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及其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64582阅读:14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及其培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一种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及其培育方法属于桑黄培育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桑枝条培育桑黄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桑黄菌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十分珍贵的大型真菌,在中国,桑黄菌的使用从汉朝起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有了“桑寄生”的药用功效记载;《本草纲目》记载桑黄菌能“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现代研究证实桑黄菌多糖能够缓解疼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及疲劳倦怠等癌症特有的症状,提高生活品质。桑黄菌由于通常生长于桑属植物上,子实体为黄褐色而得名,主要生于柳、杨、桑、花椒、山楂等阔叶树的树桩及树干上或倒木上,多年生。在国外,桑黄菌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菲律宾、澳大利亚、北美和中南美等地。在国内桑黄菌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与兴凯湖之间、西北地区陕西与甘肃交界处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另外,西南各省区亦有出产少量的桑树生桑黄菌。桑黄菌产量极为有限,有“森林黄金”之美称。桑黄菌,这味古老的中药,功效作用比较全面。其子实体入药,味微苦,能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民间用以治疗淋病、崩漏带下、疮窟积聚、癖软、脾虚泄泻。日本《原色日本菌类图鉴》则记载桑黄菌可治偏瘫一类中风病及腹痛、淋病;《神农本草经》将桑黄菌描述为“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桑黄菌还有解毒、提高消化系统机能的作用;民间则认为桑黄菌可以提高肝脏机能,对治疗肝硬化有效。桑黄菌也因其良好的疗效而被誉为“菌种极品”。人工栽培桑黄菌有多种方法。常规的桑枝条粉碎菌包栽培,增大了劳动力及成本的投入,产量依旧不高,且由于粉碎后的桑枝营养分解过快,为桑黄菌供应一段时间后,就无法再继续供养,严重缩短了桑黄的生长周期,从而降低了桑黄的生长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及其培育方法,提高了桑黄菌产量与质量,节约了劳动力,蚕桑业发展的下脚料也达到有效利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包括中心枝、长桑枝、短桑枝、桑木屑和菌袋,多个长桑枝和短桑枝环绕一个中心枝底端等齐捆扎形成菌柱,且所述菌柱放置在菌袋内部,所述中心枝顶端高于长桑枝,且长桑枝顶端高于短桑枝,所述菌柱的最外围均为长桑枝,所述菌柱的中心为长桑枝和短桑枝不规律设置,所述菌柱内部的枝段间隙填装有桑木屑。

所述菌柱上有一条由多个短桑枝形成的菌种通道,所述菌种通道一端连接中心枝且其另一端通向菌柱之外并连接菌袋。

所述中心枝比长桑枝高1cm,所述短桑枝的高度为长桑枝高度的1/2-2/3。

所述菌柱通过捆扎丝捆绑固定,所述捆扎丝为细金属丝。

所述的桑木屑内均匀混掺石膏粉及玉米粉。

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备原料,准备大量的新鲜桑枝条、桑木屑、菌袋和桑黄菌种;

第二步:原料处理,将原料中的桑枝条根据菌袋的大小截为不等长度的中心枝、长桑枝和短桑枝,将原料中的桑木屑在水中浸泡20-30小时;

第三步:菌柱成型,将一个中心枝、多个长桑枝和短桑枝底端对齐捆扎成柱状,调整使其形成多个长桑枝和短桑枝环绕中心枝的菌柱;

第四步:做袋,将第三步中成型的菌柱套上菌袋,并将第二步中处理好的桑木屑填入菌柱的空隙,然后将菌袋上端封口形成桑枝培育基;

第五步:灭菌,将第四步制成的桑枝培育基进行灭菌,加热至100℃时维持24-28小时;

第六步:接菌,在无菌室将灭菌后的桑枝培育基抽出中心枝使其中心形成空的接菌孔,将桑黄菌种填入接菌孔;

第七步:培养,将已接入桑黄菌种的桑枝培育基在培养室25℃下培养;

