,也即苓场及苓场周围以鸡纵菌等作为参照物,寻找白蚁巢穴,然后挖巢除蚁。
生物防治则是通过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低毒性化学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白蚁的自然天敌的繁殖环境。在防治区引进白蚁的天敌,以对白蚁进行捕食。作为可选地,上述白蚁的捕食性天敌例如可以为蜈蚣、蠼螋、蚂蚁、隐翅虫、蜘蛛、青蛙、泽蛙、蟾蜍、穿山甲、鸟类、壁虎等。
化学防治是通过向防治区喷洒灭蚁农药对白蚁进行灭杀。其中,灭蚁农药例如可以选用4.5wt%的氯氰菊酯、10%wt或2.5wt%的联苯菊酯、10wt%的氯菊酯、0.1wt%的氟虫胺、2.5wt%的溴氰菊酯、20wt%的氰戊菊酯和5wt%的氟铃脲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灭蚁农药均按国标《gb4285》和《gb8321》使用。
物理防治例如可以于防治区外围设置频振式诱集杀虫灯以驱赶白蚁,于防治区设置白蚁诱集盒、毒饵或油茶饼进行诱杀或驱避。因每个成熟的白蚁群体,每年或间年均会有有翅繁殖蚁进行分飞移殖,以扩建新群体。根据黑翅土白蚁的习性,可在距苓场不低于50米的地区设置频振式诱集杀虫灯对白蚁进行诱集灭杀。将杀虫灯设置在距苓场不低于50米的区域,可对未被诱集灯杀灭的白蚁进行进一步的防治处理,从而有效避免残余的白蚁进入苓场。
毒饵诱杀例如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在茯苓种植前1个月,将毒饵条埋入苓场阴暗潮湿、腐烂松树枝较多的沟槽内,埋入的深度例如可以为15-20cm。白蚁进食毒饵后,引起慢性中毒,并逐渐传染整个白蚁群体,从而达到灭蚁效果。其中,毒饵可由70重量份的饵料、10重量份的糖、20重量份的面粉与水混合后搅拌成糊状,烘干制得。具体地,饵料例如可以包括甘蔗、送木屑和纤维素粉,面粉中可加入防霉剂及0.1wt%的氟虫胺或5wt%的氟铃脲等,以提高对白蚁的诱杀效果。作为可选地,毒饵条的尺寸例如可以为4cm×0.7cm×0.5cm。
油茶饼对白蚁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因此,在物理防治中,还可以在苓场内施用油茶饼颗粒以对白蚁起到驱避效果。作为可选地,油茶饼颗粒的施用量例如可以为80kg/667m2-120kg/667m2,优选为100kg/667m2。此优选施用量的油茶饼颗粒与其对白蚁所起的驱避效果能达到最佳平衡。
作为可选地,白蚁诱集盒诱杀可以直接在白蚁诱集盒中放入对白蚁有毒类食物,也可仅通过将白蚁诱集于诱集盒中,然后再将该诱集盒中的白蚁进行集中处理。为避免有毒类食物对茯苓造成不良影响,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后种方式。该诱集盒可分两次进行2次埋放,第一次于茯苓种植前1个月埋放,也可以是在接种茯苓菌种前1个月埋放;第二次则在种植茯苓时埋放,也即在接种茯苓菌种前10-15天埋放。埋放地点例如可选择在苓场周围阴暗潮湿、腐烂松树枝较多的沟槽内,每隔8-12m设置1个白蚁诱集盒,并不定期查看诱集盒中是否有白蚁。若诱集的白蚁量较多后,可将诱集盒取出,并用联苯菊酯、氰戊菊酯、氯菊酯、氟虫胺和氟铃脲等药剂对诱集盒内的白蚁进行灭杀处理。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的苓窖包括至少两行和至少两列的苓穴,相邻两行苓穴之间的间距为30-40cm,相邻两列苓穴之间的间距为8-10cm。
将木块切分为长度为45-55cm的段木,每个苓穴内放入12-15kg的段木。段木放入苓穴中时,较佳地,将段木的新口朝上,另一端紧贴泥土。段木与段木之间,将削皮面靠近,以利于菌丝传引。凡有割织面的段木,其割脂面朝上。段木在苓穴中的排放可进行适当大小搭配,也即为直径为16cm及其以上的段木,搭配根直径为8cm的木材作为菌丝的引木。作为可选地,上述段木在排放时可形成10-25°的斜面。
