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氟噻唑吡乙酮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3575发布日期:2019-02-26 18:46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用杀菌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氟噻唑吡乙酮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唑胺菌酯或丁香菊酯均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常用杀菌剂,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病害上。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这些药剂多年的重复使用,再加上其作用位点单一,导致植物病原菌对药剂的抗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减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需求及对减轻由化学农药使用而导致的环境问题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期待使用高效且对现有药物已产生抗药性的植物病害真菌也具有很好防治效果的组合物及使用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好的一种含有氟噻唑吡乙酮的农药组合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含有氟噻唑吡乙酮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为组分a和组分b;组分a选自氟噻唑吡乙酮,组分b选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组分a和组分b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1:1000-200:1。

所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烯肟菌酯b1、烯肟菌胺b2、唑胺菌酯b3或丁香菊酯b4。

所述组分a选自氟噻唑吡乙酮,组分b选自烯肟菌酯b1、烯肟菌胺b2、唑胺菌酯b3或丁香菊酯b4;其中,组分a和组分b两组之间的重量比为1:500-100:1;进一步优选组分b选自烯肟菌酯b1、烯肟菌胺b2。

所述组分a选自氟噻唑吡乙酮,组分b选自烯肟菌酯b1、烯肟菌胺b2、唑胺菌酯b3或丁香菊酯b4;其中,组分a与组分b两组之间的重量比为1:50-10:1。进一步优选组分b选自烯肟菌酯b1、烯肟菌胺b2。

一种含有氟噻唑吡乙酮的组合物的应用,所述组合物在用于防治作物病害中的应用。

本发明组合物防治农作物病害的使用方法;是将组分a和组分b按照上述合适配比预先配制好或在使用现场配制、或者单独依次使用,均呈现出显著的防病效果。

根据农作物病害的发生程度,本发明组合物在农作物种植区域的使用浓度为5~1500mg/l(有效成分含量,下同),优选50~500mg/l。

一种含有氟噻唑吡乙酮的组合物的制剂,制剂以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物为活性组分与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混合,其中,活性组分重量含量为0.1-95%,优选含有5~80%(重量)。

所述剂型包括液体制剂和固体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油悬浮剂、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悬乳剂、微囊悬浮剂或微囊悬浮-悬浮剂。

具体,

活性组分与相应载体加工成直接使用或兑水后使用的水性或油性悬浮液、粉末、油分散体、颗粒物等多种剂型。上述各种制剂均可用已知方式配制。例如将活性组分与溶剂和/或载体混合而制备,若需要可加入乳化剂、分散剂、湿润剂等助剂以及表面活性剂。

合适的溶剂或助剂主要为水、苯、二甲苯、甲苯、烷基苯、脂肪族烃、醇类、酯类、酮类,还有植物油和甲基溶纤维。同时,不同液体的混合物也是适用的。

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为木质素磺酸、萘磺酸、苯酚磺酸、二丁基萘磺酸的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和铵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脂肪醇硫酸盐等。

合适的湿润剂为月桂醇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萘磺酸钠、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基醚等。

一种含有氟噻唑吡乙酮的组合物的制剂的应用,所述制剂用于防治作物病害中的应用。

本发明含有氟噻唑吡乙酮的农药组合物协同增效作用明显,可用于防治农作物上多种病害。所述的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豆类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瓜类作物、水果类作物、干果类作物、嗜好作物、根茎类作物、油料作物、花卉作物、药用作物、原料作物、绿肥牧草作物;所述的病害包括霜疫霉病、锈病、霜霉病、晚疫病、疫病、白粉病、黑星病、蔓枯病、黑痘病、黑斑病、叶斑病、褐斑病、轴腐病、颍枯病、网斑病、纹枯病、稻曲病、恶苗病或散黑穗病。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

本发明的组合物将氟噻唑吡乙酮与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唑胺菌酯或丁香菊酯复配混合,使其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明显提高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效果。本发明是将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组合使用,根据国际杀菌剂抗药性行动委员会(frac)的建议,不同机理杀菌剂的组合可以延缓病原菌对单一杀菌剂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另外,在农业生产上,将两种杀菌剂按照本发明提出的适宜比例一起使用,不但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药效增高,还扩大了单一药剂的杀菌谱,所以能够降低杀菌剂用药量,而且一次使用可以防治多种病害,进而可达到省工省时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组合物对有害病菌的协同增效作用可通过下列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此。其中所述的活性组分即为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a和b,组分a选自氟噻唑吡乙酮,组分b选自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唑胺菌酯或丁香菊酯;同时各物质均可在市面购得。

制剂制备例

制剂的活性组分为a和b;组分a选自氟噻唑吡乙酮,组分b选自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唑胺菌酯或丁香菊酯,同时组分a和组分b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1:1000-200:1之间任意配比,而后按照下述方式配置不同剂型,具体如下:

悬浮剂(sc)

