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8886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鸭共育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盐碱地是我国国土资源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据初步统计,在已开发利用的盐碱地中,超过80%的面积为稻田,可见种稻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开发利用盐碱地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近年来开展的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重大项目中,仅在镇赉、大安、松原三个项目区,就将新增盐碱土耕地20万hm2,其中稻田面积超过18万hm2

稻鸭共育是现代生态农业模式之一。它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在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和吸收日本稻田养鸭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稻鸭生态种养新模式。我国稻鸭共育技术研究已有30余年的历史,迄今已发展成了一项成熟的生态农业模式而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为全国稻作区发展水田生态农业的主推技术之一。松嫩平原是我国苏打盐碱地主要分布区,同时也是主要稻作区之一,如何发展苏打盐碱地稻田生态农业是我国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稻鸭共育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建造合适鸭棚:

传统稻鸭共育的鸭棚均建在稻田边的空地上,底部铺设稻草或木板,鸭子的排泄物全部落到铺垫物上,往往造成农田环境污染,鸭棚环境也较差,鸭子容易患病,影响成活率,同时也增加了鸭棚卫生管理的劳动强度。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目的,还在于改良盐碱土壤。如果采用传统的陆地式鸭棚,则鸭棚内这部分排泄物往往被丢掉,不能进入稻鸭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物质与能量循环,造成物质与能量的浪费。因此,苏打盐碱地实施稻鸭共育,应建造合适鸭棚;

二、适时放养雏鸭:

传统稻鸭共育模式中,雏鸭的放养时间均在水稻秧苗返青后,一般在插秧后7~10天。苏打盐碱地土质松散,即便水稻返青时秧苗的根仍未固定在底泥中,这时放养雏鸭,对秧苗仍有一定程度损害;

三、雏鸭合理放养密度:

传统稻鸭共育模式中,鸭子放养密度通常取决于鸭子的品种、个体大小以及稻田中可利用的食物来源。大都根据稻田杂草生长情况而定,杂草较多的则多放,反之则少放。鸭子放养数量过少,稻田杂草去除率低,害虫数量较多;相反鸭子放养数量过多,则稻田杂草无法满足鸭子的摄食需要,使鸭子的养殖成本增加。目前各地雏鸭放养密度为120~600只/hm2。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雏鸭合理放养密度,除了根据上述因素来确定之外,还要考虑苏打盐碱地土质松散这一特点,雏鸭放养密度过大,会损害秧苗;

四、控制鸭群个体数量规模:

鸭群个体数量规模,是由稻鸭共育单元的面积和放养密度共同决定的。如果鸭群个体数量规模过大,将严重损害水稻秧苗。特别是苏打盐碱地土质松散,秧苗固着能力较弱,受鸭子的损害程度更大。因此,要适当控制鸭群个体数量规模。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草荒在制约着苏打盐碱地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草荒增加了种稻成本,降低了水稻产量与质量,新开发的稻田往往因此而绝收。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前提下解决草荒问题,是实现苏打盐碱地稻田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目前苏打盐碱地稻田存在草荒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方法。

本发明的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采取桥式鸭棚饲养鸭子,且所述的桥式鸭棚固定在稻田的进水渠道上;

雏鸭放养时间为水稻插秧后的15天~20天;

雏鸭放养密度为150只/hm2~225只/hm2

鸭群个体数量规模以0.2hm2~0.4hm2为1个稻鸭共育单元,1个稻鸭共育单元中建造1个桥式鸭棚,1个鸭群个体数量为30只~80只;

所述的桥式鸭棚是由两个木板、硬质塑料网、墙体、石棉瓦棚顶和多根竹竿组成;

在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桥式鸭棚所占用的稻田的进水渠道中铺设一层塑料布;

所述的多根竹竿布置在稻田的进水渠道中且处在同一水平面,多根竹竿与渠道中的水面平行且与渠道的水流方向垂直,多根竹竿的两端插在进水渠道两侧的堤埂中进行固定;

所述的木板中的两个相对的边插在进水渠道两侧的堤埂中进行固定,木板与多根竹竿平行且处在同一水平面,两个木板分别布置在多根竹竿的两侧;

所述的两个木板和多根竹竿组成鸭棚的底面;

所述的硬质塑料网放置在鸭棚的底面上;

所述的墙体围成一个矩形,墙体由砖砌成,墙体固定在鸭棚的底面上,墙体中朝向稻田的一个面上设置一个敞开门;

所述的石棉瓦棚顶固定在墙体的上方,且石棉瓦棚顶向稻田的方向倾斜;

所述的鸭棚在沿着渠道的水流方向长3m~4m;

鸭棚所占用的渠道堤埂中临近稻田一侧的加高到距离渠道中的水面30cm,远离稻田的一侧加高到距离渠道中的水面40cm;

所述的稻田为苏打盐碱地的稻田;

鸭棚所占用的渠道两侧的堤埂向着与渠道中水流垂直的方向加宽至鸭棚的两侧可以通过1个人。

本发明的方法可减轻苏打盐碱地稻田草荒的程度,降低人工除草劳动强度。

与传统的陆地式鸭棚相比,本发明的桥式鸭棚的优点表现为:

①稻鸭共育期间鸭子排泄物可随着渠道水流直接进入稻田,参与物质与能量循环,对盐碱土壤改良的效果也较显著;

②可保持环境清洁,有效防止鸭病;