段木排放后,将段木固定,然后接种茯苓菌种。茯苓菌种可选择体形圆满,皮色紫红、有裂纹、肉色洁白细润、健壮而鲜嫩的菌核;也可以选择正在生长的小个茯苓作苓种。接种例如可包括以下步骤:在段木待接种的部位削出接口,去除茯苓菌种的外皮,然后将茯苓菌种的肉质分成100-150g的块状,并贴合于段木的接口,使菌丝体与段木契合。为避免菌种被雨水淋湿,可用菌种袋的薄膜盖住菌丝体贴接的段木头,然后用土将菌袋垫稳压紧。
接种茯苓菌种后,往苓窖覆盖泥土,并在苓窖周边开设宽度和深度均不低于30cm的排水沟,且排水沟的沟底低于段木靠近苓穴的穴底的端面。作为可选地,可每隔8-10个苓窖开设一条排水沟,以使苓窖中无积水产生。
然后待其生长即可。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选择向阳且干燥的区域作为苓场,清除苓场中的腐烂树根及朽木。以分群孔、泥坡泥路或鸡纵菌为参照,寻找白蚁巢穴,然后挖巢除蚁。
在苓场中设置苓窖,苓窖包括2行、2列苓穴,2行苓穴之间的间距为30cm,2列苓穴之间的间距为8cm。
将木块切分为长度为45cm的段木,每个苓穴内放入12kg的段木,排放时,使段木形成10°的斜面。
将段木固定,然后选择体形圆满,皮色紫红、有裂纹、肉色洁白细润、健壮而鲜嫩的菌核作为茯苓菌种。在段木待接种的部位削出接口,去除茯苓菌种的外皮,然后将茯苓菌种的肉质分成100g的块状,并贴合于段木的接口,使菌丝体与段木契合。
接种茯苓菌种后,往苓窖覆盖泥土,并每隔8个苓窖开设一条宽度和深度均为30cm的排水沟,且排水沟的沟底低于段木靠近苓穴的穴底的端面。
然后待其生长即可。
实施例2
选择向阳且干燥的区域作为苓场,清除苓场中的腐烂树根及朽木。引进适量蜈蚣,对白蚁进行捕食。
在苓场中设置苓窖,苓窖包括10行、10列苓穴,相邻2行苓穴之间的间距为40cm,相邻2列苓穴之间的间距为10cm。
将木块切分为长度为55cm、直径为16cm的段木,每个苓穴内放入15kg的段木,每根段木搭配1根直径为8cm的木材,排放时,使段木和木材均形成25°的斜面。
将段木固定,然后选择正在生长的茯苓作为茯苓菌种。在段木待接种的部位削出接口,去除茯苓菌种的外皮,然后将茯苓菌种的肉质分成150g的块状,并贴合于段木的接口,使菌丝体与段木契合。
接种茯苓菌种后,往苓窖覆盖泥土,并每隔10个苓窖开设一条宽度和深度均为40cm的排水沟,且排水沟的沟底低于段木靠近苓穴的穴底的端面。
然后待其生长即可。
实施例3
选择向阳且干燥的区域作为苓场,清除苓场中的腐烂树根及朽木。用4.5wt%的氯氰菊酯对白蚁进行灭杀。
在苓场中设置苓窖,苓窖包括20行、20列苓穴,相邻2行苓穴之间的间距为35cm,相邻2列苓穴之间的间距为9cm。
将木块切分为长度为50cm、直径为16cm的段木,每个苓穴内放入13.5kg的段木,每根段木搭配1根直径为8cm的木材,排放时,使段木和木材均形成17.5°的斜面。
将段木固定,然后选择正在生长的茯苓作为茯苓菌种。在段木待接种的部位削出接口,去除茯苓菌种的外皮,然后将茯苓菌种的肉质分成125g的块状,并贴合于段木的接口,使菌丝体与段木契合。
接种茯苓菌种后,往苓窖覆盖泥土,并每隔9个苓窖开设一条宽度和深度均为50cm的排水沟,且排水沟的沟底低于段木靠近苓穴的穴底的端面。
然后待其生长即可。
实施例4
选择向阳且干燥的区域作为苓场,清除苓场中的腐烂树根及朽木。用70重量份的饵料、10重量份的糖、20重量份的面粉与水混合后搅拌成糊状,烘干制得毒饵。其中,饵料含有甘蔗、送木屑和纤维素粉,面粉中含有防霉剂及0.1wt%的氟虫胺。将毒饵作为4cm×0.7cm×0.5cm的毒饵条,并在茯苓种植前1个月埋入苓场的沟槽内,埋入深度为15cm。
在苓场中设置苓窖,苓窖包括15行、15列苓穴,相邻2行苓穴之间的间距为38cm,相邻2列苓穴之间的间距为8.5cm。
将木块切分为长度为47.5cm的段木,每个苓穴内放入13.5kg的段木,排放时,使段木和木材均形成15°的斜面。
