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树移栽用土壤基质的配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67359阅读:7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构树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构树移栽用土壤基质的配制方法。



背景技术:

构树别名褚桃等,为落叶乔木,高10-20m;树皮暗灰色;小枝密生柔毛。树冠张开,卵形至广卵形;树皮平滑,浅灰色或灰褐色,不易裂,全株含乳汁。为强阳性树种,适应性特强,抗逆性强,其根系浅,侧根分布很广,其叶是很好的猪饲料,其韧皮纤维是造纸的高级原料,材质洁白,其根和种子均可入药,树液可治皮肤病,经济价值很高。构树外貌虽较粗野,但枝叶茂密且有抗性、生长快、繁殖容易等许多优点,果实酸甜,可食用。仍是城乡绿化的重要树种,尤其适合用作矿区及荒山坡地绿化,亦可选做庭荫树及防护林用。

用作绿化行道树、庭荫树、防护林的构树通常采用大树移栽,构树移栽时通常需要将根部截断,将根部附近土壤一起挖出形成土球后再移栽,但是脱离移栽地后土球中营养成分含量有限,没有及时补充营养的手段,导致构树移栽后存活率低,且移栽后构树易因不熟悉新的种植土壤环境而导致存活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构树移栽用土壤基质的配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构树移栽时因不熟悉新的种植土壤环境而导致存活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构树移栽用土壤基质的配制方法,包括原料选择、分类处理、分类配置、基质配制步骤,原料选择步骤中选取种植地土壤、移栽地土壤、泥炭土、砻糠灰、椰土、构树叶作为原料;分类配置步骤中将种植地土壤、椰土和砻糠灰混合作为透气层,将种植地土壤与构树叶粉末混合作为营养层,将种植地土壤与泥炭土混合作为炼根层,将种植地土壤与移栽地土壤混合作为过渡层;基质配制步骤中用薄膜作为支撑层,将透气层、营养层、炼根层、过渡层从下至上依次铺设在支撑层上。

本方案优点是:1、通过在基质中加入种植地土壤和移栽地土壤,分层对根须的生长环境进行逐步引导,使根须逐渐熟悉种植地土壤环境,提高构树移栽后的存活率;2、通过分层结构的土壤基质,设置营养供给层满足构树移栽时根须的生长需求,保证根须的活性,提高移栽的成活率;3、采用构树叶作为基质原料的一种,充分利用构树叶富含的营养物质作为肥料,不用附加使用化学肥料,更加环保;4、椰土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砻糠灰疏松多孔透气性良好,能促进磷、钾元素的溶出吸收,还具有吸附作用,用之配制的透气层材料能减少肥分流失,保障根须的供氧环境。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一种改进,分类处理步骤中将种植地土壤和移栽地土壤分别粉碎后喷洒氨水,然后覆盖薄膜在阳光下摊晒2~3天;将构树叶烘干后粉碎成末。喷洒氨水并用在阳光下摊晒能够对土壤中的病菌、虫卵进行杀灭,对土壤进行消毒,使得土壤更适于种植,将构树叶制成粉末有利于营养成分的释放,更利于根须对营养成分的吸收。

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一种改进,基质配制步骤中用双层塑料薄膜制成支撑层,支撑层的夹层内设有囊状结构,囊状结构中填充有营养液。双层结构中设置囊状结构,使得支撑层内部形成多重异形支撑架结构,提高支撑层的承重能力,囊状结构中填充营养液充分利用支撑层内部的空间存放营养液,相比于传统采用在树干上钉挂营养液袋的方式对构树的树皮伤害更小。

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一种改进,营养液为构树叶粉末溶液、萘乙酸、吲哚乙酸、生根粉溶液的混合物。构树叶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能为根须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萘乙酸、吲哚乙酸、生根粉作为成长素能有效促进根须的生长。

