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蒙古莸灌木作为植物沙障材料的沙障建植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4212阅读:798来源:国知局
一种蒙古莸灌木作为植物沙障材料的沙障建植技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沙漠化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蒙古莸灌木作为植物沙障材料的沙障建植技术。



背景技术:

蒙古莸(caryopterismongolicabunge)又名白蒿、蓝花茶、依曼额布热一宝塔。属马鞭草科(verbenaceae)旱生落叶灌木,高15-100cm,冠幅30-120cm。枝直立基部萌孽,多分枝,枝密且细,10-50枝/丛,老枝灰褐色,具纵裂纹,幼枝紫褐色,初时密被灰白色柔毛,老时渐脱落,花蓝色且大。主要分布于北起内蒙古海拉尔市西南至锡林郭勒盟的典型草原地带,向西至鄂尔多斯高原并及阿拉善盟的贺兰山和额济纳旗荒漠地区,乌兰察布高原和阴山及阴山东南丘陵地区,以及我国的青海循化、互助、门源、柴达木等地也有广泛分布,山西、陕西、甘肃、宁夏与内蒙古接壤处尤为集中,直至蒙古国的典型草原北界也有分布。蒙古莸主要生长于海拔1000米~3000米垂直梯度的草原、山地阳坡、河岸和沙丘等立地。蒙古莸具显著的多种用途特性,可以成为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生态脆弱带极好的生态树种。因此,蒙古莸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典型草原地区推广,对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造林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蒙古莸灌木作为植物沙障材料的沙障建植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蒙古莸灌木的繁殖与移栽:

选择蒙古莸种子,播种一周后出苗,当苗高生长到30~50cm进行栽植;

2)、蒙古莸灌木的成林:

以单行进行栽植,株距40cm~60cm,行距4m~10m,形成行带式沙障。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蒙古莸灌木作为植物沙障材料的沙障建植技术中,所述蒙古莸种子选择种子结实率大而饱满的蒙古莸种子。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蒙古莸灌木作为植物沙障材料的沙障建植技术中,所述步骤1)还可以选择扦插繁殖。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蒙古莸灌木作为植物沙障材料的沙障建植技术中,所述扦插繁殖为选取母株上生长健壮的一年生枝条作为插条,进行扦插繁殖。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蒙古莸灌木作为植物沙障材料的沙障建植技术中,所述行带式沙障走向与西北风向垂直。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蒙古莸灌木作为植物沙障材料的沙障建植技术中,所述行带式沙障设置于沙丘中下部位。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蒙古莸灌木作为植物沙障材料的沙障建植技术中,所述行带式沙障设置于3月中旬~5月初。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蒙古莸灌木作为植物沙障材料的沙障建植技术中,所述蒙古莸灌木的栽植深度为30~50cm。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蒙古莸灌木作为植物沙障材料的沙障建植技术中,所述蒙古莸灌木选择在秋末和春季进行栽植。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沙障建植方法获得的行带式沙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蒙古莸作为可再生生物沙障,繁殖容易,造林技术要求简单,成活率高,成本低;

2.蒙古莸分枝多且密,耐沙埋,根幅大,萌生能力强,防风固沙能力强;

3.蒙古莸萌孽仅局限于灌丛基部,无根孽,仅分枝扩展,老枝枯死后经风等外力易折离丛,不至于枯枝影响新枝的萌生,新枝萌生快,新老枝条容易更替。沙障始终能够保持原有沙障设置格局,沙障功能保持期长久;

4.容易造林,造林成活率高,根据固沙目标可以随意进行栽植,设置沙障结构简单,易掌握,无需后期抚育管理。

5.蒙古莸还属观赏型灌木树种,花絮大,花色艳丽,沙障设置于沙区公路或村镇附近,同时不失为极好景观绿化树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行带式沙障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行带式沙障整体布局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行带式沙障示意图;

