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57526阅读:7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中植物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方法,具体地说涉及到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旱地木槿hibiscusaridicolaanthony是隶属于锦葵科木槿属的美丽多花小灌木。旱地木槿是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有种和地区标志种,仅分布于云南丽江和四川盐边地区,海拔高600-2500米的干热和干暖河谷中。由于分布点少于5个,种群持续衰退,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种类[enb2ab(ii)]。近年来,由于大坝建设,生境丧失,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该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目前,生物技术中的无菌快速繁殖已成为中药材、花卉、濒危物种、经济林果等种苗生产的重要手段。

迄今为止,现有技术中未见有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方面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的方法,填补旱地木槿繁殖在生物技术上的空白,同时解决旱地木槿在野外分布区域狭窄,引种驯化难度大的问题。本发明为旱地木槿全面的开发和持续利用奠定了种苗繁育基础。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外植体选择与消毒、种子无菌萌发培养、增殖与继代培养、壮苗与生根培养、瓶苗移栽步骤,

所述外植体选择与消毒是取旱地木槿略泛黄的饱满果实,用1%肥皂水浸泡10分钟,经流水冲洗干净后进行组培常规外植体消毒;

所述种子无菌萌发培养是:在种子无菌萌发培养基中暗培养7天后进行光照,光照强度为1000lux,温度为23~30℃,种子无菌萌发培养基为改良的ms培养基,将nh4no31650mg/l减少为400mg/l,kno3由1900mg/l减少为450mg/l,不加其他有机物,其余元素不变,20天后,种子开始萌发;

所述的增殖与继代培养是在增殖与继代培养基中培养,增殖与继代培养基为ms培养基+0.5mg/l6-ba+0.5mg/liaa+蔗糖30g/l+琼脂5g/l,ph5.8,培养周期为30天;

所述的壮苗与生根培养是在壮苗与生根培养基中培养,壮苗与生根培养基为ms培养基+0.3mg/lnaa+0.3mg/liaa+蔗糖30g/l+琼脂5g/l,ph5.8,培养周期20天;

所述的瓶苗移栽是:将生根瓶苗提前一周置放于大棚炼苗,准备基质,基质为体积比的珍珠岩∶腐殖土∶生红土=1∶2∶3,用800倍多菌灵进行喷施拌土,用塑料膜密封消毒7天,调节ph至5.8,开瓶取苗,洗净基部培养基,移栽,及时喷水并覆盖塑料膜保湿,大棚温度为20~30℃,空气湿度50~60%,基质湿度75~85%。

根据所述的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方法,所述外植体选择与消毒是取旱地木槿略泛黄的饱满果实为外植体,用1%肥皂水浸泡10min,经流水冲洗干净后,拿到超净台上,用75%的酒精消毒15min,无菌水冲洗3遍后,去掉果皮,取出种子,用0.1%升汞溶液进行表面消毒5min,无菌水清洗3~5次,接种于准备好的旱地木槿种子萌发培养基中,每瓶5粒。

根据所述的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方法,所述种子无菌萌发为全黑暗培养7天后进行人工辅助光诱导,光强度为1000lux,温度为23~30℃;增殖与继代、壮苗与生根培养的光照条件为人工辅光1500lux,温度为23~30℃。

根据所述的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的方法,增殖与继代培养基合二为一,壮苗与生根培养基合二为一,培养方法简化。

根据所述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的方法,生根瓶苗移栽前置于大棚炼苗适应一周后移栽在准备好的基质中。

根据所述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的方法,移栽基质为:体积比的珍珠岩∶腐殖土∶生红土=1∶2∶3,用800倍多菌灵进行喷施拌土,用塑料膜密封消毒7天,调节ph至5.8,开瓶取苗,洗净基部培养基,移栽,及时喷水并覆盖塑料膜,大棚温度为20~30℃,遮光率75~85%,空气湿度50~60%,基质湿度75~85%,30天后成活率95%以上。

更具体地,本发明的方法可概括如下:

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的方法,包括选择外植体、消毒、诱导种子萌发,快繁增殖、壮苗生根及移栽步骤:

取旱地木槿略泛黄的饱满果实为外植体,用1%肥皂水浸泡10min,经流水冲洗干净后,拿到超净台上,用75%的酒精消毒15min,无菌水冲洗3遍后,去掉果皮,取出种子,用0.1%升汞溶液进行表面消毒5min,无菌水清洗3~5次,接种于准备好的旱地木槿种子萌发培养基中,每瓶5粒。

旱地木槿种子萌发培养基的制备:因旱地木槿生存环境为干热河谷,土质较为贫瘠,多为砂壤。种子在改良的ms培养基中萌发率高,萌发时间短。改良ms培养基,将nh4no31650mg/l减少为400mg/l,kno3由1900mg/l减少为450mg/l,不加有机物,其余元素不变。暗培养7天后进行光照培养,光强度为1000lux,温度为23~30℃。20天后,种子开始萌发。