将段木固定,然后选择正在生长的茯苓作为茯苓菌种。在段木待接种的部位削出接口,去除茯苓菌种的外皮,然后将茯苓菌种的肉质分成140g的块状,并贴合于段木的接口,使菌丝体与段木契合。
接种茯苓菌种后,往苓窖覆盖泥土,并每隔9个苓窖开设一条宽度和深度均为35cm的排水沟,且排水沟的沟底低于段木靠近苓穴的穴底的端面。
然后待其生长即可。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面粉中含有防霉剂及5wt%的氟铃脲。将毒饵作为4cm×0.7cm×0.5cm的毒饵条,并在茯苓种植前1个月埋入苓场的沟槽内,埋入深度为20cm。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毒饵条的埋入深度为17.5cm。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白蚁防治采用油茶饼颗粒对白蚁进行驱避,油茶饼颗粒的施用量为80kg/667m2。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油茶饼颗粒的施用量为120kg/667m2。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油茶饼颗粒的施用量为100kg/667m2。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白蚁防治采用灯光诱杀进行。即在距苓场50m以外的区域设置频振式诱集杀虫灯对白蚁进行诱集灭杀。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白蚁防治采用白蚁诱集盒诱集,然后再将该诱集盒中的白蚁进行集中处理。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实施例11中所用的白蚁诱集盒10。该白蚁诱集盒10包括盒体100和第一松木块200。为了方便白蚁诱集盒10的清洗和携带,第一松木块200与盒体100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盒体100由多块盒板110围成,并形成容纳腔120。也即在盒体100内部形成容纳腔120,用于收集白蚁。作为可选地,请参照图1,盒体100由6块盒板110围成立方体盒体。该6块盒板110可以是相同尺寸,围成正方体盒体;也可以是不同尺寸,围成长方体盒体,长方体盒体的尺寸例如可以为150mm×90mm×50mm。
请一并参照图1和图2,盒体100中任意1块盒板110的朝向容纳腔120的一面设置有卡槽111。第一松木块200的一端卡接于上述卡槽111。值得说明的是,盒体100中设置有卡槽111的盒板110也可以不止1个,也可以多个盒板110均设置有卡槽111。作为可选地,盒板110设置的卡槽111的数量可以不止1个,当具有多个卡槽111时,多个卡槽111例如可以沿盒板110朝向容纳腔120一侧的表面等距间隔设置。
相应地,第一松木块200的数量也可以不止1块。为使白蚁诱集盒10能够吸引更多的白蚁,第一松木块200的数量例如可优选为至少2块。此时,卡槽111的数量与第一松木块200的数量相同,至少2块第一松木块200沿设置有卡槽111的盒板110间隔设置,并分别卡接于与其对应的卡槽111,也即至少两个卡槽111在盒板110上间隔设置。
请继续参照图1,为能使盒体100外的白蚁能够进入容纳腔120中,本实施例的白蚁诱集盒10的至少1块盒板110开设有供白蚁进入容纳腔120的第一通孔130。
作为可选地,上述第一通孔130的直径例如可以为0.9-1.1cm,以使白蚁能够通过,并同时能避免其它类型的昆虫进入。每块盒板110所开设的第一通孔130的数量也不唯一,可以仅有1个,也可以有多个。