在搅拌的球磨机中,加入已粉碎的20%组合物活性组分,5%份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0.08%黄原胶,0.1%白碳黑,4.0%农乳0201b,4%乙二醇,少许消泡剂,最后用水补足至100%,制得细碎活性组分悬浮剂。用水稀释得到悬浮液,用于茎叶喷雾或土壤浇灌。

水分散粒剂(wg)

将已细碎研磨的50%组合物活性组分,12%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2%聚乙烯吡咯烷酮,烷10%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2.8%酚醛树脂,23.2%石膏混合,借助挤出机、喷雾塔、流化床,制成水分散性或水溶性颗粒剂。用水稀释得到分散体或溶液,用于茎叶喷雾或土壤浇灌。

可湿性粉剂(wp)

将40%组合物活性组分在转子-定子研磨机中研磨并加入1.8%月桂醇硫酸钠、10%白碳黑、8%木质素磺酸钠、6%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34.2%轻质碳酸钙,制成粉末状制剂。用水稀释得到分散体或溶液,用于茎叶喷雾或土壤浇灌。

测试方法及评价方法如下:

将组分a和b化合物样品分别用丙酮溶解(丙酮量与喷液量的体积比等于或小于0.05),用含有0.1%吐温80的水稀释,配制成所需浓度待测液,而后分别将配置好的所需浓度的组分a和b待测液按设定比例混合配制成组合物的待测液。在作物喷雾机上,将待测液喷施于病害寄主植物上,24小时后进行病害接种。依据病害特点,将需要控温保湿培养的病害植物接种后放在气候室中培养。待对照充分发病后,测定病原物侵染作物叶面积百分数,使用abbot公式计算,即得到观察效力(w):

w=(1-α/β)×100

式中:

α:处理作物的病菌侵染百分数;

β:未处理(空白对照)作物的病菌侵染百分数;

效力为“0”表示处理作物的侵染水平与未处理对照作物的侵染水平相同;效力为“100”表示处理作物未受侵染。

组合物的预期效力(计算效力)使用colby公式(见r.s.colby,杂草(weeds),1967,15,20-22)确定,并与观察效力比较。

e=x+y–xy/100

式中:

e:使用浓度为a和b的组分a和b的组合物时的预期效力(以下各表中的计算效力),以未处理对照的%表示;

x:使用浓度为a时的组分a的效力,以未处理对照的%表示;

y:使用浓度为b时的组分b的效力,以未处理对照的%表示。

当观察效力值大于计算效力值时,表示组合物具有增效作用;当观察效力值等于计算效力值时,表示组合物为加合作用;当观察效力值小于计算效力值时,表示组合物为拮抗作用。

实施例1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活体)

将盆栽黄瓜苗分别用组分a、b和组合物的水溶液(浓度如下所述)喷雾处理,24小时后,将黄瓜霜霉病菌孢子悬浮液接种在黄瓜叶片上,然后置于温度为24±1℃和相对湿度为90±5%的气候室中培养,然后置于温室正常培养,7天后测定叶片上病菌侵染的程度。各单独的活性组分及本发明组合物黄瓜霜霉病的活性数据,结果见表1和表2。

结果显示,组合物的观察效力值均大于计算效力值,组合物在试验配比范围内表现为增效作用。

表1单独活性组分的活性

表2本发明组合物的活性

实施例2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

将盆栽番茄苗分别用组分a、b和组合物的水溶液(浓度如下所述)喷雾处理,24小时后,将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悬浮液接种在番茄叶片上,然后置于温度为20±1℃和相对湿度为90±5%的气候室中培养,然后置于20℃温室正常培养,4天后测定叶片上病菌侵染的程度。各单独的活性组分及本发明组合物的活性数据,结果见表3和表4。

结果显示,组合物的观察效力值(防效)均大于计算效力值,组合物在试验配比范围内表现为增效作用。

表3单独活性组分的活性

表4本发明组合物的活性

实施例3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

将盆栽小麦苗分别用组分a、b和组合物的水溶液(浓度如下所述)喷雾处理,24小时后,将小麦白粉病菌孢子悬浮液抖落在小麦叶片上,然后置于25±1℃温室正常培养,7天后测定叶片上病菌侵染的程度。各单独的活性组分及本发明组合物小麦白粉病的活性数据,结果见表5和表6。

结果显示,组合物的观察效力值均大于计算效力值,组合物在试验配比范围内表现为增效作用。

表5单独活性组分的活性

表6本发明组合物的活性

实施例4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

将盆栽水稻苗分别用组分a、b和组合物的水溶液(浓度如下所述)喷雾处理,24小时后,将长有水稻纹枯病菌的pda菌块接种在水稻苗叶鞘上,然后置于温度为28℃和相对湿度为95%的气候室中培养,7天后测定叶片上病菌侵染的程度。各单独的活性组分及本发明组合物水稻纹枯病的活性数据,结果见表7和表8。

结果显示,组合物的观察效力值均大于计算效力值,组合物在试验配比范围内表现为增效作用。

表7单独活性组分的活性

表8本发明组合物的活性

同时,按照上述制剂的配置方式将组分a和组分b按照制剂配置方式获得的各种剂型也具有上述防治作物病害的应用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