增殖与继代培养基为ms培养基+0.5mg/l6-ba(6-苄基嘌呤)+0.5mg/lnaa(奈乙酸)+蔗糖30g/l+琼脂5g/l,ph5.8,培养周期30天。光强度为1500lux,温度为23~30℃。

壮苗与生根培养基为ms培养基+0.3mg/lnaa(奈乙酸)+0.3mg/liaa(吲哚乙酸)+糖30g/l+琼脂5g/l,ph5.8,光强度为1500lux,温度为23~30℃,培养周期20天。

瓶苗移栽:培养20天后的生根瓶苗,需提前移至遮光率为75%~85%大棚炼苗一周。基质为珍珠岩:腐殖土:生红土(体积比)=1:2:3,用800倍多菌灵进行喷施拌土,用塑料膜密封消毒7天,调节ph至5.8。开瓶取出种苗,洗净根部的培养基,移栽至消毒过的基质中,及时喷水并覆盖塑料膜保湿。大棚温度为20~30℃,遮光度在75%~85%,空气湿度50~60%,基质湿度75~85%。30天后成活率95%。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提出是基于下述的研究基础:

旱地木槿分布区域狭窄,为金沙江干热干暖河谷特有物种,种群持续衰退,人工引种驯化难度大。为解决其自然资源少,短时间内达到大量繁殖、保存和持续利用,填补旱地木槿在生物技术上的研究空白。故此发明了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技术,为旱地木槿全面的开发和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改良基础培养基配方,使得材料成活率较其他常用培养基提高43%。

2.本发明建立了有效的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方法,解决了其分布狭窄、引种驯化困难的状况,填补了旱地木槿繁殖在生物技术上的研发空白。

3.本发明通过无菌快繁得到的同一幼苗单株系后代,成苗容易,繁殖步骤简化,有效繁殖速率高,同时又保持了不同旱地木槿植株的优良性状系列。

4.本发明采用种子作为繁殖材料,极大化地保存了其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为恢复旱地木槿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旱地木槿小种群保护、保存与开发利用提供前期基础,意义重大。

5.本发明的种子无菌萌发与快速繁殖方法繁育的旱地木槿在30天内增殖系数为5,生根率为98%,移栽成活率为95%,极大地提高了旱地木槿的繁殖系数,为该物种的引种驯化、保存、园林园艺及其商业价值的发挥利用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旱地木槿种子苗繁殖情况。

图2为旱地木槿旱地木槿种子苗生根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和技术特点,但并不以此来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1.培养基及基质筛选:

取旱地木槿略泛黄的饱满果实为外植体,用1%肥皂水浸泡10min,经流水冲洗干净后,拿到超净台上,用75%的酒精消毒15min,无菌水冲洗3遍后,去掉果皮,取出种子,用0.1%升汞溶液进行表面消毒5min,无菌水清洗3~5次,接种于准备好的旱地木槿种子萌发培养基中,每瓶5粒。

将种子分别接种在ms、1/2ms、1/3ms、改良ms(接近1/4ms)培养基上,各培养基均不含有机物和激素,蔗糖30g/l,琼脂5g/l,ph5.8。暗培养基7天,光照培养13天后,统计种子萌发率。光强度为1000lux,温度为23~30℃。

表1种子无菌萌发培养基的筛选

对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的培养基ms、1/2ms、1/3ms、改良ms(接近1/4ms)进行筛选,结果如表1,在改良ms(接近1/4ms)培养基上,萌发率达到60%,比常规的ms培养基萌发率高43%,为旱地木槿种子无菌萌发的最佳培养基。

以ms培养基为增殖与继代激素筛选的基本培养基,细胞分裂素均为6-ba,浓度范围为(0.1mg/l,0.5mg/l,2个浓度梯度),生长素浓度分别为(0.1mg/l,0.5mg/l,2个浓度梯度),采用均匀设计法进行,结果如表2:

表2继代与增殖培养激素的筛选

ms培养基+0.5mg/l6-ba(6-苄基嘌呤)+0.5mg/lnaa(奈乙酸)+蔗糖30g/l+琼脂5g/l,ph5.8,培养周期30天,光强度为1500lux,温度为23~30℃。芽节数量(包含顶芽)5,植株叶片伸展,生长速度最快,株高6.4cm,茎粗3mm,愈伤组织较小。

表3生根培养基激素筛选结果

ms培养基+0.3mg/lnaa(奈乙酸)+0.3mg/liaa(吲哚乙酸)+蔗糖30g/l+琼脂5g/l,ph5.8,培养周期20天,生根率达98%。

表4栽培基质的筛选实验结果

实验④中三种基质配合,增加了基质疏松度和根部透气性,也为根部提供足够的营养,同时红土为土层深部土壤,带菌量较少,有利于无菌种苗的生长。30天后移栽成活率达到95%。

以上通过实施例形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上面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