为避免进入白蚁诱集盒10内的白蚁逃出白蚁诱集盒10,本实施例中的多块盒板110朝向容纳腔120的一侧的表面例如可均设置为光滑面。光滑面能使白蚁与白蚁诱集盒10的盒板110朝向容纳腔120一侧的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为零或较小,以使其无法沿该表面进行攀爬。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白蚁诱集盒10还包括有第二松木块300。请一并参照图1和图3,第二松木块300开设有与第一松木块200的横截面配合的第二通孔310,第一松木块200穿过第二通孔310。当第一松木块200为多块时,每块第二松木块300所开设的第二通孔310的数量也为多个,每个第二通孔310均分别对应一块第一松木。
作为可选地,第二松木块300的数量至少为2块,至少2块第二松木块300沿第一松块的长度的方向间隔设置。
因白蚁主要以木材或纤维素为食,喜好啃食松木,故本实施例中的上述盒体100、第一松木块200和第二松木块300均可采用松木制成。且较优地,盒体100、第一松木块200和第二松木块300可经以下处理而得:将盒体100、第一松木块200和第二松木块300浸泡于浸泡液中至少12h,然后取出干燥。其中,浸泡液可按每500ml淘米水溶有8-12g白糖配制而得,浸泡时间优选为24h。然后再将浸泡后的第一松木块200和第二松木块300设置于容纳腔120中。浸泡的目的是使第一松木块200和第二松木块300具有甜味,从而吸引更多的白蚁进入。
此外,在容纳腔120中设置第一松木块200和第二松木块300可增加整个白蚁诱集盒10的松木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白蚁进入。此外,第一松木块200和第二松木块300均相互间隔设置,可增加各松木块之间的空隙,增加其未被遮挡的表面空间,以为白蚁提供更宽的活动空间,并延长其在白蚁诱集盒10中的啃食时间。
请继续参照图1,为使进入容纳腔120中的白蚁能够较快地分布于第一松木块200或第二松木块300,本实施例的盒体100还连接有曲型通道400。曲型通道400的一端连通通孔,另一端与第二松木块300靠近通孔的一端连接。
为防止白蚁退回盒体100外,上述曲型通道400的内壁均为光滑面。加之通道的曲型设置,能够充分避免白蚁逃出白蚁诱集盒10。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二松木块300不会沿着第一松木块200的长度方向滑落,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第一松木块200的侧壁连接有起支撑作用的第一支撑条210和第二支撑条220,且在第一松木块200未穿过第二通孔310时,第一支撑条210和第二支撑条220均沿第一松木块200的长度方向对称分布。
第一松木块200穿过第二通孔310,第一支撑条210支撑于第二松木块300靠近卡槽111一侧的表面。具体地,第一支撑条210包括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3,第一端211活动连接于第一松木块200,第二端213为活动端,也即第二端213未连接于第一松木块200。未使用时,第一支撑条210沿第一松木块200的长度方向靠设于第一支撑条210的侧壁;当第一支撑条210贯穿于第二通孔310时,仅需调节活动端,使活动端连接于第二松木块300靠近卡槽111一侧的表面即可。较佳地,活动端连接于第二松木块300后,第一支撑条210、第二松木块300和第一松木块200形成直角三角形,以使第一支撑条210对第二松木条起到更加稳固的支撑作用,避免第二松木条沿第一松木条的长度的方向,向卡槽111方向滑落。
