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噻虫嗪和辛硫磷的颗粒剂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75572阅读:26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噻虫嗪和辛硫磷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类害虫。



背景技术:

噻虫嗪:英文名称:thiamethoxam,化学名称:(ez)-3-(2-氯-1,3-噻唑基-5甲基)-5-甲基-n-硝基-1,3,5-噁二嗪-4-亚胺,分子式:c8h10cln5o3s。噻虫嗪是一种全新结构的第二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机时死亡。不仅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活性,而且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好的安全性、更广的杀虫谱及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对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尤其是同翅目害虫有高活性,可有效防治各种蚜虫、叶蝉、飞虱类、粉虱、金龟子幼虫、马铃薯甲虫、线虫、地面甲虫、潜叶蛾等害虫及结多种类型化学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

辛硫磷:英文名称:phoxim,化学名称:o,o-二乙基-[(α-氰基亚苄氨基)氧]硫代磷酸酯,分子式:c12h15n2o3ps。辛硫磷是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硫逐式一硫代磷酸酯类杀虫螨剂。杀虫谱广,击倒力强,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无内吸作用。辛硫磷对鳞翅目大龄幼虫和地下害虫以及仓库和卫生害虫有较好效果。可用于防治蛴螬、蝼蛄、金叶虫等地下害虫,棉蚜、棉铃虫、小麦蚜虫、菜青虫、蓟马、黏虫、稻苞虫、稻纵卷叶螟、叶蝉、飞虱、松毛虫、玉米螟等。

由于长期大量不合理使用杀虫剂,害虫对各种杀虫剂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使用药量不断提高,增加了农作物上的残毒,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寻求有效而又能减少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发明人通过大量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的研究,发现噻虫嗪和辛硫磷进行组合应用,不但能够减少用药量、扩大杀虫谱,提高害虫致死速度,延长杀虫的持续时间,延缓抗性,对环境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扩大杀虫谱,增效作用明显,能够延缓抗性、降低使用量的杀虫组合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含噻虫嗪和辛硫磷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噻虫嗪和活性成分辛硫磷。

所述杀虫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噻虫嗪和活性成分辛硫磷,两者的质量比为2:1~1:20,两者的质量比优选为1:1~1:5。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中有效成分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0.01%~50%,其中优选含量为0.1%~20%。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可加工成颗粒剂。

本发明所述剂可以按本技术领域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制备得到。其中,制备颗粒剂所用的粘结剂和载体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尤其是对甘蔗/蔗螟、小麦/蛴螬、小麦/金针虫、玉米/玉米螟的防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两者复配,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能够减少用药量、提高害虫致死速度,起到持续的自然控制作用,同时降低成本;两者复配,安全性高,对环境友好环保。因此,该杀虫组合物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此。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实施应用例一:噻虫嗪和辛硫磷复配产品制剂实施例(以下含量均为折百百分含量),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中的比例范围。

该杀虫剂颗粒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照配方将农药活性成分噻虫嗪、辛硫磷和粘结剂粉碎后充分混合,使农药充分吸附在粘结剂上,通过粉碎机粉碎,加入载体,充分混合后进行造粒,即可制成本发明所述的颗粒剂。

制剂实施例112%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噻虫嗪3%、辛硫磷9%、聚乙烯吡咯烷酮(粘结剂)6%、膨润土(载体)补足余量,制得12%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制剂实施例20.1%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噻虫嗪0.05%、辛硫磷0.05%、聚乙二醇(粘结剂)5%、白炭黑(载体)补足余量,制得0.1%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制剂实施例310%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噻虫嗪2%、辛硫磷8%、甲基纤维素(粘结剂)4%、轻质碳酸钙(载体)补足余量,制得10%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制剂实施例418%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噻虫嗪12%、辛硫磷6%、预胶化淀粉(粘结剂)6%、高岭土(载体)补足余量,制得18%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制剂实施例542%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噻虫嗪2%、辛硫磷40%、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粘结剂)8%、硅藻土(载体)补足余量,制得42%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制剂实施例60.03%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噻虫嗪0.01%、辛硫磷0.02%、淀粉(粘结剂)0.8%、凹凸棒石黏土(载体)补足余量,制得0.03%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制剂实施例70.12%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噻虫嗪0.02%、辛硫磷0.10%、聚乙烯醇(粘结剂)2%、海泡石(载体)补足余量,制得0.12%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制剂实施例833%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噻虫嗪3%、辛硫磷30%、阿拉伯胶(粘结剂)8%、滑石(载体)补足余量,制得33%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制剂实施例916%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噻虫嗪1%、辛硫磷15%、明胶(粘结剂)5%、沸石(载体)补足余量,制得16%噻虫嗪•辛硫磷颗粒剂。

