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幽夜蛾性诱剂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1105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昆虫性信息素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幽夜蛾性诱剂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旋幽夜蛾(scotogrammatrifoliirottemberg),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我国北方农牧地区局部暴发为害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危害逐渐呈上升趋势。幼虫具有隐蔽性、爆发性、迁移危害性等特性,寄主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等共8科40多种,其中作物20多种、杂草20多种,在我国新疆、西藏、青海、河北等省、自治区均有分布。幼虫多在叶背取食,低龄幼虫常取食叶片背面的叶肉,仅留下上下表皮呈窗膜状,2~3龄幼虫则可将叶片咬成缺刻,大龄幼虫常造成大型孔洞或食尽整张叶片的叶肉,仅剩叶柄和叶脉。害虫为害严重时,不仅导致产量严重下降,甚至作物会被吃成光杆,造成毁种。已有报道旋幽夜蛾具有一定迁飞习性,迁飞害虫由于其来无影去无踪的特点导致防治困难。

目前,对其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农业防治,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等来减少害虫的发生,灯光诱集杀死以及化学药剂防治。在对害虫生物习性没有彻底了解的情况下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可能会污染环境、破坏天敌和生态系统且防治效果不稳定,其他方法的防效在害虫大爆发时无法最大程度地控制,尚没有有效的方法从根本上控制其发生。面对以上种种问题,生物防治可以作为一种可持续控制的方式。根据雌性昆虫释放性信息素对同种雄虫具有很强的引诱能力原理,明确雌性旋幽夜蛾性信息素组分与比例可准确应用于虫情测报、干扰交配、大量诱捕,达到综合治理旋幽夜蛾的理想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旋幽夜蛾性诱剂及其用途,以提高综合治理旋幽夜蛾的效果。

一种旋幽夜蛾性诱剂,包括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醇,十六碳乙酸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述旋幽夜蛾性诱剂中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50~85%,顺-11-十六碳烯醇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10~50%,十六碳乙酸酯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1%~5%。

一种旋幽夜蛾性诱剂诱芯的制备方法,将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醇和十六碳乙酸酯混合后,采用易挥发溶剂溶解,滴入橡胶头中,待溶剂挥发干即得到旋幽夜蛾性诱剂诱芯。

所述易挥发溶剂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正己烷或正戊烷。

一种旋幽夜蛾性诱剂诱芯的制备方法,将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醇和十六碳乙酸酯混合后,采用难挥发溶剂溶解,加入聚乙烯瓶中,密封后即得到旋幽夜蛾性诱剂诱芯。

所述难挥发溶剂为液体石蜡、氯化石蜡、花生油、葵花籽油、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

上述的旋幽夜蛾性诱剂的用途,用于旋幽夜蛾虫情监测、大量诱捕和干扰交配。

应用时,将固定了旋幽夜蛾性诱剂的诱捕器悬挂于发生或可能发生旋幽夜蛾的区域,用于旋幽夜蛾虫情监测、大量诱捕和干扰交配。所述的诱捕器为粘虫板诱捕器、船型诱捕器、三角形诱捕器、桶形诱捕器和水盆形诱捕器中的一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旋幽夜蛾性诱剂制备简单,原料易得;具有很强的诱捕能力,稳定性好,持效期长,防治效果可维持30天以上;专一性强,不会使旋幽夜蛾产生抗性;对人畜无害,环境友好;抗逆性强,使用方便。本发明可准确应用于虫情测报、干扰交配、大量诱捕,对于综合治理旋幽夜蛾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1旋幽夜蛾性诱剂的制备

不同的旋幽夜蛾性诱剂(反口橡胶诱芯和聚乙烯瓶诱芯)配方如表1所示。

将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醇和十六碳乙酸酯按不同比例混合(总量为1000μg),用1ml正己烷溶解后,滴入1ml反口橡胶头,风干后即得到旋幽夜蛾性诱剂诱芯。

将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醇和十六碳乙酸酯按不同比例混合(总量为1000μg)用1ml氯化石蜡溶解后,加入1ml的聚乙烯瓶中,密封后即得到旋幽夜蛾性诱剂诱芯。

1不同的旋幽夜蛾性诱剂的配方

实施例2旋幽夜蛾性诱剂(反口橡胶诱芯)田间试验

选择棉花品种、长势、肥水管理条件一致,面积在10亩以上,旋幽夜蛾发生情况较为严重的连片棉花田作试验田,将旋幽夜蛾性诱剂与溶剂(正己烷)混合,将所述混合溶液加入到橡胶头诱芯中,待溶剂挥发完全后,将诱芯置于桶形诱捕器中,均匀设置实施例1中的20个配方性性诱剂的桶型诱捕器,每个处理设立5个重复,同时随机放置5个灯光诱捕器、空白桶型诱捕器和含三头羽化3~5天未交配的活雌性旋幽夜蛾的桶型诱捕器。

为保证释放效果,每1ml的橡胶诱芯中置入100~1500μg旋幽夜蛾性诱剂,诱捕器之间的平均间距在10m以上。放置后每隔三天调查诱捕到的雄性旋幽夜蛾数量,同时更换雌性旋幽夜蛾,并随机更换诱捕位置,持续调查30天。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旋幽夜蛾性诱剂(反口橡胶诱芯)田间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旋幽夜蛾诱剂的20组配方的总诱捕量和平均诱捕量均明显高于灯光和雌虫的诱捕量,其中配方18(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830μg,顺-11-十六碳烯醇160μg,十六碳乙酸酯10μg,比例为83:16:1)的效果最好。

实施例3旋幽夜蛾性诱剂(聚乙烯瓶诱芯)田间试验

选择棉花品种、长势、肥水管理条件一致,面积在10亩以上,旋幽夜蛾发生情况较为严重的连片棉花种植区域作试验田,将旋幽夜蛾性诱剂与溶剂(氯化石蜡)混合,将所述混合溶液加入到聚乙烯瓶中密封后,将诱芯置于桶形诱捕器中,然后将诱捕器放置于旋幽夜蛾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块。每个处理设立5个重复,均匀设置实施例1中的20个配方性诱剂的桶型诱捕器,同时随机放置5个灯光诱捕器、空白桶型诱捕器和含三头羽化3~5天未交配的活雌性旋幽夜蛾的桶型诱捕器。所有桶形诱捕器中均加入含1%的吐温80的水溶液200ml,防止诱捕到的旋幽夜蛾逃逸。

为保证释放效果,每1ml的橡胶诱芯中置入100~1500μg旋幽夜蛾性诱剂,诱捕器之间的平均间距在10m以上。放置后每隔三天调查诱捕到的雄性旋幽夜蛾数量,同时更换雌性旋幽夜蛾及诱捕器中的吐温80水溶液,并随机更换诱捕位置,持续调查30天。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旋幽夜蛾性诱剂(聚乙烯瓶诱芯)田间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旋幽夜蛾诱剂的20组配方的总诱捕量和平均诱捕量均明显高于灯光和雌虫的诱捕量,其中配方18(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833μg,顺-11-十六碳烯醇167μg,十六碳乙酸酯10μg,比例为83:16:1)的效果最好。

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的旋幽夜蛾性诱剂可准确应用于旋幽夜蛾虫情测报、大量诱捕、干扰交配,对于综合治理旋幽夜蛾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人采用顺-11-十六碳烯丙酸酯,反-11-十六碳烯醇,十六碳丙酸酯,反-11-十六碳烯乙酸酯分别作为诱捕剂重复上述诱捕实验,均没有诱捕效果,证明相近结构的化合物不能替代本发明的化合物,本发明公布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专一性。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