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柑和豌豆间套种植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14202阅读:6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植物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红柑和豌豆间套种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红柑,又名茶枝柑,原产于广东江门新会区,是驰名中外的陈皮的原材料。大红柑树势强壮,树冠开张,较矮化,枝条密生细软发梢力强,抗寒性较好,抗旱抗涝能力逊于红皮山橘,干旱、持续丰产后,树势较易衰退,春梢较细弱,夏、秋梢硬直,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形,春、夏、秋梢均可成为结果母枝,较易成花,3月中下旬开花,花量一般,以有叶单花为主,果实10月中下旬开始着色,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中旬成熟。

豌豆,是豆科豌豆属一年生或二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圆身的豌豆又称蜜糖豆或蜜豆,扁身的豌豆称为青豆或荷兰豆。豌豆起源于地中海及西亚一带,现在遍布世界各地,基本上可四季种植,播期灵活。豌豆是一种常见的豆类食品,其种子味道鲜甜,可单独烹制也可与其他食材搭配烹饪,还可做成罐头食用。豌豆种子可制成豌豆糕、豌豆饼等休闲食品,茎叶也可用作牲畜饲料。由于花朵美丽,豌豆也可作为观赏植物。

大红柑通常集中种植于围田区、山坡地或果园,但由于种植种类单一,不利于在空间、时间上充分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土地利用率不高。而且,种植所得大红柑最终主要用作生产陈皮,整个种植周期中大红柑的观赏性不高,果实成熟后供应食用的时间短,不能带动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有限。目前,尚未有大红柑与豌豆间套种植技术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红柑和豌豆间套种植的方法,能在空间、时间上充分利用光热水和土地资源,有利于提高种植地的观赏性,带动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大红柑和豌豆间套种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选地、整地、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步骤,所述种植为:选择生长健康的大红柑植株栽种,行间距为3~5m,列间距为1.5~2.2m;选择粒大、无病虫害的豌豆种子在大红柑植株每两行之间播种一或两行,行间距为30~50cm,穴距为10~20cm,每穴1~3粒种;豌豆种子播种于大红柑植株开始挂果后每年的1月下旬至2月上旬进行。

本发明所述的种植方法将大红柑和豌豆间套种植,相比于单独种植大红柑,该方法能在空间、时间上充分利用光热水和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而且,大红柑为亚热带常绿果树,要求种植地上部土壤阴凉、湿润,种植地下部土壤肥沃、湿润、疏松,而豌豆不宜在高温环境下生长,一般种植于相对较浅的土层,能有效维持种植地上部土壤中的水分,还能充分利用大红柑植株之间的光照,其根系发达能使种植地下部土壤保持湿润、疏松,还能固氮,两者共同种植能保持土壤表层阴凉、湿润,因此有利于两者的生长发育。此外,通过合理设计大红柑和豌豆的种植距离,一方面有利于植物生长,另一方面方便农户进行灌溉、采收等工作。再者,豌豆为蔓生植物,花朵美丽,观赏性强,能弥补大红柑观赏性不强的缺陷,大红柑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成熟,果实可制作陈皮、柑普茶等,豌豆播种后约50~60天开花,结出的豆荚可制作菜肴、豌豆种子可制作休闲食品,因此在大红柑成熟到豌豆豆荚成熟的期间内,种植地可供游客赏玩,推动农家乐等旅游业发展。

进一步地,所述选地为:在年平均气温大于15℃、年平均降雨量1200~2000mm的地区选择海拔400m以下、土层深厚、土壤为弱酸性的土地作为种植地。大红柑为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而怕低温、干旱,适宜在弱酸性土壤中种植,而豌豆对温度、湿度要求不严,同样适宜在弱酸性土壤中种植,而海拔较低的土地不易发生洪涝灾害。

进一步地,所述整地为:对土壤进行浅耕,然后施加基肥。

进一步地,所述整地步骤中,所述基肥包括草木灰和农家肥,所述农家肥为粪便或植物发酵肥,整地后种植地土壤ph值在6.2~6.8范围内。草木灰能提供植物所需的矿物质,但呈碱性,会使土壤碱性增大和造成氮素挥发,因此用量不宜过多,始终维持土壤为弱酸性。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步骤中,所选大红柑植株是以柠檬、红桔、香水橙或软枝酸桔为砧木的嫁接苗,这几种水果植株砧木与大红柑的亲和性好,嫁接技术成熟。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步骤中,所选的豌豆种子为矮生的荷兰豆种子,其植株高度最高在70cm左右,不会影响到大红柑植株的日照光线,也能充分利用未被大红柑植株遮挡的日照。