③减轻鸭棚卫生管理劳动强度。

本发明在苏打盐碱地稻田生态农业研究中,针对当地气候环境以及苏打盐碱土壤的物理、化学环境特点,在传统稻鸭共育技术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适合于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特点的稻鸭共育技术,为解决苏打盐碱地稻田草荒问题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桥式鸭棚的主视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桥式鸭棚的底面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箭头表示渠道的水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为一种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方法,具体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采取桥式鸭棚饲养鸭子,且所述的桥式鸭棚固定在稻田的进水渠道上;

雏鸭放养时间为水稻插秧后的15天~20天;

雏鸭放养密度为150只/hm2~225只/hm2

鸭群个体数量规模以0.2hm2~0.4hm2为1个稻鸭共育单元,1个稻鸭共育单元中建造1个桥式鸭棚,1个鸭群个体数量为30只~80只;

见图1至图3,所述的桥式鸭棚是由两个木板1、硬质塑料网2、墙体3、石棉瓦棚顶4和多根竹竿8组成,且所述的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桥式鸭棚固定在稻田的进水渠道上;

在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桥式鸭棚所占用的稻田的进水渠道中铺设一层塑料布;

所述的多根竹竿8布置在稻田的进水渠道中且处在同一水平面,多根竹竿8与渠道中的水面6平行且与渠道的水流方向垂直,多根竹竿8的两端插在进水渠道两侧的堤埂5中进行固定;

所述的木板1中的两个相对的边插在进水渠道两侧的堤埂5中进行固定,木板1与多根竹竿8平行且处在同一水平面,两个木板1分别布置在多根竹竿8的两侧;

所述的两个木板1和多根竹竿8组成鸭棚的底面;

所述的硬质塑料网2放置在鸭棚的底面上;

所述的墙体3围成一个矩形,墙体3由砖砌成,墙体3固定在鸭棚的底面上,墙体3中朝向稻田的一个面上设置一个敞开的门;

所述的石棉瓦棚顶4固定在墙体3的上方,且石棉瓦棚顶4向稻田的方向倾斜;

所述的鸭棚在沿着渠道的水流方向长3m~4m;

0.2hm2~0.4hm2的稻鸭共育稻田建造1个鸭棚;

鸭棚所占用的渠道堤埂5中临近稻田一侧的加高到距离渠道中的水面6上方30cm,远离稻田的一侧加高到距离渠道中的水面6上方40cm;

所述的稻田为苏打盐碱地的稻田;

鸭棚所占用的渠道两侧的堤埂5向着与渠道中水流垂直的方向加宽至鸭棚的两侧可以通过1个人(图3中的区域7即为加宽后的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的木板1的厚度为5cm,宽度为15cm。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所述的硬质塑料网2的网眼尺寸为2cm2。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的竹竿8的直径为2cm。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的多根竹竿8之间的距离为30cm。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用以下试验对本发明进行验证:

试验一:本试验为一种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方法,具体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采取桥式鸭棚饲养鸭子,且所述的桥式鸭棚固定在稻田的进水渠道上;

雏鸭放养时间为水稻插秧后的15天~20天;

雏鸭放养密度为200只/hm2

鸭群个体数量规模以0.25hm2为1个稻鸭共育单元,1个稻鸭共育单元中建造1个桥式鸭棚,1个鸭群个体数量为50只;

所述的桥式鸭棚,具体是由两个木板1、硬质塑料网2、墙体3、石棉瓦棚顶4和多根竹竿8组成,且所述的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桥式鸭棚固定在稻田的进水渠道上;

在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桥式鸭棚所占用的稻田的进水渠道中铺设一层塑料布;

所述的多根竹竿8布置在稻田的进水渠道中且处在同一水平面,多根竹竿8与渠道中的水面平行且与渠道的水流方向垂直,多根竹竿8的两端插在进水渠道两侧的堤埂中进行固定;

所述的木板1中的两个相对的边插在进水渠道两侧的堤埂中进行固定,木板1与多根竹竿8平行且处在同一水平面,两个木板1分别布置在多根竹竿8的两侧;

所述的两个木板1和多根竹竿8组成鸭棚的底面;

所述的硬质塑料网2放置在鸭棚的底面上;

所述的墙体3围成一个矩形,墙体3由砖砌成,墙体3固定在鸭棚的底面上,墙体3中朝向稻田的一个面上设置一个敞开的门;

所述的石棉瓦棚顶4固定在墙体3的上方,且石棉瓦棚顶4向稻田的方向倾斜;

所述的鸭棚在沿着渠道的水流方向长3m~4m;

鸭棚所占用的渠道堤埂中临近稻田一侧的加高到距离渠道中的水面30cm,远离稻田的一侧加高到距离渠道中的水面40cm;

所述的稻田为苏打盐碱地的稻田;

鸭棚所占用的渠道两侧的堤埂向着与渠道中水流垂直的方向加宽至鸭棚的两侧可以通过1个人;所述的木板1的厚度为5cm,宽度为15cm;所述的硬质塑料网2的网眼尺寸为2cm2;所述的竹竿8的直径为2cm;所述的多根竹竿8之间的距离为30cm。

本试验的目标区域:位于松嫩平原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兴业村秃尾巴山屯,面积1.0hm2,苏打盐碱土,耕作层(0~40cm)含盐量6.73g/kg;采用试验1的方法,2017年6月11日目标区域放入雏鸭200只,折合放养密度为200只/hm2,稻鸭共育对杂草的控制效果为87.9%,高于施用化学除草剂和人工除草的稻田。2017年目标区域杂草调查结果详见表1。

表1稻鸭共育期间稻田杂草密度的调查结果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杂草密度,单位为株/平方米。

由试验1的结果可知,采用试验1的方法构建的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模式,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是明显的,从而降低人工除草劳动强度。因而本试验的一种苏打盐碱地稻鸭共育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为解决苏打盐碱地稻田草荒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