实施应用例二:噻虫嗪和辛硫磷复配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毒力测定实施例1噻虫嗪和辛硫磷对甘蔗/蔗螟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甘蔗/蔗螟

试验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1154.14-2008,采用侵叶法。用打孔器将新鲜、平展的寄主叶片打成叶碟,打取时尽量避免选取叶脉大而粗的部位。将叶碟侵入待测药液中10s后,取出晾干,用镊子将叶片正面朝下平铺于已加好琼脂的培养皿中,接入试虫,每重复不少于10头。每处理不少于4个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将处理的试虫置于温度为(25±1)℃、湿度为60%-80%、光周期为l:d=(16:8)h条件下饲养和观察。

处理后48h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亡数。根据试验要求和药剂特点,可缩短或延长调查时间。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用统计分析系统(sas)、数据处理系统(dps)等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lc90、b值(标准误)等值及其95%置信限。

死亡率(%)=死亡虫数(头)/处理总虫数(头)×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空白对照死亡率)/(1-空白对照死亡率)×100%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详见表1。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有效成分噻虫嗪和有效成分辛硫磷复配防治甘蔗/蔗螟,配比在2: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1:1~1:5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60,增效作用更明显。

毒力测定实施例2噻虫嗪和辛硫磷对小麦/蛴螬、金针虫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小麦/蛴螬、金针虫

试验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1154.14-2008,采用侵叶法。用打孔器将新鲜、平展的寄主叶片打成叶碟,打取时尽量避免选取叶脉大而粗的部位。将叶碟侵入待测药液中10s后,取出晾干,用镊子将叶片正面朝下平铺于已加好琼脂的培养皿中,接入试虫,每重复不少于10头。每处理不少于4个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将处理的试虫置于温度为(25±1)℃、湿度为60%-80%、光周期为l:d=(16:8)h条件下饲养和观察。

处理后48h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亡数。根据试验要求和药剂特点,可缩短或延长调查时间。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用统计分析系统(sas)、数据处理系统(dps)等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lc90、b值(标准误)等值及其95%置信限。

死亡率(%)=死亡虫数(头)/处理总虫数(头)×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空白对照死亡率)/(1-空白对照死亡率)×100%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详见表2-3。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有效成分噻虫嗪和有效成分辛硫磷复配防治小麦/蛴螬,配比在2: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1:1~1:5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60,增效作用更明显。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有效成分噻虫嗪和有效成分辛硫磷复配防治小麦/金针虫,配比在2: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1:1~1:5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60,增效作用更明显。

毒力测定实施例3噻虫嗪和辛硫磷对玉米/玉米螟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玉米/玉米螟

试验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1154.14-2008,采用侵叶法。用打孔器将新鲜、平展的寄主叶片打成叶碟,打取时尽量避免选取叶脉大而粗的部位。将叶碟侵入待测药液中10s后,取出晾干,用镊子将叶片正面朝下平铺于已加好琼脂的培养皿中,接入试虫,每重复不少于10头。每处理不少于4个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将处理的试虫置于温度为(25±1)℃、湿度为60%-80%、光周期为l:d=(16:8)h条件下饲养和观察。

处理后48h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亡数。根据试验要求和药剂特点,可缩短或延长调查时间。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用统计分析系统(sas)、数据处理系统(dps)等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lc90、b值(标准误)等值及其95%置信限。

死亡率(%)=死亡虫数(头)/处理总虫数(头)×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空白对照死亡率)/(1-空白对照死亡率)×100%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详见表4。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有效成分噻虫嗪和有效成分辛硫磷复配防治玉米/玉米螟,配比在2: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而在1:1~1:5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70,增效作用更明显。

实施应用例三:噻虫嗪与辛硫磷复配的田间药效试验

田间应用实施例1防治甘蔗/蔗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gb/t17980.61-2004》,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50m2,每处理4次重复。

调查和统计方法:每小区全面调查,调查小区内的总株数和枯心苗数。空白对照区症状明显时或当代为害定型后进行调查。

枯心率(%)=(调查枯心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药后枯心率-药剂处理区药后枯心率)/空白对照区药后枯心率]×100%。

由表5可知,药后3天,噻虫嗪与辛硫磷复配制剂实施例1、2、3、4、5、6、7、8、9的防效为91.45%~94.32%,对照药剂2%噻虫嗪颗粒剂防效为64.09%,对照药剂3%辛硫磷颗粒剂的防效为71.61%,高于对照药剂单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

