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此病自1919年在中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从中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0%~70%,损失惨重。20世纪80年代,玉米丝黑穗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从种植开始至玉米成熟的整个过程,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防治,防治效果更好,避免因防治不当导致的玉米产量降低等现象。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清除田间的病残株,把散落在地表上的苗源埋在地表下方;
步骤2、播种前将玉米种子晾晒后与药物混合进行拌种;
步骤3、播种时,用50%甲基硫菌灵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药土盖种;
步骤4、玉米植株生长至20-30天时,喷洒甲基硫菌灵;
步骤5、在玉米抽穗期,喷洒粉锈宁、分散剂和水的混合液体喷雾;
步骤6、在玉米抽穗前5-10天用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喷洒植株。
优选,步骤2中用硫酸铜拌种。
优选,步骤2中用特普唑粉剂拌种。
优选,步骤4中,每亩喷洒0.2%的甲基硫菌灵65kg。
优选,步骤5中,在玉米抽穗期,每间隔6天喷洒一次粉锈宁、分散剂和水的混合液体喷雾。
优选,粉锈宁、分散剂和水的质量配比为5:20:10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从种植开始至玉米成熟的整个过程,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防治,防治效果更好,避免因防治不当导致的玉米产量降低等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清除田间的病残株,把散落在地表上的苗源埋在地表下方;
步骤2、播种前将玉米种子晾晒后与药物混合进行拌种;
步骤3、播种时,用50%甲基硫菌灵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药土盖种;
步骤4、玉米植株生长至20-30天时,喷洒甲基硫菌灵;
步骤5、在玉米抽穗期,喷洒粉锈宁、分散剂和水的混合液体喷雾;
步骤6、在玉米抽穗前5-10天用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喷洒植株。
优选,步骤2中用硫酸铜拌种。
优选,步骤2中用特普唑粉剂拌种。
优选,步骤4中,每亩喷洒0.2%的甲基硫菌灵65kg。
优选,步骤5中,在玉米抽穗期,每间隔6天喷洒一次粉锈宁、分散剂和水的混合液体喷雾。
优选,粉锈宁、分散剂和水的质量配比为5:20:10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从种植开始至玉米成熟的整个过程,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防治,防治效果更好,避免因防治不当导致的玉米产量降低等现象。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者等效流程变换,或者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