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陆沙泥基质上土壤改良的绿色生态通道网络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91377阅读:811来源:国知局
填海造陆沙泥基质上土壤改良的绿色生态通道网络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河流出海口淤积型土地上进行高效农业、林业及城市景观用地的多层级保墒固土、保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填海造陆沙泥基质上土壤改良的绿色生态通道网络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填海造陆本身就是人类与自然竞争土地的人工措施做法,是人类被动之举。历史上,海水与陆地接壤处要想生物生长,需通过生物自身适应环境进而形成存活链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由于陆地生物不能适应海水及盐碱地质而大量死亡,而鱼虾昆虫在近地区域也不能存活;大面积土地在无植物遮挡、无氧气置换的情况下沙化、板结硬化;建筑物处于冬冷夏热的恶劣气候环境;而因为没有植物林带生长而生成有机生态环境,人类也由于缺乏与自然沟通、难以享受自然带来优势的不良生活状态;土质连年恶化,连草皮都难以生存,进而大面积板结;使微生物生存的空间都被破坏掉,甚至生物链更不能生存循环、壮大。为给大片区域内生物生存创造生态基质条件,包括土壤基质、林地植物基质、草皮浅表基质、水文基质及生物存活基质都达到相应的标准,进而形成人类及生物良性链条的生存状
??τ O
[0003]中国大面积的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派生出来的土地,天津港口等地域地处渤海湾,具有黄河长江等河流冲击平原特色。在扩大的填海造陆区域具有明显的渤海湾地理特性。制定及设计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发展策略和规划手段,使土地与建筑、土地与人类、土地与生态实现有机结合;避免由于海水侵袭下的土地沙化、板结化、盐碱化等带来的海水与陆地接壤区的动、植物等生物链条的断裂破坏,而土地不可持续再生的状态;创造多种易于生存的空间形态,以及构成城市多元生命体的复合共生共享及大景观效应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填海造陆沙泥基质上土壤改良的绿色生态通道网络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填海造陆的人工砂化泥土在海水长久侵袭作用下板结化、盐碱化,使得植物无法生存的状态,对生态化的回填土地宜居化和人类与生物共生共享的生态大环境的建立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填海造陆基质上土壤改良的人工绿色生态通道网络系统,主要包括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辅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开放空间节点、地表水源与河流和绿色生态通道,所述城市主干道两侧设有多条城市次干道,与所述城市主干道和城市次干道相连接设置有城市辅路,所述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和城市辅路围成区域为城市建设用地,所述地表水源与河流沿城市主干道或城市次干道设置,所述绿色生态通道交叉设置,所述绿色生态通道交叉处形成城市的城市开放空间节点。
[0007]优选的,所述绿色生态通道包括侧壁封水区、胶泥封水层、改良有机土壤、草皮植被层、灌木固土层和大型乔木层,所述胶泥封水层为凹槽状,所述胶泥封水层两侧设置侧壁封水区,所述侧壁封水区与砂泥紧密接触,所述胶泥封水层内设有改良有机土壤,在所述改良有机土壤内种植有草皮植被层、灌木固土层和大型乔木层。
[0008]优选的,所述生态绿色通道交叉围成菱形区域,所述菱形区域面积为3至5公顷,所述绿色生态通道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
[0009]优选的,所述侧壁封水区为多层胶泥土壤袋码堆皇砌而成。
[0010]优选的,所述大型乔木层绿化区域是针叶乔木和阔叶乔木混合种植。
[0011]优选的,所述大型乔木层绿化带根系距地面1.5-2.0米。
[0012]优选的,所述改良有机土壤由上至下依次为草皮腐殖质层、有机复合土壤层、无机复合土壤层、过滤层、卵石渗水层、胶泥封闭层、防水隔离层和砂土持力层。