第一松木块200穿过第二通孔310,第二支撑条220则支撑于第二松木块300远离卡槽111一侧的表面。具体地,第二支撑条220包括第三端221和第四端223。第三端221活动连接于第一松木块200,第四端223为活动端,也即第四端223未连接于第一松木块200。未使用时,第二支撑条220也沿第一松木块200的长度方向靠设于第一支撑条210的侧壁;当第一支撑条210贯穿于第二通孔310时,仅需调节活动端,使活动端连接于第二松木块300远离卡槽111一侧的表面即可。较佳地,第二支撑条220、第二松木块300和第一松木块200也形成直角三角形,以使第二支撑条220对第二松木条起到更加稳固的支撑作用,避免第二松木条沿第一松木条的长度的方向,向远离卡槽111的方向滑落。
值得说明的是,每块第二松木块300均同时连接有第一支撑条210和第二支撑条220。且每块第二松木块300所连接的第一支撑条210与第二支撑条220的数量均可不止1根。作为优选地,每块第二松木块300沿穿过每个第二通孔310的第一松木块200为对称轴,分别在对称轴的两侧连接有均连接有1根第一支撑条210和1根第二支撑条220,且同一侧的上述第一支撑条210和第二支撑条220分别连接于第二松木块300远离卡槽111和朝向卡槽111的一侧的表面。
承上,通过第一支撑条210和第二支撑条220的相互配合,有效避免了在移动或翻转白蚁诱集盒10时,第二松木块300沿第一松木块200的长度方向移动。
因白蚁具有喜欢钻穴钻孔的特点,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松木块200和第二松木块300均设置有凹槽320,凹槽320的槽口朝向容纳腔120。同一松木块上的凹槽320优选为错位设置,以防止白蚁啃食松木块后将松木块啃断。
设置凹槽320的目的:其一,凹槽320较平面而言,能进一步第一松木块200和第二松木块300的未被遮挡的表面空间,为白蚁提供更加宽阔的活动空间。其二,凹槽320具有一定的巢穴构造和性质,符合白蚁的生活习性,能够在凹槽320内部聚集较多的白蚁,从而也便于后期对白蚁的杀灭处理。
试验例
重复实施例1-11,并比较各实施例中白蚁防治方式对白蚁防治的效果,以苓场中受白蚁危害的区域占总栽培区域的百分比(即白蚁危害率)为测试结果,其结果如表1所示。此外,设置对照组1-11,对照组在茯苓栽培过程中均未进行白蚁防治,但其余栽培过程均与对照组1-11分别对应相同。比较经对照组1-11和实施例1-11栽培后所得的茯苓的产量和质量,其中,产量以每亩苓场所收获的茯苓计,质量以“优”、“良”、“差”三个等级进行评价,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1白蚁危害率(%)
由表1可知,经实施例1-11中的白蚁防治方法防治后,苓场栽培区域所受白蚁危害的区域较少。相比之下,实施例1-2受白蚁危害的区域较实施例3-11要多,其原因在于,实施例1中采用人为寻找白蚁巢穴,然后挖巢除蚁,实施例2中采用引入白蚁的天敌对白蚁进行捕食,该两种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防治效果上略差。
表2茯苓产量和质量对照表
由表2可知,在茯苓栽培过程中,进行白蚁防治能够较大程度提高茯苓的产量,且通过白蚁诱集盒这种方式防治后的茯苓产量最多。其原因在于白蚁诱集盒不含化学物质,不会对茯苓造成不良影响。且白蚁诱集盒采用白蚁喜食的纤维素和松木制成,能够充分吸引茯场区域中的白蚁进入诱集盒,并且同时能避免进入诱集盒的白蚁逃出盒体,从而较其余白蚁防治方法能较好地在对白蚁进行有效控制的同时,还能促进茯苓的正常生长。
此外,通过本实施例1-11中白蚁防治后所收获的茯苓较未经白蚁防治后所收获的茯苓质量更好,说明在茯苓栽培过程中进行白蚁防治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白蚁的防治方法多样化,能针对不同条件下的白蚁进行有效灭除。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茯苓的栽培方法中使用白蚁防治技术,有效避免了白蚁损害茯苓,使茯苓长势良好,从而提高茯苓的产量和质量。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