第八步:移植,将接菌后的桑枝培育基立栽于挖好的坑内。

所述第二步中的桑木屑在水浸泡后均匀拌入石膏粉及玉米粉。

所述桑木屑(4)中的玉米粉占总重量的20-25%,石膏粉占总重量的3%。

所述第六步接菌后,在桑枝培育基上端开耳口。

所述桑枝培育基移植时,其上端耳口面向东南,离地面10公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在培养桑黄菌充分利用桑枝条这一可再生资源,将桑枝条切段分不同长度捆扎并在间隙填桑枝屑做成菌柱,菌柱形成底部枝段层上部桑屑层,菌丝在桑屑层长满后即可开口催蕾,底部枝段层慢慢分解成养分供给桑黄菌生长,防止菌柱菌丝老化,本发明相比传统培育方法出菇提前了30天,由于枝条菌丝分觧能量慢,确保了桑黄菌生长期,增加了产量,产出高品质的桑黄菌产品,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视图;

图3为本发明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接菌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中心枝,2为长桑枝,3为短桑枝,4为桑木屑,5为菌袋,6为菌种通道,7为桑黄菌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发明一种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包括中心枝1、长桑枝2、短桑枝3、桑木屑4和菌袋5,多个长桑枝2和短桑枝3环绕一个中心枝1底端等齐捆扎形成菌柱,且所述菌柱放置在菌袋5内部,所述中心枝1顶端高于长桑枝2,且长桑枝2顶端高于短桑枝3,所述菌柱的最外围均为长桑枝2,所述菌柱的中心为长桑枝2和短桑枝3不规律设置,所述菌柱内部的枝段间隙填装有桑木屑4。

所述菌柱上有一条由多个短桑枝3形成的菌种通道6,所述菌种通道6一端连接中心枝1且其另一端通向菌柱之外并连接菌袋5,便于引导菌种生长方向。

所述中心枝1比长桑枝2高1cm,所述短桑枝3的高度为长桑枝2高度的1/2-2/3。

所述菌柱通过捆扎丝捆绑固定,所述捆扎丝为细金属丝。

所述的桑木屑内均匀混掺石膏粉及玉米粉。

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备原料,准备大量的新鲜桑枝条、桑木屑4、菌袋5和桑黄菌种;

第二步:原料处理,将原料中的桑枝条根据菌袋5的大小截为不等长度的中心枝1、长桑枝2和短桑枝3,将原料中的桑木屑4在水中浸泡20-30小时;

第三步:菌柱成型,将一个中心枝1、多个长桑枝2和短桑枝3底端对齐捆扎成柱状,调整使其形成多个长桑枝2和短桑枝3环绕中心枝1的菌柱;

第四步:做袋,将第三步中成型的菌柱套上菌袋5,并将第二步中处理好的桑木屑4填入菌柱的空隙,然后将菌袋5上端封口形成桑枝培育基;

第五步:灭菌,将第四步制成的桑枝培育基进行灭菌,加热至100℃时维持24-28小时;

第六步:接菌,如图3所示,在无菌室将灭菌后的桑枝培育基抽出中心枝1使其中心形成空的接菌孔,将桑黄菌种7填入接菌孔;

第七步:培养,将已接入桑黄菌种的桑枝培育基在培养室25℃下培养;

第八步:移植,将接菌后的桑枝培育基立栽于挖好的坑内。

所述第二步中的桑木屑4在水浸泡后均匀拌入石膏粉及玉米粉。

所述桑木屑(4)中的玉米粉占总重量的20-25%,石膏粉占总重量的3%。

所述第六步接菌后,在桑枝培育基上端开耳口。

所述桑枝培育基移植时,其上端耳口面向东南,离地面10公分。

本发明中的菌柱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为桑屑层(即出菇层),下层为枝段层(即养分供给层)。菌丝进入枝段层时桑屑层就开始出菇,这样就延长了桑黄菌生长时间,提高了产品质量。由于桑枝未经粉碎能量高,桑枝层木质坚硬可使桑黄生长2年,能量分解慢、供养时间长,其培育的桑黄菌提高了5%—15%产量。因待菌包的能量用尽时,天气干燥,桑黄水分含量最低时采收,菌棒使用后直接回林,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

实施例

以菌柱直径10cm、长30cm为例,菌袋5为直径10cm、长40cm,将桑枝条截为20cm、30cm和31cm三种长度,按照上述培育方法制成桑枝培育基并接菌,31cm的桑枝条作为中心枝1,高出的1cm是为了便于在接菌前抽出中心枝1,在桑树园的树荫下挖15cm的小坑,将菌柱的菌包底部去掉,菌柱耳口面向东南,立栽于坑内。

本发明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及培育方法不仅适用于桑黄菌的培育,还适用于所有同等要求的任意菌种培育。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