药后7天,所有药剂防效均有所提高,其中噻虫嗪与辛硫磷复配制剂实施例1、2、3、4、5、6、7、8、9的防效为94.43%~95.95%,对照药剂2%噻虫嗪颗粒剂防效为71.04%,对照药剂3%辛硫磷颗粒剂的防效为78.79%,高于对照药剂单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施药期间,未发现有药害产生,对作物安全。

田间应用实施例2防治小麦/蛴螬、金针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本试验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虫剂防治旱地地下害虫gb/t17980.72-2004》,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70m2,每处理4次重复。

调查和统计方法:试验各小区“z”字型5点取样,每样点1m垄长,查样点内总株数、死株数等受害情况。共调查2次,小麦田首次在播种出苗后一个月内调查死苗情况,成株期再调查一次受害程度。春播间苗作物一般在出苗后定苗前调查一次,定苗后半个月内再查一次。

被害株率(%)=(被害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效(%)=[(空白对照区被害株数-药剂处理区被害株数)/空白对照区被害株数]×100;

防虫效果(%)=((空白对照区活虫数-处理区活虫数)/空白对照区虫数)×100

由表6可知,出苗期,噻虫嗪与辛硫磷复配制剂实施例1、2、3、4、5、6、7、8、9的防效为90.30%~93.07%,对照药剂2%噻虫嗪颗粒剂防效为61.36%,对照药剂3%辛硫磷颗粒剂的防效为71.31%,防虫效果为90.27%~91.42%,对照药剂2%噻虫嗪颗粒剂防效为63.78%,对照药剂3%辛硫磷颗粒剂的防效为70.52%,高于对照药剂单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

成株期,所有药剂防效均有所提高,其中噻虫嗪与辛硫磷复配制剂实施例1、2、3、4、5、6、7、8、9的防效为94.91%~96.24%,对照药剂2%噻虫嗪颗粒剂防效为74.02%,对照药剂3%辛硫磷颗粒剂的防效为81.16%,防虫效果为92.78%~93.87%,对照药剂2%噻虫嗪颗粒剂防效为71.63%,对照药剂3%辛硫磷颗粒剂的防效为79.87%,高于对照药剂单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施药期间,未发现有药害产生,对作物安全。

由表7可知,出苗期,噻虫嗪与辛硫磷复配制剂实施例1、2、3、4、5、6、7、8、9的防效为91.66%~94.08%,对照药剂2%噻虫嗪颗粒剂防效为62.10%,对照药剂3%辛硫磷颗粒剂的防效为71.61%,防虫效果为90.62%~92.07%,对照药剂2%噻虫嗪颗粒剂防效为64.36%,对照药剂3%辛硫磷颗粒剂的防效为70.87%,高于对照药剂单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

成株期,所有药剂防效均有所提高,其中噻虫嗪与辛硫磷复配制剂实施例1、2、3、4、5、6、7、8、9的防效为95.20%~96.71%,对照药剂2%噻虫嗪颗粒剂防效为76.91%,对照药剂3%辛硫磷颗粒剂的防效为79.72%,防虫效果为93.60%~95.32%,对照药剂2%噻虫嗪颗粒剂防效为71.43%,对照药剂3%辛硫磷颗粒剂的防效为79.81%,高于对照药剂单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施药期间,未发现有药害产生,对作物安全。

田间应用实施例3防治玉米/玉米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玉米/玉米螟gb/t17980.6-2000》,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50m2,每处理4次重复。

调查和统计方法:每小区调查50株玉米,统计被害株率,剥查受害株的活虫数,与对照区比较计算相对防效。在害虫当代末期,即药后10~15天调查。

受害株率(%)=(受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受害株率-药剂处理区受害株率)/空白对照区受害株率×100%

由表8可知,药后10天,噻虫嗪与辛硫磷复配制剂实施例1、2、3、4、5、6、7、8、9的防效为93.22%~95.48%,对照药剂2%噻虫嗪颗粒剂防效为68.64%,对照药剂3%辛硫磷颗粒剂的防效为75.01%,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单剂。施药期间,未发现有药害产生,对作物安全。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噻虫嗪与辛硫磷复配,对甘蔗/蔗螟、小麦/蛴螬、小麦/金针虫、玉米/玉米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能够减少用药量、扩大杀虫谱,提高害虫致死速度,延长杀虫的持续时间,延缓抗性,对作物安全、环境安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