[0013]优选的,所述过滤层由发泡混凝土块皇、陶粒、炉渣和砂质土层按照质量比3:3:3:6混合而成。
[0014]优选的,还包括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一端设于所述改良有机土壤底端,所述排水管道另一端连接城市雨水排水系统。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0016]I)植被产生的生态环境对区域的固土作用,使填海造陆的土地基质可以形成常年的土地固化、形成存留雨水的良性循环状态,同时避免海水侵袭,在冲刷力作用下淘汰有机土壤成分的流失;
[0017]2)由于本地大型植被遮挡海风的吹来,形成人类不可或缺的空气适宜风速,调节微气候环境,对于湿度、温度的控制都利于生物的生存及生长;
[0018]3)生态通道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区域,创造了区域化、条块化的景观网络格局,使人们能够生存生活在此区域,并通过林地森林带大乔木栽植培养,落叶腐败、吸收转化为腐殖质,循环为供应自身及其生长乔、灌木栽植培养创造条件;
[0019]4)生态通道为昆虫、鸟类、小动物类的栖息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与可能性;
[0020]5)形成湿地与陆地的过渡区域,造成大地、林木、植物、动物及人类交互依存、多样共生的生态网络关系,使填海造陆为人类长期在濒临海水状态下的生存生活条件创造了成为真正活性态生活空间;
[0021]6)在纵向上,利用植物大小乔木,灌木根系成长特性,固化在距地2米左右到地表0.6米间的地表土质面层产生抓土固土效应,进而在横向上形成地表下暗通道式堤坝网络的、从局部到区域的固水固土连片的地下活土活水生态空间网络格局;
[0022]7)以夏季最大的降雨季略有蓄水并将多余的雨水排出为原则,在生态通道的底端安装多余的雨水渗水排水管道系统,防止大型乔木根系长时间的浸泡腐烂;
[0023]8)将地表水源,如河流、沟渠水系等作为补充水源之一,能够将雨水聚集在地表水源中,从而可以方便将雨水进行收集和用于浇灌生态绿地;
[0024]9)填补了填海造陆下生物、植物链条的承载条件,提供了良性的土地条件,缩短了生物、植物自然适应海水陆地过渡空间区域适应期;
[0025]10)在海水大面积突兀、无遮挡的状态下,快速地生长起适宜本土气候及地理环境的林带区域,起到大面积的挡风作用,减少人类聚集第二层空间的海风侵袭;
[0026]11)固化后的土壤改变了砂化泥土板结、盐碱土地状态,为微生物生长环境提供了先决条件;
[0027]12)使林地景观因绿化而丰富,不毛之地因本创新技术而改变成为适合生物生存、鸟类栖息、植物生长、人类聚居的良性生态环境;
[0028]13)为我国渤海湾及相似类型的冲击平原土地开发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撑,创造了丰富的人类生存要求景观用地与人群的滞留条件,使沿海开发区域建设达到了新型、良性发展的战略目的;
[0029]14)进而为人类将来能够在出海口等扇形淤积地质及海岸滩涂区域,开辟新型的人类居住活动区域,进而为填海造陆的人工浅表地质构造措施方面提供生态基质创造手段,而成为大片的活性生态陆地,使增加人类生存生活的土地面积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为阐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延伸图例,本专利提出所有因此衍生得到的图例均在本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003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绿色生态通道网络格局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003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绿色生态通道的剖面图;
[003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绿色生态通道内改良有机土壤构造的剖面图;
[0034]图中为城市主干道;2为城市次干道;3为城市辅路;4为城市建设用地;5为城市开放空间节点;6为地表水源与河流;7为绿色生态通道;8为侧壁封水区;9为胶泥封水层;10为改良有机土壤;11为草皮植被层;12为灌木固土层;13为大型乔木层;14为有机复合土壤层;15为无机复合土壤层;16为过滤层;17为卵石渗水层;18为胶泥封闭层;19为防水隔离层;20为砂土持力层;21为排水管道;22为草皮腐殖质层。
【具体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