图4为蒙古莸的生物学形态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蒙古莸有较强适应性;为极喜光灌木,不仅在贫瘠的流动沙地上能生长,也能在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上生长,尤其在缺磷、富钙、ph值偏碱性土壤上生长良好。1年生苗根系长达60cm,经干旱胁迫试验,在早春大风达8~9级,持续15d,其土壤水分降至3%时,仍能存活并正常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具极耐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如图3。蒙古莸耐寒性较强,在绝对气温达-37℃~-38℃气温下仍能正常生长、发芽。无干梢。

萌蘖性强、耐修剪。蒙古莸萌孽性非常强,当年可萌发4~5个侧枝,第二年萌发10~20个侧枝。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1)蒙古莸灌木的繁殖与移栽:

繁殖

在预设置沙障的沙区,选择地势平坦的沙壤质土壤的土地作为蒙古莸播种繁殖圃地。采取播种繁殖。

播种量为500~1000g/亩,播种床面灌足底水,待1~2日水渗干后,在床面开沟条播,行距30cm,沟深1~1.5cm,然后将种子均匀撒入,并覆园土或细沙即可。播后3~5d应保持床面湿润,一周即可出苗,出苗率可达95%以上。当年苗高可生长到40~50cm,当年9月即可开花结果。

移栽

蒙古莸苗木第二天春季即可出圃移栽。采取裸根苗移栽造林,出圃起苗保持根系长20-30厘米。栽植成活率达85%以上。

2)蒙古莸灌木的成林:

以单行进行栽植,株距40cm~60cm(以临近两株的枝条接触到为准),行距6m~10m,形成行带式沙障,如图1和图2所示,沙障长依据沙丘迎风面的宽度而定,要与迎风面宽度一致。沙障高度依据蒙古莸苗木的高度而定,通常为灌高减5~10厘米(这部分为栽植时根系上枝条覆土深度),通常高度为15~25厘米。沙障宽即为蒙古莸冠幅,沙障宽为15~25厘米。

栽植蒙古莸沙障呈行带式,沙障走向与西北风向垂直,行带式沙障设置于沙丘中下部位。沙障设置于早春即3月中旬~5月初。蒙古莸栽植深度为25~40cm(需覆土至根部上枝条5~10厘米处)。

通过设置所述行带式沙障,风蚀量低于0.005立方米/平米,仅带间有风蚀,且风积到蒙古莸林带内,不出沙障区,降低风蚀效果极为显著。

实施例2

1)蒙古莸灌木的繁殖与移栽:

繁殖

在预设置沙障的沙区,选择地势平坦的沙质土壤的土地作为蒙古莸播种繁殖圃地。采取扦插繁殖。

选择蒙古莸成年植株,插条选取母株上生长健壮的一年生枝条,切成长10~15cm插条;春季扦插繁殖。插条可不经任何处理,即可生根。扦插床面要保存湿润,即使到夏季也可随截穗枝随插,成活率达85%以上。

移栽

蒙古莸苗木第二天春季即可出圃移栽。采取裸根苗移栽造林,出圃起苗保持根系长20-30厘米。

2)蒙古莸灌木的成障:

以单行进行栽植,株距30cm~50cm,行距4m~6m,形成行带式沙障,如图3所示,沙障设置于沙丘迎风面的风蚀沟带处,沙障宽度与风蚀沟带宽一致,要与沟带走向垂直。沙障高度依据蒙古莸苗木的高度而定,通常为灌高15~20厘米,高度为10~15厘米。沙障宽即为蒙古莸冠幅,沙障宽为15~25厘米。

行带式沙障设置于沙丘中下部位。沙障设置于早春即3月中旬~4月初。蒙古莸栽植深度为30~45cm。

通过设置所述行带式沙障,风蚀量低于0.002立方米/平米,仅带间有风蚀,且风积到蒙古莸林带内,不出沙障区,降低风蚀效果极为显著。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