进一步地,所述田间管理包括:对大红柑植株施用有机肥,在大红柑的生长期至开花期内每月施加有机肥2~3次,在坐果期至果实发育期内,每月施加有机肥1~2次;对豌豆施用有机肥,待豌豆幼苗出齐后施加有机肥1次,待豌豆苗长至15~20cm时,插设支架,引蔓上架;日常对种植地进行常规水分管理。通过适时施用肥料,能有效促进大红柑和豌豆生长发育,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可同时对大红柑和豌豆进行施肥,减少施肥次数。

进一步地,所述田间管理还包括:对大红柑植株喷施杀菌剂,在大红柑的生长期和开花期内各喷施1次;对豌豆喷施杀菌剂,在豌豆的幼苗期内喷施1次;在豌豆豆荚和大红柑果实存在之前进行杀菌杀虫,能降低杀菌剂对豆荚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确保农产品无公害。

进一步地,所述田间管理步骤中,所述有机肥由鸡粪、沼渣、尿素、壳聚糖和食用菌渣发酵制成,所述杀菌剂为75%百菌清700倍液或70%可杀得600倍液。所述有机肥的含氮量高、成分复合、肥效长,能提供大红柑和豌豆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小,还能有效处理农村畜禽粪便、废弃植株等。百菌清和可杀得为常用的广谱杀菌剂,毒性低、价格低。

进一步地,所述收获为:于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采收成熟的大红柑果实,于豌豆花谢后的8~12天内采收豆荚。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红柑和豌豆间套种植的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选地:在年平均气温大于15℃、年平均降雨量1200~2000mm的地区选择海拔400m以下、土层深厚、土壤为弱酸性的土地作为种植地。

(2)整地:对土壤进行浅耕,然后施加基肥,所述基肥包括草木灰和农家肥,所述农家肥为粪便或植物发酵肥,整地后种植地土壤ph值在6.2~6.8范围内。

(3)种植:选择生长健康、根系发达的柠檬为砧木的大红柑嫁接苗,于9月上旬至10月下旬栽种,行间距为3.5m,列间距为2m。选择粒大、无病虫害的矮生荷兰豆种子打破休眠后,在大红柑植株每两行之间播种两行,行间距为40cm,穴距为15cm,每穴2粒种,播种深度为3~5cm。荷兰豆种子播种于大红柑植株开始挂果后每年的1月下旬至2月上旬进行。

(4)田间管理:

大红柑植株在栽种的第1年内,留1个离地高度20~25cm的枝条作为主干,留3个高于主干10~15cm的枝条作为主枝;在栽种后第2年内,在各主枝上培养2~3个副主枝;在栽种后第3年内,在各副主枝上培养2~3个侧枝。一般来说,大红柑在栽种后第3年可挂果或量产。待荷兰豆苗长至15~20cm时,插设支架,引蔓上架,采用之字形均匀引蔓。

对大红柑植株施用有机肥,在大红柑的生长期至开花期内每月施加有机肥2次,每次每亩用5kg有机肥兑水500kg施加,在坐果期至果实发育期内,每月施加有机肥2次,每次每亩用6kg有机肥兑水600kg施加。对荷兰豆施用有机肥,待荷兰豆幼苗出齐后施加有机肥1次,每亩用5kg有机肥兑水500kg施加,对大红柑和荷兰豆的施肥可同时进行。所述有机肥由鸡粪、沼渣、尿素、壳聚糖和食用菌渣发酵制成。

对大红柑植株喷施杀菌剂,在大红柑的生长期和开花期内各喷施1次。对荷兰豆喷施杀菌剂,在荷兰豆的幼苗期内喷施1次。对大红柑和荷兰豆的杀菌灭虫可同时进行。所述杀菌剂为75%百菌清700倍液。日常对种植地进行常规水分管理,采用滴灌或喷灌方式维持土壤适度湿润,人工去除多余杂草。

(5)收获:于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采收成熟的大红柑果实,于荷兰豆花谢后的8~12天内及时采收豆荚,避免豆荚的纤维增加,品质变劣。大红柑果实采收完毕后,及时清除病虫枯枝,并对土壤进行浅耕。荷兰豆荚采收完毕后,将荷兰豆藤攀附的支架撤走,荷兰豆藤作为堆肥原料。

按本发明的大红柑和豌豆间套种植的方法实施,大红柑栽种三年后的自然座果率可达4%以上,单果重100~120克,皮薄光滑,呈橙黄色或橙红色,品质优良,制得的陈皮多糖含量可达15%,每年每亩收果面积产大红柑果实在7000kg以上,每年每亩收豆荚面积产荷兰豆荚在800kg以上,经济收益可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