优选方案四,作为优选方案三的一种改进,基质配制步骤中在透气层内埋设若干两端均开口的锥形管,锥形管大端朝上设置,锥形管的小端与支撑层的顶部相抵;在营养层内设置有若干束棉线,每束棉线的下端均插入到锥形管大端的开口内,每束棉线的上端均匀分布在营养层中。设置小端与支撑层相抵的锥形管,使用时通过挤压支撑层可使锥形管刺破囊状结构将营养液导出至基质中,便于对基质补充营养,棉线具有良好的吸水性,棉线下端插入锥形管内能够将营养液通过虹吸作用传递到营养层土壤内,成束的棉线能够将营养液均匀分布到营养层土壤中,使得根须能够均匀的吸收营养。

优选方案五,作为优选方案四的一种改进,分类配置步骤中将种植地土壤与泥炭土按质量比4~5:1.5混合。泥炭土富含有机质、微量元素、有益微生物,与种植地土壤混合后能够改善种植地土壤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使之更适于根须生长;混合比例中种植地土壤占比高使得炼根层模拟改善后的种植地土壤环境,锻炼根须对种植地土壤的适应程度,使根须能更快地适应种植地土壤。

优选方案六,作为优选方案五的一种改进,分类配置步骤中将种植地土壤与移栽地土壤按质量比3~4:7混合。通过种植地土壤与移栽地土壤的比例混合,移栽地土壤占比高使得根须的生长环境从移栽地土壤逐渐向种植地土壤过渡,引导根须逐渐适应种植地土壤环境,使构树移栽后根须能更好的适应种植地土壤环境,提高存活率。

优选方案七,作为优选方案六的一种改进,分类配置步骤中将种植地土壤与构树叶粉末按质量比8~10:1混合。营养层中全部采用种植地土壤使得根须进一步适应种植地土壤环境,添加少量占比的构树叶粉末能够微量改善种植地土壤营养结构,使根须能够尽快的适应种植地土壤环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一种构树移栽用土壤基质的配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原料选择:选取种植地土壤、移栽地土壤、泥炭土、砻糠灰、椰土、构树叶作为原料。

分类处理:将种植地土壤和移栽地土壤分别粉碎后喷洒氨水,然后覆盖薄膜在阳光下摊晒2天;将构树叶烘干后粉碎成末。

分类配置:将种植地土壤、椰土和砻糠灰混合作为透气层,将种植地土壤与构树叶粉末按质量比8:1混合作为营养层,将种植地土壤与泥炭土按质量比4:1.5混合作为炼根层,将种植地土壤与移栽地土壤按质量比3:7混合作为过渡层。

基质配制:用双层塑料薄膜制成支撑层,支撑层的夹层内设有囊状结构,囊状结构中填充构树叶粉末溶液、萘乙酸、吲哚乙酸、生根粉溶液混合制成的营养液,将透气层、营养层、炼根层、过渡层从下至上依次铺设在支撑层上。在透气层内埋设若干两端均开口的锥形管,锥形管大端朝上设置,锥形管的小端与支撑层的顶部相抵;在营养层内设置有若干束棉线,每束棉线的下端均插入到锥形管大端的开口内,每束棉线的上端均匀分布在营养层中。

本实施例中,实际应用时,在支撑层的边沿处一体成型尖端朝上的固定钉,固定钉用于在使用时将基质固定在移栽的构树根部的土球上;支撑层、固定钉和锥形管均为聚乳酸制成,可直接与构树根部一起埋入土壤中,能够被生物降解,更加环保。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分类配置步骤中将种植地土壤与构树叶粉末按质量比9:1混合作为营养层,将种植地土壤与泥炭土按质量比4.5:1.5混合作为炼根层,将种植地土壤与移栽地土壤按质量比3.5:7混合作为过渡层。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分类配置步骤中将种植地土壤与构树叶粉末按质量比10:1混合作为营养层,将种植地土壤与泥炭土按质量比5:1.5混合作为炼根层,将种植地土壤与移栽地土壤按质量比4:7混合作为过渡层。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